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聂士成部是当时清军参战的最强战力?

今晚报


1900年春,八国联军入侵。之后,一直想当太上皇的醇亲王载漪为了让其子溥儁早日登基,竟唆使人伪造了一份各国让慈禧太后立即归政给光绪帝的假照会。这份假照会立即触痛了慈禧的禁脔和敏感神经;要她归政(将大清的实际控制权还给光绪),对于嗜权如命的她来说,无异于要其老命!慈禧勃然大怒,也无心去细究这份“最后通牒”之真伪,在气急败坏、利令智昏的情形下,这个权欲极强的老太婆当即作出了丧心病狂、铤而走险的疯狂抉择:宣谕向列国开战,并命“奉旨造反”的义和团立即攻打各国驻华使馆,她还无知的表示要“大张挞伐”,与列强“一决雌雄”。

义和团虽然缺乏训练、武器粗陋,但勇气还是有的,一得到慈禧懿旨后,立刻用大刀、长矛、鸟铳等原始武器与洋兵的枪炮相搏杀,向各国驻京、津的使馆发起了强攻。

天津紫竹林租界之战开始后,列强均已增兵固守,直隶总督裕禄见义和团民久攻不克、死伤惨重 ,于是上奏清廷请求调集提督马玉崐的武卫左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前来天津助战。

裕禄见大批援军开到,遂召集清军提督马玉崐、聂士成、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曹福田重新部署战事,准备一举拿下紫竹林租界。他命曹福田率义和团配合马玉崐的武卫左军继续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得手后从北面攻击租界,令张德成部义和团协助聂士成的武毅军从西、南两面攻打紫竹林租界, 以形成三面围攻之势。四将领命后,立即着手布置发起进攻。曹福田的义和团因有马玉崐的正规军配合,士气大振,便开始以车轮战法攻打火车站,上万人日夜轮番发起猛攻。如此血战3天,守卫车站的数百俄军力战不支,乘夜狼狈撤退。曹福田大喜,率团民和马玉崐的部队跟在逃跑的俄军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紫竹林北边,并在此布防设围。

张德成部义和团奉命从西面向紫竹林发起攻击,上万团民在马家口一带遇到了洋兵埋设的地雷阵,伤亡惨重。张德成驱牛踩地雷,拳民乘势跟进进攻使馆。聂士成的武毅军从南面攻打使馆区,他命士卒在天津南城墙上架炮轰击租界,还挑选数百勇敢敏捷的士兵,潜伏至跑马场,用手雷袭敌。聂士成的武毅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作战勇敢,是清军中少见的精锐之师。聂士成部轰击租界后,随即发起了猛烈冲锋,联军拼命阻击,死伤不少,几乎顶不住聂军的凶猛攻击了。

然而,就在联军节节败退,眼看租界就要被武毅军攻克时,各国援军已大批抵达并集结于大沽口,大约14000多人已经开至天津,随即向清军、义和团发起大举进攻,以解租界之危。一支由6000人组成的英、法联军直扑在马场道一带鏖战的聂士成军,很快就将聂军击溃。

聂士成部溃退至八里台后,又遭联军炮轰,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几乎同时,一支日军从天津城西南方向偷偷包围了纪家庄,屠杀了千余名被困的拳民,又迂回到武毅军残部的后面,实行前后夹攻。日军骑兵突进八里台后,横冲直撞,大砍大杀,使被困于此的数百聂军官兵几乎无一生还。


俄军见英、法和日军连连得手,于是又向老龙头车站发起了疯狂反扑。曹福田的义和拳民见俄军发起反攻,竟不战而溃,两千余来不及逃走的拳民被俄军屠戮。与义和团并肩作战的马玉崐武卫左军,抵不住俄军的猛烈攻击,只得败退回天津城中。

聂士成毕竟是清军名将,他的武毅军虽战斗接连失利,损失惨重,但他并不气馁,他把残部重新调配一番后又开始向联军发起反击。一连好几天,聂士成率部和联军展开激烈混战,该军死战不退,打得十分英勇。

可是奉命配合武毅军作战的张德成部义和团,虽号称“天下第一团”,至此兵凶战危之际,不去配合、支援聂军御敌,反而四处烧杀掳掠。有一队拳民还想起聂士成曾镇压过拳乱的往事,乘机报起了旧仇,在聂士成率部与外寇拼死血战时,冲入其家将聂母和妻女捆绑而去。

聂士成闻讯后心神不宁,只好分兵去追。可他部下的一些新练军大多是直隶人,很多人暗中私通义和团,见聂军追击拳民,他们便高呼“聂军造反了” 。有些人还开枪攻击聂军,使其遭内外夹击,进退无路。

聂士成见自己人打自己人,激愤异常,想自己身为提督,带兵十余年,身上伤痕累累而不被朝廷重用,反受奸佞之臣的陷害攻讦;如今居此危境,又受辱于素质低劣的拳民,家室妻小均被残害,遂决心以死殉国,以杜绝谗言、恢复清白之身。他毅然跨上战马,准备冲入敌阵。

聂士成将阻拦的他的护兵赶开,策马狂奔,像疯了一般朝联军阵地飞奔过去,一心求死。须臾间,他腹部中弹。接着,双腿又被击中,但他仍然奋力向前,聂军将士在他的感召下,纷纷呐喊着冲上前来。一颗子弹从他的口中射入贯穿后脑,又一弹击中了他的太阳穴,然而他仍然忍死力战。最后,胸腹中弹,肠子都流了出来,他才坠马气绝而亡。

