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学诗的人常常看到起承转合几个字,什么是诗文的起承转合呢?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它是诗文的一种写作结构章法。“起”是起因,“承”是过程,“转”是结果,“合”是议论。

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诗的"起"

古人对诗文的开头非常重视,有“凤头”之说。好的开头都有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是两大类:一个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个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开头,都要忌平淡,求突兀,求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叫它“突起”。

一起看这几种“起”

明起。从题的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极云间”。

暗起。不从题的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陪起。先借它物它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只从题的反面着笔。 如:杨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关于点题

点题要尽量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第三句点题的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四句点题的如: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有的诗全篇不点题,然而句句又都切题。 如牡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诗的"承"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中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写景或叙事。

写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叙事:叙事虽不是每首诗都具备时间、地点6交待。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诗的"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是对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转很重要,它能引导读者体会作品的思路,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所以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振人魂魄”之功。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由写景转抒情。

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诗的"合"

“合”是指诗词的结尾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诗词的结句不外乎有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另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以景结情”是以“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重要。从内容上讲,第四句重要。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在政治上的清廉,有如冰清玉洁般的自豪感。

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关于句式

诗的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从诸多古人的诗中,可以看出,三、四句一般都是一义贯之,也就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话来说。两句间的关系有单句式的,而更多的则是复句式的。

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复句式的有:

并列关系: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顺承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如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补说关系: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选择关系: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递进关系: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山衢道中》“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转折关系: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条件关系: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假设关系: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如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如 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因果关系: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目的关系:一句表示做,一句表示做的目的。如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复句式的意义关系,不仅在诗中的三、四两句,还有在整个篇章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问答关系。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目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写诗时,你能自如的起承转合么,看看这些,你就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