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鄰國的水源之爭,以色列用一條水渠截留了約旦河1

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它是地區和平與合作的催化劑,亦是地區衝突的導火索。尤其對於普遍缺水的中東國家來說,水的重要性更是不亞於石油。其中流經黎巴嫩、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約旦河就曾是各方勢力激烈爭奪的目標。

約旦河有三個源頭,分別是發源於黎巴嫩南部的哈斯巴尼河(年徑流量1.38億立方米),發源於戈蘭高地的巴尼亞斯河(年徑流量1.21億立方米),以及以色列北部邊境區的達恩河。其中達恩河雖然只有二十多公里,但其年徑流量卻是三者中最大的,達到了2.45億立方米。上述三條河流在胡拉盆地匯合後,向南流入以色列境內的太巴列湖。在太巴列湖以南十公里,有一條十分重要的支流匯入了約旦河,它就是約旦和敘利亞的天然國界線,年徑流量達到5億立方米的耶爾穆克河。此後約旦河繼續南流,直至進入海拔低於海平面430多米的死海。

以色列與鄰國的水源之爭,以色列用一條水渠截留了約旦河1/3水量

雖然約旦河的長度不足三百公里,年徑流量也僅為尼羅河的1.7%,幼發拉底河的4.6%,但其對以色列和約旦這些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卻如同生命般珍貴。其中以色列約六成的土地被沙漠覆蓋,大部分地區亦被炎熱乾燥的氣候所困擾。所以為了農業生產,為了維持生存,幾乎沒有地表水的以色列只得將國家發展的希望寄託在了水量不是很大的約旦河。1953年,以色列精心籌劃的國家引水渠工程進入開工建設階段,以色列的國家引水渠工程俗稱北水南調,其是要將匯入太巴列湖的約旦河水引向比較缺水的特拉維夫和內格夫沙漠地區。至1964年投入使用,該工程共耗時11年,累計投入資金達1.47億美元。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包括露天水渠和輸水管道在內,以色列國家引水渠的總長度已經達到三百多公里。除此之外,國家引水渠還在沿途不斷吸納地表水和地下淡水資源,而且與周邊各個主要城鎮的供水管網相連,這使得以色列藉助北水南調工程在全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統。

以色列與鄰國的水源之爭,以色列用一條水渠截留了約旦河1/3水量

國家引水渠可謂以色列的生命管道。藉助這條生命管道,比較乾旱的以色列中南部在河水的滋潤和節水灌溉技術的輔助之下煥發出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據統計,在1969年的時候,內格夫地區的耕地面積為410萬杜納姆,比1948年多210萬杜納姆(1杜納姆為0.1公頃)。而糧食產量則比1948年增長了3.6倍,蔬菜增長了2.7倍,柑橘增長3.7倍,肉食增長12.7倍。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色列農產品的出口已超過進口,以色列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以色列用一條水渠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注入了澎湃動力,但這卻加深了其與約旦河沿岸國家的芥蒂和矛盾。因為國家引水渠每年4億至5億立方米的取水量差不多已相當於太巴列湖以上河段的全部年徑流量。而且相較於約旦河14億至18億立方米的年徑流總量而言,以色列只用一條水渠就抽走了1/3的約旦河水,這對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來說是絕對不願看到的。所以敘利亞等國一方面制定約旦河改造計劃,另一方面則資助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約旦河改造計劃可謂釜底抽薪之計,其打算將約旦河上游的哈斯巴尼河、巴尼亞斯河進行引流改道,這樣,以色列耗費巨資打造的國家引水渠工程就會面臨無水可引的局面。面對危局,以色列並沒有反思,也沒有選擇協商,而是選擇以武力的方式解決。1965年6月5日凌晨,為了阻止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支持和徹底控制約旦河水源,以色列以先發制人的戰略挑起與了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國的戰爭。結果失去制空權的阿拉伯國家以慘敗收場,包括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在內的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以色列佔領。

以色列與鄰國的水源之爭,以色列用一條水渠截留了約旦河1/3水量

戰後,以色列控制了約旦河的大部分水源,在約旦河水資源分配問題上亦佔據了主動權。但是隨著人口數量的日益增多以及用水量的持續擴大,以色列的水資源危機仍然是十分嚴峻的。而且中東國家數十年來持續的過量取水,使得約旦河下游幾近枯竭,亦使得缺少水量注入的死海面臨著萎縮消失的危局。所以為了徹底解決水資源危機,流域內國家相互摒棄成見,在可接受範圍內做出妥協以實現合作開發才是長久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