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我們都不是絕對完美的父母,在育兒路上都是盡力而為。有些小錯無傷大雅,有些小錯卻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就是用藥安全。小小一粒藥,可能攸關性命。

央視紀錄片《見證》之“藥案尋蹤”節目中,曾經播出過一個令人扼腕的事件:一個年僅18個月幼兒,因為家長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最終死亡。

孩子因為感冒發燒,在一家省級醫院掛吊針。除了輸液,醫生還配了兩盒藥,一盒“娃娃寧泡騰片”。

在喂藥的時候,心急的媽媽並沒有看說明書,從盒子裡拿出一粒直徑約6毫米的泡騰片,塞進寶寶嘴巴,並用水輔助孩子沖服下去。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服藥後,孩子四肢抖動,劇烈咳嗽,嘴邊變成青色,產生了窒息症狀,被送進搶救室進行手術。

第二天下午,醫院發出通知:孩子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直徑6毫米的泡騰片,大概也就一粒紅豆或綠豆那麼大吧。18個月的孩子,卻因為一片小小的泡騰片離開了人間!心疼之餘,忍不住氣憤,吃藥這樣的大事,做父母的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大意啊!

切記,泡騰片服用方法不對,後果致命


泡騰片屬特殊劑型藥物,需特殊服用方法:取半杯涼開水或溫開水,將一次用量的藥片投入杯子中,等氣泡完全消失,藥物全部溶化後,再搖勻服下。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幹服的風險,對於孩子來說相當於異物卡喉。因為它含有泡騰崩解劑,一般是有機酸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的混合物,遇水後,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將其放入口中,大量氣體急劇充斥氣道,有引起窒息的風險。

前面提到的18個月寶寶就是因此丟了命。

誰能想到呢,孩子只是因為感冒,卻命喪一枚小小的藥片。看到網上不少人在討論泡騰片該不該給孩子吃,甚至假設如果醫生沒開泡騰片,就不會有這樁悲劇發生。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不想過多討論泡騰片該不該吃,因為更讓我痛心的是父母不看說明書就給孩子服藥的做法。如果說泡騰片是“直接兇手”,奪走孩子生命的“真正凶手”,卻是父母的粗心,是大人對用藥常識的無知!是整個社會環境對兒童服用藥物的不謹慎!

父母看著孩子在病中煎熬,心裡又愛又急,往往拿到藥物就想著趕緊給孩子吃,而忘記了醫生囑託,忽視了不當喂藥的風險,甚至不去看說明書就直接給孩子吃藥。

而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有項調查結果顯示:

85%的家長給孩子喂藥前,不會看說明書。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就像泡騰片奪走了孩子生命之後,再來後悔:

如果孩子沒有吞下那顆泡騰片,該多好;

如果媽媽多看一眼服藥說明,該多好;

如果媽媽自己不知道泡騰片怎麼服用,能多問問別人或者事前問清楚醫生、護士,該多好……

多希望,不要在悲劇發生後,再來說“如果”。

藥品是把雙刃劍,用對症是藥,不對症是毒;小劑量就是良藥,大劑量就是毒藥;而喂藥方式錯誤,更是可能釀成大禍。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媽媽說

3年前 我發高燒

用藥不當後

我的聽力越來越弱

我知道聲音都在我身邊

我很努力聽 不過就是聽不到

這是16年央視拍的公益宣傳片《關注聾兒——無聲的世界》,我每次看的時候,都覺得很揪心。

國家衛計委發佈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兒童陷入無聲的世界。而因為用藥不當造成肝腎功能、神經系統等損傷的難以計數。這是多麼殘酷的數據。

孩子,需要我們父母以百分之二百的責任心和謹慎呵護他們成長。

這篇有關如何幫孩子喂藥的文章,是我們今年發佈的一篇原創文章。今天想再分享其中部分給大家,就是想再次提醒爸爸媽媽,入孩子口中的任何東西,尤其是藥品,慎之又慎。

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將這篇文章擴散出去,讓類似悲劇不再發生

科學安全有技巧給孩子喂藥的文章很長,大家想再看全文,可以點擊拓展閱讀第一篇。

寶寶吃藥的五大原則

在正式說寶寶吃藥這件事之前,要先確認幾個大原則: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 在吃什麼和怎麼吃這件事上,一定要遵醫囑。