聂战死后,聂军将士冒死抢回了他的尸体,正准备祭奠 ,一群议和团民涌了进来,要碎尸泄愤。突然一伙洋兵追了过来,拳民一哄而散,才免被碎尸万段。

直隶总督裕禄本来对聂士成有偏见,听说他壮死殉国,也不禁感伤落泪,遂上奏朝廷为之请赐抚恤。慈禧、载漪、刚毅等人却好赖不分,忠奸不辨,尤其是慈禧,竟下诏谴责聂士成误国丧身。


国事糜烂,即便聂士成等人率部奋勇抗击,对大局也是无济于事甚至徒劳无功的。聂士成惨死后,其部将宋庆对义和团切齿痛恨,便强逼曹福田、张德成部拳民做先锋进攻租界,如有迟疑或畏缩,一律杀无赦。张、曹被逼无奈,只好拨两千精壮拳民做敢死队往攻租界,而这些笃信刀枪不入的拳民早就被洋兵打怕了。当守租界的洋兵枪炮齐鸣时,拳民们不敢冲锋,反而跪地乞求上天护佑,但前几排的还是纷纷中弹倒地。后排的被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拔腿而逃。宋庆见状大怒,令武毅军用枪逼其重新发起冲锋。不过几个时辰,两千团民全部牺牲在联军的枪口之下。

因清军劲旅聂士成部伤亡过半,导致清军元气大伤 。不久,联军开始围攻天津城,裕禄、马玉崐等人抵挡不住,弃城溃逃,张德成、曹福田、杨寿臣等义和团首领均在巷战中阵亡,天津沦陷......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这种问题要回答,其实就两条:

1,能打;

2,打过。

能打,聂士成部军号为“武卫前军”,本出自淮军,官兵15000人左右,另有长夫约4000人,合计在20000人上下,曾在朝鲜牙山和鸭绿江边的摩天岭揍过日本鬼子,武器上,可谓当时国内最高水平,据刘凤翰《武卫军》一书记录:

有1万杆德制旧毛瑟(11mm大口径黑火药子弹)专做训练用枪,又有1万杆奥制曼利夏步枪(8mm小口径)、1400杆马枪、200杆新式毛瑟(7.92小口径)作为战备用枪。
至于火炮,则有克虏伯七五炮16门,口径75mm,射速每分钟十数发,只是炮弹弹种不全,国产只能造开花弹(高爆弹),造不了子母弹(榴霰弹,空爆大范围杀伤步兵);
克虏伯六零炮32门,口径60mm,使用日久,膛线磨损,已经打不准了;
格鲁森五七陆路快炮与过山快炮共约32门,口径57mm,射程4900米,运送方便,所用弹种均可国产,是武卫前军的最爱;
克鲁伯三七快炮数目不详,口径37mm,属于2磅小炮,往往配属步兵营使用,曾在廊坊和高碑店剿杀义和团时使用;
麦克心炮2门(即马克沁重机枪),口径7.92mm,射速每分钟250发,因为数量不多,当时配属于炮队,而非步兵使用。
另据八国联军的天津战役记录,聂士成部曾使用20磅重炮轰击联军阵地,只是数量不详。

再说任务。

光绪二十五年初荣禄奏请组建武卫军,以聂士成之武毅军为前军,驻芦台,扼守北洋门户,兼顾大沽、北塘海口;宋庆之毅军为左军,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新建陆军为右军,驻小站,扼天津西南之孔道;董福祥部甘军为后军,驻蓟县;荣禄另募万人为中军,驻南苑。荣禄期望在战时武卫军能联成一气,起到拱卫京畿作用。

在武卫五军之中,聂士成部前军驻扎芦台处于北洋海防前沿,扼守北洋门户,正当海上至京师来路,可谓责任最重。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聂士成又兼任直隶练军总统,组织筹划了大沽、北塘海口及永平、古北口、热河地区的淮练军整编工作,就地督促天津、通永两镇练军布防操练。

所以,到庚子国变时,聂士成指挥的有武卫前军+直隶淮练军34650人,另有担任地方分守任务的直隶绿营28000人归其节制。

在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调山东之后,面向大沽口,北京至天津一线防务的重任,基本上是在聂士成部的肩上,在北京附近,则主要为不堪战斗的武卫中军和战法陈旧的董福祥部甘军。

当然,除了这些军队之外,在北京、天津还有数以十万计的义和团,他们的主要角色……

“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皆中弹而倒,西人皆深悯其愚。”(佐原笃介:《拳乱纪闻》,载《义和团》第l册)“团与洋人战,伤毙者以童子为最多,年壮者次之,所谓老师师兄者,受伤甚少。”(《天津一月记》,载《义和团》第2册)
“临阵以童子为前队,年壮者居中,老师师兄在后督战,见前队倒毙,即反奔。”(《天津一月记》,载《义和团》第2册)“始犹出阵,继以数受创,乃不敢往,常作壁上观,反四处焚掠。所当敌者,惟官兵而已”。(《西巡回銮始末记》)1900年6月8日,雨,义和团出战,练军以三炮相助,“洋人果出,仅三人。各执枪向团,团即反奔,途中自相语曰,天雨矣,可以回家种地矣,似此吃苦何益,次日即散去大半”。

