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

杨莎莉


《红楼梦》开篇,便先写一个乡宦甄士隐,书中称此人虽不甚富贵,但在本地也只能推他为望族了。甄士隐此人如何?

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成日只爱观花修竹,吟诗为乐,是神仙一般的人品。

《红楼梦》被很多人认为是最难读进去的书,我想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其主角出场太晚的缘故,而前两回主要在一僧一道的对话、贾雨村与甄士隐交集、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甄士隐一家的遭遇中游离。很多初读者为此感到一头雾水。可若读过几遍,便觉开篇是作者花了多少心血才写得出来的。



作者开篇便写甄士隐,实则是写宝玉,开篇写甄家之败,实则暗示贾家之败。何出此言?

首先我们看甄士隐的性情,是否与宝玉极其相似?甄士隐不以功名为念,贾宝玉亦厌烦经济仕途;甄士隐观花修竹,贾宝玉怜惜花草;甄士隐神仙一般人品,贾宝玉更是神仙下凡……

更有甚者,纵观全书,唯一梦游太虚幻境的只有甄士隐和贾宝玉两人,并都在太虚幻境门前看到了同一对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所以甄士隐最后堪破红尘,宝玉亦了悟人生,一袭袈裟了却此生。



至于甄家,被当地推为望族,而宁荣则被天下推为望族。细细想来,作者通过甄家,向我们暗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

最重要一点,是伏贾家败落的样子。

在第一回,隔壁的葫芦庙炸供时不小心使火苗烧了窗纸,火苗通过一带的竹篱烧到了甄家,原文:

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这里的脂批很值得注意,直:便是直隶的意思,而南直隶就是南京,那么“南直召祸之实病”就是南京灾祸的实情。我们知道曹家之前是江宁织造,曹家住在南京。所以脂批的意思便是曹家最后遭了大火。



关于这场大火,在文中还有一次暗示,就是刘姥姥在给贾母等人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时,有人来报“南院马鹏走了水”。这南院想来就是南京吧。

那么这场大火的时间时什么时候?甄家写到发生火灾时是三月十五日。此前甄士隐夫妇唯一的女儿在元宵节被拐走,夫妇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那么曹家呢?

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正式下旨查抄曹家,雍正六年正月对曹家财产查封,同年三月初二,隋赫德对曹家财产清点接收完毕。我们有理由猜测,曹家就是在抄家完后走水,而时间正好是三月份,与甄士隐家火灾时间对隼。

从甄家对应曹家,从曹家对应贾家,我们便知道,贾府最后应也是被抄家后着了大火,正所谓“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吧!真真是字字都是血,字字都是锥心之痛啊!!!



而除了甄家的火灾暗示贾家的火灾,甄士隐暗示贾宝玉的出家,更有一些吊诡的“巧”。

比如同样被和尚要求化走的英莲和黛玉,被父母拒绝后同样的命运多舛,寄人篱下孤苦飘零;同样身份卑微的婢女娇杏和怡红院的林红玉,娇杏“偶然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小红亦偶然得遇贾芸,最后两人通过努力达到人生理想状态……

以,甄家实际就是贾家的缩影,甄家之败预示贾家之败,甄士隐历经坎坷了悟出世亦预示了宝玉的“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微影悼红


我们读小说会发现,很多小说都是直奔主题,直接交代故事主线,随后男女主角出场,故事展开,但红楼梦显然没有按照这样的小说套路来写,所以脂砚斋不止一次批红楼梦是不落古今小说俗套。

单是红楼梦的开篇就与众不同,它并没有直接写到四大家族,而是以江南一个隐居的乡宦甄士隐开了头,曹公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背后隐藏了哪些深意?通过反复阅读这一回,我们大致可以得知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将真事隐去,掩人耳目。我们知道,甄士隐,即真事隐之意,作者一开篇就说了: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曹公之所以这么安排,看似是将真事隐去了,但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他十年心血凝结而成的,自然不可能都是“贾雨村”云云,他这么做也许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躲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是托言将真事隐去,通过“假语存”,来写自己的真实经历。

正如太虚幻境那幅对联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即是假,假即是真,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就像《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曹公开篇设置的“甄士隐”“贾雨村”贯通全文,紧扣“梦”“幻”二字,正是如此章法。

第二,一段小荣枯,以小见大。前面说了,很多小说的正常写法,是直奔主题,而曹公偏不这么写,独创了以小见大,曲径通幽的写作手法,跟大观园的开门却是一处假山遮挡有异曲同工之妙。

