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科舉文人階層古往今來最大的恩人,為何文人還熱衷於黑朱元璋?

仁勇校尉


中國曆代統治最維的一個階層就是仕,這個階層屬於國家精英層,極容易獲取國家資源,並且為已所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給這些仕子用武之地,他們能縱橫捭闔,而天下蒼生以及一些表面上君王反而成為他們的實現理想的工具。

士子是天下天下亂之源頭。

今天很多公知大V能靠文筆興風作浪就知道了其厲害之處,無論是中東的各種運動,還是香港臺灣的獨立鬧劇,都是士這個階層不甘寂寞有關。

宋朝對仕這個階層是優待,但被其掏空。

朱元璋,治理國家當然知道這些人的危害,同樣也知道這些人有其好處,舉人的創辦就是形成一個機制,讓士這個階層不會餓死,寫個文章養一家大小。但朱元璋同樣對這個階層極不信任,所以也有愚昧其心的想法,想從制度上就讓一群人把一生的智力用在可控的範圍。

那麼文人的地位其實在明朝並不高,假如你沒有真正成為舉人,那就是底層文人了,寫小說的、寫戲劇的,今天看來雖然很厲害,但在明朝那是極其丟人的一件事。

底層文人也好,高層文人也好,總有一些明白人的。

到清朝,把朱元璋這個策略執行得更加徹底,把士這個階層給奴化了。

春秋是士人的覺醒,而清朝則是仕子的終結。清自然也不滿意朱,清的文人首先要改歷史,就將朱寫成大惡棍。

朱的出生不是士這個階層,相對貧困,這也給這個階層對其有內心裡的不宵。

朱元璋最大的狠在於他內心也並未站在士子階層,他對最底層民眾更加在意,仕子階層對此就極為不滿。


劉安倫讀書


明朝文人看不起朱元璋,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對待儒學的態度,對於當時的大儒,朱元璋非常鄙視。因為這群人每天都在說著仁政,談論著朱元璋的一些政策,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尤其是饑荒之年,這些儒生往往以此為藉口,抨擊朱元璋的一些暴政,要不是朱元璋害怕殺儒生帶來的影響太大,估計這群人十個腦袋都不夠砍。

而明朝正是儒學大發展之時期,當時程朱理學為主導,講究的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這群儒生不滿朱元璋的科舉制度,因為這樣的科舉制度很明顯是使得儒生的地位下降,朱元璋的科舉非常粗暴,那就是唯才是舉,考上了你就是吃皇糧,沒考上那就是誰都看不起。而且朱元璋對科舉也加了很多限制條件,例如南北錄取必須比例相同。

朱元璋對於南北學子錄取比例必須相同這一條,其實就得罪了所有文人,首先南方的文人認為是北方的文人佔有了他們的名額,因為歷來都是南方的文人壓北方一籌。而北方的山東大儒則認為朱元璋亂禮法,北方文人雖然竊喜,但是覺得朱元璋此舉是表明北方文人不如南方文人,是一種鄙視和看不起。

說到底朱元璋對於這些文人是又愛又恨,同樣的這些文人對於朱元璋也是又愛又恨,科舉一旦成功,那麼立馬就是得道昇天,一輩子衣食無憂。然而那些沒有考上的文人,又會覺得朱元璋開創了這種風氣,使得世人不尊重讀書人,只尊重那些科舉上的佼佼者。百無一用是書生,朱元璋你雖然是個泥腿子,但是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氣魄和睿智。


小司馬遷論史


在清朝明史已經被修改的差不多了,所以我們所看見的今天明史並不一定有多少真實性,我個人覺得並不一定準確的說明朝讀書人把朱元璋黑的多嚴重,更大的可能是清朝被奴化之後的讀書人修了明史,所以可勁兒黑老朱,本身老朱能取馬皇后就肯定顏值不低,你再看看清朝人搞出來的朱元璋圖都醜成啥樣兒了,另外呢,老朱這個人雖然給了文人恩典,可是他本人本身並沒有多高的學問,或者在當時的士林沒什麼名聲,中國歷史上那些讀書人什麼尿性咱們都知道,宋元以後儒學都爛成啥樣了,他們看不起朱元璋,特別正常。


小張儀一一陳平安


野史記載,朱元璋討飯時被文人侮辱過。後當政對文人墨客詩詞歌賦加以限制。明朝文人敢怒不敢言,但總有爆發的一天。朱元璋本人的畫像如此之醜就是文人所為!


南門裡老鵰


考試是為了做官,舉人秀才待遇再好,也改變不了明朝的官奉創下歷史新低……


文沐


因為朱重八總喜歡拿文人開涮。嘰嘰喳喳幾隻鴉,滿嘴噴糞叫呱呱。今日暫別尋開心,明早各個爛嘴丫。這首《罵文士》在古詩文網有收錄的。


Funny歷史劇


話說這是什麼神邏輯呢?

不習慣最高級的表述,姑且算朱元璋的政策對提高舉人的社會地位有一定的幫助吧。

可是啊,這和文人批評朱元璋有什麼關係?你對我好過,我就不能批評你了?這什麼邏輯啊?


浩然文史


首先僧多粥少啊。高中皇榜的大部分歡天喜地(也難免有不服氣的),名落孫山的大部分不服氣。不服氣咋辦?不是自己後門小而是小巷不夠寬啊,小巷不能寬過大街呀,所以根在大街太窄~規劃設計太操蛋!所以拉不屎的病根在茅坑!


大個兒525


朱元璋確實是科舉文人的最大恩人,可是不敢去啊。

殺人如麻的,看著就慌的不行。儘管殺的是別人,但是還是太殘忍。


用戶在線等


其實還不是清朝再黑朱元璋,放明朝誰敢啊!清朝黑朱元璋的話,可信度就不是很高了,畢竟清朝的江山來的不正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