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芦方文


大家好,我是海天玄宇,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一、敌人太厉害,这些敌人就是打破李自成重兵驻守的潼关都没费太多力气,何况扬州?

二、守军不厉害。守成的人数少不说,也不是精兵,无法跟满清军队比拟。

三、军事上装备不如对方,对方装备精良,红衣大炮众多。

大炮一轰,城墙就破,所以扬州打完守城战就开始打巷战。扬州十日悲惨。

四、军事指挥不如对方,统帅不对等,一个是书生,一个是久经征战考验的常胜将军。

五、气势不同,一边是长驱直入,气吞万里;一边是各怀鬼胎,唯唯诺诺。

六、后方支持不同,一边是全力支持,一边是隔江观火。


七、守成部队里有坏人,总兵李栖风监军高岐风率四千余人乘夜出降。

八、扬州十日不应该被忘记。

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扬州守军英勇不英勇,看看扬州十日就知道了。

我们无法苛责史可法,在民族大义面前,史可法铮铮铁骨。时运不好而已。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的一篇《梅花岭记》让这位抵御外来入侵的民族英雄与梅花岭一道千秋不朽。

教训很多,简单罗列:

一、南明没处理好内部领兵将领关系,四镇官兵各自为战,拥兵自重。

没有把南明力量有效的集中和调度好。

二、李自成溃败太快,南明没有处理好三者关系。

与满清前后夹击李自成,造成没有缓冲区和缓冲的时间来处理南明王朝内部问题。

三、左良玉关键时刻清君侧,神助攻满清,失败后,其子带领手下军民投降满清,使得南明上游门户洞开。

四、史可法作为主要大臣不该脱离南京朝廷中枢,让马士英专权。

史可法不是军事专家,更适合他的岗位是朝堂的策划。

五、国破家不在,扬州十日悲。

没有了大的国家,那么小的家庭,就是风雨飘摇没有保障,所以我们该记得这个教训,爱国是第一位的。

简单的评论了一下史可法守扬州,缅怀民族英雄!以史为鉴。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红字“关注”我。


海天玄宇


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紧逼扬州,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四月二十四日夜间,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告破,为何江北重镇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无能?史可法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是也不应该坚持不到一天,但是为何扬州只一天就告破了呢?

史可法

南明弘光帝登基后,根据史可法的建议在江北设立了四镇,驻守徐、泗的高杰部,驻守凤阳、寿州的刘良佐,驻守淮、扬的刘泽清,驻守滁州、和州的黄得功,这四镇是南明除驻守在南昌的左良玉部之外最强的战斗力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设四镇时,每镇额兵三万,但是各镇拥有管辖地的财政权,所以各镇都有各自的私募兵,所以实际兵力会远超三万。据史料记载,1645年闰六月,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的南明军队就多达二十三万八千余名之多,由此可见,四镇相加兵力应有数十万之多。

江北四镇

江北四镇看起来实力雄厚,但是对防守扬州却没半点帮助。首先掉链子的是高杰,高杰还算有进取心,1645年初在史可法的指挥下挺进黄河流域,配合清军对大顺军进行清剿,但是在睢州被睢州总兵许定国暗杀,高杰死后,他的部队成了其他三镇吞并和排挤的对象,最终高杰部率先分崩离析。

然后是刘良佐部和黄得功部,他们两支部队被奸臣马士英调去打内战去了。驻守在武昌的南明宁南侯左良玉为了逃避被清军追赶南下的李自成大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矛头直指奸臣马士英,左部于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顺长江东下,向南明首都南京而去。

左良玉

南京城中的马士英慌了神,一旦左良玉到了南京自己恐怕将死无葬尸之地,为了挡住左良玉,马士英不惜牺牲江北的防守,调动刘良佐和黄得功部前往南京上游抵挡左良玉部,于是原本江北四镇只剩下刘泽清一部在原本的驻地之上。

而这个刘泽清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软蛋,据《爝火录》记载:“大清入淮安,总兵刘泽清遁。泽清闻北兵至,遂大掠淮安,席卷辎重西奔,沿河竟无一人守御。”可见,清兵刚刚到淮安,还没来得及交战,刘泽清就已经逃跑了,这还不算,刘泽清在逃跑之前还抢劫了淮安城,最终淮北重镇淮安就这样不战而失,至此,江北四镇全部脱离了自己的驻地,江北只剩下了督师史可法一个光杆司令,还有几千军队守着江北重镇扬州。