脂批说:不出荣府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不仅开篇的甄士隐是这样章法,后面曹公写贾府日常时,也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写作手法来,而是从刘姥姥这个跟贾府有些瓜葛的村老妪入手,是一样章法。

曹公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要通过甄士隐这么一个小乡宦之家的荣枯,来映射和伏线贾府之荣枯。我们知道,甄家最后败了,甄士隐出家,封氏守寡,这似乎正暗示贾府贾府最终结局,宝玉出家,宝钗守寡。从家族兴衰来看,甄家的败落,暗示的也正是后文贾府的败落,

第三,先出主旨,为世人下一棒喝。红楼梦另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最后表达全书主旨,而是一开始就把主旨交代了出来,这一点即是通过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体现的。

甄士隐为什么会如此解读好了歌呢?这其实正是他出家顿悟的一个过程,也正是因为甄士隐从当地望族跌落到人生低谷的这一系列的转变和打击,让他开始了悟,而他的一番对好了歌的注解,几乎就是红楼一书的主旨所在。

曹公如此写来,正是先为世人吓一棒喝,令看官着眼,着眼的关键在于:富贵荣华,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此后再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眼光自是不同,这是曹公在点醒世人。

第四,贯穿全文,有始有终。按照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红楼梦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发生的每段情节,都会有始有终,前后照应,所以甄士隐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他被曹公安排作为红楼梦开篇人物,在第一回出场,绝非曹公随意写来,如果有八十回后情节,在宝玉和诸芳尘缘了却,回到警幻处销号之时,甄士隐应该还会出现,引渡众人回到太虚幻境。

脂砚斋曾批“真不去,贾焉来”,是为甄士隐出家,引出贾府,后文贾府败落,也许正是“贾不去,真焉来”,诸芳流散之时,正是甄士隐奉警幻之命,度众人复归太虚幻境之时。


少读红楼


《红楼梦》开头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真事”对“假语”:甄士隐-贾雨村

真事隐藏,假语存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和“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极为相像。



和大荒山、无稽崖是一个性质。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很重要的引子。甄士隐的故事本身就是个悲剧,让人感慨世事无常。通过甄士隐间接道出了石头的来历,另外那篇《好了歌》可以说引出了全文主旨。



悦言红楼




《红楼梦》里的甄士隐在小说第一回中的出场如下:

原文:【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这个地处繁华世界的富贵人家甄士隐这个幸福人家,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年的元宵佳节,甄士隐让家人霍启抱着自已的小女儿去看社火花灯,因不小心把这个小女孩子丢了。女儿的丢失,使这个幸福富贵的家庭从此灾难不断。

紧随着又是一场大火,把这个昔日充满欢笑不断的家及驻住在这一条街的所有人家的住房全部焚烧,士隐无家可归,只好携病妻投奔老丈人家寄住。


这天,从远方走来一个跛足道人,边走边唱着一首《好了歌》,士隐听了这首歌,头脑马上被点悟,紧跟着这个道士出家去了。

小说在末尾写甄士隐在急流津觉迷渡口的草庵里坐化。

曹雪芹在小说里安排的这个人物,让读者看到了甄士隐家的破落,从中勾勒出封建社会的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及封建末世的社会轮廓。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一片红与红楼梦


《红楼梦》刚一开篇,就写了一个乡绅老爷甄士隐起伏的一生。与别个小说不同,红楼梦并没有一开始就直奔主人公而去,而是从一个几乎和主人公毫无关系的小人物写起。然而,看完整部书之后,才恍然发现,这个毫无干系的小人物,却原来早早就预言了主人公的一生命运和最终归宿。

开篇写到: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这甄士隐所在已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又在当地被推为望族。他的夫人更是性情贤淑、深明礼义,他本人又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作者对他的定评更是“神仙一流人品”。若是世事平坦,能一直这样下去,这甄老爷也才算真的是神仙一样了。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甄家一夜之间几乎家破人亡。神仙一样的甄老爷,也只能寄居在老丈人家里艰难度日。最终还是看破红尘,随了一僧一道撒手而去。

大家都说作者写甄士隐就是为了隐含“真事隐”,意思是整部书其实是将真事隐去。其实,甄士隐应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预言了主人公贾宝玉的一生。“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这些不正是贾宝玉的性情吗?“神仙一流人品”,这个定评不就是那个日日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吗?

