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点击上方“网信天津”可以订阅哦!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天津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运河、漕运密切相关。天津素有“运河载来的城市”之称。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河流简图

公元1153年,金代迁都燕京(今北京),称中都,由于大量人口集聚,军需民用皆仰仗周围地区供给,如河北、山东等地。于是,官府利用河北平原的河渠组织漕运,供给中都。这段水路最初并不经过天津三岔口,只是从独流西折经霸州、永清、安次,直达通州,即行永济渠故道。到1205年时,原有漕河淤塞,改凿漕渠。改凿后的漕渠,不再在独流西折行永济渠旧道,而是北流至三岔口,然后溯流北上直达通州。自此,天津真正成为内河航运的枢纽和控扼首都经济命脉的门户。金贞佑二年(1214),为了保护漕运和守护中都,在三岔河口设立军事据点──直沽寨,完颜佐为都统,完颜咬住为副职,戍守直沽寨,这是天津市区最早的聚落。当时,每年漕运至中都的粮食达一百多万石。

元时,仍定都大都(今北京)。天津以海河为界,分属二县管辖,以北为武清县,以南为清州靖海县。《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百司府庶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意思是说,元定都燕京以后,政府机构庞大,人口众多,只有依靠富庶的江南地区才能解决诸多人口的吃用问题。因此,元代更加依赖漕运,专门设立漕运所(后升至漕运司),1282年又改称京畿都漕运使司,掌管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处漕运事宜,直沽成为漕运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元初漕运由内河进行,中途颇费周折,又耗资费时,于是开凿京杭大运河,并在1293年全线开通。

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由于河道狭窄,且经常淤塞,船只小,载货量不大,年运量不足以满足大都的浩繁需要。于是,有开海漕之议。1287年设“行泉府司,专掌海运”,1288年设“海道运粮万户府……掌每岁海运粮,供给大都”。海漕开通后,每年转运大都的粮食由元初的数十万石,增加到最高时达三百万石。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三岔河口记》碑文

无论是河漕还是海漕,天津都是重要的中转枢纽,尤其是海运时,由于船只较大,溯潮水上行至杨村(民间有“潮不过三杨”之说)附近就需要就地卸下漕粮,更换为小型驳船运至通州。因此在从三岔口到河西务沿线设置了许多仓储设施,用以存放粮食,在三岔口附近建有广通仓、直沽海运米仓,在今北仓地区建有广通仓北仓,在河西务建有十四仓。至今留存的北仓、南仓和十四仓等地名印证了历史的沧桑。

由于海漕的开通,直沽呈现出“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和“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壮观景象。大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元代大规模的漕运,直接影响到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沽设海津镇。由于漕运的兴盛,直沽一带商业繁盛,人口集聚,南北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南货不仅在直沽市场上集散,而且通过通惠河运送到大都。“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描写的就是由于漕运和商业活动的展开,南北人口杂居,北人对南人的语言文化了解加深。为了确保海运的安全,初兴于福建的妈祖信仰也在直沽民间流传开来,出现了护佑船民海上安全的天妃宫。1990年代末发掘的天妃宫遗址是我国北方第一座妈祖庙,建于1314—1320年间,印证了那句民间流传的说法“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天妃宫遗址和现存的天后宫都与元明清几代的漕运文化密切相关。

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筑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安定以后,明王朝实行“里河运粮”,即每年通过运河把数百万石的漕粮和商货自江南运抵北京,“京师岁食东南数百万之漕,悉道经于此”,由此天津卫出现“天下粮艘商舶鱼贯而进,殆无虚日”的盛况,并发展成商贩云集、百货倍于往昔的城市。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潞河督运图》浮雕

清代初期仍沿袭明代的“里河运粮”,多次疏浚改造大运河,使大运河重新发挥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1684年海禁开放以后,天津不仅实施“奉天海运”(即从东北运粮到天津),也在运河淤塞时,通过海路运输南粮,由于天津在清帝国经济、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清雍正三年(1725),升天津卫为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开府置县,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明清时期,漕船除正式载运的漕粮外,还可以携带免交课税的土特产品,数量从最初的每船10石到后来的180石。这样,南方各地的蔗糖、茶叶、海货、干鲜果品、丝绸布匹、瓷器、蓝靛、名贵木材、竹木及竹制器皿随漕船带到了天津,有的在天津交易,有的被运输到北方各地售卖。回空船也将北方特产如芦盐、棉花、枣、梨、豆、麦、核桃、瓜子等带回了南方各地,天津成为南北商品集散之地。当时,海船常常停泊在海河沿岸至东门外一带,河船多停泊在北门外、三岔口、尹儿湾(今北仓)、河西务等地。漕船的停泊和夹带货物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天津商业的繁荣和各种专业街市的形成,如天津的商业街侯家后、估衣街就是因紧邻运河、人气集聚而形成的商业繁华区,而锅店街、竹竿巷、针市街、小洋货街等则是因销售漕船舶来的商品而成名。这些类似街道名称在运河沿岸城镇也不难寻踪影,如杭州、济宁、临清、北京都有竹竿巷。由于商业和运输的繁荣,各类商行、货栈、钱庄、银号以及同乡会馆应运而生。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在运河和漕运的催生下茁壮成长起来。

漕运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中期。1855年以后由于黄河改道,运河水浅,输运困难,于是清廷于1901年宣布废止漕运。漕运废止以后,天津地区部分区段的运河还作为地区间的水运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对城市经济的作用远没有元明清时期那么重要。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指尖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天津」运河、漕运与天津

网信天津

传递指尖正能量

唱响天津好声音

点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