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南宋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乞和派也就是投降派?

微影悼红


北宋和契丹辽国的《澶渊之盟》商定每年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从内容上看宋朝很吃亏,等于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相比宋朝为应付两国战事每年军费要两千万缗(贯),这只是省出来的,还有赚的。双方开榷场互市,手工业匮乏,经济不发达的辽国和宋国做生意,每年让宋国赚走三千万缗。一段时间后边境官员报告,宋朝马匹增长迅速,吓得辽国萧太后下严令谁敢卖一匹马给宋国杀全家。不让卖马给宋国,辽国除了把“岁币”都给宋朝挣了回去,每年还要搭进不少钱财。双方做生意用到货币,质量上乘的宋朝铜钱自然比辽国铜钱受商人欢迎,逐渐占领市场,辽国后来自己不铸钱了,直接流通宋朝货币。《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这一百多年使宋朝经济发展越来越富,辽国经济每况愈下。

看到了《澶渊之盟》给北宋带来的结果,就会明白为何南宋有那么多乞和派,表面上吃亏,内里是大赚。女真族从东北那嘎啦出来,比契丹人还要愚昧无知,和宋人比打仗还行,比经济头脑,比玩心眼那就是把他们卖了还给宋人数钱。北伐就需要钱粮,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做大,军饷粮草由中央支出,禁止武将自筹,而单单岳家军的军费占国家收入近半。

中国历史上北伐在明朝以前从来没有成功过,北伐最多东晋时期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北伐。那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分裂,各自为战,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归属于晋朝,如此形式都没有成功。现在北方就一个统一的金国,武力又是非常强悍,宋朝一贯重文轻武,害怕武将祸国,形成军阀势力。南宋在反击金国的战争中,留守后方的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挟持高宗,后来被镇压。这次兵变对宋高宗赵构打击不小,坚定了向金国求和决心。皇帝有心思,才是最重要的,秦桧他们也是顺着皇帝的心思在行事。再说打仗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将领各行其事,在宋朝这个对武将非常防范的时代,皇帝怎能放心。而岳飞一心要打到黄龙去,迎回“二圣”,让高宗往哪儿放。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先强调一下,和谈跟投降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这就是这些年我们初级教育所反映出的问题了,面对历史上的政权、地区、民族冲突,我们总是在强调奋起抵抗,抵抗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主张和谈就等于投降吗?

站在整个国家的战略层面考虑,打还是和,那得先算账。打仗是要死人的,更重要的是,打仗还要消耗国力。如果说战争带来的利益大于和谈, 那自然是要打的。反之,如果战争带来的损失难以承受,那么打仗就不是最好的选择,最起码不是首要的选择。

有时候,和谈的确意味着卖国求荣、苟且偷安,有时候则是无奈之举。比如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匈奴单于冒顿给吕后写信说: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其实是很无礼的一封信,意思就是,我孤单,你寂寞,不如咱俩好一好?

作为一国之主,用这种轻佻的语言来调戏一个邻国的守寡太后,显然是不适当的。汉朝这边自然是群情激愤,很多人恨不得立马灭了匈奴。不过,这也就是打打嘴炮罢了,那会儿哪有实力去打匈奴?汉高祖白登之围的教训还在呢。

所以最后,吕后也只能忍气吞声,给冒顿回信说自己老了,谈恋爱不合适。

您看,作为当时西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为了国家利益,竟然能忍下这么大的耻辱,能说她是投降派吗?

和谈不是罪过,放松武备才是。

还说汉朝,虽然从白登之围起,通过和亲的手段跟匈奴谈合,甚至吕后遭受耻辱,也不敢撕破脸,但是人家没有从此消沉啊,反而是闷声苦干积累实力,六七十年,为汉武帝攒下一份厚重的家底,这才使得后来的出击匈奴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例子,宋辽澶渊之盟。缔结盟约之前,其实辽军没有占到便宜,统军萧挞凛还被意外射死,而宋军士气正盛,辽军已经打算北撤。此时,寇准等抵抗派建议趁机围歼辽军,甚至借此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过宋真宗还是采纳了和谈的方案。

澶渊之盟,让宋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期,两国互通有无,北宋每年给辽的岁币,其实比打仗花钱少得多。看上去,这是笔好买卖。

问题就在于,尝到了甜头的北宋,把和谈当成了万金油,从此武备皆废。一有边患,战场失利,就想着赶紧和谈吧,花钱买个安生日子,所以连李元昊都能折腾成大祸乱。


可怕的是,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了南宋。


靖康耻,在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金人居然很快就把北宋国都打下来,徽钦二帝被俘,这更是让宋人失去了信心。

有些主张和谈的,是以为这个花钱买平安的老办法在金人身上也管用,希望借此来换取喘息之机。有些则是甘当汉奸。比如秦桧,金人攻打楚州时,就是他替金人写檄文,劝楚州军民投降,而他逃归南宋,也是挞懒专门安排的,这是无论如何也洗不白的。

可是,跟辽侵宋不同,金人侵宋,那是奔着灭国去的。

宋辽战争最盛的时期是北宋初,那会儿北宋军事实力也不弱,毕竟刚统一中原和南方,良将劲卒均在,对外也没有形成畏惧的心态,所以基本还能够跟辽人打个平手,辽人也不敢妄想一口气吞下北宋。而到了北宋末,武备松弛,发动素有善战之称的西军,竟然连苟延残喘的辽都打不下来,而更要命的是,那会儿金人又刚好是是势头正猛。

