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匈奴、成吉思汗是黄帝后裔,而努尔哈赤康熙却是宋徽宗后裔呢?

大富豪5867931


满清皇室绝不是宋徽宗后裔。

尚处于野蛮蒙昧中的东北各部族,原先大部分都没有姓氏,他们常常借外族大姓来作为自己的姓。徽钦二帝虽为战俘,但女真人也知道“赵”是汉人的皇族国姓,非常显贵,于是很多部族都以“赵”为姓,也就是“觉罗”。

“觉罗”的确为汉字“赵”的女真语读音音译,但这并不意味着姓“觉罗”的都是赵宋皇族的后裔。“赵”的音译为何会变成了“觉罗”呢?因为宋朝的汉语可不是今天的普通话。今天吴越一带的汉语中,“赵”字的读音就类似于jiao(只能说类似,因为普通话的汉语拼音并不能完整清楚地表达南方语音),江南的小伙伴应该非常能理解。因此,当年这些说着类似今天江浙语音的赵宋皇族,他们的发音,就成了女真人听到的汉语原音,由“赵”转音成“觉罗”就毫不奇怪了。

正因此,女真人中姓“觉罗”的实在太多了。为了加以区分,各部族就在“觉罗”前加个前缀(通常是地名或部族名),用以区不同的家族,这与汉人常用“祖居地+姓”来表示门第的方法类似,如“泾阳李氏”、“清河崔氏”等。“爱新觉罗”即“金赵氏”,显示了他们欲恢复历史上“大金国荣光”的野心。

综上,虽然徽钦二帝留在东北的后裔的确融入了女真族,但并不代表所有姓“觉罗”的满人都是他们的后裔,绝大多数都是冒认的。


用户3085988056153


老东北满族为什么赵姓多?很多人以为是民国后为了生存而变更的汉姓,其实不是这样!在乾隆、嘉庆尤其是咸丰光绪以来,便有诸多老满人更姓为赵了。

爱新觉罗.傳琮先生深入东北多地研究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听不少老满人都说自己是宋徽宗赵佶的后代,而老满语爱新不是“金”的意思,而是“贱民”“奴婢”之意,而“觉罗”是赵的老满语发音,全意为“贱民赵氏”,所以很多赵姓老满人更姓己近百余年了,乾隆以下诸帝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他们默认了而己,其实他们都心知肚明。

乾隆年间重修宋辽金史时,在以谁为正统时曾出过意外。史官们为了讨好皇上,理所当然以金为正朔,因为满人素以女真后裔自居,岂料这一决定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他严斥主编愚蠢无知,要重修!众史官惶恐至极,仍不明上意,后揣摩是怕影起汉人不满,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乾隆怎么可能让这些人污辱自己祖宗呢?清朝时全国大修岳王庙,庙前必有秦侩的跪像,民间戏曲评书也大兴《说岳》,这些举措绝非倡忠义、贬奸邪那么肤浅,很多历史真相都隐藏在断断续续的细节里。

乾隆曾斥满服穿之如衣冠禽兽,还降旨恢复汉家衣冠,但遭到满清贵族集体抵制而作罢。至于爱新觉罗家族的身世,康熙、雍正知道,乾隆更是心知肚明,只是不便挑明而己,但在皇室核心圈内,应该知道的人不会很少,至少这是个关乎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最高机秘,怎可轻易外泄?


马钉切克闹


这问题问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第一次看见有人说努尔哈赤康熙是宋徽宗后裔。

先说匈奴蒙古。匈奴《史记》有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个淳维据说是夏桀的儿子,夏朝灭亡时跑到北方,后代子孙即匈奴。而夏朝是黄帝直系后裔,说匈奴是黄帝后裔也是成立的。


蒙古起源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部分南迁汉化,另一小部分原居住地鲜卑则分化为蒙古和契丹。据史书记载鲜卑族是先秦时期东胡的后代,东胡的祖先是有熊族的少典氏,而少典氏是黄帝和炎帝的父亲。所以说蒙古起源于黄帝也没有问题。


努尔哈赤是宋徽宗后代就纯属胡说了。努尔哈赤是女真族,女真族据史载起源于3000年前的肃慎。肃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在舜帝时期就开始向舜帝朝贺了。原居住在山东泰山,春秋战国时期才迁往东北和朝鲜半岛。

