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陽光

我在《品味人生12講》一書中提到現象學的自由想象法,談到我們要設法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我把人生裡面值得珍惜、追求的價值分為4組16項。

分別是:

第一組:年齡、外表、健康、聰明

第二組:家庭、教育、職業、專長

第三組:權力、地位、名聲、財富

第四組:朋友、志趣、社團、信仰

最後一組就是朋友、志趣、社團、信仰。你還是要問:哪一項對你個人來說最重要?在問的時候最好先想清楚,這些所謂的價值,每一項都有它的特色;能做一個完整的思考,當然更容易讓你進一步去選擇。

就朋友來說的話,我記得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有一篇《論友誼》,特別談到: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陽光一樣;如果沒有朋友,就等於是沒有了陽光。那是一種很難想象的情況。他說的很有道理。但對於朋友,不能那麼單純地說“朋友都是好的”,沒有那麼單純。所以我們以下從五方面來做一個反省。

點擊音頻收聽傅老師的解讀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我們從小學到儒家的思想,自然就會記得孔子在《論語·季氏篇》裡面談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他說,交往而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朋友很真誠而正直,這朋友能夠體諒又能夠守信用,這個朋友博學多聞。但他相對的也說“損者三友”,跟三種朋友交往是有損害的:第一種是“友便辟”,就是剛愎自用;第二是“友善柔”,就是委婉順從;第三種是“友便佞”,就是強詞奪理,口才太好了。

我們先不要管不好的朋友,先就正面來看。

第一種是“友直”。朋友如果是真誠而正直的話,他跟你交往是直接顯示他的性格。兩個人在這裡面切磋琢磨,不斷地互相鼓勵對方成長。

第二種是“友諒”。“諒”代表體諒,也代表守信用、很實在。這樣的話,這個朋友對你瞭解相當深。天下人都誤會你,沒關係;你有這樣的朋友,他一個人知道你的用心是什麼,這就夠了。你怎麼可能希望天下人都瞭解你呢?自古以來沒有這種事。連孔子都說“沒有人瞭解我”,何況是我們一般人呢?

第三種是“友多聞”。對於多聞,我們剛剛說到博學多聞,這個“學”是廣義的,什麼都有興趣、都瞭解一些,大家在一起聊天談話的時候才很有趣味。這三種朋友有益,這沒有問題。有害的,我們不說了。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四種層次的朋友

我個人對於朋友的分類,已經講過不止一次,可以分為四種: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義之交與生死之交。酒肉之交很容易到一個階段之後就離開了,就不再來往了;因為你到一定年紀之後,肉也吃不了太多了,酒也喝不下了,這時候自然而然大家就聚少離多了。

人生來往的朋友比較多的是第二和第三種結合在一起——利害之交與道義之交。事實上,這四種朋友都不是互相沖突的。如果你有一個朋友,這四種都具備,那真是恭喜你,幾乎等於是找到一個理想的對象結婚差不多了。一般人跟別人來往,都是看到有些利害:合則兩利,離則兩傷。這不是什麼問題,這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注意到:道義是基礎。如果你只有利害而缺乏道義的話,它很難長久。如果有道義做基礎的話,一輩子大家互相扶持,不是很好嗎?“道義”是什麼意思呢?“道”就是人生的正路,“義”就是該做的事。中國人常常把“道”“義”合在一起,事實上所講的是:目標是“道”,“義”是每一個具體的作為都恰當、合乎正當的要求。

最難得當然是生死之交,但是說實在也不能勉強。

在這種太平的日子裡面,要交到生死之交不容易。通常這種生死之交是在戰亂的時候,天下亂了,所以才會有像桃園三結義這樣的故事。你活在世界上,如果大家都平平安安的話,有時候你很難看到一個人他最真誠的本性。講生死之交,一定是用最真誠的本性來往。這是把朋友分為四個層次。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觀念一定要記得,你希望交到什麼樣的朋友,首先你自己就要成為這樣的朋友,讓別人值得跟你交往。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關於緣分

接著我們看到第三點,就談到朋友相處的緣分。所謂的“緣”這個字是非常複雜的,像佛教就講“因緣”。“因”是直接的,“緣”是間接的,造成的效果是一樣的。我們講朋友有三種緣:第一是結緣,第二是隨緣,第三是惜緣。

第一是結緣。所謂的結緣,它的機會很多:從小時候是鄰居、同鄉;後面唸書的時候是同學;後面可能在工作上是同事或同行;甚至有時候只是一起出去旅遊,同一個團隊,如此而已。這都是緣。任何一種緣的出現,你都要珍惜,因為你不可能特地說我要找一個朋友。你只有在緣出現的時候,有共同的事情、共同的目標要去奮鬥的時候,才看得出來:誰可以跟你一起結伴走得更遠?第一個是結緣。我們常常說廣結善緣,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緣有時候也有惡緣,那就要小心了。

