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乡村旅行记(下)

西部乡村旅行记(下)

(杨文庭)我们离开了焦家脑, 约半小时来到张庄村。太阳渐渐落山了,晚霞徐徐降临。张庄村原名张家庄,县民政部门防止和另一张家庄混淆,二十一世纪初改为张庄。是我岳父的原籍,较近的亲戚没有了,近三十年没来过。风土人情还是知道一些。几十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分路南、北两地居住,李氏家族较大,还有刘、郭、苏、杨、梁几姓。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活跃,是根据地,民风纯朴,思想激进。李氏家族在建国前入党有四人, 三人是抗日期入党和参加革命工作。李福在上世纪四八年南下牺牲,成为革命烈士。李忠是解放初县委组织部负责人,李和在县供销社工作。建国初入党李祯,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后任工委书记。李祥是五十年代本科生,分配到天津某大型企业党校校长。李氏福、祐、祯、祥四兄弟,都是知名人士。恢复高考后,二家出了三个知识分子,是山里飞出的凤凰男,成为王峪沟街谈港议的话题。忙文是校长,建文是局长,建平是老总。难怪人家说李家坟头长着灵芝草。

村书记李春生和会计梁有生接待了我们,在岳父旧居支起圆桌,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不一会,丰盛一桌菜就绪。我们将大辈七十四岁喜堂叔请到正席雅座。春生书记简单致词后,开怀畅饮。县医院号称“一把刀”专家赵建军也来助兴,真是柴门有幸,蓬荜生辉。大块肉、大碗酒,推杯换盏,来者不拒。不到十人,一时半刻六瓶白酒下肚。天文地理、鸡毛蒜皮,无所不谈。领会了家乡人亲情和豪迈。情是故乡人,月是故乡明再次体现。酒足饭饱后,送走了大家,在故居石窑洞憩息。先辈构筑的石窑,真是别有洞天,虽然到了冬季,但仍觉不到寒意,也许是一天奔迫或是酒的作用,刹时进入梦乡。农村老房没有卫生间,不到六点就起来方便,也好别忱误第二天行程。简单洗漱后,吃早餐,计划好行车路线。

不到八点,告别乡亲。开车出发,第一站为白土岭、冀南沟。公路很平坦,只是顺河沟边七拐八转。看到了房屋,稀稀拉拉,碰到一中年人骑着摩托,赶忙揽住询问,回复说这是白土岭村。并给介绍,杨、赵是主姓,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在近一公里两岸,左边进去是冀南沟。我们停下来观察,虽是深山老宅一线天,但也是光伏灯,水泥硬化到家门口,太阳能洗浴设施、自来水都有,只是明管道,冬天太冷不能用,提前蓄水到院内水窖。再走就出了河北地界,还有原米汤崖乡辖几村没去,回返向抗建、北瓮村进发。

抗建、北瓮村座落在王峪山峰北边,以前走大道要返出东行,枣林口、黑水坪、大劳水北行。从王峪到此地是羊肠小路,赶着牲口翻越十几里,并且是好天结伴而行,一但下雪就封了路,真是井陉边陲,或是井陉的墨脱。改革开放后,优其是党的十八后,精准扶贫,惠民政策。便于晋冀及当地交流,省、市、县三级交通部门,投重金依山而开,修了盘山水泥路,因此天堑变通途。我们在当地称王沟堰的地方开始攀蜒。公路是“之”字型,三五十米一转。十分惊险,但很有刺激和观赏性,在前些年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我们攀到顶后,远远看到沟里袅袅饮烟,向着目标下坡,公路自然是左拐石转,一路心绷的很紧。到达目的地后和村民攀谈,这村是抗建村,里面是北瓮村。只是住的较分散,这撮是苏家嘴,那撮是李家嘴,还有叫羊圈、银窝地方,村落区域我们分的不是太清楚,只是清楚抗建是抗日建村简称。这里也有有志之士,路达是井陉西北部最早的党员,故籍李家嘴,1925年考入保定二师,27年入党,毕业后受党的派遣,在栾庄村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因此说他是井陉最早的党员之一,和井陉藉保定二师闹学潮学生领袖贾良田是学友。百团大战时任红五军团团长等职。可惜英年早逝,死于1941年,仅35岁。还有许多人士在市县等部门任职,不能一一采访。风土人情还是和辛庄、王峪有所差别,随小作口音,最后一个字挂哦,如面条哦,卷哦,下雪是下suo,木字念me, 干啥表示zhu man, 对与不对, 咱也不标准, 不妄评价, 只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应到牛道、大劳水村,但接到家里电话,只好遗憾告别返石。

一天半转悠几村,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是对家乡有了新认识。达柯村房子是新派,大小切古老。各村都有自来水,健身器材,光伏灯,太阳能洗澡,村村水泥路,道硬化到家门口,泥土路一去不返了。民风纯朴没变,只是没有初级小学了,进行优质整合,也许是社会的进步吧。期待着有机会住下来,更细的了解乡土人情。下次见。(完)

西部乡村旅行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