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文治武功谁更上一筹?

历史的荒野


个人认为朱元璋更胜一筹,简单分析分析!

第一,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虽然深得下属之心,但是夺的却是后周的政权,欺负前朝弱母幼子,世宗柴荣待其不薄,有点忘恩负义之嫌:朱元璋出身穷苦,起兵推翻元朝暴政,虽然为人狠辣,但是有民心!

第二,赵匡胤上位后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导致宋朝长期积贫积弱,对外节节失利,对内农民起义不断,宋王朝只能偏安南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割地赔款:朱元璋一统华夏,勤政爱民,惩治贪腐,监察百官,执法为民!

第三,选贤用能方面看,赵匡胤有失公平公正,文官当政,武将地位不高,而朱元璋用人方面更胜一筹,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各用其才,为自己服务!

如有遗漏,欢迎补充!如有异议,欢迎指正!


须臾杂谈


个人觉得是朱元璋,朱元璋一生之中,几乎未有过大的败仗,即使北伐时面对真正的蒙古铁骑,也少有腥风血雨的惨烈战斗,甚至有几个还算是狠角色的对手竟然不战而降。

对功臣权贵们的种种胡作非为,甚至拉帮结派、阴谋造反,总是被朱元璋扼杀于摇篮之中;几次大旱灾,也是在朱元璋带领龙子龙孙大搞一通吃草根树皮,睡草席的表面工作后,准时降下甘露。

试想,翻墙进入孙德崖家地窖救郭子兴;驴牌寨谈判(火烧驴牌寨);三骑赴郭天叙鸿门宴;千人夜袭横涧山收降两万元军;鄱阳湖大战中被常遇春一箭射退的猛将张定边……这些事情随便一件,稍有差池,朱元璋都必死无疑,其一生经历,堪称传奇中的传奇。

元至正二十八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朱标为太子,并追封郭子兴为滁州王。

次年,朱元璋于应天郊外的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自排定功臣座次,以李善长、徐达为首,其余依次为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胡大海、汤和、丁德兴、冯国用、沐英、傅友德、耿再成、华高、俞通海、赵德胜、吴良、曹良臣、康茂才、廖永安、张得胜、吴桢、茅成、孙兴祖共二十四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被取消,只剩下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回到家乡的朱元璋御笔一挥,亲自将他曾经出家的皇觉寺赐名为龙兴寺。

他为大明王朝做的已经太多太多了。

为了预防后宫干政,他制定了《女诫》告诫所有后妃外戚不得过问朝政。

为了防止子孙堕落,他制定了条目繁多的《皇明祖训》,对后世子孙的规戒细致到穿衣吃饭。

为了惩治贪腐,他接连颁布了当时的世界最严反腐法《大诰》《大诰二》《大诰三》《武臣大诰》,他还把贪污六十两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并剥皮充草示众(这一条实在可见人性之贪婪,明朝官员的廉洁也不见得比其他朝代好多少,每天看着自己前任的人皮办公,居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贪污腐败!)。

为了防止太监干政,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可惜这块铁牌后来被大宦官王振撺掇明英宗朱祁镇摘了下来。

为了防备北元,他多次遣兵北伐,派大将军蓝玉向北一直追击北元至捕鱼儿海。

为了防止流民为害,他甚至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福利制度,在南京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保障房——那时候的保障房可真正是供无家可归者居住的。

为了防止功臣居功自傲, 明朝开国分封公候以上功臣一共104人,被他杀死、充军、夺爵的竟然达31人(并没有野史说的那么多)。

但这最后一项政策起却得不到他钦定的继承人——朱标的认同,皇太子朱标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杀戮太重,屡次上书欠告无果后积郁成疾,还未继承皇位便郁郁而终。

明洪武二十五年( 公元1392年)5月,朱元璋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病故。太子去世后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东,谥“懿文”。

三年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病死。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棡也病死。

而早在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和他同甘共苦几十年的马皇后病重,自知难以治愈,对朱元璋说:“死生, 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担心朱元璋迁怒 于医生,竟然执意不许太医治疗。当月,马皇后就去世了,年仅51岁。

巨大的压力让这位年愈古稀的老人不堪重负,几近崩溃。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 1398年)三月,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直到去世前几天,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建议他多休息,但他朱元璋怎么能够休息呢?他能从一个牧童、一个沙弥、一个乞丐、一个反贼一步一步一统天下!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须得有天下无双的精力和毅力!如果在现代,他绝对是个工作狂。休息?何谓休息?——这对他朱元璋来说就是死亡!


