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過招”?你怎麼看?

dayu23


從事青少年心理行為教育14年,幫助無數家庭解決青春期孩子叛逆、厭學、早戀、網癮等問題。

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現“叛逆”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首先父母你要弄清楚孩子的內心叛逆原因,多於孩子進行溝通就行。

如果孩子出現早戀現象、沉迷網絡遊戲、手機遊戲、不愛上學、撒謊、頂嘴等等一些列叛逆現象您可以到老師的頭條號首頁進行相關教育方法進行學習。

與青春期孩子說“過招”還不如說“學習方法”,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宜疏不宜堵,也許孩子小時候父母的嘮叨孩子很有可能會聽,但是到了青春期,你過多的嘮叨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效果就未必一樣了,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以“嘮叨式”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孩子。這樣會致使孩子越來越叛逆,甚至還有可能會離家出走。


青少年心理行為教育


很喜歡題主這個有趣的說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和青春期孩子“過招"其樂無窮!家長學會了以下幾招,必能和孩子共享其中樂趣!

1,以退為進。

不擅自代孩子做主,遇事徵求他的意見,多傾聽,少指揮,多共情,少評論。

可說可不說的話,少說,言多必失,說就說到點子上;可管可不管的事,少管,多管招人煩,管就管在關鍵處。

比如,孩子回家給你說今天學校裡某某和誰誰鬧矛盾了,孩子沒有說完呢,有的家長可能會如此評論:“他怎麼能這樣呢?這是他的不對······”

換一種方式:認真地傾聽孩子講完,偶爾地給點提示,聽他講完自己的看法,最後來一句:‘’我覺得你說的很對,如果······”

2,多接納、多關愛、多讚賞;不嫌棄、不指責,少挑毛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晚了,在你焦躁不定的時候到家了,很多家長會抱怨:“你幹嘛去了,咱這麼玩才回來,你讓我多著急,你知道嗎?”

換成另一種說法:“你終於回來了,肯定累了吧?歇會兒吧,我的心也可以踏實了!”

3,他急你不急,他發脾氣你躲開,無理取鬧堅持原則不動搖,方法方式要靈活。

比如針對手機的事情,商量好如何使用手機,一起定一個紙質的規則,孩子做不到,一次可以有藉口,兩次還可以商量,三次絕對不允許,收回手機使用權,任他著急,只是一句話:咱們商定好的事情,一定要堅持!

他發脾氣,就任他發,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還可以引導他發洩火氣。

總之一個原則:你是我的孩子,我無條件的愛你,但我不會縱容你不遵守咱們定下來的規則。

總之一個準則: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但絕對堅持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這種堅持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最大支持!


快樂庭院


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已經由小孩子成長為大人了,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不願意被過多的管束,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把自己和父母隔離開來。很多父母依然安以前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管教,造成孩子與父母的對立,甚至與父母對著幹,讓父母覺得沒有辦法去管了。侯媽專注親子教育十幾年,現在和廣大父母說說如何對青春期叛逆期的進行管教。

1. 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父母不要再拿他們當小孩子來使喚,不以大人的身份來壓制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要平等相處,反思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注意與孩子說話時的語氣。

2. 父母要多關心孩子,把孩子當作朋友看,多支持和幫助孩子的想法,孩子相信父母了,就會接受父母的意見。

3. 父母不要批評孩子,不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多誇獎和鼓勵孩子,對孩子多作正面的評價。

4. 對孩子管教不要太嚴格,要相信孩子,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5. 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與社會上不務正業的孩子來往,不被社會不正之風所影響。

我是侯媽,歡迎家長朋友關注我,每天分享親子教育內容。


侯媽家庭教育


如果想要過招,除非你的教育水平很高,否則都是失敗收場,原因在於,你跟孩子不是一夥的,休想再影響到他。


如果你繼續用家長的身份來控制他,讓他變成你想要的那樣,只有兩種結果,一是強烈的對抗,還有一種是他放棄對抗,聽你的。後者,導致孩子心智停止成長,終身失去創造力和責任承擔。後果你自己考慮。


之所以說叛逆,是因為父母想要的東西,孩子不認可。孩子想要的自由家長不認可,就此產生衝突。家長往往會認為孩子不可理喻,其實孩子也認為家長太氣人。


從成長的角度來說,孩子的需求往往是這個時期最為重要的需求,所以應該是對的。但孩子的需求與家長的需求是不一致的,這種不一致是家長的不理解,不認可,屬於家長不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或者從未學習過相關的知識所致,並非孩子不可理喻。


如果意識不到這些問題,沒有什麼招可以幫到你。


陶勇談教育


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不能要學會溝通,不能彼此對立,青春期又是叛逆期孩子想法總是天馬行空似的,不願聽父母嘮叨,作為父母不要總是擺個家長樣子,說訓斥就訓斥不管場景與環境,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面對孩子父母要學會和孩子站在一個水平線,學會傾聽,我要認真的聽孩子講的學校的事,同學間的事,哪怕你覺得很幼稚,無聊,都要認真仔細聽,得到孩子的認可和他們像朋友一樣溝通,聊天,並給出建議,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很多問題就好解決了,但孩子就是孩子總用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那時父母兩人一個要唱黑臉,一個白臉,相互配合,目的是把孩子教育好,讓孩子有個健康快樂的成長。



