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黑人能成功立足拉美,而罗兴亚人却未能立足缅甸?

话操理不糙


先说说拉美黑人,黑人原居于非洲大陆,自欧洲殖民主义兴起后,为了更为快速的掠夺财富,被殖民地区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于是落后的黑非洲在15世纪时,已经成为黑奴贩子拐卖人口的基地。

到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殖民进入了高潮时期,拉美地区泛指美国以南包括中美南美的广大地区。由于拉美气候炎热潮湿,白人当时水土不服,反而黑人极为适应。殖民者针对殖民地的政策纯粹是资源上的掠夺,包括矿场、橡胶、甘蔗种植园急需大批的劳动力,而黑奴由于廉价、顺从并可以肆意压榨,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黑人与拉美原住民都是被殖民者压迫的群体,双方不存在天然的矛盾。而且在长达几百年的杂居过程中,黑人与当地人从习俗、信仰、生活习惯已经融为一体,相互之间通婚。甚至黑人与当地土著推翻殖民统治时并肩战斗,可以说拉美国家的独立也有着黑人的贡献。

相对而言,罗兴亚人的状况则复杂的多。罗兴亚人主要居住在缅甸若开邦,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孟加拉裔,从宗教信仰上,与缅甸国教小乘佛教完全不同。



据缅甸政府的说法,罗兴亚人是“外来户”,不属于缅甸民族。罗兴亚人是原大英帝国从殖民地印度(当时孟加拉属印度)带来,“以夷制夷”用来控制殖民缅甸的帮凶,杀害缅人,抢夺土地。还有一部分是英国殖民缅甸时,因经济状况好,从孟加拉一侧偷渡而来。打这起,缅族和罗兴亚间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到了二战时期,日本诱惑当时缅甸领导人昂山将军(昂山素季的父亲),要将英国殖民者赶出缅甸,而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也认为是赶走英国人的好机会,于是乎投靠了日本。英国方面,则利用罗兴亚人进行反制。



二战后,缅甸独立,奉行大缅族主义,曾经在1948年想接纳罗兴亚人为缅甸公民,后因很多罗兴亚人文化很低,未能接收信息而错过,机会只有一次,此后缅甸政府一直不承认罗兴亚人的合法性,采取排斥态度。而罗兴亚人又一直想分离出去,甚至建立分离武装和缅政府一直对抗,双方民众也时有矛盾,一直不能和平相处。

可以看到,主体民族缅族与罗兴亚人,从官方到民间,宿怨是长期全面存在的,因此至今缅甸不承认罗兴亚人是本国民族。


百味乾坤


缅甸是一个以佛教徒为主导的国家,信奉我们所说的南传佛教,穆斯林只是其少数群体,大多生活在若开邦。而我们现在要说的罗兴亚人就生活在这里,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历史纠葛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缅甸罗兴亚人和缅族关系一直都很紧张,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他们的挤压,即使是同属穆斯林的缅甸领国如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都不太待见罗兴亚人。

关于罗兴亚人的历史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罗兴亚人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自己是公元8世纪左右,来到若开区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罗兴亚人就是土著民族,具有先天合法性;另一种是缅甸政府的的说法,罗兴亚人是英国殖民者为了长期控制缅甸地区,从孟家拉国迁移过来的帮凶吉大港人,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你看缅甸现在也摆脱殖民统治了,你们罗兴亚人是不是就应该哪来的回哪去。可是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实际的说服力,只是一直在充当双方博弈的工具。

其实若开地区的缅族与少数民族一开始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仇恨完全是由后来的大英帝国带来的,论起干这种事情大英帝国举世无双。1885年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控制了缅甸地区,由于殖民地的开发,若开地区发展的很快,于是就吸引了同属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的穆斯林的前来。这些穆斯林和当地的穆斯林混在一起,就产生了集群效应,不可避免的挤压了当地非穆斯林特别是缅族的生存资源。与此同时大英帝国也在不同族群及不同信仰者之间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人为的制造矛盾引起内斗和消耗,以便于人口占极少数的英国人的统治。

日军入侵东南亚时,日本人以同属亚洲的身份认同,号召缅族起来驱逐英国势力,并且武装组建了若开爱国部队打算让他们与英国人开战。而不甘被驱逐的英国人则以穆斯林为核心组建了第五纵队,双方针锋相对,一度打的昏天暗地,可是交战的对象并不涉及到英国人和日本人,而仅仅在于穆斯林和缅族之间,这是彻彻底底的内斗,双方的恩怨从此大大加深了。

我们知道,英国人的陆军一向不咋地,在日本人的攻势下他们节节败退,这时的英国人不在战略战术上想应对策略,而是又开始动起歪脑筋来。他们向若开地区的穆斯林许诺,你们去狠狠的打日本人,等打跑了他们,就把孟都地区划给你们罗兴亚人建立穆斯林地区。对于如此梦寐以求的事情,穆斯林当然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就跟英国人当炮灰也愿意去干。

可是胜利后,英国人迅速变脸,急迫地和缅甸主体民族和好,支持当地的若开族官员执政。这下就惨了,缅族跟罗兴亚人新仇旧恨一起算,结果就导致了大批逐穆斯林被驱逐,双方矛盾越来越大。面对英国人的背信弃义以及缅甸主体民族的冷血驱逐,罗兴亚人彻底的走向了分离主义道路。

接下来的历史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罗兴亚人的生活轨迹大致有两条主线:或是武装斗争进行独立活动而遭到缅甸政府的打压,或是流亡出境寻找安全居住点而遭到拒绝。其中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是生活在难民营里的罗兴亚人,可是真正的人间悲剧是偷渡时死在海上的和被蛇头残害时丢弃在森林里的罗兴亚人。

那么为什么孟加拉国也不接纳他们呢?

