德國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希特勒到死都沒能擁有戰略轟炸機?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看到這個問題估計元首都得納悶:我要那玩意幹嘛使呢?而空軍總司令戈林得哭著來一句:哪個給錢造?哪個給錢養啊?提問的給嗎?

其實二戰時期德國空軍是有重型遠程轟炸機的,也就是著名的亨克爾He-177“鷹獅”He-177“鷹獅”已經具備了攜帶2000公斤炸彈飛行6500公里,且最大飛行速度可達540公里/小時。而且在1940年就開始投入生產!只比二戰最著名的B-17晚了兩年(B-17於1938年投入生產),而且性能更好(初期型He-177和初期型B-17對比)。

但是He-177對於德國空軍基本沒用!最大的用途就是利用他巨大的航程來搞搞偵查以及在月黑風高的晚上,偷偷摸摸的對英國搞點報復性轟炸。

為什麼像He-177這種重型遠程轟炸機對德國空軍沒用呢?

有兩個原因:第一,看地圖就知道,德國是一箇中歐國家;在二戰期間,德國的主要對手(英國、蘇聯)除了美國之外,全部都在德國戰術轟炸機的航程之內!既然可以用便宜小巧的戰術轟炸機就可以打到你,幹嘛非得發展戰略轟炸機呢?錢多了沒地方燒嗎?另外說一句:一直有傳言說“德國是有能力對美國紐約進行轟炸的,只是紐約缺乏有價值的目標,所以德國才沒有對紐約進行轟炸”!這特麼純粹放屁——就是今天,從法國巴黎到美國紐約的民航航班都要飛7500公里!這還是在有了戰後七十多年的技術加持下才能做到的!在二戰時期,就算是德國使用西班牙最西端的空軍基地能把航程壓縮2000公里,請問飛行5000公里以上的距離德國轟炸機怎麼返航?難不成轟炸完紐約之後就在紐約的機場降落嗎?還不要說在當時沒有GPS且美國也不會主動進行無線電引導的條件下德國轟炸機在茫茫的大西洋上怎麼導航的問題!就算是德國真的找幾個不怕死的機組飛向美國,但是那時美國已經基本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權,只要德國轟炸機飛到大西洋上就基本上是給美國航母飛行員送人頭的!就是運氣頂到天,在大西洋上沒有被發現,德國轟炸機飛到了紐約附近,那美國也能通過部署在本土的雷達輕易的發現德國轟炸機,而在伍六千公里的距離上德國的戰鬥機是沒法護航的!那飛到那兒去幹嘛?給美國本土飛行員“刷經驗”?

第二點,也說最重要的一點——德國一直沒能掌握制空權!也就失去了實施戰略轟炸的基本條件!德國空軍在1940到1942年基本掌握了歐洲大陸的制空權,但是其範圍也只能達到德國陸軍的控制範圍之內。1940年開始的“海獅計劃”就是由於無法掌握英倫三島的制空權,造成德國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想象一下,在“海獅計劃”德國空軍出動的轟炸機基本都是靈活性較好的戰術轟炸機,都被英國空軍打得屁滾尿流呼爹喊娘!如果把這些靈活的戰術轟炸機換成“笨鵝”一樣的重型轟炸機,那損失率......估計戈林能哭瘦好幾斤!

戰略轟炸要想成功實施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必須是在白天進行!夜間轟炸用於精度極差,只能起到騷擾的作用。所以實施戰略轟炸就必須掌握制空權!即使是美國也是在44年德國空軍已經開始“崩盤”而盟軍空軍大部分掌握了歐洲大陸的制空權之後,才開始對德國實施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此前美國和英國的重型轟炸機也只能是夜間偷襲和小規模的白天轟炸。

綜上所述,德國在二戰時期基本沒有實施戰略轟炸的條件,所以雖然德國有技術也有資源製造戰略轟炸機,但是,沒有需求!所以像亨克爾He-177“鷹獅”是註定不會受到元首的重視的。


TDtank126


二戰德國是有戰略轟炸機的,而且種類和風格讓人不敢相信,相比英美那些外形保守的轟炸機,德國人有很多創新型的設計,這也體現出了德國航空工業的強大。

(元首從不缺兵器,怎麼會沒有戰略轟炸機)