不论匈奴蒙古女真,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现在都是一家人。所以切勿以讹传讹,这是对兄弟民族的不尊重。


沧海历史春秋


这个是有根据的,我们说爱新觉罗在恢复汉姓之后,是姓金和肇,姓金大家都可以理解,因为女真也称为后金,为什么姓肇,这个就有说法了,比如中国国家队前队长肇俊哲,就是这个姓氏。

因为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皇帝姓赵,zhao满语发音就是觉罗,金的发音就是爱新,爱新觉罗知道姓赵又不想承认是宋徽宗的后代,所以就用了个肇字来谐音,东北姓称大尾巴肇。

努尔哈赤的祖辈中有一位被称为小肇爷,这一支的后人都恢复了肇姓。满族人入关之后,这一支人一直留在现在的抚顺新宾,一直守卫着清朝的龙脉。

这族人生下来就有国家供养,不需要谋生,只负责练武。是男丁就发一根红带子,死的时候收回去,被外人称“腰占(地名)红带子“。

抚顺以前的煤矿是不能挖的,后来清朝国力衰弱,抚顺的煤矿开始挖掘,也就断了龙脉,这算是一个传说。

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因为我母亲姓肇。


丹书01


说实话,对这种说法,我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

“同化论”这种近年来中国人吹嘘得比较多的话题之主题就是说,所有的现在的中国人都是一家,都流着相同祖先的血。话说这种目的是好的,能让中华民族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对历史却不是一个好现象,所谓的现代史学家们配合着同化论,融合论,拿起了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认为过去虽然被胡人奴役,但以中国文化的优势,最终这些胡人大多数被同化了然后又进步到其实都是一家人,流着一样的血,不存在什么异族。这我也赞同,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可有人不赞同啊,人家只赞同汉族被同化,却每天在电视媒体上宣扬自己的皇族身份和高贵的血统,面对这种所谓的分裂份子,我们该怎样呢?

关于成吉思汗是皇帝子孙的说方法是说,成吉思汗蒙兀室韦人,蒙兀室韦人是鲜卑人一支,鲜卑人=从上古时代就是中华一份子,是黄帝的子孙。  

而鲜卑人分几只,一支是在东北北部的蒙兀室韦人,一支是南部的契丹人。成吉思汗父辈那一代,从东北出走出,向西进发,讨伐西部高原的各民族。成吉思汗父辈出发的地方,其实就是红山文化发现的地方。成吉思汗于是就是几千年守卫黄帝老城的部落了。

既然如此,这位杀人如麻的成吉思汗就妥妥的中国人,炎黄子孙了。

可事实上,这却是某些人的典型阿Q精神胜利法:谁强奸了我奶奶,我就把他吹成我孙子。

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不是起源于什么东北,蒙古起源于贝加尔湖,成吉思汗的出生和兴起之地额嫩河,位于现在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交界。《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蒙古人的祖先是孛儿帖赤那(以苍狼为图腾的部族)和豁埃马兰勒(以白鹿为图腾的部族)一同过腾汲思海(贝加尔湖)来至斡难河源头的布尔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

所谓的“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出自宋朝学者洪皓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由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后世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蒙古出自东胡室韦”的谬论。室韦和女真仅仅一江之隔,而蒙古在漠北,从《蒙古秘史》第一句,10世纪就在蒙古三河之源的布尔罕山,与室韦隔着几千里,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了解12世纪的历史地理的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匈奴、鲜卑、柔然都是蒙古种族、蒙古语族,他们称霸草原的时候,室韦还在母系社会。  

而现在中国宣扬“蒙古出自东胡室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把蒙古说成东胡,这样一来,蒙古人的起源地就成了中国境内了。成吉思汗也就成了炎黄子孙了。

而所谓的说宋徽宗被俘虏之后在女真留下的后代,姓觉罗,这就更是胡扯了,

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承认:“最早努尔哈赤家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当时中国明朝的东北地区,被当时的明朝政府所收留。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写到:“说起清廷,或者说努尔哈赤先祖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但只有到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努尔哈赤祖先身世的记载了。”


其实满清的先世通古斯人起源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肃慎(汉朝以前)——勿吉(南北朝)——渤海国(唐朝)——黑水末曷(满族直系先祖)他们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分支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土著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

而所谓是宋徽宗的后代,也是往脸上贴金的说法,是宋徽宗的后代,那么其统治就有了相当的正统性,也是一家人不是?


