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城北有座碌碡庙,又名牛王庙

蒙阴城北有座碌碡庙,因为它是由后三、边侧各一、顶上又扣上碌碡堆砌而成的,故名碌碡庙。

其实,庙的正名应该是牛王庙。当地人称作“牛王庙子”,简称“庙子”。

相传,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官府自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民,有王春夫妇被指定在蒙阴城北的这片土地上。

王春望着连野草都没几棵的青石岭,一沟乱石的河滩,心凉了!老家洪洞,棉花白,小麦青,多么富庶的地方!虽说富庶地方穷人多,自家没有片土,可望着那广胜、广济古寺下桃红柳绿的景色,苦,也给人添几分乐。官家说,迁出的小民,官家给地,这就是给我们的地?这样的地图还养得活人?他回头望望已有三个月身孕的妻子,我将要靠什么养活她呢?

蒙阴城北有座碌碡庙,又名牛王庙

王春的妻子张氏是个俊俏而又坚毅的女子。她摘下牛笼头,拍拍牛,牛撒着欢向河滩奔去了;扑棱棱惊起一行白鹭。张氏走到王春跟前,递上一条汗巾,扯着他的手说:“什么事开头不难?这地方是苦,可总是咱自个的。地是咱的命根子啊!还记得临来时爷娘的嘱咐吗?‘眼是松包,手是好汉,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起来干吧!看,小牛都下地啦!”

那随他们而来的三岁黄牛,仰起头来,哞哞的叫着,仿佛是在招呼主人去干活,此刻,丈夫也被妻子的一番话说转了。于是他们拔去荒草,搬走乱石,安下了家。渐渐地,这里出现了一个桃红柳绿、鸡鸣犬吠、炊烟腾腾的村落。

蒙阴城北有座碌碡庙,又名牛王庙

王春夫妇老了,牛也老了,王春抚摸着黄牛,嘱咐儿子:“牛是庄稼人的伴儿,为咱出过大力,你们要以待爷娘之礼待它!王氏子孙不得操屠牛业。”

儿子遵从父训,老牛死后,把它葬在庄前场园边父母的茔地旁,为防野物祸害,又将老牛生前拉坏的碌碡,盖在牛坟上。逢年过节给父母上坟,也总不忘给老牛点上三炷香,燃化几张纸。久而久之,这成了王姓一家的家规。祭牛神,后来也成了这方百姓的习俗。

从那,这碌碡堆砌的牛坟,被叫成了牛庙。又因此牛系王姓所畜或说应尊其开荒之功,便唤作牛王庙。

蒙阴城北有座碌碡庙,又名牛王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