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的合作社都經營不下去了?

補貼調查


我是自2010年創辦農民合作社的,已經八年了,沒拿過政府補貼,不是有補貼我們才去做什麼,只有農民真正組織起來,小農戶才有話語權,農民普遍學歷有限,一開始就規範化運營合作社非常困難,我也是走了許多彎路,才學會了組織建設,會計管理,沒團隊做什麼都難,起步階段真正搞民主協商一人一票很難,能人帶動型比較好!後期贏利了不民主也不行了,總之合作社具有半公益性,按公司制度行不通,按合作社章程也不行,勇於做合作社的一定要犧牲自己的利益為眾人謀利才推的下去,弱性群體的合作社組織需要"陳吳″精神,但必須要在黨的領導下!











農村信息合作社


農村合作社這個產物,本身從出生就一身病態,要想健康成長是非常難的,存活的幾率更是低的可憐。據工商總局統計,全國各類農村合作社達193萬之多,可實際運營的有多少呢?運營超過三年的又有幾家呢?

國家的初衷是好的,以合作社的形式,把零散農戶、土地、資金集中起來,搞規模化、現代化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本想能夠看到一個,以合作社為龍頭的新型農業模式,從這幾年合作社的發展來看,合作社的組織者,除了盯上國家財政補貼外,真正謀求發展的幾乎為零,基本上都是補貼資金到手之日,便是該合作社關門之時,這就表明了一個問題,監管不到位,有數量沒質量,成立合作社的組織者,大多不是真正的農民,嚴格地說,不是普通農民。

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相關政策措施的不完善,每年只對合作社帳目檢查,不進行實地調查瞭解,給鑽營取巧者,創造了可乘之機,也給合作社的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灰塵,老百姓不信任合作社,原因很簡單,成立合作社的意途很明顯,就是衝著補貼資金去的,根本沒有長遠目標,老實巴交的農民兄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絕對不會跟這些人去趟渾水,一個挺好的農業合作社規劃,就被這些以騙補為目的的人給毀了。

一些真想成立合作社並想發展下去的困難重重,與農民簽定的土地流轉合同或入股協議,靠真實數據很難達到要求標準,所以,很多合作社,與農民所籤的合同都是假的,是騙政府的,沒有實際的土地面積,沒有真實數量的入股農民,一個形同虛擬的合作社,不死才怪呢!

愚人瞭解到,我所在鄉鎮共有成立了200多家合作社,一七年審核只有兩家合格,真正運營的才三四家,其實際運營合格率近百分之一,大多數根本就沒有運營,只掛了個空號。

農業合作社這條路,早晚還是要走的,但不能一哄而上,要幹一家成一家,以點代面,逐步擴大實施推進,相關政策還需完善,有關監管部門,更應該到實地進行調查瞭解,真抓實幹才行,一個新事物、新的生產模式,難免走一些彎路,難免出現一些問題,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不能等把病養成了,甚至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才引起重視,才絞盡腦汁的挽救,這就讓人理解不了了。



愚人多語


辦合作社易,經營合作社難,畢竟是企業,需要資金,品牌,經營,管理,策劃,宣傳,銷售等一系列的手段去推廣,這件事不是申請個營業執照隨便添寫註冊資金就完事的,需要組建團隊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過多年的打拼才能求生存,講發展,見效益,誰看過哪個老闆坐家就能開拓市場的,所以說合作社做不起來最根本還是人的問題。

第一點:合作社理事長、發起人的動機不純。

第二點:合作社核心人員能力不足,但還不願易學習、不願改變。

第三點:合作社的理念是基於人的聯合,是組織農民、帶動農民的組織,它強調的還是人。有幾個人是為了這個目標建立的合作社?又有幾人是為了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寥寥無幾。

除了這三個原因外,我覺得其他原因都不是最重要的。





天一閣農業


關於農村合作社,近幾年來,大家聽到的比較多,由於這是國家所鼓勵的一種形式,所以有很多人已參與了進來,但是,隨著熱度慢慢的下降,一開始成立的農村合作社,有些還在經營,有些則已是個空殼,那麼,這些經營不下去的合作社,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小幫手也和一些朋友聊過這些事,下面就說說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主要是以下4個原因:

1、宣傳力度低

這裡說的低,是深層次的宣傳,一些農民朋友,只知道合作社,但是具體怎麼參與、怎麼合作不知道,導致農民採參與度降低,本來合作社,就是讓農民朋友積極參與進來,一旦農民朋友參與的少了,運營起來的難度就可想而知。