甄士隐后来几乎家破人亡,甚至要寄人篱下去艰难度日,最终看破红尘,随着僧道遁入空门。根据曹雪芹和脂砚斋在前面透露的结局,宝玉后来的结果也正是如此。难道这只是巧合吗?想必是曹公一开始就有意透露给读者的吧!用一个不相干的小乡绅甄士隐,提前预演了贾宝玉的一生。用一个东南姑苏小城里的一户乡绅家的起伏兴衰,提前预演了天下望族贾府的兴衰。

甄士隐解的好了歌可谓是人世间兴衰枯荣最经典的诠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看破红尘,随着一僧一道而去,开启了这煌煌巨著的红楼一梦,也引出了这满纸的“荒唐言”来。作者说将真事隐去,且留假语寸言。而《红楼梦》这满纸荒唐言到底是假语还是真语,恐怕就得我们自己细细品味分辩了。


云语红楼


红楼梦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在于它的内容丰富,人物刻画的细腻饱满,写作手法高超。曹雪芹在写作中也往往采用草蛇灰线的手法讲述故事。作者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一个和四大家族毫无关联的人物写起,看似无理却也正是高明之处,体现出红楼梦和别的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1.当我们耐心地读完小说再回过头来看甄士隐的一生就会恍然大悟越发的佩服曹雪芹。那甄士隐原本只是江南的一个乡宦,虽然财富比不上四大家族但也过的自得其乐,衣食无忧。况且甄士隐的品行极好,淡泊名利,与人为善,按说这样的人是应该安稳的度过一生的。

可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甄士隐的后半生充满了坎坷先是唯一的女儿英怜在元宵节被拐子拐走不知下落,紧接着葫芦庙失火连累到甄家成为了一片废墟。他只好变卖田产投奔了岳父,却被人家嫌弃。经过这一连串的打击甄士隐渐渐露出下世的观景,也让他对红尘俗世变得麻木,因此当他听到跛足道人口中念叨的好了歌时便毫不犹豫的跟了去,这正是经过磨难之后的顿悟,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他牵挂的了。

作者塑造了一个经历骨肉分离,命运坎坷而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不是毫无意义的,他的存在为后文埋下了众多的伏笔,后来贾府的主人公贾宝玉和他何其相似,甄家的不幸遭遇便是贾府的未来,甄士隐的结局便早早的预示了贾宝玉的最终归宿。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甄家的兴衰为贾府埋下了一条暗线。

2.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还有一个用意便是作者有意告我我们“真事隐”作者生活的年代大兴文字狱,为了避免麻烦,很多事情不能写的直接了当,便借用文字隐晦的表达出来,是希望读者能够体会用心揣摩寻找线索。

或许书中的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存在,是曹雪芹当初的亲人朋友,为了纪念他们便写进了书里来抒发被抄家之后的满腔凄凉。

3.开篇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突出了小说的主旨,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首好了歌的注解不仅预示了很多人的结局,例如那句因嫌官帽小,致使琐珈扛,正是对贪赃枉法的贾雨村的暗示。也是借此警示世人知足常乐,不要因为贪心欲望毁了自己。这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的真实感悟,作者通过甄士隐之口将自己的经历感悟告子世人,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引以为戒。

4.甄士隐是开篇人物之一,他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按照曹雪芹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在未来他还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许贾府败落后,前来度化宝玉和众人的便是消失了许久的甄士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甄士隐这个人物觉不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作者巧妙构思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番良苦用心。


文嘟嘟


《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是作者的大智慧。

《红楼梦》作者与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是,用了一个与整部书似乎不相干的人物甄士隐。这个人与作品的主人公宝玉和黛玉似乎没有一点联系,如果把《红楼梦》当做一个电路板,那么甄士隐就是开关。他主导着整部书的开局和结尾。

甄士隐最先知道了天上有一个神瑛侍者要下凡,一个绛珠仙草要跟随他下凡报答他的灌溉之恩,跟随他们一起下凡的还有一批痴男怨女。并且甄士隐还见到了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的真容。

通过甄士隐,我们看到了贾雨村,看到了英莲。通过这两个人,《红楼梦》故事的大幕徐徐拉开……

甄士隐的个人命运对全书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甄士隐生活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当地堪称望族。他家庭和睦幸福,他本人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若是生活总是这样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多好。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甄家先是丢了女儿,然后被火烧连营,无立锥之地。最是无用读书人,甄士隐不擅经营,后来变卖了天地等家产,寄居在老丈人家里。此时他看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最终看破红尘,随了一僧一道撒手而去。

甄士隐的一生几乎是《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一生。

全书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着力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之人,以及他们周围人的人生悲剧。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由兴到衰的过程。

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就是《红楼梦》的大结局。


润杨的红楼笔记


我有一个推想,供一哂。

甄士隐,贾雨村,大家都明白是暗示:真事隐,假语村言。那么《红楼梦》为什么要用假言隐真事,而想说的到底又是什么真事呢?