再看看时人评价:

“华兵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勇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据《西巡回銮始末记》)

而打过, 聂士成部自西摩尔联军2032人进犯开始,就一直与八国联军奋战。

从攻击落垡车站开始,杨村阻击、武库小庙阻击、沿路追击,被西摩尔等人偷袭西沽武库得手,聂部开始围攻武库,联军此时已经不足1000人。

聂部又击退天津租界出发的2000人援军,西摩尔焚毁弹药库后突围冲入天津租界。

大沽口陷落后,聂部在军粮城、陈家沟之间阻击2800名登陆联军,同时,武卫前军和练军开始在天津城中进攻天津租界。

聂士成部两面作战,血战七昼夜后,终于抵挡不住联军,让其援军进入天津租界。

此后天津守军13000人对阵联军14000人,在东机器局苦战5日。

后马玉坤带5100人增援天津,清军又开始分路进攻天津紫竹林租界,到六月十三日,联军援兵进入租界,分三路反攻,聂士成于八里台督战,壮烈殉国。

这一路上,聂士成部不是中坚力量,谁是中坚力量?在聂死后,由于清廷当道记恨其之前剿灭义和团太过积极,不但薄凉抚恤,还将武卫前军余部交马玉昆统带,聂部士气一落千丈,再无作为。


刘三解


聂公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身。一八六二年入淮军当把总,曾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后升任总兵。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中,率军渡海峡守台湾,屡挫入侵法军。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率兵抗日。在辽东战役中扼守大高岭,收复连山关,后升任直隶提督。

一九OO年天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在张德成、曹福田、刘呈祥、林黑儿等领导下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伟大斗争,提出“杀洋人”、“灭洋教”、“杀贼官”的战斗口号,帝国主义极为惊恐,同年五月,英、美、法、德、意、日、俄、奥八国联合出兵,进行武装干涉,义和团不顾清军的镇压和帝国主义恫吓,展开了英勇的战斗。清军中的一部分爱国官兵也不忍外寇的欺凌而奋力抵御。驻守京都门户天津的直隶提督、清军首领聂士成就是这样的将领。当然聂部也是此时津门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最强的战斗有生力量。

聂土成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而誓言:“今国衅已开,天津当首冲,以吾奉命来镇此地,吾目未瞑,必伸吾职,不许外兵履此土...”。七月九日聂土成率部在城西八里台与侵略军展开激战,他身先士卒,亲身当敌,力砍敌兵数十人。但侵略军公然破坏“万国公法”,向抵抗清军使用化学氯气炮弹轰击,不幸聂士成被炮弹击重,直至腹裂肠出壮烈殉国。

现座落在天津南开区八里台桥南津盐公路西侧的“聂士成殉难处”纪念碑,原为清政府所立,在过去战争动乱的日子里多次遭到破坏,天津有识之士文物工作者魏克晶先生见状,将没破碎的碑心埋藏在路旁的沟中,于1983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复立聂士成纪念碑。在市文化局文管处专业人员帮助下测定了原碑心的埋藏地点将原碑心挖掘出来,由南开区人民政府文化办组织设计施工。区城建局姜士元先生按照碑的原貌进行设计绘图,从碑基、踏步、碑座、碑身、碑顶全部采用花岗岩,原碑心镶在碑身中央保持原碑风貌。就此,庄严肃穆的“聂公碑”又从见天日,以为永怀。

聂士成作为清军将领,也曾镇压过义和团运动,在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素有不同见解,但聂士成奋勇抵抗侵略军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和卓绝功绩则被后人们永远铭记。




国粹繁荣绚丽日


天津之战中参战的清朝军队除了聂士成部队,还有四营淮练军和一千多名总督亲兵,以及前来增援的马玉昆所率武卫左军。

聂士成所率领的部队为武毅军,是甲午战败后编练的新式军队。1895年6月,直隶提督聂士成奉命芦台镇编练新式军队32营,命名为武毅军。武毅军全军约有 15000人,聂士成为总统领,下分总部机关和中、前、后、左、右五军两大部份。

武毅军训练方法模仿德国陆军,聂士成还亲自编写了《淮军武毅各军课程》,详细地介绍了新编步队操法口令、操枪图说等;武毅军重视教育训练,依托武备学堂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由于武毅军兵操训练有素,配备了德制武器与全新装备,所以称得上晚清练军运动中规模达、人数多、训练好、战斗力高的一支部队。


老照片


说到聂士成,首先想到的是武毅军,武毅军属于淮军系统,由李鸿章弟弟李昭庆在平定捻军时候成立的,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由聂士成率领的武毅军在朝鲜成欢、奉天虎山、辽阳摩天岭前线与日军作战,表现较强的战力,所辖部队达到八营之数。




聂士成之死和义和团分不开关系,1900年,孙中山领导反清起义很多年,喊着扶清口号,和晚清鞑子勾搭一伙能算爱过吗?1900年义和团烧杨村铁路,当时聂士成的部队前去平息义和团闹事,被义和团击伤十几人,随后聂士成率大军剿了一次义和团,杀了几百人,这样就和义和团结下梁子。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只有聂士成一部在5月20日在杨村8日抗战。在这8日义和团不但不一起对抗联军还在背后放冷枪,四处抢劫百姓,于是当夜聂军夜袭击义和团杀了数千人。第二天聂军在线打洋人,义和团却绑架他83岁老母及其家人,聂军听闻此时赶紧回兵,义和团却高喊聂军反了,想想聂士成前线抗击敌人背后还要被放冷枪,其何其艰难!

