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黄海霞替考”事件中,一些不良媒体带节奏的行为?

易统江糊


一些人谩骂堂妹黄海霞,这些人也太无耻了吧。

(1)你们从那些文字或视频看到堂妹黄海霞说过要堂姐赔偿多少钱?

(2)凭什么说黄海霞没亲情?当初作为23岁的堂姐有照顾过姐妹情谊了吗?

(3)当初顶替了谁的学籍会不知道吗?

(4)作为血缘至亲的堂姐会不知道堂妹的名字吗?关系再差也知道吧!

(5)堂姐动迁了谁的户籍为自己服务也不知道?

(6)堂姐对于20多年前考试细节倒是记得清清楚楚,感觉是在背书。

(7)无凭无证会告你8年,直到现在才轰动开来,一个农村家庭主妇有多少资源才能搜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L乙wedx


虽然我是河南人,但这次感觉都市频道真的很丢人,为了新闻不顾最基本的道德廉耻,这种事情多简单,这个堂妹你不是说你考试了吗?你连考试时最最基本的咋考试的都不知道,而且你最起码认识一两个同学吧,竟然也不知道,竟然连校长是谁都不知道,考过试的谁不知道几个同学!啥玩意,典型的垃圾!还有好多挺这个堂妹的无知弱智,这些挺她堂妹的都是小学没毕业,甚至未上过学的脑残弱智,上过学的谁不知道复习生用那些低年级就辍学档案的,别说93年,我06年高考,还有好多复习的同学还用新生学籍档案的,没办法复习生没有档案不让考试,社会弊端如此,就那个堂妹长那样一看就是脑袋不灵光的人,带个啥样子还上啥学,你们信不,看她表演的我都想笑不上学生活就过得差了,生活就过不下去了,搞笑吧,我好多小学同学辍学了现在比上过大学的混的还好,就现在这无良媒体的记者还不如鸡





醉花天影


单就这两姊妹的事来看一定不是顶学籍这么简单,1971年出生的姐姐,要跟77年出生的妹妹同一界毕业,可见姐姐不知已历届多少年,而妹妹却正是当年初中毕业应届生。说顶替学籍太牵强,既然妹妹连中考未考,说明一直学习很差,突然在中考发挥这么好放谁也会怀疑,中师可是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呀,难道校方会培养一个学习一直不佳的人吗?怀疑?妹妹本来叫黄海霞,无缘无故会改成黄伟霞吗?为什么被改名时,不反对不关注呢!据我了解,许多补习多年历届生,要想以应届生参与考试,只要在原学籍上做手脚就可以了,因为小学时期是可以留级的,把初中学籍改成一个陌生名字(在全学区不重复),那么原名就是小学时期的曾用名,这个陌生名就是初中以后个人学籍:的现用名,一直到终生,像这种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像黄凤玲和黄海霞分属两个家庭,能合并学籍,合并家族历史的事,不是通过官方违纪违规是不能成功办理的,倒是有一种情况可以,同胞姐妹,亲姐姐与亲妹妹交换,妹妹户口本上变姐姐。在那个手写档案年代,s0 easy 搞掂。在本案中,既使黄风玲真考了498分,为何不在自已的手写档案作文章呢!据说,当年有些中专也招历届生,就是要在应届生录取线上加分。最后,我想说的是,本案中焦点是年龄问题,那年头参加高考也有年龄限制。往事随风,这两姊妹就私了吧!即便争赢了,国家也不会赔偿给你的!


东之虹


老杜想说:黄海霞学籍事件表现最差劲的就是无良媒体,最可怕的是当下逾越底线的诬告和造谣成本太低

当地教育部门给出了官方结论,确有学籍顶替,不过成绩是自己考的。翻译过来就是,黄晓玲当年确实使用了黄海霞的学籍,但除此之外的都是诬告。对此,老杜想说三点:

一、黄晓玲当年顶替学籍参加中考,肯定属于违规,不过好多事情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去看待,黄海霞并非顶替学籍的直接受害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能上一个师范(中专)的绝对都是学习拔尖的孩子。不过,因为一些不尽合理制度的存在,复读生使用别人学籍参加考试,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鲜见。当时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初中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让孩子有一个铁饭碗,为了不让一些好学生因一次失常遗憾终生,会允许使用辍学学生的学籍参加考试。

二、黄海霞长期明显违背事实的诬告,部分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会影响更坏。公众对于受害者很容易自我带入,在国内告状者、举报者仿佛有天然的正义,经常是在不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就进行单方面的批斗。最可怕的是,逾越底线的诬告,几乎是没有成本的。许多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眼球,往往也夸大事实、推波助澜。等到真相澄清时,伤害已经造成。

三是部分无良媒体丧失职业道德,扭曲事实、片面的报道,起到了助纣为虐、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受到严厉谴责。作为媒体,报道理应全面了解事件,该事件中完全沦为诬告的帮凶,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伤害。



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存在,对于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监督,一定不是一个好事!