第一问,自然与政治有关。因为“莫谈国事,只谈风月“的背景存在,所以小说表面上说生活情爱,其实讽刺的是政治事态。因清朝文字狱盛行,所以只能用曲笔。

第二问,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真事?显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是比较隐秘的。当然也不可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而是有一定警示意义的。

因此可以推断,作者绝对不是一般的小文人,而是有过显赫政治地位的,又遭遇惨凄的,文化修养极高的(尤其精于医药),最后又能悟道通透之人。

这样的人其实不多!我想也只有他最可能了一一傅山!

此人文化实力顶极,书画医学,哲学佛学无所不通。

此人号浊翁,朱衣道人,石道人。这几个号跟贾宝玉是不是很有渊源呢?!

此人曾反抗魏忠贤,师从道士反抗清廷,拒绝清廷内阁中书的高官厚禄,尚志高风,介然如石!

《红楼梦》梦断红楼!女娲补天唯余一石,此顽石,宝玉!都是比喻!红楼岂非朱明王朝?顽石岂非“补天“不成,拼死顽抗之志士?

那所隐真事究竟是什么?那就要问是什么导致“食鸟尽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后句指明亡,前句当指国难当前士人的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政治丑态了。

讽刺谁?阉人与东林党人!尤其是后者,内中虽有仁人义士,却也不乏附会风流,投机取巧之辈一一按现在的话讲,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以文章道德高雅自居,其实多能玩弄心机权术,为一已私利而置国家不顾。两面三刀的凤辣子就是这一种人的代表。

只是一个大体上的思路。大家自己斟酌一下,看有无道理。


黑白子


因为甄士隐开篇引出好了歌,同时不知道香菱最后对结局会有什么影响,但我的文章末尾会解释好了歌和后面的剧情。首先要说的是,这篇文章是我目前多年文字工作写作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且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笔者主动思考得出的结论,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希望引起大家思考。OK。文章刚刚首发自我的公众 HAO“戴大力的视界”,欢迎大家支持转发。在三百年前,官宦世家出身的中国大文豪曹雪芹脑海里有一个园子,那座院子可谓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奢华、美丽的园子,里面珍奇异兽、古玩珍奇可谓无奇不有,较皇家园林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奢华程度堪比“小圆明园”的大观园连《红楼梦》中的元春(贵妃)都感叹太奢华、太作死。喜欢并研究《红楼梦》的朋友应该都比较清楚,其实这座园子是用林黛玉家的钱盖的,用了大概有不到二百万两银子。今天我的思路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多少钱,然后阐述一个所有中国人两百年都迫切想知道的问题——《红楼梦》的后二十八回为什么会被皇帝销毁。

