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派自己的军队给清军当盟友,史可法如何影响明朝结局?

一排糖_gvw


史可法有多大能耐可以影响明朝结局?怎么影响呢?哭三个月?到明孝陵跪拜一百天?还是请一群和尚道士给明朝念经祈福四十九天?都没用!

(文本讲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史可法)

明朝,实际上在崇祯帝上吊那天就土崩瓦解了!

崇祯帝也不是蠢死之人,崇祯十六年八、九月间,李自成消灭明朝兵部尚书孙传庭主力之后,先在襄阳,随后在西安建立政权,称新顺王。

第二年,崇祯十七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李自成统帅大军东进,攻取山西,三月十七日,打到高碑店、北京城外。

整整半年时间,崇祯帝可以逃亡,可以迁都南京,但他都不去!等到李自成进入山西后,他才下旨:召集各路兵马入京勤王。包括吴三桂部。

但有用吗,明朝能打仗的将军,能作战的部队,几乎都被李自成、张献忠两枝起义军打垮、消灭了!

就剩下吴三桂的边防部队十三万多人,但迟迟不进京!

有野史记载: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从皇宫搜出几百万两金银。

怎么可能?崇祯帝一上台就处处为军费发愁?折腾了十七年,国库空,家库空,没粮没钱没兵,朝廷在后面两年肯定没给文官一文钱工资了!(所以说很多野史不可信)

崇祯帝不迁都南京,不逃亡,就在北京等死!连儿子、女儿都不送走!为啥?因为他彻底绝望,明朝没救了!亡国是必然的!何必再作无谓的努力和牺牲呢?

连崇祯帝都确认要亡国了!剩下的南明朝廷能有什么作为?所谓的南明朝廷就是一班“二货”组成的临时政府!

前面说过,明朝能打仗的将军、能作战的军队都基本死光了!剩下的都是“二货”,比如高杰、左良玉、黄德功、吴三桂等人,虽然还能作战,但不听朝廷调遣,我行我素的!黄德功兵微将寡,战斗力差。

先看看南明朝廷的继任者福王:

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

是江南一群虾兵蟹将硬要立福王做皇帝!史可法本来不答应,但他是南京兵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有权),空架子,没有兵马的,能做什么呢?不同意也得同意。所以福王朱由崧继位。

明知朱由崧是废物一个,史可法还要去拥戴他做皇帝,就凭这一点,就知道史可法是没用的人!

史可法的没用,不是一般的没用,他竟然提出一个消灭李自成的计策:联合清朝多尔衮,共同消灭李自成!

(读者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骂作汉奸,骂了三百多年!这个史可法也是主张勾结清兵去对付李自成的人)

史可法还真派人带信联络多尔衮。

崇祯十七年七月二十八,占领北京的多尔衮致书史可法,扬言“联闯平南”(清朝打算联合李自成败军消灭南明朝廷。是恐吓)。

史可法给多尔衮回信,强调南明朝廷是合法的,是明朝的延续政权,并为此进行辩解。

九月,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向多尔衮建议: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江南,打掉南明政权。

多尔衮经过深思熟虑,写信给史可法,清朝以正统自居,完全否认南明朝廷的合法地位。他代表清朝,要求南明君臣无条件投降!

(这就是史可法的迂腐无用,清朝已经占领北京建立政权了!他还跟多尔衮拉拉扯扯讲道理,想邀请多尔衮联手消灭李自成,然后划江而治。真是痴人做梦啊)

史可法此人,在崇祯朝不见大用,在朝廷十几年剿匪战争中,都不见史可法出场。只有一处:卢象升总理各省兵马会剿起义军,史可法做过卢象升的助手,分兵驻防安徽某地。没有文字记载史可法立有战功。

史可法就是一个因循守旧、好讲道理的大臣,挂名南京兵部尚书,无权无勇无兵无粮!朱由崧继位后,颁年号弘光,史称“南明政权”。朱由崧封史可法内阁大学士,督师。

当时明朝遗留还有几枝军队,比如左良玉、黄德功的部队,但没用,朝廷没有钱粮供给,他们靠四处抢掠筹粮筹款,对朝廷命令阳奉阴违,剿匪不肯卖力!

史可法可以依靠的人是谁呢?

