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如何定位?怎樣走出教育的誤區?

竹海飄雪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只有各司其職,盡到自己的義務,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學科教育,也就是傳授不同學科的學科知識,比如語文、數學、英語等。而家庭教育則更應該側重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孩子的意志力,專注力,閱讀理解能力,思辨能力等等。打個形象的比方,家庭教育做的是打地基的工作,決定了未來孩子這棟房子可以蓋多高。而學校教育包括各類培訓機構,重點做的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也就是在地基上蓋房子。



但是多數家庭恰恰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核心素養,而把這些責任都推給了學校,導致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教育問題重重。比如現在90%以上的小學生都存在注意力問題,這恰恰跟我們家長在幼兒階段沒有重視起孩子意志力和專注力的培養息息相關。很難想象,一個專注力很差的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能夠在課堂上取得好的學習效率和成績。

所以家長朋友一定要重視起自己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夠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上少走彎路。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引用馬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的教育問題,缺少的不是教,而是缺少育。中國的教很強大,但中國的育卻很欠缺。

何為教?智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高。何為育?品德的上升、素質的提高、情商的培養。

因此,對於學校教育而言,教學佔了大部分,卻往往忽略了育人的功能。而家庭教育而言呢,有的家庭也是過於重視對孩子的教,而輕視了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那是由於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什麼國情?我國的教育資源有限,城鄉分配不均衡、地區發展不均衡,學段發展不均衡,這樣各種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僧多粥少,為了能夠獲得邁進高一級學府的大門,只能是萬人擠上獨木橋。通過硬邦邦的應試教育的方式來選拔人才。

這樣就有一個衡量的最基本標準——分數。一切唯分數而定!如此,家長會不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績嗎?學校不想辦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績嗎?只有提高成績,提高總分,上了理想學校的分數線,孩子才有可能繼續深造的機會,否則向前發展的機會都沒有!

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教,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育”真的不重要嗎?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要比教重要的多!可惜,在現實面前,很多人卻不重視對孩子的育。

俗話說:“一個德盲要比一個文盲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更大”。這也就是“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高智商的人犯罪,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對此,作為父母該怎麼做?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待人接物的文明禮儀、尊重寬容誠信的做人品質、自立自強自信自尊的優秀品質,以及孝敬老人,尊重長輩,與人為善,敬畏生命……等人格魅力。

作為老師該怎麼做呢?

無論什麼樣的課堂都要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班主任要認真設計好自己的德育班會課;學校要組織好德育培養方面的教育活動等等。

我經常給學生說的幾句話是:咱們分數可以低人一等,但做人不能低人一等!讓別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實際上,大家想想,一個人的情商高了,素質高了,他的智商會低嗎?他的學識會低嗎?


教育苦行僧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家庭教育為本,學校教育是末。本是樹根,末是樹稍。當下教育最大的誤區是本末倒置。

孩子入學以後,到高中畢業,除去睡覺時間,大概在校時間佔70%,在家時間佔30%。您認為對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他生命重要性佔比應該是多少?我粗淺地認為,雖然孩子大概在校時間佔70%,在家時間佔30%,但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生命重要性佔比是70%,學校教育只佔30%。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說文解字》對“教”的解釋是:上所施,下所效。對“育”的解釋是:養子使作善也。從“教育”二字的本意即可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可以理解為質樸,也可以理解為素質;文,可以理解為文采文飾,也可以理解為知識技能。野,鄙野。 史: 本指宗廟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書者,這些人往往顯得虛偽正經,故"史"意指虛浮,虛偽。彬彬:這裡指文和質均勻配合,相得益彰的樣子。 大意可以理解為,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質樸和文采兼備,然後才能成為君子。孔子又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孔子是把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素質教育放到第一位的。這是孔子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的教育之道。

但當下環境,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有些偏重於“文”,“素質教育”有待加強。“文質彬彬”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其實一個人立於天地之間,不光“文和質”要平衡,譬如“道和術”、“德和才”、“感性和理性”、“情商和智商”等也都要相得益彰。這些教育課題,我們更要認知其本與末。

