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上個月,各位吃貨期待已久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終於開播了,這是著名吃貨、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從央視辭職後的首部美食紀錄片。早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在央視播出之後便備受好評,接著,陳曉卿又導演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同樣贏得了各種讚譽。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今年年初,《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部開播,因為不夠專業的記錄和軟廣泛濫,“舌尖”系列遭遇滑鐵盧——好在,第三部“舌尖”已經不是陳曉卿導演,他在“背黑鍋”之餘,憋著一個“大招”——《風味人間》。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我喜歡“風味”這個詞。紀錄片的鏡頭裡,中國的邊疆地帶,溫暖的陽光下,人們穿行在胡楊樹下、遊走在山野之中,老人教授晚輩如何製作傳統食物,隨著地域的遷徙,人們也應季而食。關於食物的經驗在代際之間傳遞,讓我們能感知腳下的這方水土。而風味在食材與生活的發酵之中,營造了一個離人間煙火最近又離喧囂最遠的場域。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風味人間》延續了《舌尖》一、二系列的傳統,細緻深入的調查、場景鏡頭的切換、價值不菲的投入,讓觀眾很容易看出前面兩部優秀紀錄片的影子。在第一集《山海之間》播放的中途,能夠發現,攝製組的觸角延伸到了國外,他們從世界各地找尋食材的文化,探究中西方烹飪之間的差異性。皖南徽州冬季製作的火腿,與西班牙窖藏的火腿有無共通之處?紹興老街家家戶戶都愛吃的臭豆腐,與法國鄉下地窖裡儲存的幹奶酪,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什麼都愛吃“臭”的食物呢?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這些有趣的問題,在《風味人間》裡,大家都能找到答案。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風味人間》在技術上有個重大改變,攝製組使用了極其細緻入微的微觀攝影。第一集中,火腿的結晶和之後的發酵,這種拍攝手法無形中增強了觀眾們視覺上的代入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看著紀錄片,彷佛就跟著劇中的場景與人物吃了一頓大餐。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我依然喜歡陳曉卿導演在美食紀錄片裡蘊藏的人文情懷。食物是連接人與人情感的紐帶,無關食物的高低與貴賤。在一個個精彩的鏡頭和獨一無二的關於美食的故事中,《風味人間》像《舌尖上的中國》一、二系列一樣,擅於講述美食背後人們的情感和生活。《落地生根》、《滾滾紅塵》、《餚變萬千》、《萬家燈火》,正如每一集簡潔有力的標題,我們在追求食物和美味的道路上,依然孜孜不倦,心生嚮往。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風味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