而且,女真跟契丹也不一样,契丹是游牧民族,女真是渔猎民族,相比而言,女真人对于入主中原似乎更有兴趣。

历史不能假设,反正结果就是,南宋先跟金人谈,后跟蒙古谈,最后还是把自己给谈没了。


考古军中马前卒


在金国灭辽的时候宋徽宗就是决策失误,和蔡京和童贯这几个人一起决定联金灭辽,童贯几十万人被辽打败, 大家看看这几个人,典型欺软怕硬的人,决策失误导致了灭国之痛。你武力不强 低调做人得了,又把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给收留了,既然你宋和金已经是盟友关系了,干嘛的还要收留辽国的末代皇帝?这不是典型的反复无常吗?就这样金国人找到借口了。宋徽宗和手底下这帮人一商量赶紧服软。所以说一个国家在灭亡之前的征兆就是决策反复更改,今天这么做 明天那样做。有病乱投医。不死才怪。还有这帮大臣这么多年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大多都装在他们自己的口袋里面,表面上人模狗样给为国家为鞠躬精粹。私下里。。就不骂他们了。利益上的驱使 使的他们昧着良心,做出一些决策都是和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的。

北宋灭亡了,外甥打灯笼照舅舅。赵构刚启用的原来的旧臣,这种企业文化和原来没什么两样,唯一不一样的就有了主战派和主和派,这个皇上对武将 老百姓依旧不相信。他宁愿自己跑出海去,唯一相信就是他两条腿,这样的表现手底下大臣怎么理解?皇上怕,皇上不想打仗,给常人都这么理解。这是小编自己理解的,哪里不对请批评,欢迎留言评论。


明天你会回来


家国天下的理念使中国文化阶级有一种有家再有国的利己投机主义倾向,纵然有强秦武汉盛唐但封建王朝的一家之天下的独裁使知识分子为了自身利益得以加强甚至凌驾皇权之上而不择手段!朝堂政治的黑暗就是党派利益的纷争,为了小集体利益为了在政治上巩固一己朝野权倾天下的地位甚至可以勾结敌国势力干涉国内事务,特别是国力衰退,君王能力势力不足以压制地方势力时,各个地方利益势力代表就会以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别国武力干涉压迫君主对自己势力的屈服。宋历来重文抑武,文臣武将地位不平等,文官利益集团为了控制军队的实质控制权事实上是架空了军队军事物质配给人事任免甚至是军事行动的制定,军人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贪腐又抹灭军人的血腥。文人爱财夺势,武人怕死爱财,疏于武备。书生固然谋划得失强于武人却大多是闭门造车,空谈之辈多矣,军人则听命行事不敢违背,免得无妄之灾固军事不强边关吃紧。家国之念的文人们自然不会为了一家天下的君王倾尽家财,一心保存实力,勾结外族,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利益保证等换了君王又是一朝新臣!水太凉先生中国历史何其多,现居台湾马先生也是一个!家国何其荒谬,却是明哲保身两面投机者的遮羞布。现世界之大局,外族环立,丛林法则,国不强家不宁,国不存家破人亡,何来家国天下!


赤虎煞


哪个时代都有这些个。败类。 是贪生怕死的一些脏官污吏吃软食长大的。没有经过大风大浪,风霜雪雨的考验,这样的人即使当上了官儿。也是汉奸,是民族的败类。 北宋末年南宋时期以前会以前会为首的民族败类。大汉奸秦桧儿。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岳家军,贪生怕死的秦桧当了宰相他是千古的罪人,将遗臭万年!


嵩山100


这要从司马光说起,他可以说是中国汉奸的师祖,秦桧的师傅。为了打击王安石变法,把王安石所有功绩废除。司马光把王安石时期夺回的吐蕃四洲全部送给外族求和,迫害有战功的将领,以换取和平。搞得西夏吐蕃莫名其妙,本来被打得要生要死突然就和平了,还送领土杀名将。后来宋神宗儿子宋哲宗想打压这些奸臣差点就对司马光挖坟掘墓挫骨扬灰报仇,结果被后宫他傻逼老妈阻止。这个影响巨大的卖国行为成为宋朝传统,为了求和必送领土杀将领,这也是岳飞被发杀的核心原因。


弱宋军不弱


第一,北宋王朝虽然经济上领先少数民族政权,但在军事上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军事发展处处受制,文官当政,武将地位不高,而主和派大多是文官,加之战事处处失利,害怕权力削弱,只能用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弥补战事吃紧!

第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迅速,不满足与现有土地与人口,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缓解内部压力,扩大政权影响!而北宋王朝还需要应对内部压力,农民起义不断,后南宋建立,也需要稳定政权,导致宋王朝不得不主和!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须臾杂谈


历代世代更替之时、生死存亡之际都多有其人。尤其当时承平日久,宋朝统治阶层中的一些人安逸、享受太久了,更加会害怕失去、害怕冒险,而趋向于妥协以苟且偷安。


霜天落照


主站主和还是要看实力啊!北宋一开始可不弱南宋那是没办法了。在说南宋150年天下不短了赵构可以说是中兴之主了


胖子63986427


抗日战争时期也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