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原理:政府幹預

烏托邦國處於一片混亂中,整個社會的經濟處於完全癱瘓的境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政府決定興建公共工程,僱傭200人挖了很大的坑。僱200人挖坑時,需要發200個鐵鍬;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開始工作了;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行業也發展起來了。通過挖坑,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消費。大坑終於挖好了,政府再僱200人把這個大坑填好,這樣又需要200把鐵鍬……這樣,蕭條的市場終於一點點復甦了。經濟恢復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了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復如常了。

經濟學基礎原理:政府幹預

這則著名的經濟學寓言“挖坑”,來源於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一本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通過這則寓言引申出了政府幹預理論。

眾所周知,在凱恩斯之前的西方經濟學界,人們普遍接受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學派的觀點,即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政府只扮演一個極其簡單的被動的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場經濟機制作用下,依靠市場能夠達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應該讓政府來做。國家機構僅僅執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如保護私人財產不被侵犯,但從不直接插手經濟運行。

然而,日益龐大的經濟體系難免會出現一些運轉不正常的現象,當這種不正常現象被擴大化,就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快速發展。這時,政府將會站在大眾的利益和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高度出面協調。經濟學家曼昆將之總結為:政府在一定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經濟學基礎原理:政府幹預

事實證明,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導致了嚴重的財富不均,從而造成經濟週期性巨大震盪,社會矛盾尖銳。1929~1933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是自由經濟主義弊端爆發的結果。因此,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政府幹預主義者浮出水面。他們提出,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政府不再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當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必須平衡以及調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就是政府幹預理論。

政府幹預經濟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調控的主要手段有價格、稅收、信貸、匯率等。

經濟學基礎原理:政府幹預

從經濟學角度講,宏觀調控就是宏觀經濟政策,也就是說政府在一定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人們說,市場本身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那麼為什麼經濟還需要政府的調控呢?因為市場這隻手再偉大,也始終不能離開政府的保護。有了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保障,市場才能有效運行。從其他方面講,市場雖然是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方式,但是也會出現一些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經濟學家將其稱為“市場失靈”。當然,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是說它總是能夠調控市場。那什麼時候能夠調控,什麼時候不能呢?這就需要人們利用宏觀調控的經濟學原理來判斷什麼樣的政府政策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形成有效公正的經濟體系,而什麼時候宏觀調控又無法實現既定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