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南宋初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乞和派也就是投降派?

微影悼紅


北宋和契丹遼國的《澶淵之盟》商定每年給遼國“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約為兄弟之國。從內容上看宋朝很吃虧,等於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相比宋朝為應付兩國戰事每年軍費要兩千萬緡(貫),這只是省出來的,還有賺的。雙方開榷場互市,手工業匱乏,經濟不發達的遼國和宋國做生意,每年讓宋國賺走三千萬緡。一段時間後邊境官員報告,宋朝馬匹增長迅速,嚇得遼國蕭太后下嚴令誰敢賣一匹馬給宋國殺全家。不讓賣馬給宋國,遼國除了把“歲幣”都給宋朝掙了回去,每年還要搭進不少錢財。雙方做生意用到貨幣,質量上乘的宋朝銅錢自然比遼國銅錢受商人歡迎,逐漸佔領市場,遼國後來自己不鑄錢了,直接流通宋朝貨幣。《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宋遼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這一百多年使宋朝經濟發展越來越富,遼國經濟每況愈下。

看到了《澶淵之盟》給北宋帶來的結果,就會明白為何南宋有那麼多乞和派,表面上吃虧,內裡是大賺。女真族從東北那嘎啦出來,比契丹人還要愚昧無知,和宋人比打仗還行,比經濟頭腦,比玩心眼那就是把他們賣了還給宋人數錢。北伐就需要錢糧,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做大,軍餉糧草由中央支出,禁止武將自籌,而單單岳家軍的軍費佔國家收入近半。

中國歷史上北伐在明朝以前從來沒有成功過,北伐最多東晉時期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北伐。那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分裂,各自為戰,北方還有不少地方歸屬於晉朝,如此形式都沒有成功。現在北方就一個統一的金國,武力又是非常強悍,宋朝一貫重文輕武,害怕武將禍國,形成軍閥勢力。南宋在反擊金國的戰爭中,留守後方的將領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挾持高宗,後來被鎮壓。這次兵變對宋高宗趙構打擊不小,堅定了向金國求和決心。皇帝有心思,才是最重要的,秦檜他們也是順著皇帝的心思在行事。再說打仗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將領各行其事,在宋朝這個對武將非常防範的時代,皇帝怎能放心。而岳飛一心要打到黃龍去,迎回“二聖”,讓高宗往哪兒放。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先強調一下,和談跟投降之間,並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

這就是這些年我們初級教育所反映出的問題了,面對歷史上的政權、地區、民族衝突,我們總是在強調奮起抵抗,抵抗當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主張和談就等於投降嗎?

站在整個國家的戰略層面考慮,打還是和,那得先算賬。打仗是要死人的,更重要的是,打仗還要消耗國力。如果說戰爭帶來的利益大於和談, 那自然是要打的。反之,如果戰爭帶來的損失難以承受,那麼打仗就不是最好的選擇,最起碼不是首要的選擇。

有時候,和談的確意味著賣國求榮、苟且偷安,有時候則是無奈之舉。比如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匈奴單于冒頓給呂后寫信說: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其實是很無禮的一封信,意思就是,我孤單,你寂寞,不如咱倆好一好?

作為一國之主,用這種輕佻的語言來調戲一個鄰國的守寡太后,顯然是不適當的。漢朝這邊自然是群情激憤,很多人恨不得立馬滅了匈奴。不過,這也就是打打嘴炮罷了,那會兒哪有實力去打匈奴?漢高祖白登之圍的教訓還在呢。

所以最後,呂后也只能忍氣吞聲,給冒頓回信說自己老了,談戀愛不合適。

您看,作為當時西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為了國家利益,竟然能忍下這麼大的恥辱,能說她是投降派嗎?

和談不是罪過,放鬆武備才是。

還說漢朝,雖然從白登之圍起,通過和親的手段跟匈奴談合,甚至呂后遭受恥辱,也不敢撕破臉,但是人家沒有從此消沉啊,反而是悶聲苦幹積累實力,六七十年,為漢武帝攢下一份厚重的家底,這才使得後來的出擊匈奴成為可能。

我們可以再看一個例子,宋遼澶淵之盟。締結盟約之前,其實遼軍沒有佔到便宜,統軍蕭撻凜還被意外射死,而宋軍士氣正盛,遼軍已經打算北撤。此時,寇準等抵抗派建議趁機圍殲遼軍,甚至藉此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不過宋真宗還是採納了和談的方案。

澶淵之盟,讓宋遼開始了長期的和平期,兩國互通有無,北宋每年給遼的歲幣,其實比打仗花錢少得多。看上去,這是筆好買賣。

問題就在於,嚐到了甜頭的北宋,把和談當成了萬金油,從此武備皆廢。一有邊患,戰場失利,就想著趕緊和談吧,花錢買個安生日子,所以連李元昊都能折騰成大禍亂。


可怕的是,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了南宋。


靖康恥,在種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金人居然很快就把北宋國都打下來,徽欽二帝被俘,這更是讓宋人失去了信心。

有些主張和談的,是以為這個花錢買平安的老辦法在金人身上也管用,希望藉此來換取喘息之機。有些則是甘當漢奸。比如秦檜,金人攻打楚州時,就是他替金人寫檄文,勸楚州軍民投降,而他逃歸南宋,也是撻懶專門安排的,這是無論如何也洗不白的。

可是,跟遼侵宋不同,金人侵宋,那是奔著滅國去的。

宋遼戰爭最盛的時期是北宋初,那會兒北宋軍事實力也不弱,畢竟剛統一中原和南方,良將勁卒均在,對外也沒有形成畏懼的心態,所以基本還能夠跟遼人打個平手,遼人也不敢妄想一口氣吞下北宋。而到了北宋末,武備鬆弛,發動素有善戰之稱的西軍,竟然連苟延殘喘的遼都打不下來,而更要命的是,那會兒金人又剛好是是勢頭正猛。