德國所有戰略轟炸機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其他題主提到的He177,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從外表上看它是雙發轟炸機,但是每一架He177都配備了4臺發動機,瞭解德國空軍的軍迷肯定都知道,德國人慣用的技術就是將兩臺航發串聯在一起,帶動一個螺旋槳,少了一對螺旋槳可以減小飛行阻力,好處是非常多的。



(看著像雙發其實是四發)

不僅是戰略轟炸機採取這種技術,著名的夜間戰鬥機He219“梟”也採用了並聯發動機技術,這款專用於夜間截擊的戰鬥機可以飛出670千米的高速度,藉助四臺發動機的強悍動力梟的機動性上佳,各方面都能壓過美國的P-61黑寡婦夜間戰鬥機。


(梟事夜間戰鬥機繪畫作品)

但是,發動機並聯的技術不可靠,整個二戰期間工程師都沒能解決這種技術的可靠性問題,不管是He219還是He177都未能真正投入服役,後者甚至都沒有執行像樣的任務,因此技術人員甚至將He177改回了四發常規佈局。


(He177的機組人員並不喜歡它)

He177共生產1094架,圍繞它的使用和產能分配問題爭論不休,德國航空部不得不根據千變萬化的任務需求大幅改進He177,甚至還出現過加裝50~75毫米火炮,用於對地支援作戰的改進型,這反映出德國空軍缺少戰術轟炸機和攻擊機,同時對戰略轟炸機需求不大的事實。He177也執行過編隊突襲轟炸英國的任務,但那些都屬於報復性轟炸談不上戰略任務。


(並聯發動機的維護是個麻煩事)

相比之下,東線和非洲捉襟見肘的裝甲部隊對攻擊機的渴望日益強烈。再加上大不列顛空戰的巨大損失,德國空軍強制命令佔領區的航空企業,全力生產戰鬥機、戰術轟炸機和攻擊機以便快速恢復實力。為了儘可能擴大HS129、HE111、JU87、JU88等戰術轟炸機和攻擊機的產量,戰略轟炸機計劃被束之高閣!比如另一款Me264四發轟炸機,早在1937年就開始研製了,而試飛工作一直拖到1942年的最後一個月才進行。


(ME264早在1937年就開始研發了)

為了增加對地攻擊支援部隊的規模,He177這種大型轟炸機都被要求具備俯衝轟炸能力,這嚴重偏離了設計初衷,多次俯衝實驗中都發生了悲劇,連赫爾曼戈林也說讓四發轟炸機俯衝簡直就是胡鬧。He-177的載彈量高達6100公斤,雖然比不上B29的9072公斤,但足夠匹敵英國哈利法克斯轟炸機6500公斤的載彈量,


(正在俯衝轟炸的He177)

但是,德國空軍也不是沒意識到戰略轟炸的重要性。當德軍佔領法國海岸線和斯大林格勒後也嘗試過戰略轟炸,數量有限的德國轟炸機嘗試轟炸了蘇聯的烏拉爾工業區,並根據俘虜的口供得知轟炸成功讓蘇聯坦克減產,也正是在這個時候Me264轟炸機再一次上馬研發。但此時的戰況依舊不允許空軍挪用薄弱的生產力用於戰略轟炸機,他們還要確保戰鬥機和攻擊機的生產。

(He177機首特寫)

空軍的發現除了受到戰爭需要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工業領域現實情況的左右,1942年末的實際情況就是德國航空燃料嚴重不足。曼施坦因在同年年末反擊哈爾科夫的戰鬥中就出現了空軍沒有燃料無法起飛支援的情況,而早在一年之前希特勒就因為石油問題被迫改變主攻方向,放棄莫斯科轉而進攻高加索。



(He177的升級版本He277可惜沒有量產)

能源不足問題在1943年的庫爾茨克會戰中徹底暴漏,看過德國二戰電影《我們的父輩》都知道,影片中多次提到由於缺乏燃料空軍無法起飛支援作戰!據統計1944 年 5 月德國生產航空燃料1950000 噸,到8月時由於不間斷的轟炸和羅馬尼亞油田的丟失,航空燃料的產量驟減到了16000 噸。此時正在服役的He177全部停止使用,就像當初大型戰艦被拋棄,人員分配給了潛艇部隊一樣,He177也被停放在機場上任由盟軍轟炸。


