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继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遗诏出现,之前为什么不拿出来以正视听?

NewCambridge



首先康熙遗诏并非是解开雍正是否篡位谜团的决定性东西,所以多会出来并不重要。

其次康熙遗诏并非是最近才公之于众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宋安之为什么说的这么底气十足呢,下面来给大家说道一番。

首先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并没有过多在意雍正篡位背后的具体细节,而是相信了一个幼稚谣言,然后拿一式四份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康熙遗诏来自信满满的攻破了这个谣言。

而这个谣言就是:雍正把“传位十四”中的“十”改为“于”,从而使自己篡位成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书,而是雍正登基以后拟就并颁布天下的,这中间足足间隔了3天时间,这3天时间都可以重新写无数份遗诏了,所以说康熙遗诏并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为什么说并非是康熙真迹,为什么间隔了足足三天。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上谕有这样一段话:“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句话说明康熙帝的遗诏,并非是事先写好的,而是临驾崩前一言而定的,是康熙帝临死前口授的。

后来由当时在场的隆科多口头宣布,并独自写了一份遗诏,再交给内务府和翰林院来整理撰写正式的遗诏,在康熙驾崩3天以后的16日拿出。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到底是雍正死党隆科多一人在场,还是其他皇子也一起在场呢。

如果是隆科多一人在场那么岂不是一家之言的死无对证了?


不过宋安之根据雍正帝在雍正七年为了驳斥篡位流言而写的回忆录性质的《大义觉迷录》来看,书中具体交代了康熙驾崩时的场景: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老八允祀)、塞思黑(老九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当时在场的人一大堆,但其实也算是雍正帝的一家之言了。因为当时是雍正七年了,雍正帝早已经坐稳了皇位,在他的铁腕统治下,这么多证人要么像老八老九他们被圈禁至死,要么就是为了自保噤若寒蝉,指望这些人还能说什么真话呢。

同时期的老八胤祀之长子弘旺所写的《皇清通志纲要》和肖奭的《永宪录》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驾崩前召见几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的事情。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弘旺和肖奭的一家之言,但这也是一个重要参考。

还有一个重要疑点就是康熙帝晚年在他身边照料其起居贴身侍候,传达其旨意的内务府官员赵昌,雍正继位后急匆匆的就将其处死了。

雍正如此急匆匆的不掩人耳目,颇有一些吃相难看的处死赵昌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是杀人灭口。

当然宋安之洋洋洒洒说这么多,目的并非是盖棺定论的说雍正帝就是篡位,就是得位不正。而是想表达一个想法,关于雍正帝篡位这个史学界几百年来争议不休的谜团,并非是一份康熙遗诏可以定论的,更不会是宋安之一篇文章可以定论的,篡位是否,还希望大家理性客观的去分析,而不是盲目的跟着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说法来盖棺定论。

还有不说雍正帝篡位与否,这位皇帝的确是够勤政够拼命的。雍正帝能成为皇帝,对于清朝的统治来说亦是一件幸事。


宋安之


首先,诏书之前并没有不拿出来,实际上,康熙死后,雍正立即公布了即位诏书,而且是满汉蒙三种文字,现在依然保存了下来,都躺在北京、沈阳和台北的博物馆。诏书上说:皇四子,胤禛怎么好、怎么好,现在传位给他。

这能证明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吗?然并卵!

不是我等小民太天真,而是皇帝的子孙太腹黑。

因为,所谓诏书之类的东西,靠不靠谱还两说。就看谁的嘴巴大。如果真的是雍正害死了康熙,那么,他怎么说怎么对,他要什么样的证明材料,就有底下人给他什么样的证明材料。

这份诏书是封不住人们的嘴的。大家都是老狐狸,你说什么聊斋呢?

雍正不是甄嬛传里的四爷,那是现代人的意淫。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但他不去他爹睡觉的乾清宫,而搬去了养心殿;他从来不去他爹最后病死的畅春园,也不去康熙常去的木兰围场;他的陵墓也选在了远离顺治和康熙的西陵;他还下令,收回所有的康熙朱批,并严厉要求,如果有人敢私藏、摘抄、焚烧,从重处罚。

雍正在怕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民间传说传位十四子,被他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是瞎扯。但是,康熙最后怎么死的,雍正是怎么即位的,疑点还是很多。