聂军在八里台苦战一昼夜,死伤无数,洋人见军中有人穿布褂,知是大官,立刻炮瞄准射击,一代名将,中炮身亡。


星期二资讯


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清朝将领。

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日,八国联军两千余人,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并不断增兵天津、大沽口。聂士成要求将所部调回海防前线芦台,抗击外来侵略军。

六月十六日

,当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行抵杨村火车站时,聂士成率所部和民团对其进行阻击和围攻,毙伤八国联军四十余人。

六月十七日,八国联军集二十四艘军舰,从海上和陆地向大沽炮台发起猛烈进攻,大沽口失守。聂士成闻大沽口失守急奔北塘。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口后迅即占领北塘,聂士成率部顽强抵抗,拉开了天津保卫战序幕。

之所以说聂士成部队是清军参战的最强战力,是因为他的部队重重的挫伤了八国联军,在当时那个已经把军队腐朽透了的时代,这样的战绩可以说是清军的最高战力了。

更多历史社会资讯,欢迎关注政说历史那些事儿。


政说历史那些事儿


为什么说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聂士成部是当时清军参战的最强战力?因为这就是事实嘛,聂士成部是清末建立的新军之一,全部用的是进口装备,而其它驻守京津的军队则还保留有大量的国产老旧装备,所以跟聂士成部相比是相差很远的。


武毅军的装备配备

聂士成的武毅军是戊戌变法之后清朝设立的新军之一,总兵力大约有1.3万人左右。而这1.3万人基本是按照当时西方军队的主流配置来进行装备的。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武毅军大致装配有1万支毛瑟枪,1.1万支曼夏利枪,但马克沁重机枪却只有两挺。而在重武器方面,武毅军大致装备有48门不同口径的德国克鲁伯公司生产的火炮,另外还有32门格鲁森火炮。

八国联军时期清朝新军照片,手持新式步枪,但很多史料也显示即使是新军,其装备也是万国造,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所以当时的武毅军可以说是一支和西方近代陆军比较接近的军队,也是拥有比较强战斗力的。而在八国联军入侵的过程中,当时北京地区还有差不多1.3万由荣禄统率的武卫中军也是新军,军备水平和武毅军差距不大,所以当时京津地区差不多有2.6万人是新军,可以说是与八国联军没有代差的军队。

联军进入北京之后,日军缴获的大量极度落后的清军抬枪,这是当时绝大多数清军使用的武器,在西方已经被淘汰几个世纪了

而除此之外,当时京津地区还有大约8万多的军队,但这些军队的装备就要差很多了。比如著名的作家老舍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就是守城清军神机营的一名士兵,而他在守城时使用的武器,却还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几百年的抬枪,其战斗力和新军以及八国联军是有着几个时代的代差的,战斗力可以基本忽略。

为什么有两万多新军还是“速败”?

那么说到这里,肯定有很多朋友会问,既然有两万多新军,那么清军在庚子年为什么还是会“速败”,让八国联军赢的那么容易呢?这其实就是最近这些年中文互联网上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作怪给人造成的印象了,也就是无论说什么历史事件,都喜欢把它说的非黑即白,一个人好了就什么都好,一个人差了就什么都差,不是脑残粉就是脑残黑。其实八国联军侵华这件事,中文互联网上也是把它说的绝对化了。

八国联军士兵代表进入北京之后的合影,此图中没有俄军士兵,却有代表英军出战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士兵,因此总共九个人

因为存在武毅军和武卫中军,所以其实清军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前期打的并不算差。比如在1900年6月10日第一次进军北京的八国联军(西方人称为西摩尔远征),就因为在沿途受到武毅军和义和团的不断阻击,所以在遭受比较沉重伤亡之后被迫退兵。西摩尔远征的失败在中国曾被称为廊坊大捷,但其实整个战斗是发生在从天津到廊坊之间的沿途各地,所以廊坊大捷这个称呼并不准确,但是八国联军的西摩尔远征遭遇了战役级别的失败确实是史实。整个西摩尔远征总共持续了19天,也就是联军用19天时间才从天津走到的廊坊,最后还被迫撤军,甚至在撤军途中连弹药都基本打光,最后还是通过当地人给在天津的联军大部队报信,得到大部队接应才狼狈地返回天津附近的基地。至于联军的伤亡,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62人阵亡,232人受伤。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西摩尔远征出征的2000名士兵总共损失了350人左右。

西摩尔远征被挫败之后,联军残军带着伤员返回天津的场景

当然这个伤亡说出来,可能很多朋友还是会觉得不值一提。但桃花石杂谈在这里要说几个数字来对比一下。比如打了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美军的总战斗阵亡是6800多人,这是分散在八年时间里的阵亡数字。而在之前10几年,打了八个月,最后还被认为“胜利”了的中法战争,法军八个月的总伤亡也只有2100人左右。所以至少针对西摩尔远征来说,19天给当时世界上几个最强国家的联军造成了至少300人左右的伤亡,最终迫使其撤军,其实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战绩了,这也说明了清朝新军的战斗力。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场景