关河南望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引用种种不靠谱的野史杂记证明其存在,但对于将异族英雄收归自己族类的做法我真的不值一哂!我们对于自己的血统要自卑到什么程度才能翻遍故纸堆把异族英雄收归族类?我们是韩国人吗?春秋以来的华夷之辨不知道吗?

我敬重那支攻陷永恒之城的上帝之鞭,但我绝不认为“战马踏过之地,连草都不生长”的行径是我华夏族能做出来的。我敬重打到多瑙河畔的蒙古骑兵,但我绝不认为屠城过万的血腥是自己民族的荣耀。我更不能接受那个艺术家皇帝的后裔能够做出扬州十日的兽行。这个问题就和日本人是徐福远渡留下的后裔一样可笑。

什么是华夷之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舍此之外,再无华夏,舍此之外,均为蛮夷。我们到底对自己的出身有什么不满意?汉唐被匈奴和突厥欺负惨了?卫青、霍去病打的匈奴连焉支山都没了,李靖连突厥大汗都抓到长安跳舞了。蒙元统治了不足百年,他们的末代皇帝被调侃为元顺帝。连统治三百多年的满清,现在都变成需要加分照顾的少数民族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这世界很大,英雄豪杰不计其数,都能把他们划拉到自己家来吗?

我们的民族不缺乏英雄,其他民族同样不缺乏。正是这些英雄们的碰撞才有了今天璀璨纷繁的历史。淝水大战挽狂澜的谢安是英雄,一统北方的苻坚同样是豪杰,将自己关在北京城外的于谦功盖当时,土木堡生擒朱祁镇的也先同样勇冠三军。杀身成仁的文天祥浩气长存,只手遮天的忽必烈同样绝世无双。我们得珍惜自己的英雄,同样不能把别人的英雄抢来,或者干脆贬低异族英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然我们就真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啦!


奉天老朽


我来详解一下,看完就有一个轮廓了。

说匈奴和蒙古族是黄帝后裔的可能性是有的,但说努尔哈赤满清是宋徽宗后裔就太荒诞了,加上那个同样意淫的乾隆是汉人后代的说法,我觉得假若阿Q地下有知都会替你们脸红的。

黄帝其中一个名号是有熊氏,光看这个名号都会感觉与匈奴可能有关系。黄帝有多个名号,轩辕氏、帝鸿氏、缙云氏、有熊氏等等。黄帝到底是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并不知道。黄帝究竟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还是指族群,其实也是搞不清的。我个人认为上古就算有首领,但突出的都是群体,因为血亲族群集中生活,而且姓氏在古代就是族群的意思。上古人物也基本都是指族群,尤其名号是会被后世子孙继承的。

《史记》记载迁北三苗于三危,三危就是今天的敦煌。敦煌反念则对应帝鸿氏混沌。北三苗也就成了西戎牧羊人,匈奴这个名字是战国人骂同族的骂名,相当于汉奸。匈奴其实被称作浑、鸿尼等等,这两个名字就对应了帝鸿氏混沌。帝鸿氏就是黄帝的一种。再看缙云氏饕餮,一个无头的羊形象,缙对应山西,饕餮对应山西陶寺遗址,陶寺可以是陶氏。他的同族颛顼氏梼tao杌wu,发现还是念tao。与这个语音类似的其实都与黄种有关,比如头和脑就代表黄人,英语头读海的,海就是九黎自称。脑就老,指黄种农耕以老人为首,黄种标志符号。所以缙云氏饕餮更像黄种,之所以饕餮为羊形象,是因为被发配西部牧羊,也就是北三苗西戎牧羊人。这么一来,缙云氏、帝鸿氏就联系上了,说明至少他们是一个联姻联盟。考古发现,西戎与斯基泰文化类似,斯基泰其实就是R1a这个白种基因,古罗马、印度白种、后来的波斯、斯拉夫都是这个基因。他们就是黄种老三的联姻联盟。帝鸿氏是有一点可能是他们的。但两个黄帝原型都指向了一个联姻集团帝尧集团。



