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美,錯了嗎?

來源:小萌和她的朋友們(ID: withlxm)

孩子愛美,錯了嗎?

在我和女兒的德國旅行視頻中,有的媽媽注意到我女兒染了五顏六色的小指甲,有的反應是:哎呀,五顏六色的真漂亮;有的則是表現出了擔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小就開始愛美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呢?我想,“愛美”,在我們小時候,這個詞似乎意味著早熟、吸引、不務正業,所以會有媽媽所擔心吧。但,愛美,是一種意識的覺醒,也是本能,忘記道德評判,享受孩子的成長吧。

1

其實給指甲塗顏色這件事,在本本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嘗試了。當她看到可以在指甲上裝飾色彩的時候,她心中有了對美的感覺,產生了想要嘗試的願望,這個時候,我不加評判,鼓勵她去嘗試。


孩子愛美,錯了嗎?

圖片裡是本本三歲的時候,我帶她去塗指甲,她覺得好玩兒,像極了繪畫班的塗鴉。有些事情,孩子經歷了,好奇心就放下了,她會立刻翻篇兒去幹別的去了。如果我們大人一直捂著,禁忌著,孩子心裡反而會更加好奇想一探究竟。

曾經我也讀過一些關於孩子成長規律的文章,2-5歲的孩子正處在審美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女孩子開始想要自己決定穿衣搭配,會對媽媽的口紅產生強大的興趣。而我們成年人要做的,最好是捂住嘴巴不去評判,不去打擾她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愛美,錯了嗎?

我的女兒在服裝穿搭上的審美就經常和我相擰,這時候我會壓抑住自己的控制慾,表現出雲淡風輕的樣子,由她去。如果過分看重,反而給母女倆留下了一次不愉快的溝通,把本來不是事兒的事,最後變成了一件大事。

2

孩子愛美麗,我覺得這事兒挺正常的。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原則,完全任由她去。我們會在討論的基礎上界定,在她的年齡下,哪些是可以嘗試的,哪些還不太合適。

比如女兒有時會講班裡的小朋友因為家族的傳統而打了耳孔,戴了耳釘,自己也想要。這個時候,我會跟她解釋:

你看到小朋友耳朵上一閃一閃的耳釘很耀眼,但是你知道麼,這種對身體上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你現在才6歲,還沒辦法為你長遠的一生做決定。

所以媽媽建議,把這個決定權留到18歲成人後來行使,那個時候,你可以自主地決定是打耳孔還是紋身,那個時候,媽媽就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了。

但在你還沒成年之前,媽媽不建議你在身體上做任何不可逆轉和恢復的裝飾。女兒點點頭,表示理解了也接受了這個邏輯。

3

關於如何引導孩子對美的看法,這是一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點滴滲透的功課。對美的標準和看法,在我和女兒之間,是隨時隨地在探討的。

不可否認,女兒日常接觸到動畫片和繪本大部分是從西方引進的,所以我擔心她會認為,美的標準就是金髮碧眼,大眼睛,高鼻樑,從而對自己缺少認同。於是,我特意買了套《國粹戲劇圖畫書》,裡面有西廂記等傳統的東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孩子愛美,錯了嗎?

孩子愛美,錯了嗎?

我在給女兒講繪本的時候,就指著崔鶯鶯給她描述:你看,眼睛細細長長的,皮膚是象牙色的,笑起來有一點點羞澀,這就是我們東方人特有的韻味。孩子照著鏡子,一邊聽一邊看著自己的眉眼,還真是這麼回事,自己都笑了,這一回,她知道了還有一種美叫東方美。

在商場櫥窗中看到模特呂燕的巨幅照片,我也會給女兒講,這個阿姨是非常棒的一名世界級超模,知道她為什麼會成功嗎?因為她保持了自己的獨特的美,沒有去追求別人的美。

如果她用別人的美要求自己,她不僅不會成功,可能連她自己都會從自己的心裡消失掉。


孩子愛美,錯了嗎?


4

有時候女兒看到我化妝的瓶瓶罐罐,也想要在自己臉上試一試,想變得更美,也許小女孩就是這樣的天性吧。我會跟她講:

你知道媽媽現在為什麼要化妝麼?因為我想化成你現在不化妝的樣子丫:那麼純潔,那麼幹淨,眼睛裡永遠閃著光。成年人經過歲月的洗禮,眼睛裡的光暗淡了,我們需要通過化妝找回那種感覺。你看你現在的狀態,皮膚細膩,髮絲細滑,享受眼前,享受當下的美和快樂,輕鬆自如。

孩子慢慢的,也能理解到了。

偶爾有幾次我在化妝,孩子過來也想要,我就順便在她的小臉蛋上刷上兩下腮紅,她也美滋滋的。孩子愛美,是很自然和必然的事,不必覺得是洪水猛獸,如臨大敵,大可以輕鬆應對,不需要那麼涇渭分明。

5

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候就在分秒之間,這個機會你如果抓住了,它會是一次很有效的交流,但如果你放棄了,那麼下一次也許你要等很久,也許就是問題出現了,擺在你眼前的時候。

另外,我們也會經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這件事我都跟孩子說過來,她怎麼又來了。嗯,我的體會是,

教育啊,真不是一件追求效率的事。孩子需要我們經常的,反覆的提醒。

不要以為,說了一次,下次就行了;

不要以為,說了十次,第十一次就行了;

不要以為,這次做到了,下次還能做到;

不要以為,做到了十次,第十一次就一定能做到。

我們就是要耐心地給孩子甜蜜的嘮叨,不斷地摸索,跟隨中陪伴孩子走出她自己的路。


孩子愛美,錯了嗎?

當然,我們都希望孩子整體的價值觀能與我們的相接近,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孩子帶著她自己的一切,帶著同伴的影響,必將成為豐富的,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