2、目的不純

有些人,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不是好好的在農業上大幹一番,而是為了套取補貼,從一開始的精力來看,就不會經營的太長久,補貼能補多少?能補多久?所以,既然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就踏踏實實的幹,小幫手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方向,那些從一開始就想歪門邪道的人,註定經營不下去。


3、種植作物大眾化

在沒加入合作社之前,農民朋友種植的是常見的糧食作物,比如小麥、玉米、水稻等,利潤空間有限,加入了合作社,本來想著能改變種植結構,誰知道,合作社還是種植這些作物,農民利潤沒上去,也沒心情把中心放在合作社上,久而久之,就經營不下去了。

4、管理問題

合作社的管理混亂,基本上還是按照一人說了算的原則,社員都聽社長的,雖然說設置的有職位,但形同虛設,這就好比開公司,一個沒有制度沒有管理的公司是活不長的,所以,如果管理不規範,合作社經營不下去,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以上4種原因,小幫手個人覺得很多經營不下去的合作社,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該怎麼樣正確運營合作社,是一個難題擺在了大家面前,如果你有好的意見或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中說說看,當然也可以說說失敗的原因,讓大家引以為戒,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我是農民的小幫手,感謝您的點贊和關注,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農民的小幫手


合作社雖多,堅持經營的少

前些年在國家的倡導下,為了彌補農村的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缺點,大多數的農村幾乎都建立了農業合作社。其中很多合作社都是在政策補貼下匆忙建立起來的,導致了魚龍混雜。數量雖多,但是管理上卻非常的不規範。甚至有很多合作社,自從成立到現在,基本上就沒怎麼管理和經營過。就像皮包公司一樣,都成了“空殼”。這是為什麼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大多數合作社與農民之間的聯繫並不是很強。當市場好的時候,還可以組織農民統一進行議價和農產品的銷售,大家一起發財。市場形勢一旦不好了,農產品發生了滯銷,卻沒有勇氣合起夥來,共同承擔風險。所以就各賣各的,自己去想辦法。本身合作社的管理就十分鬆散,對農民沒什麼約束力,導致合作社就被徹底架空了。

其次,大部分人的合作社缺乏像企業一樣的有效管理機制。特別是合作社的財務融資管理機制,除了農戶的加入,對於外界合作社爭取不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大多數金融機構都認為合作社沒有什麼信用的擔保。缺少了資金支持,僅僅簡單的把農戶聚集在一起,想要長期運營合作社,難度非常大,到最後往往就不了了之。

其實,對合作社的監管也是問題的核心。對於目前的合作來說,成立容易,退出難,沒有一個完善的退出機制,嚴重製約了合作社的發展。即使在農村有能力的領導或者個人,在現有合作社的模式下也難以發揮自己的全部能力。久而久之,農民也對合作社失去了信心。希望我們的合作社今後能向企業多多的學習,提高管理水平,真正的為我們的農民朋友謀福利!

農民朋友們,你們家那邊的合作社現在什麼樣了?

瞭解後續發展,請關注我,跟蹤報道,道第一時間告訴你!


補貼調查


我有靠譜回答:合作社要想辦好,必須有(除補貼外)

相關政策扶持。我就是搞合作社的,只憑畝數多、規模大能節約較小的成 本外,利潤還是很微薄的。只有農產品加工或深加工才能增加利潤。可合作社不是過去的生 產隊,生產隊不用請示就可蓋倉庫,蓋牛棚、車庫,甚至搞付業的車間。

可合作社打一片曬糧食的場地,就違反土地法,國土局就要拆違,別說蓋加工車間了。

在有糧食價下跌,農資產品自由上張,種糧食沒有補貼就賠本。單戶種賠的少,加上自己吃,不掙錢也得種,可合作社就有始無終了。

要想辦好合作社,必須有配套政策扶持。給合作社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權。


嘗口常樂


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沒去經營就不存在經營不下去的問題,現在許多縣都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掛靠在縣供銷社下,屬於兩個部門一套班子。基層供銷社又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辦公,有的還一起經營。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資金,自有的土地不連片。

連起動資金都沒有,沒有擔保的資源,拿自己的房子去抵給銀行,農民做不到。土地不連片,土地流轉,租金和租多少年,問題太多。

二、種什麼才有效益。

我認為這是種當地傳統作物,還是有比較優勢。如果沒有市場,賣給誰,作物土特產環節也是很多的。好多人種養新品種,由於當地沒有配套服務,看似創新創業,死得更慘。

三、如果搞農業出發點就是套政府補貼和低息貸款。

這種情況一般是租地時間短,規模要求越大越好。現在政府補貼省財政補貼資金來得快,地方配套資金沒有三五下不來,有的空有文件精神,除非是省項目。銀行貸款擔保是鐵律,你沒資源能貸款多少?