不仅后人,当时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猜测。


饮水君


45岁继位,夹在爹和儿子盛世的中间,雍正篡位成为民间野史最喜欢的题材

康熙是千古一帝,奠定了清朝盛世的基础,而康熙在位时间又特别长,熬了一波又一波皇子,等到康熙奄奄一息的时候,四皇子胤禛已经45岁了,在古代人平均寿命远低于今天,45岁已经是快到老年阶段,而康熙的皇子又有将近二十位,从年龄上看,四皇子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康熙的大岁数,皇子多,雍正即位时超过四十岁,也就成为了篡位说的一个依据,以岁数这个为基础来编织篡位说法,似乎有了一套自洽的逻辑,再经过民间传播,雍正似乎成为了一个篡位的皇帝。

雍正的儿子乾隆也是个有才华的皇帝,尽管被称为千古第一罪人,但乾隆年间确实让大清在账面上出现了最强的时候,在爹和儿子中间的雍正就显得有些平庸了,平庸往往意味着被欺负,民间野史就盯上了雍正。

康熙遗诏,后世学者研究,基本证明了雍正是合法继位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康熙遗诏后来昭示天下,明确地写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而至于雍正为什么不很早就昭示他爹的这封遗诏,雍正在位的时候,有谁敢提出篡位的说法吗?即使当时民间就有传闻,能传到雍正的耳朵里吗?再有,如果雍正立马昭示这封遗诏于天下,那才是有悖常理,可能是篡改了遗诏。

后世研究清史的学者基本也是支持雍正是正常继位的,其中两位研究雍正的学者直接指出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冯尔康《雍正传》:康熙在临终前选择了胤禛。杨启樵在《揭开雍正帝隐秘的面纱》:雍正属于正常继位。

你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还是篡位的?你知道历史上哪些皇帝是篡位的?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其实关于遗诏的谣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民间传言雍正改字其本身就经不起推敲,比如简繁体的“于”是不同的,其在书写方法上笔画也是有区别的,没法篡改。


再就是作为一个王朝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传位的诏书不可能不写继任者的名字,这不合情理。诏书作为确认继任者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也不可能不说明传位的理由,比如继任者他为什么有资格当皇帝。这是老皇帝对所有子女和文武大臣的解释,也是他对祖宗的交代。既然如此,只说第几子而不讲清楚是谁也不说为什么要传位给他,那就真的是笑话了。

当然了,信者衡信,不信者衡不信。人家就是说雍正继位不合法,你把诏书挂在他眼皮底下他依然会说那是假的。


周志宏glee


近年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雍正没篡位。



 《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是史学界研究康熙死后雍正皇帝即位之谜的重要实物,长期被支持“雍正合法继位说”的学者作为证据列举。对于这份所谓的《康熙遗诏》,史学界争论颇多。支持雍正皇帝即位的史学家认为这是康熙钦定遗诏,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根据康熙五十六年的遗诏修改而成。《康熙遗诏》真迹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里的皇四字就是胤正皇帝。

而且古人写字都是使用的繁体字,其中民间谣言“传位十四,被改为于四”,这是不可能的,在清朝这个字才是“於”而不是于,因此很难篡改。

省档案馆专家介绍,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储诏书,封于匣内,高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图文世界观


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回答,怀疑雍正继位合法性简直无稽之谈,荒了个谬。



第一,康熙末期,由于康熙皇帝好大喜功,又一心一意做圣君,对于有功之人根本下不去手,政局之糜烂已无可救药,除了贪腐,这些大臣还疯狂借国库的银子,导致国库亏空,据史书记载,存银最少的时候仅800万两,这还是账面上的,实际呢?只有三百万两,其余都是打的白条,三百万两够干什么呢,不够一次旱灾或水灾的赈济,康熙末期打的最后一次仗是远征青海,八万清军全军覆没,但清政府无力再战,打仗打的是钱粮,国库没存银而已,后来康熙派当时的雍正清理亏空,雍正开始做的不错,但到最后遇到最大的困难竟然来自康熙,因为康熙不忍心把功臣逼得太紧而功亏一篑,从这一点上看,康熙自己也知道朝廷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库,只有老四上位才能收回来库银。而雍正也没有辜负老爹的厚望,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名声,国库存银恢复到2400万

第二,康熙末期的吏治已经腐败的一塌糊涂,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藏污纳垢,康熙深知吏治不清对国家的危害,而康熙的儿子中,经过多年的夺嫡大战只剩下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这些人中,老八威望最高,很有能力,但他却是个只知道收买人心的主,只学会了康熙的仁慈,老四呢,就是雍正,人称冷面王,杀伐果决,毫不留情,要整顿吏治,必须有这样一个人,康熙也不止一次的对重臣表示,朕要给你们选一个坚刚不可夺志的主子,这不是雍正是谁。