第二是惜緣(珍惜)。通常我們只有在分散的時候,才想到當初很好的感情;在當初的時候,我們並不見得珍惜。所以交朋友一定要記得,結緣之後還要惜緣。

這個惜緣就是對於相處的每一次、每一片刻,甚至每一個剎那,都要把它當做唯一的一次,要珍惜它。這一來的話,你跟別人來往就會越來越深刻。

第三是隨緣。隨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說,我念中學,高中三年有幾個很好的朋友,甚至想結拜兄弟的。但是你高中畢業之後,各自考上不同的大學,那就不要勉強了。以後能夠幾個月見一次,後面一年見一次,時間越拉越長。為什麼?因為你要隨緣。緣起緣滅是很自然的現象。所以這是第三方面,談到人生的緣分。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不要羨慕別人

第四點,交朋友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羨慕別人。你只要真誠對待任何人,任何人成為你的朋友之後,你們之間就可以發展出人類這種生物所能達到的一種友誼的高的層次。所以在《易傳》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它說兩個人如果同心同德,就是有共同的目標、理想,要一起去奮鬥的話,其利斷金——它所造成的效用,(利就是功利的利,鋒利的利)像刀子一樣很鋒利,可以截斷金屬。

我們以前常常聽說一打筷子的故事。一根筷子馬上折斷,一打筷子你折不斷,為什麼?因為它們團結。人也是一樣。天底下芸芸眾生,七十幾個億,你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就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而這種美好的情況也很容易吸引頻道相通的人,或頻率、磁場、氣場相通的人聚在一起。大家聚在一起這種緣分是很深的。我因為大半輩子都在教書,有時候看到一群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共同的認識以及互相的信賴和期待。他們之間的感情,我看著都覺得非常美好。就是這樣的情況。

然後,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有幾個人在一起聊天,你從旁邊經過,聽他們聊天的內容、說話的語氣,就知道他們感情好不好。“其臭如蘭”是說,它的味道芬芳有如蘭花。所以這就說明什麼?說明你不需要羨慕古代的哪些人,或是外國的哪些人,你身邊就有可以跟你成為最好的朋友的人。但是這需要你用點心思。交朋友不可能說我只想獲得的。其實交朋友經常是有一個分享的概念——我所有的一切與你分享。但是所有的一切範圍是很廣的。所以我們常說“朋友有通財之誼”,你賺了錢,你願意多提供一些。

我以前就認識幾位朋友,他們在同學、朋友裡面就特別慷慨。大家賺的錢一樣多,都是當教授的,他就是很大方。所以到最後,他人緣非常好,每一個人都樂於跟他交往。當然如果他這種大方變成一種習慣的話,他要去選擇好的朋友也有些難度;因為每一個人都對他很好,就是因為他大方。到最後就變成,哪一天如果你有需要的話,誰會像你一樣,那麼樣大方呢?這是很難去檢視、去測試的。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交友要有分寸

所以在交朋友的時候總是有一些冒險的成分。這裡面就要談到第五點,要有分寸。這個分寸有兩方面要注意。

第一,人是會變的。所謂的“會變”這個字,倒不是說變好、變壞,而是說人會變得適不適宜(交往)。在某個階段,你自己是這種程度,你交的朋友很適合你。但是過了幾年之後,你不斷在成長,而朋友如果沒有隨之成長的話,那你們就是兩個圓了。本來是同心圓,後面變成兩個圓裡面有交界,最後變成分開了,沒有什麼交界,就是沒有什麼交集。這時候做朋友的話就很辛苦了,說話的時候變成話不投機。前面是酒逢知己,後面是話不投機,這是可能的,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

所以交朋友要記得:要有分寸。你過去跟他這樣子來往,並不代表以後一輩子都如此。所以隨時要保持一個高度的敏感,這種敏感也是一種尊重,尊重別人成長的空間,或是尊重別人不成長的選擇。

第二,你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你要負責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朋友都是對你有某種期許的、對你有某種欣賞的,但是你要負責的還是你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們說朋友是一面鏡子,這鏡子有時候不太適合了,他自然而然就沒有辦法繼續來往了。因為你從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狀況,朋友也從你的身上看到他的情況。所以在朋友之間的來往不是說非怎麼樣不可,兩個人結拜兄弟,一輩子都要如何,這種事情是想象中的或理想中的。所以每一個人到最後都要負責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生命這一生過得充實、完美,所有跟你交往過的朋友都會覺得與有榮焉。相反的,你這一生到最後陷入一種困境,所有跟你交往過的朋友,都會感覺到自己可能有些責任,在某個階段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以至於讓你陷入今天的困境。

所以你從這個角度去了解朋友的話,這是人生裡面不能缺少的一環。因為你從原生家庭,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將來有自己的子女,你離開這個家庭,整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些適當的情況下成為你的朋友。

傅老師新書品味人生十二講

(臺版中文繁體)已上架先生書房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傅佩榮易經入門課正在招募第二批學員,點擊瞭解招生啦!|第二批易經入門免費課程開放邀請中

傅佩荣: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