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是埃及人的母親河。它的定期氾濫給兩岸居民帶來了肥沃的泥土,但也產生了洪水災禍。為了抑制水災,1902年,英國人在尼羅河第一瀑布下的阿斯旺修建了中型水壩,但它並不足以抵禦洪水,1946年幾乎被尼羅河漫頂。於是在1950年代,埃及人開始籌備在舊壩上游6.4千米處建造新壩。在獲得蘇聯政府的資助以後,1960年,新阿斯旺水壩正式動工。其設計全長3,600米,底層寬度980米,頂層寬度40米,高111米,體積4,300萬立方米,在當年堪稱工程學奇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竣工後的新阿斯旺水壩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阿斯旺水壩俯瞰圖

這一雄偉工程給埃及帶來的經濟效益毋庸置疑,但也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其中之一便是由於尼羅河水位大幅上漲,兩岸22處歷史古蹟將遭受“滅頂之災”(情況與我國修建三峽大壩類似)。埃及政府決心在竣工前保護這批估計,但經費、技術、人員均嚴重不足。這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伸出了援手。在教科文組織的搭橋牽線下,美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等國募集了資金,派出了專家團隊,在各國齊心協力之下,“努比亞戰役”(搶救尼羅河兩岸古蹟行動)爭分奪秒地進行,最終趕在水壩完全蓄水之前,將上述古蹟實行了整體搬遷。這是一項浩大工程,足以被載入世界文物保護史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對世界文化遺產阿布辛貝勒神廟(Abu Simbel temples)的搬遷。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搬遷阿布辛貝勒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遷移後的阿布辛貝勒神廟

為了感謝世界各國的援助,埃及政府送出了一批特殊的“禮物”,尼羅河河畔一批被搬遷的古老神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如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丹鐸神廟(The Temple of Dendur)。

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埃及總督主持在尼羅河畔修建了這座神廟,並將它獻給了奧古斯都。神廟供奉的神祇為奧西里斯和伊西斯(互為夫妻,二人負責生育、農業和掌管尼羅河的定期氾濫,在希臘羅馬世界也很受尊崇)。神廟由砂岩建成,長約25米,高約8米,雖然規模不大,但刻畫著大量精美的浮雕與文字,堪稱藝術精品。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奧西里斯和伊西斯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神廟搬遷之前的照片

1965年,納賽爾總統領導的埃及政府決定將整個丹鐸神廟及其大門作為禮物贈送美國(雖然納賽爾政治上和蘇聯較為親近),可謂史無前例。神廟被精心拆解為“零件”狀態(總重量達800噸,最大的石塊重量超過6.5噸),它們被編號裝箱後,用貨船運送到了美國。當時的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作為美方代表,親自前往埃及出席了贈送典禮。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分解狀態下的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組裝中的神廟

美國政府十分重視這件禮物,原本計劃在華盛頓或波士頓露天組建神廟並對公眾開放,但考慮多風吹雨淋對神廟的侵蝕破壞,1967年4月,多方論證之後,最終約翰遜總統決定將神廟轉交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並在博物館室內展出。經過長達十年細心的施工,丹鐸神廟在1978年終於組裝完畢,對公眾開放,併成為大都會博物館標誌性的展品之一。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為了體現“一視同仁”,在丹鐸神廟之後,埃及政府先後又以同樣方式,向西班牙、意大利、荷蘭贈送了三座神廟:Debod、Taffeh、Ellesyia(分別在馬德里、都靈、萊頓展出)。這四座“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銘記著全世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心血,成為了在海外宣傳古埃及文化的特殊大使。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漂洋過海”的古埃及神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