所以在这之后,联军内部将此次失败视为“一次惨败”和“羞辱”,所以联军差不多休整了一个月,在天津集结起了差不多五万军队,从中又精选出1.8万军队,也就是比第一次多八倍的兵力之后,才重新向北京进发。而且在此期间,他们还专门针对天津的聂士成部进行了一场战役,出动了6900人,在付出了两天700多人伤亡的代价之后才攻克了天津城。当然,聂士成的武毅军经过此战也基本上被击溃了。

联军中的俄军炮轰北京城门的场景

之后八国联军在进军北京的过程中,总共出动了大约1.8万人,所以在人数上其实已经比北京地区剩余的新军数量更多了,因此第二次进军比较顺利,只用了10天就拿下了北京城。但期间也曾在京郊的杨村、北仓等地和北京城内与北京守军多次交战。而关于八国联军的伤亡,目前在西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2500人,一种是1000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有可能是阵亡1000人,伤亡总数2500人。这个伤亡数字虽然不能算多,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落后国家对抗殖民强国的战争里也确实不算少了。



当然,如果从清末新军比较优良的装备水平来看,这个仗打得也确实不算好。但想想清朝新军是在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才匆忙组建的,到八国联军入侵时才刚刚成军一年多,资格最老的新军士兵其实不过是才入伍一年多的新兵蛋子。而且他们的装备水平也只是和八国联军没有代差而已,根本谈不上更好,因为只是第二次入侵北京的行动,1.8万八国联军就带了81门火炮,比聂士成部所有的火炮加起来还多。所以网上这几年流传的所谓清军装备比联军更好是纯属胡说。在人数接近,装备接近,但作战经验和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清军最后的失败其实也是必然的了。


桃花石杂谈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聂士成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大。而由他所一手打造的武毅军,在名气上也完全被袁世凯的北洋新建陆军所压制。不过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之后的那几年里面,聂士成是全方位压制袁世凯的。武毅军不敢说全面压制北洋新军,起码在兵力和重火力方面能够压北洋新军一头,是个五五开的局面。但就么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却因为聂士成的殉国,最后惨遭瓦解。



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淮军出身,早年跟着刘铭传大帅打过不少硬仗。甲午战争前,聂士成升任挂名提督,朝廷的二品武官。在辽东和日军的作战中,聂士成部作战英勇,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敢跟日军死磕到底的精锐部队。

中日《马关条约》签署后,清政府因为军费问题(赔款太多,没钱了),对甲午陆战后仅存的淮军和湘军做了一些调整,很多战斗力不行的部队都被裁撤了。但是聂士成的武毅军和宋庆的毅军因为表现英勇,不仅没有被裁撤,反而得到了加强。

其中聂士成还被委任为直隶提督,成为直隶最高军事长官

到任直隶后,聂士成依照朝廷的指令,对直隶的淮、练各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汰留强。他将留下来的人马编成了两部分,战力一般的重新进行整编,改为各州府的驻防部队。而最精锐的人马则与他自己的武毅军合并,使得武毅军成为一支拥有三十多个营,一万六千多人的庞大武装。如果再加上后勤和辅兵等人员,总兵力超过了两万左右,是当时清军中,人马最多的一支军队。(袁世凯部才七千人)

除了兵力和兵员素质外,武毅军在装备上也是非常先进的。朝廷配备给直隶的武器,最先进的新式装备都会优先配发该部,其余的再分配给直隶的淮、练军等部队。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武毅军拥有的武器包括:

11毫米口径的毛瑟枪1万支;

7.9毫米口径的后发毛瑟枪200支;

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

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

7.9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两挺;

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

60毫米口径的7磅后装炮32门;

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

除此之外,武毅军还拥有若干门37毫米口径的2磅克虏伯速射炮,和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等。这些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子母弹 、葡萄弹、实心钢弹可以分别摧毁城墙和炮台工事、击杀密集进攻之敌、杀伤敌冲锋散兵、击穿敌舰钢甲。因此武毅军的装备是非常先进的,并不弱于同时代的西方军队。



聂士成整顿直隶兵马后没多久,光绪皇帝为了自救,进行了戊戌变法。但是变法之后便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使戊戌变法几乎于流产。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想到了借助袁世凯的兵力进行兵谏,一时间闹得北洋上下异常紧张。为预防不测,北洋大臣荣禄下令将直隶天津的所有兵工厂和军火库关闭,停发袁世凯的一切军火,并密令给聂士成,让他派所部五千人秘密开进天津,对袁世凯进行监视

需要说清楚的是,后来袁世凯在在向荣禄告密时,他是知道聂士成所部的行动的。按布防的区域,天津不属于聂部区域,而聂军出现在天津,就证明慈禧和荣禄已经知晓了康有为等人的意图,提前进行了周密的武装布置。因此当时袁世凯的告密,其实是他唯一选择。如若不然,聂士成的武毅军完全有实力消灭袁世凯。



变法被武力镇压后,光绪皇帝被软禁。顽固派们蹬鼻子上脸,像刚毅和载漪这些顽固派的头子叫嚣要废掉光绪,立大阿哥溥儁为皇储,预定在庚子年的元旦让光绪帝退位,拥立新君登基。此举遭到国内外各派势力的强烈反对,不仅李鸿章、荣禄坚决反对,西方各国也是不支持。眼见废光绪帝的计划要流产,载漪就想到了借助其它的势力与列强斗。这个其它势力就是后来的义和团。而载漪利用义和团反对西方列强,也为后来八国联军侵华埋下了祸根。

