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哲學的新時代在哪裡?

很多同學知道我在得到講西方哲學,西方哲學一路發展到現在,有非常清晰的脈絡。可是同學們對中西方哲學的差異仍有許多困惑,那今天我就要就哲學在西方、在中國兩方面對照一下。

談到中西方哲學的差異,要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出發點不同;

第二,表達方式不同;

第三,它們有共同的地方。

傅佩荣:哲学的新时代在哪里?

哲學的出發點

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出現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點,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有錢也有閒。

有些人就開始去探討那些跟現實生活無關的東西,譬如宇宙怎麼來的,人的生命有什麼目的嗎?……

第二點,好奇心。

人的理性就是要去探討真相,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這好奇心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的問題。所以生活需求滿足了,有好奇心了。

第三點,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傳統以來的某種宗教或神話,它會做人生思想的引導,有時候也是一些控制。

在古希臘時代,宗教的影響相對比較弱勢,所以思想比較少被鉗制。

第四點,有開放的空間。

譬如後面到了雅典之後,哲學大為發展,因為它有一些公共場所,讓大家去那邊發表意見。

第五點,言語的表達受到重視。

你有什麼想法你說出來,說出來之後大家可以討論。只要你有道理,不問你是誰,不問你有什麼其他的動機,你說的有道理,別人就願意接受。因為這種表達的方式也是跟他們的政治結構有關的。

由於這幾點,西方哲學出現了。

出現之後就開始發展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幾乎是照這個順序一層層發展。

所以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為什麼重要?

因為他有兩句話說明了這樣的轉變。

第一句,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居民。

把焦點從大自然轉到人類。

第二句,一個人一生裡面沒有經過反省的話,這樣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就轉到一種價值觀,你要如何抉擇?

而蘇格拉底以他自己的生命作為見證,所以在西方成為一個典型的哲學家的形象。

中國方面的出發點不一樣。

中國的哲學不管以前怎麼樣,它基本上重要學派的出現都是在春秋戰國時代。

那是個亂世,亂世裡面最重要的是有危機,就有憂患意識。

你要設法探討真理,但這個真理一定需要具有實用的價值,是要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單獨做一種純粹的形而上的思考。

傅佩荣:哲学的新时代在哪里?
傅佩荣:哲学的新时代在哪里?

哲學的表達方式

在西方,第一本哲學的代表作是柏拉圖的《對話錄》,你從“對話”兩個字就知道它裡面是一個探討的過程,先不要說誰對誰錯,先進行對話。

對話就有雙方——正方、反方,然後設法找到“合方”,就是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識。

這就是辯證法的開始。

這也是人類認識方面的一個最基本的形態。

西方後面連自然科學的發展、其他學問的發展都是跟這一方面的方式有關。

中國方面的話,你如果沒有準備好,你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跟別人說。

所以中國古代的學者,他都是先做好家庭作業,我把我想探討的問題全部搞定了,然後我再來跟別人介紹。

所以你看像儒家,《論語》這本書裡面很少有弟子提問,當然這和這本書編輯的過程有關,但是孔子回答學生並沒有什麼太多討論的餘地。

他年紀比較大,學問比較好,德行比較高,對許多觀點都已經凝練成為智慧了。

到孟子的時候也一樣,別人問一句,他可以回答半頁,代表他們都準備好了。

道家方面更是如此。

你看《老子》一書5000多字而已,沒有一個“你”出現,代表老子根本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對象,他只是把自己的心得,或是把一些隱居修煉的朋友的心得整合起來,發表出來。

在莊子的時候就直接講一句話:“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

認為天下太亂了,太複雜了,沒有辦法跟他們講正經的話。

你跟他認真講正經的話,他聽不懂。

所以莊子只好用寓言或是借重古人的話(重言)、隨機應變的話(巵言)來表達他的思想。

他們的思想有個特色,都是直接告訴你答案,有點像後面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形態,跟西方那種來回往復的辯論不一樣。

西方哲學認識論的性格比較明顯。

認識論就是說我能夠認識什麼?

我是如何認識的?

所以我們看到西方古希臘時代之外,直接到了近代,那種認識論的探討過程非常的綿密而繁複。

而中國方面認為,你認識了半天,最後還是要實踐的,並且大多數人不一定有那個時間和興趣去探討認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什麼是真理。這個真理當然是跟認識有關,但它如果不能夠實踐,不能改變你生命的品質的話,真理只是說說而已,有什麼意義呢?

在西方中世紀1300多年,基本上哲學是為宗教服務的,但是它有一個明顯的效果,就是在認識論之外,它的形而上學不是特別發達,而是凸顯出它的重要性,能夠讓西方人都知道有一個形而上學的層次。

宗教裡面稱它為上帝,那是他們的事情;

在哲學家就把它說成是一個最高層次的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

同時它還有價值論。

宗教當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生的價值觀,你可以不接受,但你至少發現不能沒有它;

你可以調整內容,你不能完全忽略它。

所以西方來說的話非常巧合,有認識論,有形而上學,也有價值論,這是一個完整的思想架構。

但問題來了,很少有一個人可以把這三方面全部都掌握住了。

像我們說你要探討三觀,哪一個人可以把三觀全部講透?