(被炸燬在機場的He177)

重型戰略轟炸機是非常耗費燃料的,上文提到的He177就是巨大的吸油怪物,80架He177執行一次5500公里的全航程戰略轟炸就需要消耗800多噸燃料,這幾乎相當於1944年德國一個月燃料產能的一半了,為了優先確保戰鬥機和攻擊機部隊的正常作戰,幾乎所有的戰略轟炸機都被廢棄了。


(FW200其實是民航客機,外形優美)

除了He177和Me264之外,德國戰略轟炸機還有很多,比如曾飛躍大西洋的FW200禿鷲四發戰略轟炸機(上圖),自己專門為了飛躍大西洋攻擊對手的JU290戰略轟炸機等(下圖)。


兵器世界


這個其實就是戰略決策層的問題,德國當時的科技領先全世界,戰略轟炸機不是不能擁有,而是希特勒不想擁有,就跟原子彈一樣,德國的物理學家先於世界研究出核武器的設想,並且不斷上報德國高層,而德國高層包括希特勒將信將疑,對於原子彈的研發只撥款了100萬馬克,同時迫害猶太人,導致德國國內大量猶太裔科學家出逃,很多領域人才極度缺乏,研發工作進展緩慢,造成美國首先研製出原子彈,如果德國重視原子彈計劃,那世界格局將翻天覆地……



而戰略轟炸機計劃呢,更是讓希特勒拒絕,原因是轟炸機自衛能力太差,擁有大型戰略轟炸機後需要規模龐大的作戰機群做掩護,費用開支巨大,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對比V2火箭的計劃確深深的打動了希特勒,這種現代導彈的祖師爺讓希特勒一次就撥款5億馬克去研製,其實希特勒確實是有一定才華的,只不過是太超前了,看看當今世界,除了實力超群的中美俄,其他國家連轟炸機都已經不裝備了,因為完全可以用導彈代替了,V2研製7年成型,雖然後期開始投入戰場,但是,德國的敗局已經無法挽回


心情孤帆


希特勒是想在1945年發動對英法荷比的戰爭,可卻被波蘭人攪了局,不得不提前五年發動二戰。

所以1939年時,德國還沒準備好,航空母艦還在船塢上,噴氣式飛機還沒成軍,G42機槍還沒列裝,ST44突擊步槍還沒換裝,原子彈,火箭彈,導彈,戰略轟炸機還在研究,雷達,夜視儀技術還沒成熟,根本沒準備好就開戰了。

當德軍利用“閃電戰”在1940年,打敗英法聯軍,佔領法國,荷蘭,比利時,挪威,丹麥時,希特勒是想和英國議和,準備1945年再聯合日本打蘇聯。

可斯大林不會給希特勒機會的,開始全面備戰,想通過吞併芬蘭,危脅德國鐵礦石供應地瑞典,想通過土地糾紛,前出德國石油供應地羅馬尼亞邊境,想扶持南斯拉夫,打通地中海通道,想佔領土耳其歐州部門,打開進入中東的大門。

希特勒不得不倉促準備對蘇戰爭,連冬衣過冬裝備都不準備,直接向蘇發動突然襲擊,如果不是日軍不配合,早把蘇聯打趴了。

德國有研究戰略轟炸機,只是倉促開戰,希特勒才命令放棄原子彈,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這些鉅額投資才能出成果的武器,轉向短平快的武器的研究生產。

1940年想開始重啟戰略轟炸機研究,又被斯大林積極備戰擴張給推遲了,後來隨著戰爭的擴大,不得不優先發展噴氣式飛機,放棄戰略轟炸機。


光芒萬丈34957


德國作為一個有能力造出原子彈的國家,其實也有能力做出轟炸機。

坦白講,從日耳曼時代修建鐵路開始,德國就希望自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存在。

任何新技術都可以背德國率先投入戰場的實踐。即便這個技術不是德國的原創,德國也可以超越英美,動用國家綜合力量,加大投入,完成趕超。

英國原創的坦克,和美國原創的飛機,在德國人手裡,可以完成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閃電戰戰術。