而且,女真跟契丹也不一樣,契丹是遊牧民族,女真是漁獵民族,相比而言,女真人對於入主中原似乎更有興趣。

歷史不能假設,反正結果就是,南宋先跟金人談,後跟蒙古談,最後還是把自己給談沒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在金國滅遼的時候宋徽宗就是決策失誤,和蔡京和童貫這幾個人一起決定聯金滅遼,童貫幾十萬人被遼打敗, 大家看看這幾個人,典型欺軟怕硬的人,決策失誤導致了滅國之痛。你武力不強 低調做人得了,又把遼國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給收留了,既然你宋和金已經是盟友關係了,幹嘛的還要收留遼國的末代皇帝?這不是典型的反覆無常嗎?就這樣金國人找到藉口了。宋徽宗和手底下這幫人一商量趕緊服軟。所以說一個國家在滅亡之前的徵兆就是決策反覆更改,今天這麼做 明天那樣做。有病亂投醫。不死才怪。還有這幫大臣這麼多年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大多都裝在他們自己的口袋裡面,表面上人模狗樣給為國家為鞠躬精粹。私下裡。。就不罵他們了。利益上的驅使 使的他們昧著良心,做出一些決策都是和他們自己息息相關的。

北宋滅亡了,外甥打燈籠照舅舅。趙構剛啟用的原來的舊臣,這種企業文化和原來沒什麼兩樣,唯一不一樣的就有了主戰派和主和派,這個皇上對武將 老百姓依舊不相信。他寧願自己跑出海去,唯一相信就是他兩條腿,這樣的表現手底下大臣怎麼理解?皇上怕,皇上不想打仗,給常人都這麼理解。這是小編自己理解的,哪裡不對請批評,歡迎留言評論。


明天你會回來


家國天下的理念使中國文化階級有一種有家再有國的利己投機主義傾向,縱然有強秦武漢盛唐但封建王朝的一家之天下的獨裁使知識分子為了自身利益得以加強甚至凌駕皇權之上而不擇手段!朝堂政治的黑暗就是黨派利益的紛爭,為了小集體利益為了在政治上鞏固一己朝野權傾天下的地位甚至可以勾結敵國勢力干涉國內事務,特別是國力衰退,君王能力勢力不足以壓制地方勢力時,各個地方利益勢力代表就會以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別國武力干涉壓迫君主對自己勢力的屈服。宋歷來重文抑武,文臣武將地位不平等,文官利益集團為了控制軍隊的實質控制權事實上是架空了軍隊軍事物質配給人事任免甚至是軍事行動的制定,軍人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貪腐又抹滅軍人的血腥。文人愛財奪勢,武人怕死愛財,疏於武備。書生固然謀劃得失強於武人卻大多是閉門造車,空談之輩多矣,軍人則聽命行事不敢違背,免得無妄之災固軍事不強邊關吃緊。家國之念的文人們自然不會為了一家天下的君王傾盡家財,一心保存實力,勾結外族,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利益保證等換了君王又是一朝新臣!水太涼先生中國歷史何其多,現居臺灣馬先生也是一個!家國何其荒謬,卻是明哲保身兩面投機者的遮羞布。現世界之大局,外族環立,叢林法則,國不強家不寧,國不存家破人亡,何來家國天下!


赤虎煞


哪個時代都有這些個。敗類。 是貪生怕死的一些髒官汙吏吃軟食長大的。沒有經過大風大浪,風霜雪雨的考驗,這樣的人即使當上了官兒。也是漢奸,是民族的敗類。 北宋末年南宋時期以前會以前會為首的民族敗類。大漢奸秦檜兒。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岳家軍,貪生怕死的秦檜當了宰相他是千古的罪人,將遺臭萬年!


嵩山100


這要從司馬光說起,他可以說是中國漢奸的師祖,秦檜的師傅。為了打擊王安石變法,把王安石所有功績廢除。司馬光把王安石時期奪回的吐蕃四洲全部送給外族求和,迫害有戰功的將領,以換取和平。搞得西夏吐蕃莫名其妙,本來被打得要生要死突然就和平了,還送領土殺名將。後來宋神宗兒子宋哲宗想打壓這些奸臣差點就對司馬光挖墳掘墓挫骨揚灰報仇,結果被後宮他傻逼老媽阻止。這個影響巨大的賣國行為成為宋朝傳統,為了求和必送領土殺將領,這也是岳飛被髮殺的核心原因。


弱宋軍不弱


第一,北宋王朝雖然經濟上領先少數民族政權,但在軍事上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軍事發展處處受制,文官當政,武將地位不高,而主和派大多是文官,加之戰事處處失利,害怕權力削弱,只能用自己的經濟能力去彌補戰事吃緊!

第二,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迅速,不滿足與現有土地與人口,需要通過對外戰爭來緩解內部壓力,擴大政權影響!而北宋王朝還需要應對內部壓力,農民起義不斷,後南宋建立,也需要穩定政權,導致宋王朝不得不主和!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須臾雜談


歷代世代更替之時、生死存亡之際都多有其人。尤其當時承平日久,宋朝統治階層中的一些人安逸、享受太久了,更加會害怕失去、害怕冒險,而趨向於妥協以苟且偷安。


霜天落照


主站主和還是要看實力啊!北宋一開始可不弱南宋那是沒辦法了。在說南宋150年天下不短了趙構可以說是中興之主了


胖子63986427


抗日戰爭時期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