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我軍何以步步佔先

1948年11月16日,淮海戰役總前委成立,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等部隊,對國民黨長江以北主力發起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敲響蔣家王朝的喪鐘。淮海戰役的勝利,閃耀著人民戰爭思想的光輝,體現了我黨我軍的政治優勢,彰顯了人民軍隊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

高度團結殲敵主力。淮海戰役既是戰略決戰,也是政治較量。我黨我軍的政治進步性,使我方可以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決策、作戰方針,在廣大地域內靈活調度華野、中野和魯中南、蘇北軍區等數十萬兵力,使各種力量向心凝聚,形成堅強的戰鬥整體,協調一致打擊敵人。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野戰軍與地方部隊之間團結一致、密切協同,在戰略上游刃有餘地鉗擊任何一點的敵人,在戰役戰鬥上直接配合、彼此呼應。尤其是在圍殲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殲滅戰中,中野在敵我兵力相當、武器裝備明顯處於劣勢情況下,毅然決然拿出“破釜沉舟”的氣魄。鄧小平同志在動員時講道:“即使這一仗中野拼光了也值得,其他野戰軍照樣渡江,中國革命照樣勝利!”各縱隊作戰中經過3至4次火線編組,哪怕一個旅編成一個營,也要為全殲黃維兵團戰鬥到底。為確保前線作戰勝利,華東、中原、華北三大解放區黨政軍民全力支援,支前群眾提出“傾家蕩產,支援前線”的口號,前方需要什麼就支援什麼,解放軍打到哪裡就支援到哪裡。正如中央戰後嘉獎電所說,“凡此巨大戰績,皆我人民解放軍指揮員與戰鬥員、人民解放軍與人民群眾,前後方黨政軍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所獲的結果”。

我黨政軍民密切協同所形成的高效能作戰威力,敵人根本無法企及。儘管國民黨軍擁有80萬人、總兵力超過我軍,還擁有坦克、飛機、大炮等優勢裝備,但政治上反動引發了組織上嚴重渙散,正如美國陸軍組織撰寫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的作戰藝術》一書指出的那樣,國民黨軍隊最大的問題是長期的派系之爭。淮海戰役中,不僅有蔣系與桂系、蔣系與西北軍等派系矛盾,嫡系兵團內部也存在黃百韜與邱清泉、黃維與胡璉、邱清泉與李彌等個人恩怨,各種勾心鬥角、拆臺掣肘、戰場內訌愈演愈烈,即使身處解放軍圍困之下,還時常為爭奪空投給養大打出手。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國民黨軍自始至終無法形成合力,處於被動挨打局面,最終優勢喪盡、走向失敗。

主動運籌擘畫戰局。淮海戰役是典型的大兵團戰略決戰,是雙方指揮員縱橫捭闔的戰略較量。敵我雙方參戰兵力達到140萬人,我軍面對的是國民黨5個兵團、4個綏靖區、34個軍的兵力,戰場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指揮決策和戰場調度難度呈倍數增長。我軍之所以能以60萬兵力擊敗80萬敵人,並獲得殲敵55.5萬餘人、敵我損失比例4.1∶1的精彩戰績,靠的是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戰略指導和前線指揮員的精妙運籌。

縱觀淮海戰役全程,我軍始終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在不同階段形成對各路敵軍的局部優勢。

戰役第一階段,華野抓住敵黃百韜兵團南撤遲緩的戰機,集中12個縱隊及特種兵部隊優勢兵力,以3個縱隊阻擊敵第13兵團增援,以3個縱隊自徐州以北進逼徐州、切斷隴海鐵路,以7個縱隊包圍敵黃百韜兵團,殲敵和打援兵力分配比接近1∶1,硬是把黃百韜兵團從敵人完整的防禦體系中分割出來、包圍殲滅。

戰役第二階段,中野抓住黃維兵團遠道而來、孤軍深入的特點,改變我軍以往“先打弱敵”的習慣,集中中野全部兵力和華野3個縱隊之力,圍殲這支戰鬥力最強的敵軍精銳。蔣介石心疼黃維兵團,強令杜聿明率3個兵團前往救援,結果又被華野主力包圍在陳官莊。從決戰開始到合圍形成,我軍的集中用兵戰術和敵軍的添油戰術形成鮮明對比,國民黨軍指揮混亂、連出昏招,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被分段分片使用,分批次投入不同方向戰場,結果反而被我軍逐次包圍、各個擊破。戰場上,始終呈現著“我軍步步為先、敵軍招招落後”的局面。

靈活戰法創造優勢。淮海戰役是敵我主力在平原地區展開的正面決戰,是對我軍戰役戰術的一次大考。國民黨軍背靠京滬腹地,火力優勢明顯,交通便利,陸空支援力量雄厚,我軍火力、機動力不佔優勢,打陣地戰、攻堅戰非常吃虧,反客為主難度很大。在各條戰線上,我軍根據敵我態勢及情況的變化,適時轉換和正確運用作戰樣式,把大規模運動戰和大規模陣地戰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勢制敵,從而有效發揮我軍土工作業和近戰戰術優勢,避免與敵人蠻拼消耗,保證戰役各階段作戰的勝利。

在圍殲黃百韜兵團時,華野面對在碾莊20多個村莊固守的敵人,穿插運用“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術原則,與敵人比耐性、比韌性,一點一點消耗、吞食敵人,最終取得自身傷亡小、殲敵數量多的理想戰績。在中野圍殲黃維兵團過程中,針對敵人頑固堅守和我軍炮火不足特點,我軍“以地堡對地堡”“以戰壕對戰壕”,對敵展開工程浩大的近迫作業,把交通壕逐步延伸到敵前沿陣地,甚至進入敵第一道鹿砦內,構成完整進攻陣地,減少我軍在開闊地衝鋒時的傷亡。同時,普遍推廣中野11旅和22旅在戰前試製成功的炸藥拋擲筒,彌補我軍炮火不足的弱點。總攻時,各縱隊集中優勢兵力,實行有重點、多方向的連續突擊,猛烈殺傷和壓縮敵人,全殲守敵。劉伯承司令員總結指出,“雙堆集以運動戰始,以陣地戰終;以消耗敵人始,以圍殲敵人終。我在轉換關頭上運用不同戰法而持之以頑強,必須著重研究而發揚之”。

英勇頑強壓垮頑敵。淮海戰役是敵我兩軍展開的一場血戰,也是我軍走向勝利的戰鬥精神洗禮。人民解放軍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付出犧牲3.1萬餘人、傷13.6萬人的巨大代價,把垂死掙扎之敵困死、殲滅在包圍圈裡。在圍殲黃百韜兵團時,我軍阻擊陣地遭敵飛機、火炮、坦克和步兵的立體進攻,但我軍阻擊陣地依舊巋然不動,敵援軍眼睜睜地看著黃百韜兵團走向覆滅。在總攻黃維兵團的戰鬥中,各部隊雖經連續戰鬥傷亡較大,但士氣愈戰愈高,戰鬥力愈戰愈強。許多部隊的連排幹部傷亡後,由班長、戰士,甚至司號員、衛生員自動代理。有的班只剩下一個戰士就主動加入別的班繼續戰鬥,有的一個連縮編成一個排,仍堅持完成任務。中野76團3連在戰鬥中邊打邊重新編組,最後只剩下指導員和9班長等17名負傷同志,仍然編成兩個突擊班,攻下敵軍最後一個地堡群,中野6縱“襄陽營”1連3排戰後只剩下3名戰士,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勝利、一切唯有勝利。”

(作者單位為黑龍江省同江市人武部)

淮海战役:我军何以步步占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