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長山列島的重要戰略意義


內長山列島的重要戰略意義


在中國的北方沿海,山東半島頂端的蓬萊閣和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旅順口老鐵山水道以南,有一串群島,被叫做內長山列島,區別於遼寧半島以東的外長山列島。

內長山列島,也叫廟島群島。在行政區劃上,屬於山東省煙臺市的長島縣,在軍事上叫做內長山要塞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他在地理上封閉了渤海口,既是渤海和北黃海的地理

分界,也是聯繫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天然跳板。未來要修建跨海隧道,這個群島是重要的連續支點。

瀚海狼山認為,內長山列島的最大地理的意義,在於讓整個渤海的7.7萬平方公里的水域,全部是變成了中國的內水領土。遼東半島最南端的老鐵山和蓬萊閣的直線距離在103公里,也就是相當於55.61海里,遠遠大於24海里的兩道領海線之和,若沒有內長山列島,那麼渤海中間將有一大半被劃入國際公海。正是由於廟島群島的存在,本身這個群島中有人居住的大島,

內長山列島的重要戰略意義


之間的最大距離都小於24海里,而群島最北端的北隍城島的最北角,和旅順老鐵山之間的直線距離是40890米,小於44448米,也就是24海里,這樣就封閉了整個渤海,讓渤海完全成為中國的內水領土!

內長山列島共有三十多個島,較大的島上都有居民和駐軍,島陸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主要島嶼有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廟島等,其中南長山島最大,為縣政府駐地。

內長山列島南與蓬萊閣相望,北同老鐵山對峙,各島之間形成了老鐵山、長山、廟島等九條重要水道,是出入黃、渤海的必經之路。內長山列島作為扼守海口的天然要塞,近代以來,外國艦隊曾先後7次途徑長山列島,闖入渤海,進犯京津。包括:1858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大沽地區3次登陸作戰、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京津之戰、1904年日俄爭奪遼東地區之戰、1914年日軍從旅大長髮,攻佔青島之戰、1937年日軍大沽北塘登陸作戰等。

內長山列島的重要戰略意義


為鞏固海防,拱衛首都,1954年10月,組建長山要塞區,由陸軍第26軍78師和海軍長山水警區合編而成,正軍級單位。轄蓬萊、北長山、大欽三個守備區。1961年3月改稱內長山要塞區。1993年,恢復內長山要塞區番號,正師級單位。

內長山除了島上的陸地要塞,這裡也是潛艇部隊的重要訓練和備戰區域。遼東老鐵山和北隍城島之間的老鐵山水道,是北方罕見的深水海域,最深點深度高達86米,是戰略導彈潛艇試射的理想區域。也是國產航母進出黃渤海訓練的必然通道,因此經常會有禁航令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