杜图图大美育


从已有调查情况来看,黄风玲只是顶替了黄海霞的学籍,但成绩是黄风玲本人所考。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属于家族之间的矛盾引发民事纠纷。一般来说,象这种情况是民不告,官不管。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就必然有些事情就要澄清。虽然这种情况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事情,但是如果两家关系好,已许就风平浪静过去了,如果关系不好,黄海霞是可以保留申诉的权利的。因为黄风玲毕竟是盗用黄海霞的名字及信息,这属于严重侵权行为。当然至于她俩人是否以前达成了某些协议和约定,那只能是她俩之间才知道的事,作为外人也只能听她俩各说各的理。黄海霞也可以说是堂姐代替她考试,黄风玲也可以说堂妹允许堂姐顶替她的学籍,我们无从考证。现在关健的是堂姐有把柄被堂妹抓住,而且堂姐这种行为经不起官方认可。所以黄风玲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只有自己承担后果。


天外有天76419277


本人经历过这个时期最有发言权,这种事是时代的产物。如同红卫兵年代一样。学籍不是放在路边的钱包,你想盗就能盗。这是学校安排,是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同城市或乡重点中学都不在一个层次,但学校升学率,学生要上学,就产生了复读生,而当年复读生学籍已没了。学校在升学考试前会组伿预考挑选优透学生参加考试,或者那些自觉不参加中考的,这部分不考试的学籍就拿出来给复读生用。一个班三十个人,估计只有十个人参加考试,多出二十个学籍,复读生估计十来人,学籍还有得挑。先必须同性别,再挑同姓。就是说学籍当时不是你个人的,是学校的。


湘北九头鸟


不做价值判断,只做事实认定。中考前,黄海霞已经辍学与家人去卖猪肉;复读生堂姐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学籍参加准备中考。中考后,黄海霞生活过的还是一般般,或许只能起早摸黑的赚钱养家糊口;黄凤玲通过努力生活一天天变好。现在,黄海霞心有不甘,凭什么你的生活会过的如此好,应该得益于这个学籍,所以就狠狠要求黄凤玲赔偿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黄凤玲及她爹(黄海霞大伯)毅然拒绝。今天,黄海霞在媒体和全国人民面前控诉这种行为,表面是揭露替考行为,实际是没有满足要求。这个责任到底是那个年代还是黄凤玲?黄凤玲该如何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法治观点


放在历史背景下,一切都释然了!其实当年那拨孩子最吃亏!能上中专中师的在初中都是天分比较高的孩子,当时国家急需技术人才,所以为了短平快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时按中考成绩先录中专中师,然后才是高中。我们上高中时,代课教师几乎没有正规军,甚至有些科目都开不起来。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因为成绩好上了中专进了工厂,时间不长企业破产自谋出路。还有一个女同学初中时画画的特别好,文化课更是了得,也是上了中专进了工厂,企业效益也是时好时坏。而我天资愚笨成绩一般上了高中,而后上了大学有了所谓的铁饭碗。单位评职称,我都替那拨人叫屈。量化考核,本科一年一分,大专一年0.7分,中师中专只有0.2分。尽管工作年限长,可学历低职称上不去,工资当然就低了,真的是亏了那拨人!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到了90年代后期,国家不包分配了,中师中专就不那么吃香了。成绩好的就上高中考大学,有一个自己上了高中,初中学籍和成绩被另一个有门路的孩子顶替上了中师。当时好像经中间人说事给了对方3000元,在当时相当于我一年半的工资。可是多年后不知什么心理,被顶替的那孩子的父亲又旧事重提,上访上告不依不饶。现在的人啊……一言难尽!


梅45310931


如果考试成绩确实系黄风玲所为,此事也就罢了。

但是如今黄海霞不放弃。那么她必须能证明以下三项其中之一,方能如愿。

1、自己确实参加了93年升学考试。

2、黄风玲确实未参加93年升学考试。

3、黄风玲虽参加93年考试,但所用是自己“黄风玲”之姓名。

黄风玲如今有口头和书面证明白己以黄海霞之名参加了考试,证据似不足。必须以物证。


山里人149710186


既然冒名顶替了,就是违法行为。许昌师范应收回黄风林的中师毕业证。开除公职,处理弄虚作假之人。还人间正道,像黄风玲老师这类人,当时那个年代,挤占了多少应届生的上学名额?对应届生是不公平的。假如师范学校招100个新生。有50个改学籍的复读生。那么就占用了50个应届生的名额。或许这些优秀的应届生只能辍学,然后去打工,改变了50个人的命运,应届生再去复读。却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