一个李自成手下叛徒:高杰。他为啥叛变?他看中李自成的美貌小妾邢氏,夹带私逃,投降明朝。这时,高杰成了南明朝廷的一枝“主力部队”,手下十三总兵。

(估计高杰部有七八万人,此时明朝部队都打烂了,空额严重)

史可法是想利用高杰“北伐”,与清朝联手打击李自成败军。

这是史可法唯一一个自以为“可以延续南明朝廷”的主意。

高杰是有名反骨、残暴的匪徒,南明朝廷没钱没粮供给,要他去卖命?可能吗?从这一点看,史可法真是愚不可及!

后来,高杰进入开封,霸占袁可立(天启朝大臣,帝师)的宅院,被另一个将领杀死!

至此,史可法觉得明朝复兴无望,唯一可以借重的军事力量也没了!他就不再图谋进展,只希望能够守住扬州城。

因为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是七拼八凑组建的临时政府,内部不团结,手上有兵的大员只想谋取个人利益,文官也想争夺好处!就是这么一个松松散散的纸扎朝廷,哪经得起风浪哦!史可法是看到这点的。

后来,清兵南下,南明各路将领纷纷投降。多尔衮写信给史可法,劝他投降!史可法要做明朝忠臣,誓死不降!

史可法传令南明各枝部队,赶紧前来保卫扬州!但没有一枝部队肯来!

清军劝降无效,攻破扬州城,就屠城了!导致扬州全城被屠杀,史可法要负主要责任!他可以逃亡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台湾岛,但他不逃!明知清军围城,无力抵挡,但他等死!清军统帅多铎就是因为扬州抗拒,不投降,来个杀一儆百,所以搞一场大屠杀!

史载:清军攻克扬州,多铎以不降为由,下令屠杀百姓。屠杀延续十日,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注:屠杀八十万人,数据有假。扬州城也没这么多人留下来等杀,兵荒马乱肯定逃难去了。估计屠杀几万人是有的)

连崇祯帝都不想再作无谓的牺牲,宁愿一根绳子吊死了结。史可法无兵无勇无权无粮无钱,他想做忠臣可以理解,值得点赞!但因此连累扬州大量百姓被屠杀,就不好评论了。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后,南明朝廷赠谥号“忠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号“忠正”。

客观地说,史可法是抗清忠臣,不是名将。他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是他为官廉洁,第二是身处险境,宁死不屈。

历史对史可法的评价

清朝修的《明史》评价: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高弘图、姜曰广皆蕴忠谋,协心戮力,而扼于权奸,不安其位。盖明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温睿临评论:南渡之初,所恃者,史阁部一人而已(过奖了,靠他一个支撑南明朝廷难难难)。其余安守故常,不达时务,自谓清流(只会嘴巴斗争)。而小人鸱张满朝,相与排诋,树寇门庭;强臣悍将,因之拥兵安坐,遥制朝命(南明将领不受节制)。阁部(史可法是南明大学士)奔走抚辑,内攘不给,何暇计疆场以外乎!迨夫左镇称兵,藩篱尽撤,王师长驱而入,所向投戈;烽镝未及乎国门,君相已弃其社稷而遯.此即睢阳坚御,何补败亡;况乎以一隅当百万之众哉!揽后之应廷吉论,亦足以明天命之不祚矣。虽有忠贞,岂能回天?悲夫!余所以读阁部之疏而惨乎有余恸焉尔。

陈宏谋评论: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命;与文山并烈,曰取义,曰成仁。

张尔荩评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严朝标评论:生来自有文信国;死而后己武乡侯。

徐鼒评论:予读王氏《扬州十日记》,言可法抑万里长城之黄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至谓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此盖书生率意妄语,无足论也。夫得功与杰之优劣,愚夫妇皆知之,岂可法反茫然莫辨哉!得功诚万人敌,而兵微将寡,难抗大敌。高杰拥十三总兵之众,所部皆西北人。杰暴抗不能为人下,抑之则乱不可止;驭之以爵赏、感之以忠悃,优而柔之,使迁善悔过而为我用,此则化强暴为忠义之微权也。然则同席联贾、寇之欢,舞盾释甘、凌之忿,以得功之豪杰,可法胡不能释二憾哉?夫贾寇、甘凌于仇怨外,非别有可贪之利而攘臂相争也,故可释憾杯酒间;得功与杰皆有利扬州之心,高固眈眈虎视、黄亦未忘于怀,此其势如唐藩镇之不相下,非可以酒食谈笑解矣!向使宁南无晋阳之师、睢州无伏甲之享,诸镇协和,人人如渡河之高杰,成败未可知也。天命已去,人谋胡臧!以武乡侯之算无遗策,而孟达死,马谡败、魏延、杨仪争且乱;彼耳食者何知哉!予悲可法之孤忠亮节,故辨论者之惑;而摭书史八夫人事,以见忠烈一门之盛焉。