我們現在面臨的信息很豐富,隨便搜索一下都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鑑,但在看病是一件非常強調個人具體狀況的事,道聽途說的經驗,鄰居寶媽的經驗,包括自家大娃、大人的經驗,可能都是不靠譜的。

如果對醫生開的藥和服用劑量有疑問,可以當場跟醫生溝通,也可以諮詢線上醫生,但千萬不要自己做醫生自己開藥。掌握信息是為了遇事心中不慌,不是為了替代醫生。

  • 再給寶寶吃藥之前,一定要先看藥品保質期。

我們家裡都會有小藥箱,有一定的常備藥,我們也推薦大家在家裡準備一些退熱、補液的藥品,這樣萬一遇到突發狀況,不方便去醫院也不方便買藥,可以緩解一下燃眉之急。

但藥品不是日用品,也不是常規消耗品,生病也不可預測,可能某些藥放著放著就過期了,或者已經開封太久,失去了藥效。所以推薦大家時時檢查常備藥的有效期,並在給寶寶吃藥之前,再次確認藥品仍在有效期內。

  • 吃藥之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

在拿到藥之後,要先確認藥品是內服的還是外用的。醫院臨床每年都有因孩子吞了高錳酸鉀片來看急診的家長,就是錯把外用藥當成了內服藥。

嬰幼兒用藥量一般是根據年齡和體重來的,上次吃過的藥這次再吃,用量可能會很不一樣,同一類型的藥,不同品牌的建議用量也相差很大,所以在給寶寶吃藥之前,一定要詳細閱讀說明書,確認到底該給寶寶用多少藥。

但藥品說明書上長長的不良反應清單,看是要看的,可不能被嚇著了就私自把藥停了。大家可以發現,越好的廠家,單子開的越詳細,如果有疑惑,記得再問問醫生或者藥師。

  • 給寶寶喂藥之前,一定要洗手!

和藥品接觸的時候保持清潔是基本常識,所以在給寶寶喂藥之前,一定要洗手。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藥品受到汙染,一方面是避免寶寶受到大人手上攜帶的病菌的交叉感染,生病的寶寶更容易中招,請大家多多注意這一點。尤其是寶寶腹瀉的時候,處理完寶寶的糞便之後一定要把手洗乾淨,不然大人也有可能中招。

  • 再緊急再突發,也不要給寶寶吃大人的藥。

寶寶生病是一件不可預測的事情,常常下午還玩得好好的,到了半夜突然就發燒了,想去買個藥都買不著(再次安利家庭小藥箱)。之前有個媽媽問我,

家裡沒有寶寶吃的泰諾林了,能不能給一點大人的泰諾?成分都是對乙酰氨基酚。

答案當然是不能!大人的藥和寶寶的藥即使是成分相同、用途相同,用量上也是差別巨大的,況且絕大多數藥的成分都不同,具體怎麼用有著千差萬別,我們都不是專業人士,就不要冒這種風險了。

不同類型的藥,分別應該怎麼喂(用)?

嬰幼兒雖然吞嚥能力有限,但藥品也是類型豐富,下面我們分別講講各種類型的藥應該怎麼用。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糖漿類藥品,顧名思義,在設計生產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嬰幼兒的具體狀況,更容易服用(液體),口味也更友好(甜的),但這種藥水寶寶不一定愛喝。

我自己就在一次寶寶死活拒絕喝美林的時候親自下場嘗過,確實是甜味,但是齁甜,可能也是為了掩蓋藥物本身不友好的味道,甜到發苦,確實不怎麼好吃。

→ 糖漿類藥品如何喂?

  • 輕輕的搖晃藥瓶,把藥水搖勻。

藥劑可能不是水溶性的,不是均勻的分佈在溶液裡,藥瓶底部可能會有沉澱物,所以一般口服類的液體藥品都建議使用前先搖勻。

  • 準確稱量一次用藥量。

一般糖漿類藥品都配有量杯或者滴管,瓶身或說明書上都有具體年齡和體重的孩子的用藥量,按照說明書準確稱量出需要的藥量,千萬

不要估摸著來,用完以後要洗淨晾乾,以備下次使用。

  • 用寶寶喜歡的方式喂藥。

小BB用滴管是最好的辦法,像美林那種有刻度的,方便清洗的最好。在嘴角旁斜斜的插進去,在孩子不哭鬧的時候,緩緩的擠進去。有的媽媽喜歡用勺子,還有的喜歡用奶嘴,這些方法容易浪費藥,不能保證孩子都吃進去了。