扬州城

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赶到扬州城下,随后完成了对扬州的包围。在此后的几天之内,有两支明朝部队进入了扬州城。一支是由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岐凤,于四月二十一日率四千兵马入城,但是这支部队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史可法守扬州,而是企图劫持史可法降清,最终被史可法发现,李、高二人带部队离开了扬州城,同时还带走了原本扬州城内的胡尚友、韩尚良部一起投降了清军。

而另外一支进入扬州城的部队则是来帮助守城的,兵部职方司主事何刚和提督总镇刘肇基各率数百人进城,这支部队精神可嘉,但是由于兵力有限,所以对守城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四月二十三日,清军的红衣大炮到达扬州城下,四月二十四日夜间,多铎下令开始攻城,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之下,扬州城多次倒塌,虽然经过城防部队的全力抢修,但是终于抵不过清军的大炮,四月二十五日,扬州一日便告失守,从此南明首都南京门户大开,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红衣大炮

南明初年,史可法在江北布置了四镇数十万兵力,可惜由于高杰的鲁莽、马士英的错误指挥以及刘泽清等人的不战而逃,最终跟随史可法守御扬州的只有很少的兵马,不敌清军已是意料之事,但是史可法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明知扬州不可守还带数百兵马京城的何刚、刘肇基同样也值得我们怀念。


天涯看点历史号


扬州城的迅速陷落,既是因为史可法的战略布局就没有将扬州作为主要防御支点,还在于明朝的军事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清军。

历史上,扬州从汉朝开始就是江北最重要的城市。到了隋唐时期,更是成为了中原政权控制江南的必要基地。但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与北方经济的衰退,长江两岸的资源已经不可救药的向着南面倾斜。扬州因为大运河的存在而继续成为一个交通要道,却已经不再是重要的设防城市。


从明朝建立开始,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南京。那里是朱元璋到建文帝时代的首都,也是后来明朝的留都。朱元璋从南京发家,所以一直将大量的资源堆砌到这里。明朝全国最重要的城市防御建设之一,就是南京的城墙工程。类似的事情在后来的北京和西安也有重现。

扬州因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江都地位,所以不再被要求建立强大的城防。东亚集权帝国体制下的防御规划,往往是在几个大型城市上不惜巨资,而小城市则没有多少余额支配。扬州虽然要紧,但绝对比不上那些边境线上的要塞城市,自然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城防。只要能够抵御一般的盗匪即可。


史可法在设计南明的防御体系时,也没有将扬州视为重要的前沿。他将大量撤退到淮南的明军与投诚的农民军一起,布置成从淮河出海口到今天安徽境内的四个独立军镇。这就是历史上的江北四镇。而扬州则隶属于长江以南的南京管辖,是朝廷官员在长江以北的驻地。作用至多就是一个后勤补给站。

按照史可法的计算,江北四镇的几十万部队足以抵抗清军和农民军的强攻。而且每个方向上都是类似双重的防御配置,扬州是非常安全的。但因为江北四镇的不愿意作战,他的计划很快就土崩瓦解。布置的地方军,不仅不能保护扬州与长江沿岸,甚至在加入清军后反戈一击。这就将扬州一下子推到了战争的最前沿。


随后进行的扬州战役中,清军的先头部队并没有进行强攻。史可法此时还有理论上的援军在江对岸的南京布防。只是混乱的弘光政权,根本没有人有魄力和精力来调集部队增援。清军则在几乎无人干扰的情况下,顺利的将红衣大炮运到了扬州城下。

虽然红衣大炮最初只是欧洲16世纪水准的海战舰炮,但在东亚却是可以摧毁城墙设施的超级攻城武器。因为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从远距离轰击敌船,所以较长的射程让东亚军队手里的土质武器都没有可以还手的射程。这就让清军在掌握了少量红衣大炮的技术人员之后,足以对任何明朝城市构成威胁。


由于明朝自己根本已经没有成规模的制炮队伍,也就发展不出可以同清军抗衡的炮力量。陆续从澳门再购买的武器数量,根本比不上加班加点开工的满洲工场。何况红衣大炮的巨大后坐力本身,也会对传统的城墙结构造成破坏。当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使用这种武器,就要对城墙的局部做必要的改造。但史可法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就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

最终,技术等各方面都落入下风的明军,在清军的大炮到位后,迅速失去了对城市的控制。史可法也就只能带着很少的部队去坚持巷战。结局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米南德王问道