我们首先要阐述一件事情,这是我之前文章说过的——林黛玉的遗产。林家是五世列候,五世的一等富贵,说白了就是五世的马云,而且还都是单传,这很了得。也就是五代人不分家单传积攒了一大笔财富,这笔财富因为林黛玉父母早逝于是和林黛玉一起暗中进了贾府(这符合清代的继承法),这个问题我也不解释了,不知道的可以劝君多看一些红学书籍和资料,我之前有篇文章详细阐述了这方面问题。那么数量有多少呢,有二三百万两之多(这是王熙凤隐晦性说到的话)。当时贾家已经空空,所以用去其中一大半盖了省亲的大观园。这就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多少钱。这个问题我其实都快说吐了,但却给我了这一发现的启发,直接找到了最终《红楼梦》残缺的答案。
在此请允许我愤怒一下,因为当今绝大多数人把这个算法算成今天大米和银子的价格,最后只估算出千元甚至数百元的答案。给出这种算法的众多学者不懂古代的粮食有多贵!不懂古代银子是作为货币存在而不是作为贵金属存在!不懂这二百年世界上多出了多少银子!不懂明朝郑和宝船作为世界顶级大船建造一艘只用1600两银子!不懂今天粮食问题已经不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懂袁隆平对世界人民的贡献!不懂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在经济中的价值!不懂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是信用经济为主导!更不懂清朝到民国初期北京城的一座四合院大概只需要一百两银子左右!那么这个账到底要如何算呢。好,我说几个数字。数字1:清朝雍正年间的每年国库收入估算在五百万两银子左右。数字2:2017年我国国库收入为17万亿人民币。来吧,除除算算吧。结果是340万。很惊人吧,但是我建议乘以今天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百分之十五,最后等于51万,也就是清朝一两银子大概等于今天50万人民币左右。这也是很多老百姓一辈子没见过银子的原因。
你再算一下我上段提到的清朝北京城房价,是不是有点儿喜欢上我了呢?你再想想林黛玉家的财富,是不是有点儿生无可恋了呢?是啊,我们的想象力何时变得如此脆弱。如果有人再因为今天大米便宜了就说银子这一古代货币在古人心中便宜了,那我真的想打人了。而这样顶今天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财富不可能不被书中的皇室盯上,盯上是盯上了,谁想到最后进了贾府还盖了一座大园子。毛儿不被气炸才怪。那结果必将是只有一个:杀之以补羊牢,除汝以绝后患。于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还有,贾元春不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也是为了避讳这一点。
因此后二十八回中(脂砚斋批注证明是通篇是108回,不是120回),必然会有情节是贾家因为此事惹得皇上龙颜大怒,大难也是可想而知的了。而我们更知道,《红楼梦》是一本反映清朝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关系色彩很强的作品,基本上大部分人物和内容都有原型。所以当时的皇帝看到这部作品自然也会因为有碍皇家颜面而使此书封禁并销毁。但是,皇帝也是人,他们也爱才,《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太TM高了!是的,当时的人看到《红楼梦》的感叹大多数心中都会升起一句国骂——“太TM强了!”,所以你让他毁了全书他也舍不得,于是下个旨——毁了后二十八回吧。毕竟皇帝也不想当千古罪人。而皇上种种贪婪且不想让人知的内容就爆发在后二十八回中。现在回想起来,书中赵妈妈的一句话其实点出了这一要点。“这不过是用皇上家的钱往皇上身上使罢了。”
再次总结,就是由于《红楼梦》太写实,且书中写到了皇家贪婪于林黛玉祖上一笔巨大的财富且这一事件还很可能有原型人物,所以现实中被乾隆皇帝下旨把这本书给禁了并销毁,毕竟这太有损皇家颜面了。但由于《红楼梦》写得太好,因此只销毁了后二十八回,前八十回成了今天的“东方维纳斯”。你再结合前面提到的赵妈妈的话,再结合《好了歌》最后一句“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我想我的观点已经太立得住脚了。谁是“他人”用脚丫子想都想得清楚了。就到这里,关注转发的话不说了,以后我会专注于破解历史以及金庸先生的文学密码。这篇文章的命运也随风飘散吧。


唐郎朗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为什么以甄士隐开篇,引发了各方的猜测,各类红学家对此有多种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即将真事隐藏起来,暗示读者作者写的很隐晦,需要读者慧眼才能看出书中深意。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


二、甄士隐家族故事实际上隐射了贾府的家族兴衰。例如:甄士隐家遭火灾家败落族,而红楼梦中借刘姥姥之口讲述了马房失火的故事;甄士隐家族败落之后,不得以栖身农庄,但不幸遭遇天灾人祸,在农庄也无法生活下去,相应的,贾府败落时也遭遇水旱灾害而地租难收入不敷出;甄士隐被迫寄居其丈人家,而相应的林黛玉也含泪寄居贾府;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相应的贾宝玉也出家当和尚;甄士隐家小女英莲丢失,辗转被卖到贾府;封氏守寡,而宝钗也守寡。作者似乎在暗示贾府的命运和甄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通过甄士隐自然写道贾雨村,而贾雨村作为主人公林黛玉的老师,自然可以引出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弃家投奔贾府的情节,为整本书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作者以写甄士隐开篇,主要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很多小说开篇即揭示主题,直接可以看出故事主线,但红楼梦显然是技高一筹的,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因此,脂砚斋说红楼梦不落古今小说俗套。

四、甄士隐的故事贯穿全书,有始有终,曹公的写作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此甄士隐的故事直至全书结束。他被曹公作为红楼梦开篇人物来写,绝非作者随意写来,现在公认后40回是续作,如果有八十回后曹公亲自书写的情节,在宝玉回到警幻处销号之时,甄士隐在此时应当出现,引导众人回到太虚幻境。脂砚斋曾批语:“真不去,贾焉来”,是为甄士隐出家,引出贾府;后文贾宝玉出家,就是“贾不去,真焉来”,当贾府败落诸芳流散之时,正是甄士隐奉警幻之命,渡众人复归太虚幻境的。


作者:梦归秦淮(多平台签约作者,历史硕士,知识管理达人 公众号:恒言读书)

干货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