我有認識的媽媽有的用餅乾蘸藥水給寶寶吃,有的把糖漿加在酸奶或者果汁裡,真的是各出奇招。有的藥是可以和食物一塊吃的,有的則不行,說明書上沒註明可以加食物一塊吃的,最好還是兌水稀釋比較穩妥。一次稀釋的藥一次用完就好了,否則容易引起變質。

此外,糖漿類藥品怕陽光直射和潮溼,最好能放在密封容器裡避光保存。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藥粉類的味道一般比糖漿類差一點,喂起來難度更大一些,一般需要加水稀釋,或者攪拌成糊狀,以寶寶能接受的為準。這裡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喂寶寶吃藥的時候,儘量把藥品送到舌頭的後部,那裡感覺不到苦味,寶寶會更容易把藥吃下去。

→ 藥粉類藥品如何喂?

  • 取出一次用藥量,加少量水攪拌。

藥粉類一般是一次一包的小劑量,打開倒在小容器裡,加少量的水攪拌即可。為了避免過渡稀釋,建議大家一點一點地加水,濃稠度以寶寶能夠接受的為準。

  • 用滴管將混合物從寶寶的臉頰內側,送到口腔後側。

因為舌頭是感受味道的,尤其是舌尖,所以大家在喂藥的時候儘量不要沾到寶寶的舌頭上。

  • 吃完藥以後讓寶寶喝點水。

用滴管再吸點水喂寶寶,這樣可以把殘留在寶寶口腔內部的藥品衝進去。

藥粉的味道多半不是很友好,很多父母會選擇將藥粉同寶寶的食物混合,如果說明書寫的食物不影響,一般來說,水、果汁可以放心混合,但果汁類可能會加重某些藥品的苦味,牛奶對某些抗生素類藥品的吸收會有影響,尤其不建議把藥粉同嬰兒奶粉、熱的食物混合。

藥粉類藥品建議避光保存,最好能放到密封的容器裡放置到陰暗的地方。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有些藥物有肛門栓劑,藥物成分可以從直腸直接吸收,見效較快,某些喂藥困難的寶寶也會用肛門栓劑,不同類型的肛門栓劑的形態都類似,是小小的子彈形狀。

→ 肛門栓劑怎麼用?

  • 用清潔過的手把藥劑拿出來。

一般肛門栓劑會搭配一次性手套,如果沒有手套的話,一定要清潔雙手再來幫寶寶用藥。這一類藥品不耐高溫(到了體內會融化),所以需要儘快操作。

  • 塗抹潤滑品。

肛門栓劑需要塞進寶寶的肛門,為了加強潤滑效果,可以在栓劑表面塗抹橄欖油

  • 將藥品輕輕的塞入,之後用手指按壓寶寶肛門幾分鐘。

有時候在藥品被推進去之後,寶寶會收縮肛周肌肉,將藥品推出,媽媽們可以在用藥後再按壓寶寶肛門幾分鐘,給藥品溶解吸收的時間。

肛門栓劑算是比較容易用的一類藥了,尤其是經常換尿不溼的寶寶,還是比較適應這種給藥方式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肛門栓劑一般不適用於較小的寶寶,因為栓劑的藥量固定,對於較小的寶寶可能會有超量的風險。此外,肛門用藥一般都不耐高溫,最好能放到冰箱裡保存。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這一類是外用藥,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一般不會遭到強烈的抵抗,需要注意的是寶寶會不會舔到,以及舔到會不會有事。一般來說,嬰兒專用的藥物寶寶舔到一點也是安全的,但萬一寶寶把藥舔乾淨了(很少遇到的),可能需要諮詢醫生,是不是可以補塗,是不是支持多次塗抹。

→ 塗抹類藥品怎麼用?