史可法一介文官,毫无军事指挥能力可言。虽然宁死不屈,丹心可鉴。但是,史可法的所作所为,其实愧对于明朝。而扬州城的沦陷,他是要负绝大部分责任的。正是在大敌面前一再的军事失误,最终让南明失去江北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冲。

首先,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下的紧急情况下,作为大明督师的史可法,如果能权衡利弊,有效调度,江北局势其实不会如此迅速的恶化。然而,在危机时刻,他却朝令夕改。当时一部分南明军队驻于高邮,史可法一天之内三次发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应廷吉“督一应军器钱粮至浦口会剿”左良玉部叛军;中午令“诸军不必赴泗,速回扬州听调”;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诸军至天长接应”。本来局势就恶劣,结果史督师还这般折腾,使得明军无法构筑其有效的防线。

再说,史可法居然放弃淮河防线,退守扬州这个无险可守之地,这本身就是导致局势最终崩溃的重要原因!

然而,退守扬州后,咱们这位史督师又瞎指挥了一遍。据史书记载,当清军初抵扬州城下时,总兵刘肇基曾建议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然而,史督师却说:“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

不出战,那就专心守城吧。但是,史可法不仅没有妥善的部署守城力量。而且还将部将的合理建议置之不理。但是,将领们建议“旧城西门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且为兴化李宦祖茔,树木阴,由外达内,绝无阻隔,枝干回互,势少得出。诸将屡以为言。”

然而,史督师又以“李氏荫木,不忍伐也。”为由,拒绝移守的建议。最后,扬州城就这么被清军攻破,试问,不怪史可法,怪谁?

当然,从民族气节来看,史可法还是值得后人去纪念的。我们敬重史可法的气节和忠心,但他的才能和功绩,小编就不敢苟同了!


这些历史要读


我给你讲原因吧,史可法能力太差,人际关系调节也差,其实我认为南明与东晋面临的形式几乎一模一样,比如,皇帝都一样无权无势无能力,兵马钱粮地盘南明还优于东晋,敌人都是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将领,统帅都差不多,前秦强于满清,部队都是各族组成的联军,乌合之众,但是主政者阶层的能力差别太大,谢安,谢玄能压服所有的势力,亲自组建北府军,而南明不能,史可法不过是一个嘴炮,北府军远远强于南明的江北四镇,网上好多人瞧不起门阀士族,其实他们的能力远强于后面的官僚阶层,南宋有士族的北府军的话,金军打得过长江吗,南明有士族的北府军的话,会灭亡吗,哎,中国人真可悲,


天帝6567211


史可法因拥立福王登基在南明时期屡次受封,官至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这个期间可以说是南明军队的一把手,其自称督师,坐镇淮、扬。

弘光元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至扬州。

史可法作为江北督师收兵退保扬州。刘泽清、刘良佑两位兄弟一听说清军打过来了,立马声称我们要去保卫南京,然后撤军逃走了,来了个溜之大吉。四月十八日,在南明降将李成栋的带领下包围了扬州城,史可法命令各镇救援,史可法这个人虽然忠心不二,可是做官的手腕不行,作为南明留守第一重臣,居然被马士英排挤出了中枢,然后各镇军阀本来也就不听皇帝号令,对于这个督师肯定更加不搭理啦!

四月十九号,明将许定国引多铎至扬州,扬州被清军水陆包围,史可法无奈向弘光皇帝求助,皇帝只顾自己快活,那管他人死活。史可法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皇帝与各镇兵马都不管扬州,面对10多万清军包围,然而扬州城内守军就1万多人,史可法决定以身死报效南明朝廷。在史可法大义的号召下,其部下基本都在战场上以身报国。扬州之战,清军火器精良,人数占上风,虽然扬州军民誓死保卫家园,但是在绝对的优势面前,扬州城破也是必然的!