從這個程度上來說,德國對於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到了如火純青的程度。

但凡事都有代價,相對集權可以動用國家力量的整體,在相當程度上缺少了歐美那種所謂自由民主的靈活性。

缺少靈活性,在軍隊上的反應就是,力量無法分佈均勻展開,而是被集中在某個點上一條線上使用。

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德國,它可以用數量不如英法聯軍的飛機和大炮,打下了法國,並迫使英國人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

但遇到體量太大的美國時,這樣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了。

而美國不需要過度的集權就可以有充足的資源,而知名調配,同時可以沾一些資源的強大性與協調性。

在美國與德國對戰的時候,不用擔心資源短缺,同時又有足夠,軍隊防禦體系資源,來保護期空中的轟炸機。


通靈半藏


這個和當時德國的技術水平,作戰思想以及現實的局勢等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實際上德國是有重型轟炸機的。

德國空軍中一直都是戰術轟炸思想佔據主流,因此自然以俯衝轟炸機和中型轟炸機為主要發展目標,德國空軍甚至要求中型轟炸機也具有俯衝轟炸能力。這主要就是因為西班牙戰爭的經驗中,德軍認為精確的俯衝轟炸更具有價值,因此德軍中戰略轟炸思想一直不佔上風。

然後就是技術問題。德國空軍中雖然戰術轟炸機更受喜愛,但是重型轟炸機並沒有放棄發展。可是問題在於能夠執行戰略轟炸的重型轟炸機非常需要技術實力,而德國的航空工業實力實在不怎麼強,極大的制約了德國空軍的重型轟炸機的發展。其HE177重型轟炸機,採用的是四臺Bf109戰機的DB601發動機,兩兩串聯使用,但是該機問題不斷,早期版本一直容易出現發動機起火等嚴重問題,後來才得到解決。

但是此時德國正處於巔峰,剛剛擊敗法國,而且實戰中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表現優異,因此德國暫緩了重型轟炸機的開發工作。結果等到後來德國人意識到重型轟炸機的價值並開始補救時,已經為時已晚,此時德國已經處於守勢,而且制空權已經喪失,重型轟炸機已經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了。


戰壕


只說打仗不說錢的事都是耍流氓。希特勒上臺的誘因就是西方經濟危機,法國為了要錢把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佔了,魏瑪共和國垮臺,德國人為了生存只能轉向抗爭。這種缺錢的背景下德國人只能發展最省錢的陸軍,空軍和海軍都是錢堆出來的,而且還需要相當時間的積累,這是德國玩不起的。按二戰的經濟科技實力,只有美國人才能玩戰略轟炸。二戰中德國人的陸軍是NB閃閃放光芒,海軍只是騷擾騷擾,不敢正面對抗,空軍也只能選擇戰術支援為主,這是沒辦法的事,想發展就沒錢沒人。日本鬼子的情況更明顯,德國人有發達的西歐佔領地區支持,還可以玩一會,日本人只能玩自己。戰爭不只是戰場上拼死拼活,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經濟實力,二戰中中國士兵穿草鞋,喝野菜湯,還要用大刀打仗,就是實力太弱了,國家無法提供更多的裝備,我們要犧牲幾個人才能幹掉一個日本鬼子,我們靠的是寧死不屈的精神,靠的是中華民族的團結一心才打敗了日本人。看看珠海航展,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濟科技實力大發展,以後我們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別人只能跟在後面吃灰。


傻客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說說一個概念,那就是有什麼樣的敵人就有什麼樣的準備。在二戰中,德國空軍在概念上不同於美國空軍,或者說不同於現代戰略空軍的概念,它與其說是一支獨立的空中力量,不如說它更像是陸軍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的混合體。