  • 將需要抹藥的部位清潔乾淨。

在幫寶寶抹藥的時候,不光大人的手要洗乾淨,寶寶的患處也要用乾淨的溼毛巾擦拭乾淨,這個保持清潔的用藥習慣一定要養成。

  • 將一次用藥量一次取出放在手上。

說明書一般有用藥指示量,將一次用量一次性挖出來放在手上,避免少量多次挖取汙染藥品。如果沒有明確的用藥量,那麼管裝的差不多擠出7mm左右,灌裝的挖一指深。

  • 塗好後在寶寶的患處,輕輕地抹薄薄的一層。

塗抹類藥品不用抹太多,薄薄的一層能夠覆蓋肌膚即可,塗多了效果也不會變得更好,大家不要貪多。如果需要塗抹的範圍很大,可以像大人抹面霜一樣,先抹幾個點,再用手指一點點推開。

塗抹類藥品不管是管裝的還是灌裝的,都很容易被寶寶拿來玩,他們對於這種粘粘的滑滑的膏狀物有著特別的偏好,所以一定要收好,不要讓寶寶接觸到,當然,所有的藥品都要收在寶寶夠不著的地方。塗抹類藥品常溫保存即可,建議用剩的藥及時扔掉,不要留作下次使用。

一粒泡騰片奪走18個月孩子的命|那些被忽視的寶寶喂藥常識

眼藥水


寶寶有一些眼部疾病的時候,醫生會開醫用的眼藥水,囑咐家長回家給寶寶滴,但這種異物入眼,寶寶通常都不是很配合,用這種藥可能動用到兩個大人的配合。

→ 滴眼類藥怎麼用?

  • 固定寶寶的頭部。

可以讓寶寶仰面躺下,把他的頭固定在大人的雙膝之間,囑咐寶寶不要亂動,如果有兩個人稍微限制一下寶寶的動作,滴眼藥會更容易一些。

  • 張開寶寶的眼睛,從內眼角滴眼藥水。

寶寶躺好後,用手指扒開他的內眼角,滴進去一滴眼藥水。

  • 點藥後按住內眼角可緩解不適。

藥水會經由鼻淚管流往鼻腔與喉嚨,點藥後按住內眼角3分鐘可以減少藥水經由淚孔流入鼻淚管,緩解令人難受的刺激,也可以減少全身吸收的副作用。

通常我們滴完眼藥水,馬上就會有液體從眼睛裡流出來,媽媽們就會很擔心,怕量不夠。其實滴眼液本身就這個特點,所需的藥量很少就夠了,儘量安撫寶寶,儘量少些哭鬧讓藥物多停留些時間就可以了。

醫用眼藥水也是要避光保存,開封之後儘快用完,如果是一次性的,一次沒用完也應該換新的,避免藥水被汙染。

滴耳藥

滴耳藥也是常見的藥品,小寶寶尤其容易患中耳炎,發現寶寶經常抓耳朵,同時伴有不適狀哭鬧

的話,要及時去看醫生,看看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 滴耳藥怎麼用?

  • 在手中回溫。

這一類藥一般需要放冰箱裡存放,會比較涼,而寶寶對於比較涼的液體滴到耳朵裡會很抗拒,所以要放在手心裡溫暖一下再用。

  • 讓寶寶側臥躺下,患側耳朵朝上。
  • 沿著耳朵邊緣把藥水滴進去。
  • 讓寶寶保持十分鐘不動,以便藥水的吸收。

這一點其實很難做到,所以也可以在寶寶睡著以後再來滴耳藥。

滴耳藥容易變質,開封以後應該放冰箱保存,

下次使用前回溫。同眼藥水一樣,一次療程用剩下的藥水最好能丟棄,不要下次再重複使用了。

最後再強調一點,藥品保存的第一原則不是防藥品變質,而是放在兒童夠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口欲期的嬰幼兒,抓到什麼都想要往嘴巴里放,藥品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太危險了,請大家一定要妥善收好,放置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釀成大禍。


以上講的是常規的喂藥方法,一般醫生都會交代,藥品說明書上也都會有,在這篇文章中做一個彙總,也是為了方便大家收藏和檢索,而具體的藥品用量,建議大家以醫囑和說明書為準。

其實,在給孩子吃藥之前,我們只需要多看一眼說明書,多問一句醫生有什麼要注意的,多想一下喂藥的方法,多注意一點服藥的禁忌……只要我們再謹慎一點,就能避免此類悲劇發生。

藥是救人的,不該有哪個生命因為吃藥方法不對而夭折。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