Sylar弈


南明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很短时间就失守了?原因是扬州当时已成孤城,史可法已成孤臣,扬州军已成孤军,面对强大的清兵自然是兵无斗志,一触即溃,“扬州十日”也在城破之日发生。

导致孤城、孤臣、孤军局面的,说到底还是史可法自己。作为一介书生,之前毫无成功的治军经验,无法有效制约南明悍将;政治机谋较少,在党争中毫无还手之力。当此大明江山天崩地裂之际,史可法无力承担扶大厦将倾的重任,最终以身殉国,节烈而死。

1、史可法毫无成功治军经验

史可法出任南明督师、兵部尚书前,毫无成功的治军经验。他出身于世袭锦衣百户之家,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从西安府推官升至员外郎、郎中,一直是舞文弄墨的文官。

崇祯八年,他充当卢象升的副手,负责安庆、池州治安。史料中没有他单独领兵作战记载,参与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配角。在军中历练4年后,因岳父去世离职守孝。

明朝并不缺专门带兵打仗的文人,比如王阳明、袁崇焕。假以时日,史可法能单独治军,积累丰富军事斗争经验,也许会成为另一个专门带兵打仗的文人。但李自成、多尔衮们不给他成长的时间了。北京城破,崇祯吊死,史可法只好“赶鸭子上架”了。

2、无力有效制约南明悍将

南明立国后,军事上依赖的是所谓江北四镇: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史可法能有效制约他们吗?回答问题前,先来看看这4个人的来历:

高杰:陕西米脂人。这个地名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他是李自成的老乡,曾是李自成得力干将,人称“翻山鹞”。崇祯八年,高杰与李自成妻子邢氏私通担心被杀而投降明军。因为邢夫人敬重史可法,对邢夫人言听计从的高杰比较听从史可法的调度。

刘良佐:崇祯年间总兵官,曾联手黄得功大败张献忠。南明立国后与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争地盘,劫掠百姓。史书对其评价不多,不过看看他在清朝入京后的表现,也许就知道他的人品了:顺治二年,刘良佐降清,一路斩杀明朝残余势力,在著名的“江阴保卫战”中,充当清军的急先锋。

刘泽清:崇祯年间山东总兵。崇祯在李自成围城时召他勤王,他谎称受伤拒不受命,并把弹劾他的给事中韩如愈暗杀。南明立国后广置府弟,蓄养美姬,奢侈无度。史可法守扬州时,南明曾命刘泽清增援时,他已向多尔衮投怀送抱,准备投降了。

黄得功:崇祯年间总兵官,曾联手刘良佐大败张献忠,杀掉了张献忠养子“三鹞子”王兴国。南明立国后奉史可法之命节制高杰,最终两人大打出手,损兵折将,使驻守扬州的高杰军队险些哗变,被史可法调驻庐州。清兵攻打扬州时,史可法无法获得黄得功的支持。

后人评价江北四镇,认为只有黄得功忠勇,其他三人“皆骄悍,不可法度使”。也就是说,史可法在打响扬州保卫战前,能有效制约、调度的只有黄得功一人。

3、高杰内斗中被杀,史可法棋臭三招

史可法督师江北,对高杰不放心,暗中让黄得功节制。结果导致高黄争斗,兵刀相见,双方损失惨重。史可法费力斡旋,最终高黄二人停止争斗,但梁子已结下,只待爆发。

扬州之战前数月,史可法棋臭一招,派高杰北上,协助清军打李自成。可见在史可法心里,南明的敌人是李自成而非多尔衮。如此迂腐之见何来?也许他认为逼死崇祯、捣毁大明江山的是流贼,联合清军剿杀李自成后再讨论与多尔衮划河而治。殊不知杀死敌人的敌人,也是为自己将死挖坑。

高杰兵至睢州,被准备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所杀,许定国率部降清。史可法跑到高杰军中,拥立高杰7岁儿子高元爵等人。高杰的私奔妻子邢氏为稳定人心,提出让高元爵拜史可法为义父。

但是史可法认为高家出身流贼,一口回绝,让高元爵拜了提督江北兵马粮饷的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这又是一招臭棋!让太监做高元爵义父,明摆着把高杰军队当“二等公民”。如史可法不是这样迂腐,高杰军队将迅速得以稳定,成为扬州保卫战中坚力量。

前两步错了,最后能有正确选择,局势也许不会太差,史可法却又走了第三步臭棋:面对变局,史可法幕僚阎尔梅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

一路南撤,退守扬州的史可法,让清军兵不血刃夺取黄河南岸广大地区,南明的北方防线全面暴露于八旗军的铁骑之下。

4、政治机谋较少,党争中毫无还手之力

南明立国后,东林党人占据道德高地,与马士英、阮大铖等争权夺利。党争中史可法也没能幸免,在拥戴福王朱由崧时他认为对方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因此不适宜为君。

最终,马士英借助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的力量,以军队为保障助朱由崧上位。在讨论朱由崧是监国还是继皇帝位时,史可法以“先皇太子生死不明”为由,只同意让朱由崧监国。