通過下面第一張圖,我們就能明白其實家庭教育才是根本。以當下教育體制大體而言,家庭教育的本位以教“質”為主,以教“文”為輔,而學校教育的本位以教“文”為主,以教“質”為輔。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馭術,以術得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對德與才有精闢的論述: “正直中和之謂德,聰察強毅之謂才”。 民間有段順口溜:有德有才是尚品 , 有德無才是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對德與才有精闢的論述: “正直中和之謂德,聰察強毅之謂才”。 民間有段順口溜:有德有才是尚品 , 有德無才是正品 ,無德有才是毒品, 無德無才是廢品 。這幾句話非常貼切的說明了德和才的關係。

家庭之中多講情,少講理,因為講理講不清,呵呵。學校之中既講理,又講情,理者,禮也。通情才能達理。一般而言,人無感性不可愛,人無理性不可敬。孔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所以應該感性的時候就感性,該理性的時候就理性。但人畢竟是感情動物,理性雖重要,也要符合人性。

情商決定人際關係,智商決定專業水平。自從情商一詞出現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情商與智商哪個更重要的比較。從功能上來講,智商反映了人的智能水平,情商則反映了人在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能力。然而,有很多的事例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更能決定人生的命運。例如,自恢復高考以來,全國共產生了三千多名高考狀元,狀元智商絕對高,但到目前為止,卻沒有出現一箇中科院院士或行業領袖。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發現這些教育科目的根本點,譬如質、道、德、情商等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甚至是在七歲以前,所以我們才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所以相對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雖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但家庭教育更重要,孩子越小,越是如此。瞭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又更多,家長就應該和老師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關係,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性,因材施教。

下面第二張圖這個三角大概能說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家校關係對一個孩子成長空間的關係和意義。在這個圖中,A代表孩子,B代表家長,C代表老師,H的高度代表孩子的成長空間。AB代表家庭教育,AC代表學校教育,BC代表家校關係。

孩子的成長是教育的目的,想讓H↑有如下兩種途徑:

1,H↑ = AB↑ + AC↑ 即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提高。

2, H↑ =→BC← 即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和老師密切合作,志同道合。

老子《道德經》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對這兩點最好的解釋。H↑ = AB↑ + AC↑,孩子、家長、老師都需學習,都需增益,即是“為學日益”。

可是當下社會的狀況是家庭教育增益很少,或沒有增益,如果家庭發生變故,甚至倒退。於是就出現了下面第三圖的情形,即“文勝質”,因為家庭教育沒跟上,孩子不能得到正向的成長。反之,就會出現“質勝文”, 孩子也不能得到正向的成長,如下第四圖。

H↑ =→BC←,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和老師密切合作,減少隔閡,志同道合,結合孩子的資質、心性、興趣愛好等,因材施教。(可目前“一鍋燴”的教育方法確實很難實現因材施教。)當下社會,尊師重教做的很不好,師資隊伍也良莠不齊,有些家長和孩子不能發自內心對老師生出尊敬之心。

如果想要做到H↑ =→BC←,需要做家長的放下心中的貪嗔痴慢疑等,也需要做老師的放下心中的怨恨惱怒煩等,精誠溝通,修心養性,共同為孩子修一條教育的陽關大道。《中庸》開篇即曰:“修道之謂教”。可以理解為父母老師的學習提高、修道行道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做家長的放下心中的貪嗔痴慢疑等毛病,做老師的放下心中的怨恨惱怒煩等毛病,損之又損,家長和老師都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志同道合。上行下效,孩子自然得到正向成長,以至於無為,實現了“無為而教”。所以古人說: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實現了家長和老師的自我教化。若如此,則為理想狀態,也是我們家長和老師努力的方向!

以上即為我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點淺陋之見,請各位家長及老師批評指正!






左洪燁


🌹有了孩子不教育→當初為什麼要孩子?沒把兒女教育好→怨什麼天地?罵什麼老師?

🏤教育基礎→在家庭;成才與否→在父母!沒有沃土→難出好苗;缺少陽光→籽粒難成!

👨‍👨‍👧父母是→最早最先的老師;幼小的孩子→最崇拜父母。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是在給孩子上課。家長的興趣愛好,接人待物等,分分秒秒薰陶感染著孩子。

🏤家中聚眾酗酒、耍錢賭博、撒謊撂屁、罵大街、怨社會、不懂裝明白、吹五作六……天哪→孩子前程咋望矣!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繼續。孩子上學了,家長應與老師溝通,協手給力。把學校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兒女人生的最初和永久做了奠基!