如果全部講透的話,很可能變成一個綜合的大雜燴,沒有什麼特別見解的。

所以簡單來說,西方的哲學的發展,你可以分為兩方面,有的說是理性論與經驗論,但是理性論和經驗論都要使用理性的思維的能力

所以這一來的話,你可以把它放在同一組,而另外一組出現生命的意義的問題。

生命的意義問題並不專屬於前面兩組的任何一組,所以後面才有存在主義,專門針對生命意義的問題去加以探討,而這個問題最早是交給宗教來解決的。

所以西方存在主義以及後來的發展,只要探討生命意義的問題,很難擺脫宗教的背景。

當然像尼采來說,他根本就把宗教放在一邊了,甚至宣稱“上帝死了”。

但這無損於他繼續在追求一個形而上學層次的最高的一個境界。

他可以提出“求權力的意志”,再連上超人哲學。

西方到了現在發展到最後還是要強調,倫理學是第一哲學。

這也是我在得到的課程到最後的時候,那個階段會介紹一位法語系的哲學家叫做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他就說這樣的話。

為什麼倫理學是第一哲學呢?

甚至取代了形而上學的地位呢?

因為他認為,每個人都要為其他人負責,這是一個地球上的人類必須有的一種理解。

他甚至說:我只有通過人與人的關係,才能確定上帝是什麼。

另外還有宗教學者,像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他就強調:人在本質上都是宗教人,因為你尋求根本的意義。

所以他也提出一些話,像“對存在本身的鄉愁”,好像我離家很久了,想念家鄉,那個家鄉是存在本身。

從古到今,不管有沒有宗教,或者有什麼樣的宗教,或者根本你不信宗教,基本的心態是類似的。

在中國方面,我們常常強調,有資格排上世界哲學的水平的,就只有儒家和道家。

其他的你要談一談,談過就算了,頂多像西方的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這些,中國也能找到幾個,但事實上它成不了大的格局,因為它沒有2+1的格局。

因為中國最早的時候就已經告訴你,面對虛無主義的挑戰,儒家所面對的是在價值上的虛無主義,因為儒家所面對的時代禮壞樂崩,天下大亂,一個人不知道為什麼還要行善避惡,在價值觀上出現了危機。儒家跟你說你要真誠,由內而發產生力量,講人性向善這些。

所以就解決了,至少暫時有效地遏阻了價值觀上的虛無主義。

那麼道家呢?

道家的野心更大,他要面對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因為人生自古誰無死,就這樣的一句話。

在古代春秋戰國時代戰亂頻仍的階段,人的生命毫無保障,一打仗就是幾千人、幾萬人、幾十萬人喪命,請問:存在有何意義呢?

老子和莊子對我們說,道讓我們存在,我們已經存在了,那就好好珍惜存在的階段,只要做一件事就夠了,就是設法悟道。

所以這是道家的一種“悲願”,希望能夠化解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這雙重虛無主義的挑戰,有儒家、道家來分別面對,所以形成了中國整個文化的傳統。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

中國歷史從秦始皇之後,就有帝王專制的一個政治體制,一直到清朝末年。

換句話說,這2000多年之中,沒有真正的儒家與真正的道家。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強調,今天中國的哲學要發展,一定要設法再一次文藝復興,回到原始的儒家、道家,這樣才有機會。

就像西方曾經在十四、十五世紀的時候進行文藝復興運動,回到了古希臘與羅馬初期的人文主義,所以後面才有澎湃發展的人文主義的精神。

傅佩荣:哲学的新时代在哪里?

中西哲學的共同點

我們前面說到,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出發點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但最後還是有共同的地方。

所以我常常把“什麼是哲學”歸納為三點:

第一,培養智慧;

第二,發現真理;

第三,印證價值。

這三方面,三個詞都可以用來描寫什麼叫做哲學,什麼叫做愛智慧。

第一個,培養智慧一定是共同的,你不可能再侷限於那種片片段段、每天變化的信息,也不可能再困守於分門別類的知識而已,因為你是一個人,你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你當然需要有三觀。

所以培養智慧對西方、中國都是一樣。

但是西方比較偏向於第二個——發現真理。

從古希臘時代起,“真理”跟“發現”這兩個詞其實是一個字根,甚至是一個字。

真理就是發現,發現就是真理。

那怎麼辦呢?你為什麼不能發現呢?

因為你自己本身作為人,有許多先入為主的成見作為遮蔽,所以你要把成見撥開。

但是後面到尼采之後,真理觀開始改變了,到後面海德格爾到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就把這個真理當作“開顯”,他要回到原來的希臘文的意思,不要侷限於近代以來的科學真理。

回到那個意思之後還不夠,還要能夠去接觸到實踐的世界。

所以發現真理西方比較側重,但它也有它慢慢的轉變過程。

中國方面比較偏向第三個——印證價值,就是你實際上如何去做呢?你學了儒家之後,生命沒有改變的話,等於沒有學過。你學了道家之後,思想沒有提升的話,等於浪費時間。

我們在學西方哲學的過程,對西方哲學已經慢慢了解到一個程度了。那麼相對的要有信心,因為中國這麼偉大的傳統,當然有自己的哲學。

雙方對照的時候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最後還是要歸結到實際的、現在的、21世紀的人生。

所以我們可以來重新完整地思考一下中國的哲學怎麼回事。

以西方哲學作為對照點,我們看看雙方各自的特色,看能不能夠互相為用,取雙方的優點,然後再創造新時代的哲學。

世界六大文明原典選讀(臺版繁體中文版)1套6冊

上架先生書房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詳情

全套共分為兩個系列:

古國系列:中國文明經典、希臘文明經典、印度文明經典

宗教系列:猶太教文明經典、佛教文明經典、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套圖書由傅老師總策劃,所選四大文明皆起源於兩千年前源遠流長,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

至於選讀理由....你懂的!

傅佩荣:哲学的新时代在哪里?

別忙著走,掃碼關注一下

傅佩榮國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