顾诚在《南明史》中评价道:

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作了过分的渲染。综观史可法的一生,在整个崇祯年间并没有多少值得称赞的业绩;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朱由崧年号)时期。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多铎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实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首先,史可法始终没有建立直属自己的部队,而是选择依赖具有军阀性质的四镇,甚至在高杰遗孀想请他收其子为义子的时候选择拒绝。最终这些军阀们面对更强大的满清时有选择投降或者逃跑也不意外了。
什么是军阀,有钱有人有枪,但更关键的是把军队当作自己的私产,然后对朝廷的命令挑挑拣拣甚至于用军队当筹码和朝廷讨价还价。收义子这样的行为现在看起来虽然十足的军阀作风,但是在那个年代是建立效忠关系的最好方式之一,只要把军队用在抗清而不是和朝廷讨价还价上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史可法非但不肯收高杰的的儿子为义子,反而推荐他拜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这样能够得到高杰余部的拥护才怪。
更重要的一点,清军刚开始南下的时候,各地无论军、士都有出现大规模投降的情况,这是整个南明政权的责任,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史可法一人。即便是题主提到的江阴,在清军南下之初也是选择开城投降。至于之后为什么出现相当规模的降而复叛,主要还是当时满清的政策所致,比如直接导致江阴抗清的剃发令。
弘光朝从建立开始,并没有树立起满清是生死大敌的意识,反而认为是可以和谈争取的对象,而内部又政争不止,甚至于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南下(实际是逃避大顺军),较为忠诚的黄得功被留下来对付左军。弘光朝军队,本来战力不强,内部没有坚决抵抗之心,又纷争不止,左军举动直接破坏了长江江防,最终被满清几乎一冲即垮,各地纷纷投降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史可法本身的个人能力是其一,满清的政策逼迫江南士民反抗是其二,硬要从军事层面上讲,史可法身边只有靠不住的四镇,除了少数人外,大多数人觉得好像给清朝打工也不错。而阎应元身边,有被剃发令逼得必须反抗的十万义民。

史可法的军事能力,之前剿农民军没有功绩,扬州一战,又掌控不了军队,公允的说法是,也许有,也许没有,反正没看出来。扬州之败,败在清强明弱加人心散乱,责任不在史可法一人,不过督师将近一年,至扬州之战,近乎没有任何有效抵抗,唯有坐困孤城,只能说实在不是力挽狂澜之人。

而且史可法明明认识到满清才是真正的危险,认为应该先抵御满清而不是左良玉:“从古守江者必先守淮,守淮者必先守河,今强敌南侵,河险已失。万一长淮不守,直抵江上,沿江一带,无一坚城,其谁为御之?”主张不可撤兵,应全力御清。
他的主张也通过自己的政治盟友传达给了朝廷,刑部侍郎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说:“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撤江北兵马,固守淮、扬,控扼颖、寿。”,吏科吴都谏希哲初大言曰:“今日所重不在楚,宜出公疏纠揆地,并请固守江、淮。”,甚至弘光帝也认为江北兵马不宜调离汛地太多,回答道:“刘良佐兵还宜留江北防守。”并说:“左良玉虽不应兴兵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如今还该守淮扬,不可撤江防兵。”
但是马士英却害怕左良玉进京后,自己身家性命难保,气急败坏地指着姚思孝等人大骂:“尔辈东林,犹藉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过江南矣。宁死北,无死逆。”怂恿弘光帝手诏命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抽调兵马过江拱卫南京。
结果史可法于四月初二日领兵过江,行至草鞋峡时得到报告黄得功等部已击败左兵。史可法请求入朝召对,面见弘光帝说明对社稷的主要威胁来自清方而不是左良玉部,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他不赞成从江北抽调大批主力去对付左军。马士英却耽心史可法名位居前,入朝以后自己的首辅将保不住,加上清军南下的消息日益紧迫,又建议朝廷下旨:“北兵南向,卿速回料理,不必入朝。”
史可法接到诏书后大失所望,登上南京城郊燕子矶,“南面八拜,恸哭而返”,最终,史可法以身殉国,再差也拖延了清兵8天,反观信誓旦旦“宁死北”的马士英却在清兵刚刚过江即偷偷溜走了,南京作为不同于扬州的坚城重镇,以负天宣告陷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