笑看東籬


對於一個人的最終社會成就,最大決定成分在於學校,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層次不高的話。所以認為這個人的最終社會成就不高,我們可以從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些情況發現在我們現在的一些互聯網大佬,往往都是一些成績優秀的人,或者是一些情商較高。

但是又有的人可能會感覺到,在我們周邊每個人的成功彷彿都來源於家庭的支持,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簡單的兩極分化,這個兩極分化如何認識呢?

我覺得如果做成一個很大的成就,肯定靠的是後期的一個團隊,肯定靠的是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社交能力。

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中國人來講,如果像衣食豐富,如果將家庭收入比較多的話,還是靠著家庭一代一代的支持。

基於這一點,我們有理由認為學校教育主要應當是滿足人的一生中知識層次方面的需求,而家庭教育主要應當滿足於家庭風氣的傳承,家庭道德的傳承以及個人道德的養成。

當我們發現一個家族中出現了成批的人才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一個家庭的教育對於孩子對於一個群體的影響是無窮的,而學校的教育最多隻是在知識層面上有著較高的作用。

正所謂小富靠勤,大富由命。所以我們認為一個人如果出現極大成就的話,是學校教育的結果,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講,那麼就是依靠家庭的實力了。

以上觀點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可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如果您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可以一起來分享交流。


談笑有白丁往來無鴻儒


我試著回答,不對之處,敬請斧正!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從社會學及社會分工角度來差別表述的。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家庭教育對象的孩子,這兩個對象即可集一人於一身,也可以分別對待。我想本問題所指對象應該是同一個人身上所賦予的學生或孩子的社會和自然屬性時所受到的教育和教養的問題。對用一個未成年人體來說,學校教育偏重於對具有較強社會屬性特徵而言的學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偏重於對具有較強自然屬性特徵而言的孩子的教養。之前,本人一些拙文對學校教育及家庭教養有一些不周表述,這裡就不展開了。



我認為,家庭教育比較貼切一點的叫法應該是家庭教養。這比較容易跟學校教育有所區別,有所側重,有所分工。一個未成年人,從他一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各種成長過程的門檻,需要通過各種學習訓練來一步步的邁過一個個門檻。這裡從社會分工來說有個法定分界線,就是學齡。學齡前與學齡後。過去,學齡前孩子主要是通過家庭教養來陪伴著成長,後來有了託兒所、幼兒園對三歲到六歲的兒童開始了學前教育。而實際上,這個時候家庭教養與學前教育是並存的,家庭教養的比重仍然很大,家庭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良好個人素質養成,良好公民道德品格養成,起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就民間說孩子有教養就是對家庭和孩子的高度肯定和褒揚。如果孩子被說成沒教養,那是一種恥辱,是件家庭很不光彩的事。



我們現在的困惑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都有些跨界干擾現象,有時還越俎代庖了。 有時學校教師把學生當成孩子來教育,想用母愛和父愛般的情感來加深師生之間的聯繫,好聽一點說這是一種感情投資,不好聽一點說這是感情賄賂;還有的學校教師熱衷於把學校教育行為延伸到家庭,把家庭變成了校外學校。有時候,家長把孩子當成學生來教,重視智力蒙發,輕視德行養成;還有的家長把所有的教養責任都寄託在了學校和小學教師,還美其名曰這是對學校和老師的絕對信任。這些都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養的一種錯位。當然,這樣的錯位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理性歸位,各自擔當,協同司職,加強合作,共同把各自的事情幹好,做實。形成家校攜手同心合力把未成年人培育人和才的良好育人環境。


香山思學


在幼兒及小學階段,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是輔。

家庭早期教育奠定了孩子的基礎。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模式,生活態度,學習興趣,處理問題方法方式,人際關係的相處之道,這些決定了孩子以後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果。

初高中階段,學校知識教育為主,家庭和學校品格教育互為一體,互相依託。

孩子在初高中階段,學習基本在於孩子自己對學習的理解和投入,學校教育在知識教育的同時,孩子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同步發展,家庭教育在這個階段應該側重在於品格教育和心理健康。

無論什麼時候,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應該是相輔相成,協作和諧的,是無法分清界限範疇的。


然則然則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定位其實不難,難的是明白了定位以後,如何做好。。。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如何定位?