第三,雍正的儿子弘历十岁便被康熙带去宫中,一手调教,要知道康熙的孙子有一百多个,为什么偏偏选了雍正的儿子,因为这样可以保大清三世太平,出个百年的盛世。

第四,说说另一个主角老十四,这个就更搞笑了,康熙把老十四派到青海去打仗,青海离北京多远,皇帝会把想要立储的儿子派去那么远的地方驻守?最有意思的是,雍正的家生子奴才年羹尧的职位竟然是川陕总督,这就扼住了青海的咽喉,这个意图还不明显吗

第五,说说最不想说的,也是这种说法破绽最大的地方,就是繁体字的与和现代的是一回事吗?简直无聊

最后,如果没有雍正,就没有乾隆,也没有康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攒下了偌大的家业,乾隆这个败家子根本霍霍不了几年。正是因为康熙的远见,才会让雍正继位。


大圣王阳明


雍正继位一直都是个谜团,备受争议,也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之所以说康熙遗诏出现,证明雍正不是篡位,主要是因为辽宁省档案馆新馆在前几年展出了所谓的“康熙遗诏”。

这个康熙遗诏是用汉文、满文、蒙文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而成,当时的辽宁省档案专家介绍,说雍正即位后,康熙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康熙去世后才可以拿出,昭告天下。

因为民间传言说雍正自己矫诏篡位,说康熙原本是想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胤褆,而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康熙画像

而辽宁省档案馆新馆亮相的康熙遗诏满文中“于”和“十”两个字完全不一样,更本不存在擅自改的可能,况且清朝汉文诏书中用的都是繁体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远,更加难以更改。

“康熙遗诏”只能证明雍正没有改诏,并不能算是雍正即位的关键证据。

《大义觉迷录》记载康熙是驾崩于畅春园,当时康熙快要去世的时候只有隆科多在身边,所以由隆科多口谕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让雍正继承皇位,搞笑的是这个《大义觉迷录》是雍正自己写的。

有人说康熙遗诏可以拿出来以正视听,可就这个遗诏都有可能是雍正写的,为什么这样说?

康熙去世时是11月13日,如果根据这个遗诏的内容来看,康熙的意思是自己死后就可以公之于众,可是在康熙去世之后,这个遗诏直到16日才被宣读出来,在这之前都是隆科多的口谕,这三天足够雍正有条件制作诏书了,所以才说康熙遗诏并不能以正视听。

因此康熙遗诏的真伪有待商榷,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在畅春园去世之后,自己是最后一个抵达的,据说康熙在这之前已经告诉大家让雍正即位,但是雍正自己并不知晓,都是根据当时其他皇子和隆科多的口中得知。

雍正剧照

值得怀疑的是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大义觉迷录》颁布的时候,那些见证了康熙遗言的人都已经去世或者被囚禁了,而允祥等乃雍正帝最为信任的心腹,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

所以我们更不可能拿雍正写的书去验证雍正有没有篡位,而这一事直到现在依旧是个谜。


羽评郡主


遗诏不拿出来就能即位了?怎么可能呢。如果能够通过公布遗诏的方式以正视听,大概雍正是最希望将遗诏复印几千份,一张张分发到百官手上。但是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呢,在当时没有专业认证机构没有网络的年代,想要制造流言的人总会找到法子说雍正的继位是不合法的。就算不能在当代影响到雍正的统治地位,也能在后人心中树立雍正篡位的形象。

康熙这份遗诏在他刚刚去世之后就被雍正公布于众了,遗诏的文字自右向左,自上往下书写,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是同一内容。其中清清楚楚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

由此可以得出,民间盛传“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的说法肯定是一种谣传。几亿人口口相传的速度,绝对要比雍正拿着遗诏一个一个解释的速度要快的多,所以一张遗诏能堵住悠悠众口吗?人们先入为主,雍正只能做好一个皇帝,证明自己真的有这个实力。

人们对于雍正的皇位提出质疑主要因为两点原因:第一个是雍正拿不出康熙的亲笔手谕,而证人只有隆科多一个人。第二点就是在康熙生前,雍正并没有得到刻意的培养,从现在留存的奏折来看,对手十四皇子有365封,而雍正只有三封。

其实在雍正第二次废掉太子之后就决定了秘密立储,康熙一直没有将下一任太子给决定下来,可能他老人家真的还没想好,或者是想好了也不想说。只要不说,朝中大臣就是一团雾水,不知道究竟该依附谁,就不会一家坐大。另一方面,康熙相中的这个皇子也能得以保全。

另一个就是康熙的手谕问题了,其实不仅仅是康熙,清初的几位皇帝都没有手谕。但是大家都很好奇,康熙这样小心谨慎的人,平日里也是注重手谕的,为什么就连如何安置后妃都用手谕写好了,这么大的事情却不是手谕呢?