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变局,慈禧将荣禄由北洋大臣改任为军机大臣,令他命统帅北洋各军,将驻扎在京畿附近的一系列精锐部队统一改编为武卫军,以荣禄为武卫军统帅,下辖前后左中右五军。其中聂士成的武毅军是武卫前军,驻守天津,扼守北洋门户。另外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也驻扎在天津。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甘军的董福祥部编为武卫后军,驻扎京郊。荣禄自己亲自招募的一万多人为武卫中军,负责北京的治安。

在这五支部队里面,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和聂士成的武毅军是最强的,宋庆的毅军稍稍逊色一点,不过也没差太多。这三支军队都是全副洋枪洋炮,士兵的素质比较高。至于董福祥的甘军,兵员战斗意志力不错,但是装备太差。荣禄自编的武卫中军装备可以,但都是新招的新兵,没什么战斗力。



后来义和团在载漪等人的密谋下,势头越来越猛。为了平息义和团,慈禧将袁世凯由天津调到了山东(义和团发源地),他的新建陆军也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使其躲过了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得以迅速扩大,成为袁世凯最具实力的政治资本。

袁世凯到任山东后,对义和团进行了猛烈的打击,打的义和团不得不流窜到直隶,把直隶祸害的够呛。这些流窜义和团中的一些败类,乘着天下大乱,恶意的破坏铁路、电线等交通设施,并且还滥杀无辜,对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当时身为直隶提督的聂士成有守护之责,因此亲率直隶驻军对扰民的义和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弹压。结果他就被义和团的幕后指使人载漪给盯上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慈禧太后和西方列强的关系趋于紧张。为了对付列强,慈禧老婆子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政策,从剿杀改为安抚和利用。这样一来,像袁世凯和聂士成这种极力主张剿灭义和团的人,就变成了义和团和保守派眼中共同的敌人。为了搞倒聂士成,顽固派对他各种泼脏水,企图把他置于死地。



聂士成他是个职业军人,政治上的斗争,他不关心,也不太懂。因此载漪这些人故意的抹黑他,他也无可奈何。不过好在身为聂士成直接领导的荣禄知道他的人品,也知道载漪是个什么货色,因此在慈禧的面前竭力担保,为聂士成说了很多好话。最后保住了聂士成的武毅军指挥权,但是直隶提督一职被革去,罚为革职留任,仍然驻扎天津。聂士成被贬之后,向朝廷上书,要求进行必要的战备,在避免给洋人以口实的前提下,做好准备防范洋人进攻的准备。结果又是被顽固派揪住辫子一通斥责,差点连军权也丢了。

之后,由于清廷对义和团政策剿抚不定,使得京畿一带局势难以控制,最后招致西摩尔联军北上以及八国联军入侵。这侵华的第一站就是天津大沽。聂士成尽管当时已经被撤职了,但是守土有责,他还是率部在大沽与侵华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杀。大战半个多月后,聂士成被折磨的心力憔悴。

这一方面,当时掌权的顽固派头子,刚毅和载漪等人指责聂士成节节败退,并且不与义和团合作,破坏抗敌大业。聂士成受到指责后简直哭笑不得,之前我已经建议朝廷备战了,可是朝廷不听啊。并且自己跟义和团有仇,双方哪有那么容易就能摒弃前嫌的?

另一方面,当时御敌的清军多是一打就溃散的鱼腩。真正的精锐部队,也就是武卫军的三大主力,袁世凯的部队在山东,宋庆的毅军在山海关,后来才调到天津的。因此起初在天津与联军死磕的部队,只有聂士成的武毅军。等于他的一支部队承担了八国联军大部分的进攻压力。八国联军毕竟是西式近代军队,而且数量上比他还要多一些,这种实力悬殊的仗,本来就是一边倒的战争。(八国联军有一万八,武毅军只有一万六)



如果这个时候聂士成选择跑路,也就是放开大路让联军西进,他保全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但是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是个名将,也是一个爱国者。让他跑路,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他的老脸没地方搁,而且他干不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结果聂士成的忠心报国,换来的却是朝廷内的一通指责。刚毅和载漪在朝中大骂聂士成,指责他: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且闻有该军溃散情形,实属不知振作。气的聂士成向左右之人直言道: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因此聂士成选择了杀身成仁,每次都亲自到最前线督战,不求苟活,只求一死以报国。连联军都被武毅军给震撼住了,称聂军是中国最强悍的军队。然而毕竟八国联军的实力强,而且义和团跟他的矛盾太大了。最后聂士成与联军交战时,被义和团在后偷袭,使得聂士成腹背受敌,身中数弹而亡。

聂士成的阵亡,如了他杀身成仁的心愿,但是顽固派们没有放过他。在清廷朝议赐恤时,载漪和刚毅等人力阻,坚决不同意给聂士成下抚恤。后来在清廷中的一些良心大臣力劝下,清廷才诏准予抚恤。但还是在诏书中指责聂士成“

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真的是让人感到心寒……

聂士成死后,武毅军没了领导,战斗力一蹶不振。八国联军将火力对准了董福祥的甘军和宋庆的毅军,将两部打的很惨。之后清廷下旨给毅军的马玉昆,让他接替聂士成的职务,统帅武毅军。结果这种完全不顾忌武毅军将士感受的任命,彻底伤到了武毅军。导致武毅军出现了溃散的现象。最后归入到马玉昆部下的武毅军仅剩下一千多人。名震一时的武毅军,就这么荒唐的消失了。