印巴分治后,缅甸若开邦的穆斯林就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商量,希望把若开邦地区并入到孟加拉国(当时叫东巴基斯坦)。就实而言这的确让人心动,但是真纳还是非常清醒的,因为他明白英国人支持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独立建国,是希望通过宗教武器来制衡缅甸和印度,而并不想看到穆斯林做大。

为了不激怒英国人和缅甸,真纳明面上没敢答应缅甸穆斯林的建议,而是私下里给缅甸穆斯林各种支援。缅甸穆斯林从那个时候起就不断得到孟加拉的军火和训练,武装对抗缅甸政府,进行独立和分裂活动,所以缅甸穆斯林对处于权力中心的巴基斯坦是极度的忠诚。

随着伊斯兰热情的消退,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者主张脱离巴基斯坦,整过国家迅速分裂为支持统一的宗教势力和支持独立的民族主义势力。于是由印度支持的孟加拉解放战争爆发,重视宗教信仰的罗兴亚人几乎都站在巴基斯坦一边(也就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大部分逃往到缅甸)反对孟加拉的解放。

这就是孟加拉国不肯接纳罗兴亚人的历史原因,同时孟加拉国也很清楚,如果允许罗兴亚人合法居留,那么涌入孟加拉国的罗兴亚人将会是超过200万的人口规模,这对于本来人口就众多而且极端贫穷的孟加拉国来说根本就难以招架,况且边界地区枪支毒品泛滥加上这些人的文化素质低下,无疑会成为祸乱之源。

因此孟加拉国也是完全否定罗兴亚人的身份,要求全部遣返。而显然缅甸方面根本不认定这些人是缅甸人,两国又不是难民条约签署国,于是难民营地区已经不是临时性的解决方案,很多罗兴亚人把住在难民营里当做生活常态。即便是联合国都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这就是罗兴亚人的现状,在轰轰烈烈的世俗化进程和宗教势力碰撞的时候,他们由于错误的选择而成了地缘博弈的无情牺牲品。


翡翠猫猫


原因很简单:社会角色。

当初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大量将黑人运到拉美充当种植园劳力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奴役当地的印第安人,为此西班牙人不惜将印第安各部落历史、文化和宗教的传承者——唯一通晓文字和历法的祭司阶层斩尽杀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第安世俗贵族大多保留了部落内的地位),并狂热地向拉美输送传教士和福音书。

但事与愿违,由于拉美是一块孤悬海上的土地,当地原住民印第安人不但体质虚弱,身材瘦小,而且面对随着殖民者一同前来的、五花八门的病菌几乎毫无抵抗力,白人的“小毛小病”却能让整个村子甚至地区的印第安人死绝,结果殖民者夺占了大片土地,建立了许多种植园,却无法从印第安人中获得足够且合格的劳动力。

为此他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一洋之隔的非洲:黑人身强力壮,且同样生活在热带,因为早就和欧洲人相互接触,在免疫力方面得天独厚,更重要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众多,国家却十分稀少,黑人部落间矛盾重重,殖民者只需收买笼络一部分部落去掠夺另一部分部落、或干脆挑唆两派内讧然后分别从两头收买掳掠来的人口即可,可谓多快好省。

就这样成千上万的黑人在几百年间被送到拉美种植园中充当苦力,由于这些黑人经过海上和陆地上漫长而严酷的押送,能够平安抵达者都是身强力壮的佼佼者,他们很快显示出比印第安人更强大的适应力和繁殖力,成为拉美社会最重要的劳动力阶层,在人口占比上也稳步提升,且在独立之前黑人主要是和殖民者间矛盾重重,与印第安人矛盾不大,甚至经常合作、通婚,以至于形成了如今人口达数千万的印非混血群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如何看待这些黑人,他们都势必不能将这些不论在人口占比或经济构成中都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人口剔除在外。

而罗兴亚人则不同,他们虽然人口众多,但并未能在新居住地成为某个经济环节的劳动力骨干,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或经济领域是由他们来垄断且不可替代,一如热带种植园之于黑人、热带经济作物之于拉美国家那样。不仅如此,黑人在拉美地位日趋稳固的关键,是印第安原住民在殖民者带来瘟疫后元气大伤,人口比例倒挂,而罗兴亚人进入的若开邦等地区,当地信奉佛教的诸民族在生育率等方面和罗兴亚人足堪媲美——你不是不可替代的社会或经济要素,却又要和土著抢夺贫瘠有限的资源,不出问题才怪。


陶短房


黑人确实在美洲做牛做马过,罗兴亚人一直是大爷。何况现在的美国黑人也不欢迎西非黑人,以及海地黑人。抢他们的工作机会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