四、搞農業租地沒有二十年,你就沒有長期打算。

十年以下不存在真心搞農業,搞農業除資金外還要能吃苦、能堅持,能承擔責任。我做種植業口號就是“活著乾死了算”。

五、政府補貼不易拿。

地方項目沒有三五年拿不到補貼,有的空有文件,但地方沒有補過。許多投資者就是關鍵時刻拿不到補貼跑路的。省級以上項目就好多了。

六、市場在那裡,賣給誰的問題要明白。

當市場低迷的時候,注意不要收割農作物。自找打工保命,等待市場復甦。好多人都在認為電商,投資不好雪上加雪。

做什麼都難,農業更不容易,大多合作社是空殼也不是沒道理的。人有時候什麼都不做,等待也是一種選擇。




龍泉合作社


主要是缺人才!合作社作為農村新型經濟組織,本身是農村改革的產物!既然是組織,就有章程,制度,就需要管理人才,要有會計,出納,銷售等人員。但做農業本身就不容易賺錢,哪還能養得起專業人才。一般就是社長一個人說了算,其他的頂多是掛名,應付檢查的。
所以,合作社能否成功運營下去,主要看社長一兩個人的管理運營能力!農民是“天生的經濟學家”,有利才幹!什麼未來,願景,目標對他們來說都不如今天干一天就結一天的工錢來得實惠!所以,要把農民組織好,需要勇氣和耐心,需要立竿見影的實惠,更需要奉獻精神!但凡做得好的合作社,無不是創業者先帶頭幹,幹出點名堂來,見到了實際效益才會吸引得了會員。而這些,沒有本事,沒有耐心,沒有奉獻精神的人才是做不到的!


都市家庭的鄉村樂園


我已註冊合作社多年,07年註冊,經營項目為,肉牛養殖。但是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早年根本就沒有任何支持,近年隨著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才有一些支持,但有些支持不是非得合作社,普通農戶也能享受到,這兩年合作社越來越規範,工商年檢,報稅等,需要分散不少精力。金融方面的政策,這兩年剛有一些,但跟其它公司法人,還是有差距,比如,支持農村金融的農村信用社,在合作社貸款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特殊政策,就是工資貸,抵押貸,五戶聯保。活畜和圈舍不能做抵押。五戶聯保,利率九釐五,沒有任何優惠,比一些商業銀行利率還高。一些政策支持,過程繁瑣漫長,就更別提雪中送炭了。申請項目,多個部門需要溝通,村,鄉,發改局,農牧業局,財政局,各種材料。


西門塔爾11


農村的合作社組織分為以下幾種:生產型的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經營型的合作社、專業社、手工業合作社、信用聯社。合作社這種經濟組織誕生於19世紀中葉英國的消費合作社,它是市場中的弱勢群體為了應對市場風險,自願成立的經濟組織,成員採取入股的方式,入社自願、民主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內部採取民主管理,內部不結算和三個三分之一的分配方式。在國際上有統一的機構叫國際合作聯盟,全世界有150多個國家有合作經濟組織。日本的農協、以色列吉布斯、北歐、印度的合作社,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比較典型的合作經濟組織。近年來,美國等一些國家農業合作社,有著公司化的發展傾向。




我國目前農村合作社經營不下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與農民生產生活結合不緊密,不能真正成為農民的合作社;農民入股比例小、非自願入股,合作社與農民並未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民的參與權、話語權、參與度都十分有限,還不是農民自己的合作社,所以在生產、生活、產前、產中、產後,與農民脫節,沒有生命力。

2、成立目的不純、運作不規範,不能成為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套取項目、資金的短期行為比較突出,所有權和經營權不明晰,行政化和市場化混合一體,市場的主體性和智能不明確。

3、經營管理簡單粗放,與市場脫節。民主科學的經營管理不夠,許多專業社還停留在個體戶、小攤小販的水平、簡單的一買一賣的水準,成本核算、資源整合、市場意識都十分缺乏,與市場嚴重缺乏。

目前我國的農村合作社隨著國家政策向三農領域的傾斜,將會有一個規範化和大的提升,也是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