這並不是德國的獨立特行,看看二戰爆發時歐洲各國的空軍,法國空軍,波蘭空軍,甚至蘇聯空軍,都沒有大量的遠航程戰略轟炸機,只有英國,批量生產四發大轟炸機,為什麼。德國在戰前的準備,主要是針對波蘭,法國這兩個近鄰,並不要求空軍要飛多遠,它的格局就是為了歐洲國家準備的,歐洲國家普遍都不大,法國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而已,要覆蓋法國,德國那些兩發的轟炸機足夠了,波蘭甚至更小一點,德國沒有必要開發什麼遠航程的飛機,對於法國而言也一樣,德國甚至沒有日本大,法國也沒有什麼大飛機。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二戰中德國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不多,最多的是又便宜又隱蔽的潛艇,要和英國強大的海軍搞軍備競賽,首先德國資源不多,而且德國沒有殖民地,海軍撐死了衝到北海,也沒有任何港口補給,其次德國的重點不是英國,是法國,沒有必要投大錢搞什麼海軍。甚至到了後來的蘇聯,德國心目中強大的陸軍,那些稱霸一時的二號三號四號坦克,在蘇聯就玩不轉了,因為那些裝備都是為法國開發的,法國有足夠好足夠多的公路,蘇聯最多的就是破土路,德國無奈開發的豹式虎式坦克,就是為蘇聯開發的。

德國空軍在法國戰役以後,獨立與英國打了一場不列顛空戰,這也是唯一的一次獨立行動。問題集體爆發了。德國的飛機要渡海作戰,儘管是從法國的機場起飛,仍然航程不足,戰鬥機在倫敦上空停留時間不到三分鐘,無法掩護自己的轟炸機。德國的主力轟炸機,單發的斯圖卡,飛的太慢,沒有掩護的情況下極易擊落,雙發的亨克爾,載彈量太少,達不到毀傷目的,必須同一天內多次執行任務,被擊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觀英國,空襲柏林是從英國出發的,不但要跨海,而且飛越法國全境,光是行程就遠比德國厲害。因為英國在戰前的準備就是德國,最安全的機場就是自己國家的機場,英國的重點必然是大飛機。

在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德國又回頭打蘇聯,德國那些短腿飛機又有了耀武揚威的地方,問題暫時掩蓋了,同時由於德國海軍不強,沒有奪取海峽的力量,即使德國批量搞大飛機,炸平英國,德國陸軍也登陸不了,於是西線空軍在作戰重點轉入國土防空。到了戰爭中後期,美國空軍,英國空軍對德國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空中戰役,德國空軍忙於本土防禦,更沒有精力搞大飛機,也沒有條件。搞大飛機,需要大量優質燃油,德國只有羅馬尼亞一個大油田,陸軍都不夠用,需要有龐大的後勤,有龐大的安全生產線和機場,德國都沒有,而恰恰美國都具備這樣的條件。

為什麼德國在戰爭後期大搞導彈技術,其實就是一個變相的大飛機技術,導彈是劃時代的技術,它不需要很大的安全發射場地,不需要回程燃料,不需要花時間培訓飛行員,而且很難攔截,能夠遠航程襲擊英國,破壞性也大,這些都正合德國人的條件。


夢中窮人77019246


怎麼說呢?戰爭科技的進步方向和主導者的戰略眼光有密切的相關性。當時德國的戰爭工業完全是按陸地大兵團作戰佈局的,至於戰術完全是戰爭藝術範疇的東西。希特勒及他的智囊團認為戰爭就是人口的毀滅,很自然,德軍的戰爭手段也是以最大限度的殺傷為目的。

到二戰的中後期,首先改變戰爭形態的是日本人,隨後是美國人。制空權和制海權成為戰爭進行的主要目的,特別是制海權更是依託制空權,徹底的改變了海軍裝備意識。而戰爭肯定不是以殺人為目的,而是為了獲得利益而戰。某種程度上說,希特勒在國家意志層面上已經落後日美當時政治家的眼光。所以德國的戰爭後果其實是註定的,就算是有制空裝備,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耗盡國力,也還是個失敗的結局,畢竟沒有人願意選擇殺人狂成為自己的領袖。


長空雄鷹46


二戰德國缺的東西多了,問題就是資源!德國有一流的科學家,一流的製造技術,一流的戰略戰術及執行能力,但只有一個普通的資源……和英美這樣能擁有和支配全世界資源的國家幹,輸是正常的。俄毛子是個大國,資源足夠但生產不行,所以老美支援了天量的物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