過去,我們習慣把老師的工作歸納為“教書育人”,放到今天看,如此定位已然不夠精準了。

不談老師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對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育人”的工作,單說精力和時間,老師完全無法勝任“育人”這件事。

所以,學校教育的定位就是“教書”,再多一步,那都是附贈的服務。。。

當然有的老師,除了稱職稱責的完成了“教書”工作,還能依靠高尚的師德和強大的個人魅力對學生如何做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些老師,值得所有人敬仰,感謝他們為學生付出的所有,雖然這些不全是他們的工作義務。

古人常說的,虎父無犬子,這虎父我們都知道他說的是孩子他爹。而“上樑不正下樑歪”裡說的上樑也是絲毫怪不到老師頭上。

畢竟,真正該為孩子做人負責,全都抗在父母身上,家庭教育的定位是“育人”。

關於走出教育的誤區。。。

固然是有極少數的家長想把“教書、育人”這兩件事一股腦的全都推給老師,但畢竟不想對自己孩子負責的奇葩是極少數。。。

現在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都高,對於絕大多數家庭,其實不存在教育誤區,更談不上走出來。

關於家庭教育

對於家庭教育而言,育人永遠難在尺度,沒有哪個教育家能把“育人”總結的完美無瑕,家長也不是看完《傅雷家書》就會懂得如何培養出自己“傅聰、傅敏”。。。

家庭教育的難,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懂得享受的家長,會在摸索“育人”的道路上歷練自己的心性。

時間越久越會明白,撫養子女的過程從來都不只是“育人”,更是一次奇妙的“育己”之路,陪著孩子一起長大,這個過程,就該是難並快樂著!

關於學校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給家長的感覺是難,那學校教育給家長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惱。

家庭教育難,只是一對父母對自己孩子的事,肯負責、肯用心,一定不會太差。

而學校教育,畢竟是以老師為主,站在配合的位置上,家長的角色其實很尷尬,老師一直做得讓自己放心的還好。

稍微覺得不太合適的地方,可就犯難了。。。

  • 老師為什麼這麼做?

  • 是不是老師對孩子有啥偏見?

  • 是不是自己沒打點好?

  • 自己該怎麼和老師溝通?

  • 溝通了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優秀的家長可以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可他們左右不了老師的思想和行為,苦惱大概源於此。

可能很多看似“教育誤區”造成的家長、老師之間的矛盾也都源於此?

以上,拙見。。。


妙爸超努力


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家庭教育指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及生活實踐活動,對孩子施加影響的社會活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之下,一般來講,缺少計劃性和組織性!因為家長一般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專業的訓練,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憑感覺,因此教育的理性相對少些。

然而當孩子到了學校以後,教師就會發現孩子個性差異,智力差異及道德認知水平差異很大。為什麼呢?

很多家長都感到很困惑,甚至把問題歸咎於學校,歸咎於教師。其實不然。

我認為很多差異的存在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

1.基因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孩子的智力潛能水平。有的孩子天生具有較高的數理智能,有的具有較高的語言智能,有的具有較高音樂智能,有的具有較高的運動智能等等。你不可能把莫扎特培養成牛頓,也不可能把牛頓培養成莫扎特!但是有智力潛能,不等於孩子一定會成功。因為智力潛能是需要開發的,而且開發智力潛能是有關鍵期的,而這個關鍵期主要在幼兒時期!而幼兒時期的智力開發是由家庭教育負責的!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時間節點問題!

2.個性差異。個性差異主要指在性格、品德、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存在的獨特的特質!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首先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然後制定計劃,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3.道德認知水平差異。主要指對現實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認識水平差異。比如說,有的學生不尊重師長,不尊重同學,而有的同學做得很好,這就是學生在對待師生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與同學的道德關係認識上存在差異。存在問題的學生往往是由於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家裡養成了唯我獨尊,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長期的壞習慣就變成了壞的品德。要改變不好的品德,就要改變不好的習慣;要改變不好的習慣就要改變不好的行為!要改變不好的行為就要改變不好的道德認知;要改變不好的道德認知,就需要家長、學生及教師的共同努力!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應該是起主導作用,同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家長主要是配合監督落實教師制定教育計劃!

總之,只有明確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的特點與差異,學校家庭及學生三方密切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終才能走出教育的誤區


鴻雁RV


學校教育側重文化教育,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另外,還有社會教育,主要進行藝體教育,公益教育等。三個教育相輔相成,相互溶入,缺一不可。家長們要明白,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的事。學校老師要知道,不僅要抓好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更要在講課中貫穿品德教育。社會培訓機構要自覺,不要光顧著掙錢,還要有培育孩子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