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傅佩榮:人為什麼有不同命運?為什麼有人生來受苦?唯有它能作答

詩人艾略特在一首詩中寫道:

我們在信息裡面失去的知識,到哪裡去了?我們在知識裡面失去的智能,到哪裡去了?

信息是現代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

現代人大都已經習慣上網尋找信息,確實也因信息便捷,生活更加方便。

譬如,臺灣一次大地震的時候,有些人是從打電話回來的國外親友那裡得知,地震幾級、震央在什麼地方的。

因為在國外的人看到媒體的報導,知道臺灣地震的信息;

相反的,在臺灣的人反而因為停電,一時之間無法得到任何訊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荒謬的現象,顯示出了信息的重要。


1 感覺並不可靠

當然,信息對人也不全是有益的。

現代社會,信息實在太多了,並且隨時都在改變,最後變得和垃圾沒有兩樣。

正因為如此,人類才需要知識。

我們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感官,譬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覺如何等。

然而,感覺是不可靠的。

舉例來說,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來會是彎的,但事實上它是直的;

注視鐵軌的時候,會覺得鐵軌在遠處交叉,但事實上鐵軌並沒有交叉。

由此可知,感覺與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時候人們所看到的,與實際上用理性去了解及勘查的結果大不相同。


傅佩榮:人為什麼有不同命運?為什麼有人生來受苦?唯有它能作答

由此看來,人們所有的感覺其實都是相對的。

就以冷熱來說,同樣的一個溫度,如果你是從北極來的話,會覺得很熱;相反的,如果是從非洲來的話,可能就覺得已經夠冷了。

正由於感覺是相對而不可靠的,並且容易產生錯誤,所以人不能只靠感覺生活。

一個人如果只憑感覺生活,那麼他的生活等於是毫無可靠的保障,隨時充滿著變化的危險。

古時候的人缺乏知識,看到打雷閃電就去拜神,發生了旱災就殺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夠降雨。

如果殺到第三頭牛,正好下雨,那麼從此以後只要是旱災,就要殺三頭牛。

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就是因為缺乏知識。


2 知識有待提升

我們掌握了知識,就會透過知識來掌握周遭的生活環境,讓自己的心靈不致於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

知識的特色是,針對某一個專門領域所作的研究。

知識是一種專業的、對部分的深入瞭解,因此也造就了社會上的許多專家。

所謂的專家,就是指對於某種知識作過專門的研究,成為這方面特定的人才。

然而,專家難免是比較狹隘的。

所以愛因斯坦才說:“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

這句話的用意並不在罵人,而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傅佩榮:人為什麼有不同命運?為什麼有人生來受苦?唯有它能作答


3 智慧的兩個特色

那麼,究竟什麼是智慧?又該如何培養智慧?

智慧有兩點特色:

第一,完整。

許多人覺得高考沒考好,或是填志願選錯系,就好像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了。

事實上,我們若把某一階段的成敗,做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藉口而已。

許多高考失敗的人,到最後還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輩子沒上大學,照樣可以成功。

生命是完整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失敗,正好有了反省的機會,藉此能夠有所改善;

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可能反而沒有太多反省的機會。

所謂完整,代表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

對任何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某一處,而要考慮整體生命。

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振作起來,重新出發;而在得意的時候,也知要有所收斂。


傅佩榮:人為什麼有不同命運?為什麼有人生來受苦?唯有它能作答

第二,根本。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屬於根本的大問題。

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常會思索死亡的問題。

所謂“千古艱難唯一死”,如果這一點能夠看透的話,人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

老子曾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當然,大部分的人做不到這種程度,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威脅。

即使不是自己,是自己所愛的人死亡,也是一種非常大的遺憾。

除了生死的問題以外,還有一些問題也屬於根本的問題。

譬如,人為什麼有不一樣的命運及遭遇?

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卻沒有遭受報應?

為什麼有些人生下來就必須受苦受難?

這些都屬於根本的問題,且通常都不會有明確的答案。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胸,準備接觸智慧。

總的來說,培養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識的範圍裡面奠定基礎;

有了基礎之後,就要進一步達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即智慧的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