再看轩辕氏,三月三生轩辕,可见确实是与黄种老三有关。而且黄种整体就是三个支系。印度教符号就是甲骨文乃口两字,也就是3口,3口就是英语谢谢一词。而蝎子就是指黄种,所以九作为钩子就代表九黎,九也读勾。轩辕和仓颉都发现了与蝎子有关的内容,韩语蝎子就读仓颉,而且颉已经破解,绝对指黄种,仓为青也指黄种。可见都是对应的。拉丁语与古罗马有关,古罗马历史上就是匈奴进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大量的桑托斯、桑德兰、桑巴等等。俄文里也是直接存在3这个符号。这个联姻联盟在宗教上是图腾公鸡的,所以是姬姓、公鸡(共济)会、斯基、基督、古罗马及这个体系民族部分头戴公鸡帽,受古罗马影响的法国也有雄鸡图腾。公鸡会最高等级三十三级。姬姓代表母系,拆开后臣又对应辰龙,西戎就是龙的意思。陶寺遗址也属于龙山文化体系。而且沉香救的三圣母,苗瑶迎娶的是三公主。这些不过是把男女搞反了说。实际是对应老三苗蛮。并且这个体系在中国内陆左边湖北一带,所以尚左,汉族也是尚左。蒙古人家若生了男孩子,就在门的左侧上方挂出拉满的弓箭,生了女孩子就要挂出红布条。法国人勒尼.格鲁塞的《草原帝国》里,把挂弓箭叫做“左弓”,是从祖上自匈奴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风俗。也是尚左。

再看蒙古族具体民俗,蒙古族重视3、9、13这三个数字,3指黄种老三,9指曾经出自九黎,13则是陶寺遗址十三根柱子,目前苗族头饰上已经发现这十三柱。其实帝尧唐陶氏加起来就是十三,白种历史上是后入中国的第十族,十加三就是十三。唐在英语里就是十的意思。正因为尧舜也就是在西方被称作闪米特和含米特的争斗,所以13被赋予了不好的定义。蒙古族出自室韦,其实就是十维的意思,区别于颛顼的和九黎,犹太九维氏。就是说蒙古族其实是这个联姻联盟跑到东胡地界产生的,他们就是黄白匈奴,基因O3和R1a,只是R1a相对较少。目前蒙古族里两者都有。蒙语和满语类似俄语、拉丁语就是这个原因。通古斯是东胡,显然是被匈奴语给同化了。这样看蒙古族确实与黄帝有关,只是基因比例最大的C系不是黄帝后裔罢了。C系其实是帝舜集团O1大禹夏后氏的跟随民族,原本是矮黑人。



至于铁木真,道统、文化都可以确定就是匈奴。蒙古一词就是苗蛮的芒勾,泰国曼谷,泰语里芒勾是龙的意思,芒勾其实是青帝伏羲祭司勾芒。然而历史传说,黄金家族老祖母阿兰在丈夫死后跟黄白人生了黄金家族。这就有悬案了,如果是跟O3和R1a以外的人生了黄金家族,那就有可能是C。只是这个可能性只有一半,最大可能还是O3北三苗。波尔支晋氏本身就表明是黄种缙云氏之后。还有一种蒙古人其实是独立的部落,就是黄种老大支系N,布里亚特蒙古族。他们与云南的花腰彝族和红山文化有关,所以帝鸿氏还有可能是他们。蒙古确实算黄帝后裔,铁木真就有点不好说。需要大量黄金家族后裔集体去验基因,分析结果。