牛眼中的藝術


首先

對於那些更叛逆的孩子,父母會感到他們不能互相交流。
所以我們不應該以過招來代替與孩子的溝通
介紹幾種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

1,尊重兒童
父母不應該總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把他們的弱點和其他孩子的弱點作比較。當與孩子接觸時,父母應該儘可能地尋找孩子的優勢,鼓勵他們減少對父母的抵抗。

2,換位思考
父母也來自青少年的反叛,但是現在沒有孩子表現出明顯的,所以面對孩子令人困惑的行為,你不妨想想,想想為什麼孩子這樣做。經過共鳴,我們將瞭解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3,穩定情緒
父母帶著情緒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使孩子更牴觸。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時,他們不耐煩,不安,不冷靜。他們應該在平靜的時候和孩子們交流。

4。允許孩子犯錯。
這個階段是兒童形成自己觀點的關鍵時期,小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和遭受損失,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手腳。同時,父母是孩子們最好的榜樣。反叛青春期的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父母的好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個階段是兒童形成自己觀點的關鍵時期,小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mysunrider


“過招”?絕對不要把父母與孩子放在對立面的關係上去!放任那一葉扁舟吧,船到橋頭自然直。

要說過招,尊重彼此,平等相待是唯一一招。

正法:學國學。孩子學,自得其道;父母學,自得其法。

法門:無為而治。

謹記:非自應偏歪卻無需委曲求全,非放任自流卻無需循規蹈矩,非諱莫如深卻無需如臨大敵,非經驗主義卻無需陳詞濫調,非長幼不分卻無需家長意志……孩子的青春期,你怕,它也會如期而至;你不怕,風雨過後依然有彩虹。父母只關注不讓自己變成另一塊烏雲,而讓自己變成太陽才好!

讓青春期的陪伴輕鬆愉快吧,讓它成為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溫馨詩篇!


親子教育圈老表


通過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個人的觀點:認為處於青春判逆期的孩子 首先是從心理上給他疏通 疏導不🉑️一味的堵,個人認為每個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都🉑️以看到其家庭教育背後的的影子 🉑️以說人格上的缺陷致使性格上的形成是和家庭教育環境🈶️關的 當然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青春判逆期或多或少會感覺束手無策 但既然已經這樣也不要過分焦慮自己擴大事情的嚴重性 作為父母也要反思 反省自己教育上的問題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也應該和孩子坦然布公的交流 做父母的也會🈶️錯的時間 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要誠心誠意的道歉 千言萬語抵不上一句對不起 不要🈶️認為自己是父母什麼都是對的思想 🈶️錯也不要遮遮掩掩 誠心實意和孩子交流 自然而然孩子也會願意打開心扉和你交流達到🈶️效的溝通。


心有陽光就燦爛


1.既然問這個問題,應該就是父母了,作為父母我們也經歷過青春期,我們可以反問一下自己,我們當年的青春期是希望老師和父母怎麼對待我們的,這樣反觀一下我們自己就能得出一些答案來。

\r\r2.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些突出的性格和行為特徵,但是作為父母不要感覺如臨大敵,緊張兮兮,你的緊張可能會加劇孩子的緊張,把小事變大,大事變壞。這個時期父母可以多關注孩子一些,但不是多約束和多訓斥與管教。

\r\r3.首先要明白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哪些行為特徵,比如做事衝動、第二性徵成熟、激情、理想主義。我這裡沒有寫叛逆二字,我不認為孩子行為是叛逆,只是在前面這些特徵下的具體反應,在家長和老師固有的角度下看是叛逆,但是在孩子本身角度看,這就是成長。

\r\r4.方法一,尊重和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特別是人格成長需要,他們渴望被平等對待,渴望商量和耐心溝通,而不是命令式的頤指氣使。

\r\r5.方法二,這個期間孩子難免會有一些“出格”行為,作為家長不要太緊張,告訴他們一些行為底線,懂得邊界的情況下,可以去探索和加深對社會的認知,而不是完全封閉孩子的行為。

\r\r6.方法三,孩子有錯要敢於糾正,但是也要不乏鼓勵和肯定,要有耐心和一定包容能力,包容不是縱容,要注意二者區別。

\r\r7.要給孩子私人空間,尊重他們的隱私。

\r\r8.給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機會,用平等的視角與孩子對話,聽聽他們的心聲,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煩惱,他們渴望傾訴的,之所以所有人都知道,就是父母不知道,是因為父母沒有營造好良好的溝通環境,他們會有很大的壓力感和羞恥感,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能幫助我們的,而不是僅僅是批評和打壓我們的。


新存在軟實力邱海平


如何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其實不用去太焦慮,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他/她的性格是比較有主觀性的主張,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才會發現問題的根源在哪裡。發現孩子不妥言詞及行動的時候,首先不用全盤否定孩子,要認同他/他,然後再從本質上去與孩子討論問題,記得是“討論”而不是“說教”。只有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或受到尊重的氛圍下,孩子才會敞開心扉與父母進行交流溝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