因为康熙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放心,包括常年在他身边的宦官,在经历了两次废太子的事情之后,他对立储更加小心翼翼。但是康熙毕竟是人,他没有办法预知自己什么时候死,在意外情况之下,康熙宣布继承人的方式就显得有些不周全。

如果康熙真的留下手谕且继承人写的不是四皇子的话,那么按照雍正的性格会将康熙身边的近侍都留下来吗?不过雍正也是因为老爹的谨慎小心遇到了不少的麻烦,所以秘密立储的制度才在他手上完善。


木剑温不胜


雍正皇帝在荣登大统后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的质疑,主要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表现太过于平凡、普通有关,相比于雍正皇帝,康熙的八皇子以及十四皇子都是极其优秀、在朝野之间都颇有名望的。

在雍正成为皇帝之前,几乎很少有人觉得康熙皇帝会选择让他接替自己的江山,因此在雍正成为皇帝后才流传出了那么多的流言。

打破流言的康熙遗诏

而在这众多的流言中,流传得最为广泛、接受市场最为广大的就是雍正皇帝篡改康熙遗诏的说法。

在这个说法中康熙皇帝想传位的人是给他的十四皇子,不过在雍正的修改下,“传位十四子”被修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这个流言的出现是很拙劣的,不过仍旧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个说法。

但是随着一件文物的公之于众,这个流言却开始轰然倒塌,瞬间被戳破了虚假。

这件文物就是康熙皇帝的遗诏,这份遗诏是用汉字和满文书写的。

不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用汉字所写部分,满文所写的遗诏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在历史中消失了。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这份遗诏中所写的内容,那就会发现遗诏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传位于四子的内容。

里面实实在在写了传位给雍亲王皇四子的文字,并写出了雍正皇帝的名字,从这方面来看,那个流言就是一个虚假的笑话。

雍正皇帝为破除流言专门所写的大义觉迷录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一切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吧?

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关于雍正皇帝身份的正统性,仅靠这份遗诏是不能证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其实非常的简单,因为这份遗诏完全就是出自于雍正皇帝自己的手笔,这是他在当上皇帝后自己让人补充出来,跟康熙皇帝根本就没有半点关系。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去世的时候是没有留下任何遗诏的,也没有任何书面的文件表明他要传位给雍正,因此这不足以成为雍正表明自己身份正统的证据。

雍正皇帝在当上皇帝后,他或许也感受到了朝野众人的不相信,不知道是过于心虚还是真的想证明自己,所以他就专门出了一本书来阐明自己的身份正统以及康熙皇帝真的想要传位给自己的事实。

这本书就是《大义觉迷录》,在这本书中,雍正皇帝专门详细描写了康熙皇帝死前的场景。


他在书中写道,在康熙皇帝驾崩前召见了很多皇子以及重要大臣。

虽然当时没有留下任何书面遗诏,但是他却留下了一道口诏,在这一道口诏中,他将清帝国的大业传给了雍正,自此确立下了雍正的地位。

世人的不相信

不过显然当时很多人都是信奉阴谋论的专家以及非常懂得反向推理的人才,他们针对雍正皇帝专门写一本书亲身说法的事情也提出了他们不相信的观点。

他们觉得雍正皇帝在出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坐稳了宝位、掌控了所有朝野的大权,并铲除了一切对他皇权有阻碍的人、展现了极其铁血的手段。

(雍正皇帝角色扮演图)

即便他说的是谎言,那些活下来的皇子和大臣们难道还敢站出来反驳、指明这件事情吗?

