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航拍柯柯牙綠化工程)

“地老闆”,是什麼樣子的人才能冠以這個稱呼呢?

在新疆,一般來說,有能力承包國有土地達到100畝地以上的人,才有資格被周圍的人稱呼為“地老闆”。因為新疆地大物博,有很多荒漠戈壁需要去開墾,改革開放後,各地政府也倡導私人承包國有土地,努力讓更多的荒灘戈壁成為良田和綠洲,由此以來,便孕育而生了大大小小的“地老闆”。

據歷史記載,新疆從古代漢唐時期,就開始在邊疆西域屯墾戍邊,壯大人口發展經濟。比如漢唐的班超、陳睦等都護,一直到清代的左宗棠,再到民國的楊增新,新中國成立後,王震將軍帶領三五九旅及廣大官兵在南疆拉開了新疆屯墾戍邊的序幕。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新疆屯墾開荒已達到了頂峰,由於水資源不足,加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各級政府已限制開荒的範圍和標準,嚴令禁止過度開荒,防止破壞生態自然的平衡。

今天,我們《遇見新疆的你》團隊來到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柯柯牙鎮戈壁新村,深入果農進行現場採訪和拍攝,因為這裡是阿克蘇地區最大的經濟林之一,並號稱“萬畝大果園”。三十多年前,這裡曾是荒灘戈壁,為了防風治沙和保護城市的建設發展,阿克蘇地區各族人民在城市北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植樹造林工程,這就是新疆著名的“柯柯牙生態綠化工程”。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航拍柯柯牙果農獲得豐收)

為什麼叫戈壁新村呢?顧名思義,以前這裡全部是茫茫的戈壁灘。

近年來,根據發展情況和便於管理,當地政府就在這裡設置了柯柯牙鎮,還根據土地的面積劃分了自然村,所以就有了這個“戈壁新村”的名字。由於柯柯牙片區太大,距離阿克蘇市區較近的區域歸其管轄,其它區域歸屬溫宿縣。再者因阿克蘇市和溫宿縣相距十多公里,目前阿溫一體化正逐漸形成。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呂哥在敲打樹上的棗子)

在戈壁新村的棗園裡,我們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呂哥,此時他手裡拿著一截木頭敲打棗樹上的棗子,後面的僱工也忙著撿拾打落的棗子。他告訴我們,別的地老闆家的棗子已收完了,他家的地太多忙不過來,所以最近幾天才開始僱人收地裡的棗子。

說起村裡的情況,呂哥給我們介紹,他們村裡全是地老闆,大部分都是內地過來的打工者,辛苦奮鬥了幾十年積攢了一些資金,後來響應號召就承包了國有土地。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地老闆是新疆本地的民族兄弟,每家至少承包土地在百畝以上,還有的地老闆承包了幾千畝土地,然後成立了農業經營公司。

當問起呂哥來新疆的時間,他說是1974年自己八歲時,就跟著父親從江蘇徐州來新疆打拼了,一晃44年轉眼就過去了。剛開始,他的父母靠打零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後便慢慢地做農資生意,父母過世後,他就承包了500多畝土地,全部種植了紅棗、核桃、紅富士蘋果等,真正實現了自己過田園生活的夢想。

如今,呂哥在阿克蘇市買了樓房,兩個兒女分別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工作,他就和老伴照看著這片大果園,平時就澆澆水,到農忙的時候就僱當地的民族兄弟來幫忙。兒子和女兒只有在週末或假期,帶著兒媳和女婿及孩子開車來到地裡幫忙乾點活。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工人在撿拾樹下在棗子)

提到和民族兄弟的故事,呂哥感觸很深,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接觸最多是維吾爾族鄰居,小時候的夥伴也有很多維吾爾族同學。記憶最深的是他十多歲那些年,爺爺奶奶都從老家來到新疆,一大家人生活過得很艱苦,有時家裡都揭不開鍋,看到這種情景,有個叫買買提的大叔經常救濟他們家,不是送小麥就是送水果等吃的東西,還有其他維吾爾族鄰居也經常幫助他們,這才讓他沒有捱餓,四十多年過去,他始終牢記著他們的恩情。

呂哥動情地說:“幾十年來,我們家和維吾爾族兄弟相處得很融洽,有的一直像親戚一樣來往,當初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真不敢想能不能活到現在的五十多歲。現在,我和周圍的民族兄弟,不管誰家有困難,我們都會相互幫忙,真的就像一家人一樣。”

“有些問題,我們要正確看待,不能因為個別人而影響我們新疆。如今,我們都親眼看到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大趨勢,主要是一些沒有來過新疆的內地人,特別是有的年輕人,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新疆,我是有意見的,也是反對的。但是我每次回老家,都會告訴老家人:新疆不僅很美,水果乾果也是最好的,各民族的情誼更是很深的,新疆一定會發展得更好。”說到一些問題,呂哥有點感慨。

“新疆很好,真的很好……”

我們離開時,呂哥嘴裡還在唸叨著。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汪磊在往烤肉上撒辣子面)

碰巧的是,新疆胖紙哥有一個鐵粉,名叫汪磊,今年35歲。

他打電話聽說胖紙哥到他們村裡來了,就激動地說:“今天太巧太好啦,我約了兩個朋友,到我家地邊的房子後面搞燒烤,羊肉和饢都準備好了,你們也過來吃烤肉。”

我們從呂哥家裡出來後,就來到汪磊家門口。

汪磊就在門口等我們,他說現在600畝核桃全部賣完,父母和哥哥都回重慶老家了,等過完春節再回來,平時他就住在市裡,偶爾回到地裡喂喂雞和狗。再者他在城裡是個包工頭,冬天要結賬,然後給民工發工資。

“現在已經到年底了,民工的工資不能拖欠,他們也要回內地的家裡過年,幹了大半年的活,真的不容易。”汪磊說。

我們邊聊邊動手切羊肉,用鐵籤子穿羊肉,點火燒炭。聽說我們的來意後,汪磊就來了精神,他感觸地說:“我從小被父母帶到新疆,並從小學上到大學,後來不想在單位上班,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承包建築工程,三十多年來,一直跟民族兄弟相互幫助,不分彼此,我的工程隊裡也有不少維吾爾族工人,他們乾的很好,一年下來都掙五萬元左右,每次結算工資,我都讓會計給他們先發。”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汪磊邊吃饢加烤肉邊和我們聊天)

汪磊給我們講述,他周圍或有業務來往的老闆,無論是地老闆,還是幹其它行業的老闆,這些人很早就從內地來到新疆發展,最後大都發家致富了。但他們都跟當地的民族同胞的關係相處的非常融洽,彼此信任彼此幫助,不分民族,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如今,我們全家的戶口早就遷到新疆來了,作為從內地來的新疆人,我感到自豪,因為新疆很美,我也很喜歡新疆,正如愛自己的國家,我們都深愛著新疆第二家鄉。”

呂哥和汪磊,以及更多從內地來新疆落戶的人,他們雖然懷念故鄉,但卻內心更深地愛著新疆這片土地。因為新疆美,新疆是個各民族相融的大家庭。

正如詩人艾青筆下讓人催人淚下的詩句: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朱小七)

闢謠:新疆人都是萬畝地老闆?看看他們怎麼說

(柯柯牙種植的冰糖心紅富士蘋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