最后说一点,汉民族主体就是陶寺人北三苗后裔返回的结果。没返回的入蒙则蒙,入藏则藏,入彝则彝,还有缅北克钦。


國病


匈奴是黄帝鸿的后裔:安诺石印发现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年代大约在4200年前(相当于帝尧时代),其文字解读多种多样,但都难以令人信服。本人通过研究黄帝世系,将安诺石印的文字解读为“吾休”,是帝休(又称帝鸿、帝江,是轩辕黄帝(少昊,初都连云港云台山下藤花落遗址,后迁曲阜)的孙子、帝颛顼(帝俊,初都连云港云台山下藤花落遗址,后迁商丘)的儿子,其都城为陕北神木(神木可能与休有关)石峁遗址,附近有其墓“鸿冢”)的印章,论据为:“吾”字是“我”的意思,所以其最早的写法很可能其下部是“己”。帝鸿是大人国国君,原本和轩辕黄帝、帝颛顼(为东夷之祖)都活动在山东地区,但帝颛顼死后,其儿子帝鸿并未得以继续留在山东继位,而是被帝颛顼的兄弟蟜极(乔治,封地在洛阳的平逢山——有蟜氏故地)的儿子帝喾(初都洛阳西亳,后迁商丘)篡位,帝鸿只能带领其族人逃往山西、陕北并立都石峁遗址,目前陕北的黄帝陵可能就是其衣冠冢。《山海经》中就有多处提到原本活动在山东地区的少昊、帝鸿又出现在西部,如:《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就是黄兜鹦鹉),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少昊(轩辕黄帝)为帝鸿的爷爷,死后葬在曲阜,是帝鸿将其神祇带往陕北进行祭祀的。帝鸿的儿子白民为白狄之祖,也活动于陕北。鸿=江=工(都发“红”音),来源于江水(即山东沂水,沂=匠=江),少昊(玄嚣)从潍坊(潍水即若水)降居江水出海口的连云港云台山下藤花落遗址建轩辕国。帝鸿的后代在商朝时称工(上工下口)方,商王多次攻伐之,后演变成匈奴的祖先荤鬻,即鸿=工=荤鬻=胡=匈(Hun),匈奴王称为汗,即来自轩辕黄帝,轩辕=汗辕=邯辕=甘渊=盖余=肝榆=赣榆,古赣榆在连云港云台山下藤花落遗址附近。所以后来的匈奴族赫连勃勃、党项/鲜卑族李继迁都在陕北靖边县(夏州)建夏国,并认黄帝为祖。安诺石印的发现印证了黄帝时代即有成熟文字,可能是帝鸿的后代将其带到了中亚。


周乙1963


匈奴是黄帝后裔,这个《史记》中有记载,蒙古族和女真族就不好说了。我们下面的判断都以史书为依据,史书有可能会记载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家自己判断。

匈奴的起源来自《史记》的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指明匈奴是夏后氏之后。另外记载了几个皇帝的号,也叫氏,“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说明夏后是大禹的姓。再看禹的祖谱“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最后追溯到黄帝。匈奴人普遍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要说蒙古族,先要介绍一个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东胡。东胡和匈奴基本上是同时代的,应该比匈奴稍早。根据《晋书》中的记载,“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慕容廆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皇帝慕容皝的父亲,属于鲜卑族。这里说东胡是有熊氏之后,而炎帝和黄帝都是少典的儿子,少典是有熊氏,而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也就是说,东胡出自黄帝的父亲的族系,并非黄帝的直系。

蒙古族在中国史书中的记载叫“蒙兀室韦”,当前的学者普遍认为“室韦”族是蒙古族的前身,而室韦族是东胡演化的一个分支。东胡演化的另外一个分支是契丹族(也有说契丹源自鲜卑,但是鲜卑也源自东胡,所以契丹族是东胡后裔应该可以确定)。因此,说成吉思汗是黄帝后裔,应该是不对的,只能说是黄帝的叔伯或者兄弟的后代,不过还是有血缘关系的。

努尔哈赤是女真族(满族)人。女真族在中国史书中有很多名字,比如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都是指女真人。女真族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另外一个古民族——肃慎。肃慎在史料中有记载的是在舜禹的时候就已经前来朝拜帝舜、帝禹了。另外有史料显示,肃慎人原来在山东泰山附近,后来被燕排挤才到了朝鲜半岛更往北的东北的东部广大地区,至于他们是谁的后代现在学者们还在努力发掘中。

至于努尔哈赤是宋徽宗或者宋钦宗的后代,史料中没有相关的推断依据,况且徽宗早死,而钦宗活的还久一点。这个说法也就是个野史,可信度跟有人宣称是孙悟空的后人应该没多大差别了。


奕天读历史


错误的问题能做出正确的答案吗?

语言不同,风俗迥异,岂能说匈奴、成吉思汗是黄帝后裔!


努尔哈赤、康熙是宋徽宗之后更是荒诞不经之事!


长此以往,恐被半岛人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