因此通过这种看起来没什么毛病的逻辑,雍正皇帝身份不正统的流言继续流传了下来。

古代信息流通的困难

问题中提到雍正皇帝为什么不把康熙的遗诏拿出来公之于众,其实并不是他不拿出来公之于众。


而是他当时早就已经拿出来公之于众了,只不过仍然不能说服众人罢了。

古代不像现在,现在如果想澄清一件事实、打破不好的流言,只要在网上发布一篇声明以及相关的证据就可以很快地让每一个想了解这件事情的人了解到。

不管别人相不相信,但是起码别人看到了。

而在雍正那个年代,想这样做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家想想,连传一道圣旨都要花费十几天的时间才能传达到地方官员手中。

在那个没有网络电视的时代,即便雍正皇帝手中有着完全没有问题的康熙遗诏,他也是无法让所有人都了解到的。

雍正皇帝对清朝的贡献所在

不过不管怎么说,雍正皇帝对于清朝的作用、贡献还是很巨大的。

他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每天都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他的勤勉程度即便放在我国历史所有皇帝中,都是可以排在最前排的。

在康熙晚年的时候,清帝国里出现了很多天灾人祸,还有数之不尽的起义造反。

如果不是雍正皇帝通过多年努力的工作、慢慢收拾好了康熙皇帝留下的烂摊子,并为国家积攒下了大量钱财、底蕴,乾隆皇帝也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吃喝玩乐的挥霍,并在没有什么作为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广为人们流传的乾隆盛世。

从这方面来说,雍正皇帝的继位还是有着很积极作用的。

所以说这就是雍正皇帝之所以不拿出康熙遗诏以示正听的原因,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份遗诏并不是康熙皇帝留下来的,而是雍正皇帝自己写的,因此就导致了很多人不太愿意相信,还有那个时代信息流通非常困难,即便雍正皇帝公布出来了,能了解到的人也极其稀少。


孤客生


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其实是错的,因为康熙遗诏并不是最近才有,雍正之前也不是没有拿出过——事实上,这个康熙遗诏本就是雍正自己搞出来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确认两点:

一、康熙遗诏其实有两份,一份是康熙生前自己写的,一份是康熙死后、雍正弄出来的;

二、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并不由康熙遗诏决定,因为康熙生前的遗诏并未提及传位问题,而雍正弄出来的遗诏只是事后证明,并非康熙亲笔。



下面对以上两点进行详细解释。

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时,由于太子二度被废,皇储无人,人心不定,在大臣们的压力下,康熙于当年发表了一篇很长的谕旨,这篇谕旨,说白了就是康熙遗诏。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篇谕旨系康熙亲笔撰写,说白了就是他的个人回忆录,而且,康熙还特别指出:

之前很多皇帝的遗诏都是死前不清醒的状态下撰写,其中未必是自己的原意,有鉴于此,我事前写好,把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

此外,康熙还在这道谕旨中明确指出:

“这道谕旨,我已经准备了十年之久,即使将来还有什么遗诏,我想说的也无非就是这些。如今,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了,以后我也就不再重复了。”

换言之,康熙遗诏事前已经写好,所以也不会在写什么遗诏。

然而,话虽如此,这道谕旨固然算是康熙的遗诏,但其中仍未交代储位的问题!



(隆科多:为什么是我??)

那么,康熙打算怎么传位呢,说来大家都不愿意相信,但这却是历史的事实,那就是:

口头传诏!

一言蔽之,康熙驾崩前,交代由最信任的重臣、国舅、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口头传诏!

换句话说,惟一能证明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其实就是隆科多的口头传诏。而这,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所谓“真相”。

康熙让隆科多在他死后传遗诏,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不愿意遗诏在他生前公布,大概是他不愿意看见自己儿子们的各种反应,后者对他是一种难以接受的伤害吧!

然而,康熙自己的问题是解决了,但雍正的麻烦可就大了。



此前,清朝的皇帝包括皇太极、顺治、康熙的继位都是没有书面遗诏的,因为满人并没有这个习惯。康熙不采用书面传位遗诏,也并不违反祖制。

但是,在清朝建立近百年后,强大的中华传统(汉人王朝传统)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口头传诏”,包括雍正在内,也是如此(您也是这样认为,对吗?)。

为此,在康熙驾崩后,雍正自己另搞了一份所谓的“康熙遗诏”。这份遗诏一式四份,目前分别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辽宁省档案馆)。

其中,遗诏内容主要摘录了之前的那道康熙遗诏,但最紧要的是,在最末结合了隆科多的口头传诏,即“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这句。



雍正搞的这道遗诏,说白了是想把口头传位诏书面化,其日期署的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康熙驾崩的那天。

不过,这道新遗诏其实是在十六日才公布的,而且里面有一处错字,四处涂抹,与人们想象中的正式遗诏大相径庭。

很显然,这个所谓的“康熙遗诏(传位诏)”是雍正的仓促之作,而绝非康熙的亲笔。

换言之,从口头传诏到书面诏的差异,在造成了雍正继位被怀疑的种种困扰。就本质而言,雍正的继位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