天津沦陷后没多久,联军开始进攻北京。此时的北京城,号称二十万大军,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少可战之军。之前被打惨了的甘军和毅军誓死保卫北京,包括甘八、马福禄等几位重要的将领先后战死。但无奈清军整体实力不行,大多数的部队都是一听炮响就立刻作鸟兽散。最后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逃到西安后才开始着手对载漪和刚毅等人进行政治清算。但当时仍然没给聂士成平反。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慈禧回銮北京之后。应聂士成故旧周馥等人请求,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代聂士成遗孀向朝廷上书,要求给聂士成一个公道。朝廷这才给正式聂士成平反,还了他一个清白。



纵观聂士成和武毅军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聂士成是一个标准的爱国者,是一个标准的爱国将领,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他的做官理念就是守土有责,不管是洋人还是义和团,只要为害一方他就要管。我觉得聂士成与《黄飞鸿》中的纳兰元述是一类人。都是威武不屈、忠君爱国、为国献身的职业军人。无论他做的好事坏事,他都是出于一个军人的职责而已。因此对于聂士成和他的武毅军来说,只能说太可惜了。



最后再谈几点我对武毅军和北洋新建陆军的理解,做一个对比。因为之前我说武毅军和北洋新军是五五开,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实战经验看。武毅军和北洋新军都是有实战经验的军队,并非花架子。不过北洋新军的实战经验不如武毅军丰富。(武毅军打过甲午战争)

第二,

从人员装备看。我觉得相差不大,理由是武毅军一万多人的编制,却有两万多人的装备,相当于有两套装备。北洋新军没有两套装备,但强在装备比较整齐,基本制式化,双方各有优势。

第三,从编制体系看。武毅军还是旧的编制体系,但有一定的改良,已经比较接近德军体系了。北洋新军是标准的德军体系,只是叫法不同。在炮兵的编制方面,北洋新军的更好,有单独的炮兵编制,能更好的利用火力优势,这是一大进步。武毅军的炮兵数量要多一些,但部署比较分散。这一点北洋新军比武毅军强。

第四,从军官能力看。武毅军多是行伍出身的人,有实战经验且作战勇敢,也有一些科班出身的军官。北洋新军因为袁世凯招贤纳士,既有实战经验行伍的人员,又有北洋三杰等武备生和留学生,所以在知识化和近代意识方面较强一些。这一点北洋新军要强一点。

第五,从待遇方面看。由于北洋新军是新建的部队,所以待遇比其它军队都要优厚一些。不过武毅军也不差,是淮军旧部中最好的。这一点双方各有优势。

第六,从统率能力看。袁世凯的年龄资历都是绝对的晚辈,跟聂士成不在一个级别。聂士成的年龄,当袁世凯的爹都可以了。不过聂士成是个典型的旧式军人,不懂政治。跟袁世凯那种老油条比,还差一点意思。但是袁世凯的才华主要是在庚子国难之后才开始体现的。在聂士成活着之前,袁世凯的实战经历没他强,作战能力不得而知。所以聂士成稍稍强一点。

第七,从实战能力看。武毅军是经过多次实战磨练出来的,北洋新军中只有一部分人参加过甲午战争。这一点武毅军要强于北洋新军。

所以总的来说,武毅军跟北洋新军是五五开的实力盘(扩军之前的北洋军)。如果聂士成不死,袁世凯也不会爬的那么快。尤其是十年之后的武昌起义,整个清廷都拿不出一支像样的军队出来平叛。只能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出去卖命,结果反倒被北洋新军给卖了。倘若武毅军还在,袁世凯估计就得掂量掂量了。

PS:甘军在八国联军之后被解散,大部被编入陕甘巡防营,董福祥被准许带两营士兵回乡养老。这两营甘军就是后来西北马家军的前身。至于毅军,他们的统领马玉昆和姜桂题完全跟袁世凯穿一条裤子。张勋、王占元等人就是在毅军和北洋军两边都吃得开的人。所以毅军和北洋军其实算一家人,休戚与共。


Mer86


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聂士成无奈自白


关于晚清时期的历史,聂士成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去的人物。作为“武毅军”的领军人物,在剿灭捻军、平定回乱、朝鲜抗击日本,台湾抗击法国、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等大小战役,他的身影无处不在。

Δ聂士成雕塑

他一开始投靠袁世凯的叔叔袁甲三参加淮军,之后被派去剿灭捻军,因战功卓越被提升为把总。后来又跟随刘铭传作战,1870年已经升任提督调。

李鸿章的弟弟李昭庆在平定捻军的时候创办了“武毅军”,1873年聂士成被调来任职。之后又回到了刘铭传的帐下,跟随他参加了中法战争,战争结束后被调了回“武毅军”任职。随后又参加了朝鲜东学党起义镇压,并且在甲午中战争中取得了为数不多的胜利。

Δ武毅军

1895年聂士成率领“武毅军”回防津沽,仿照德国营制,采用西方方法训练部队。之后荣禄以八旗子弟为基础创办了武卫中军,聂士成被改编为武卫前军。除此之外还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以及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宋庆的武卫左军。