自家讲谭


这二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白手起家,推翻蒙元,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开创洪武之治;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结束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先后攻占两湖,灭后蜀、南汉、后唐,几乎完成统一,开创了大宋文治盛世。二位的历史功绩旗鼓相当,但在文治武功方面,我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是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及成吉思汗并肩的人物,其历史地位更高一等。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如下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

一、武功对比

宋太祖赵匡胤能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可见武功是非同一般。早年间靠着一根大棒从大头兵当到了将军,由于能力出众,后来又被柴荣器重。赵匡胤除了棍法精奇以外,拳脚功夫也是了得,他所创的“太祖长拳”号称百拳之母,被后世武学所借鉴,对中国武术也有很深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在武功方面就略逊一筹,朱元璋早年就是个要饭的,穷人出身,没有条件也没用精力去练习武艺,毕竟吃饱饭是第一要务。后来参加义军,拉起队伍,推翻蒙元。二位在个人武功对比上,赵匡胤完胜。

(宋太祖赵匡胤)

二、军功对比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的军功成就在于重新统一华夏地区,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在其后来的十几年间,赵匡胤先后攻占两湖,灭后蜀、南汉、后唐,几乎完成华夏统一。天妒英才,在还没有完成北伐的战略目标时,就撒手人寰。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大明王朝基业,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朱元璋军事战略眼光极其准确,数次北伐,将北元有生力量基本歼灭,为大明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二位在军功对比上,旗鼓相当(朱元璋略高)。

(陈桥兵变)

三、文治对比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为宋朝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赵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宽仁大度,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杯酒释兵权是极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堪为后世典范。通过赵匡胤的治理,开创了宋朝的文治盛世,使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人口一度达到了惊人的一亿。

明太祖朱元璋,在文治方面比起宋太祖赵匡胤就要逊色好多,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杀人如麻,为了巩固子孙政权,制订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反而成为后世的桎梏累赘,在政治眼光上要差赵匡胤一筹。赵匡胤从血腥杀戮的五代环境中杀出来,却能将宽仁的美德传布于天下。后世称他在位的期间,是历史上文治最好的统治时期,并且使这种优良的状态延续了一百多年。这种成就比一时的军功重要的多。二位在文治对比上,赵匡胤完胜。

总的来看,在历代的开国帝王中,宋太祖赵匡胤的军功可能算不上显赫,但其之所以能在历史上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赵匡胤在文治上的成就。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的“唐宗宋祖”并列,足以可见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地位。


野史也是史


明太祖朱元璋杀气太重,给子孙后代定的规矩太多!反观宋太祖赵匡胤对文臣还是武将处理都非常显示智慧,是中国古代皇帝里面少有的盛世开国之君,宋太祖宋太祖在文治武功上都剩朱元璋一筹,可惜死得太早,导致前面上的战略问题,以及国内的大政方针没有得到彻底的贯穿,后来的宋太宗宋真宗又过分强调文治。明朝的朱元璋对待国内的政策,还有那些有功的大臣,过于惨忍。人殉,锦衣卫,重农抑商等等都是历史的倒车,使得明朝没有抓住历史的机会,开启地理的大发现,后代的皇帝又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开启的大门又关上,是由于朱元璋农民起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以及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皇帝。是他哟,让汉族人重新振作起来。


鑫邦润隔断自动门秦风


我觉得明太祖更牛逼,毕竟从一个放牛娃,在毫无权利背景情况下打败元军和其他割据势力,很了不起!

至于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挂了后,欺负年幼的皇帝,发动政变,登上帝位,怎么也不光彩吧。

所谓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典故均出自赵匡胤。


烛影摇红10


简单地说是各色千秋,在不同的年代都是在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只是赵匡胤建国后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则是采用极端的方法就是大杀有功之臣!


美宜佳5772


当然是朱元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无欲金刚


赵大没管好弟弟,重八没管好儿子。儿子管不好就算发生靖难江山还是自己后代的。而江山便宜给亲弟弟就划不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