其后推举内阁时,史可法与一众东林党人与魏党旧部孔昭、阮大铖、马士英争斗,马士英没能如愿成为首辅。一气之下,马士英向朱由崧打小报告,把当初史可法不同意朱由崧上位的“七不可”公布出来。

朱由崧听到史可法“七不可”是啥反应?史书无过多记载。但后人对朱由崧的评价极低,因为他继位后大肆选秀,大兴土木,酗酒为乐。不难想象见到“七不可”后,朱由崧一定是非常愤怒。

史可法随后的反应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史可法向朱由崧提出去江北统帅四镇军队,镇守淮安、扬州,离开南明皇府。不久后,朱由崧得以正式继位。

你史可法不是说我“七不可”吗?现在就继位给你看看!显然,史可法在朱由崧继位问题上,败给了孔昭、阮大铖、马士英等人。史可法离开后,孔马二人把持朝政,毫无忌惮,东林党人刘宗周等纷纷辞官,史可法在朝中已无眼线和臂膀。

5、独木难支,城破两天前写好遗书

高杰死后,退守扬州的史可法还没有到任,黄得功就率兵袭击高杰旧部,扬州城大乱。史可法到任后入城安抚,形势初定,两个月后清军已至淮南。淮南有大明祖陵,史可法此时不加速布置防线,竟然弃扬州不管,率军计划护卫祖陵。

此时左良玉叛乱,朱由崧召史可法勤王,率军走到半路得知左良玉被平定。又率军奔盱眙,走到半路得知盱眙归降多尔衮。又急行军一天一夜窜回扬州。经过这番折腾的史可法,回城后扬州就陷入大乱。

原来有传言称投降清朝的许定国,要来扬州向高杰军队复仇,城中军民驾船逃命,扬州再无一船。史可法下令各镇救援,无一响应;上书朱由崧求救援,同样未获响应。也许,此时的史可法已被南明所抛弃。

此后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降清,史可法手下无兵可用,只好命文臣官吏登城拒敌。城破前两天,史可法给母亲、妻子写下遗书:“死葬我高皇帝陵侧”,死后把我安葬在高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旁。

此时距城破尚有时日,史可法再无作为,一心等死。两天后清兵10万大军从西北角攻入,扬州城陷。史可法拔刀自杀被亲兵夺下,一名参将护送他从小东门逃出,在城外被清军抓获,史可法大叫:“我是史督师。”因不接受清军劝降,被杀掉并肢解。

《明史》载,史可法死后人们找他的尸体,因为天热,“众尸蒸变,不可辨识”,众多尸体堆积发臭变形,无法识别史可法的尸骨。1年后家人用他的官袍、笏板为他招魂,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

《明史》没有提及为什么“众尸蒸变,不可辨识”。其实造成“众尸”的原因就是,清将多铎在城破后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用殉国表明心迹,节烈可表!如在天有知,当心痛扬州军民十日的遭遇。


指动济南


史可法为左光斗的学生,继承了东林党的傲气,当初高杰被内斗所杀,高杰老婆原李自成夫人邢氏想让儿子认史可法为义父,把高杰的部队归史可法统领,被史可法给拒绝了,高杰的部队是当时南明最强的四镇之人。史可法到扬州坚守,却手下无兵可用。靠少数守军和城中居民对抗多铎的清军和投降的汉人部队,悲剧可想而知。


归家的绵羊


打仗要有士气,士气首先要解决为何而战的问题,

晚明朝廷与满清的之间的战争,在史可法这个阶段,很多人认为不过是王朝更替的战争而已,明朝的大多数文武大臣对明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忠心,跟着谁干都是打工的,谁更有发展前途,谁给的工资高待遇好,就跟着谁干。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也不太算违反传统道德。

但在史可法之后,满清认为天下已定,开始了严酷的剃发令,这场战争的形势就变了,由王朝更替的战争变成了民族战争,为何而战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反清运动战斗力明显强了很多


书剑漂零


史可法精神可嘉,军事无能。一介文人,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却空有文韬,没有武略。他以极大的感召力动员力,得到几千名毫无战场经验和能力的市民商贩等老幼百姓来坚守城池。这些可怜百姓手无缚鸡之力,甚至拿不动兵器,谈何拒敌于外?当时就有明军将领指责史可法不惜用老百姓的生命以卵击石来换得其后世美名。事实正是如此,扬州城一击即溃,史可法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