这些是晚清拿的出手的仅有部队,而只有袁世凯与聂士成有的一拼,也足以抵挡八国联军的入侵。虽然当时清朝很落后,但是这些军队几乎配备的都是德国造。本来还轮不到聂士成第一,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袁世凯为了保持自己嫡系部队,竟然故意没有参战。

Δ义和团

因为当时义和团起义爆发,袁世凯忙着前去镇压起义。结果四支队伍全部打残,只有袁世凯一家独大。而且作为军队第二的聂士成也不是败在了八国联军中,而是被自己人开了黑枪。

八国联军侵华,大沽炮台失守,聂士成受命守卫天津,后来与义和团联军抵抗八国联军。但是聂士成之前镇压过义和团,义和团趁乱绑走了妻子、家人、母亲。聂士成派人去追,没想到被反咬一口,义和团先行一步向清庭状告其谋反。

Δ保卫战

前方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又腹部受敌,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位置中炮身亡。聂士成的死寒了所有武毅军(武卫前军)的心,再加上朝廷事后只奖赏义和团,对聂士成只字不提,剩余军队基本溃散。

八国联军从天津打到北京,中间几乎没有遭受过像样的抵抗。义和团这群乌合之众,一边在前面烧砸抢夺,八国联军在后面一路赶到了北京。大清灭亡,实属活该。

Δ八国联军侵华

因为最强战力袁世凯部不在,荣禄等八旗子弟不值一提,宋庆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不匹配。也就天下第二的聂士成部抗在最前面了,也成了八国联军口中最强。没想到最后死在自己人手上,中国人就是善于内斗。


都说天下第三最好,果不其然啊!


史之策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的。当时参战的各部,只有聂士成部打的有点模样,剩下的几乎是不堪一击。包括义和团。

为了深层次的回答这个问题,我查看了很多资料。说到聂士成,就不得不说一下淮军。大家都知道淮军是李鸿章的家底。甲午战争的时候,淮军基本上被打残,李鸿章也丢了实权。聂士成就是淮军有名的将领。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荣禄参观后觉得可以大力推广,建立新军。名字也很有意思,叫做

武卫军。

当时清廷建立新军的做法也可以理解,毕竟甲午以后,中国北方的军队基本打光,不建立新军,京畿重地谁来守卫?而且,清政府也意识到,打不过洋人不光是因为武器不够先进,更多的是因为军队的管理、战法。

好了,说的有点远。继续武卫军的话题。当时,的武卫军有五支。

战力最高的,就是袁世凯在小店的那批兵。武卫右军,德系装备,西法操练!

战力次高的,是咱们今天主要讲的聂士成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淮军残部,名字叫武卫前军,当时驻扎在芦台、开平。

剩下的三支分别是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驻扎蓟县,宋庆的豫军—武卫后军驻扎山海关以及荣禄的武卫中军,驻扎在南苑。

整体上来说,袁世凯、聂士成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最高,装备最好,战法最新。荣禄的中军,大部分都是八旗子弟,上了战场属于白给流。

大家注意,这五支部队,是当时清政府可以拿出来抗击八国联军的所有家底了。战斗的结果,除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没有参战后一家独大意外。剩下那四支全部打残。

先说句题外话,袁世凯为什么没参战呢,他的新军被调到山东镇压义和团了,而且后来开打之后,鸡贼的老袁又跟着一块搞什么东南互保。这样袁世凯的新军作为当时大清的最强战力,压根就没参战。战后其他的四支全部打残,他一家独大。。。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那么为什么说聂士成是当时的最强战力呢。因为聂士成是当时唯一一支和洋人正面硬碰硬的军队。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联军与聂士成部在天津交火。五月二十五日,朝廷对列强宣战,令聂士成率部保卫天津,收复大沽炮台,阻止八国联军北上。六月,聂士成率所部守卫天津杨村一带,与义和团一起阻击欲入京拯救使馆区的八国联军先遣队,清军与联军互有死伤,而义和团则被聂士成派上前线,遭联军机枪扫射,撤回时又遭聂军机枪扫射,死伤惨重。由于京津铁路已被义和团破坏、八国联军先遣队不擅陆战、聂军装备精良(配有德制重机枪),联军无法前进只能后撤,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但裕禄将之归功并大赏于义和团,而聂军则分文无赏。

这里我要说一下,聂士成和义和团本身就有梁子。义和团大家都知道,基本上就是那个时候打砸抢的代名词,聂士成保护铁路、义和团破坏铁路。所以这也为后来聂士成腹背受敌埋下了伏笔。

而后,从六月下旬一直到七月初,聂士成先是奉命攻打天津租界十余次,差点攻下。当时西方军队称聂军是中国最强悍的军队。义和团就不用说啦,打砸抢嘛。聂士成派兵镇压,杀了不少人。当然,义和团除了打砸抢背后告状也是一把好手,不让我打砸抢,我就说你卖国通敌。反正,弄的聂士成心灰意冷,决心死战天津。七月初,义和团又抓了聂士成的一家老小,加上聂士成部下的一营新军和义和团串通,使得聂士成腹背受敌,七月九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义和团本要戮聂尸,因联军追至才幸免,后来德军扯来一条红毯子,盖在聂士成破碎的身体上。并让士兵把聂士成的遗体交还给清军。

最后,我想说,聂士成随死,但是表现出了军人的傲骨,为了保卫国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遭遇,非常让人惋惜。而且,他的部队,绝对可以算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最强战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