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光荣啊,光荣!我们是40师的官兵。向前,向前!我们是共和国的精英 / 来自百姓,赤胆忠心为人民。南征北战,多少前辈的鲜血把军旗染红 / 继往开来,耳畔犹闻喊杀声。严阵以待,万里南疆筑起钢铁长城 / 为了祖国,奉献青春和生命。为了和平,我们从光荣走向新的光荣——《40师战歌》

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4军40师前身是1937年8月1日在太原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相当于团,不久改称决死1总队),其基础是山西民众干部训练团、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和国民兵军官教导第8、9团。名义上是阎锡山的新军,实际是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支部队由薄一波同志一手创建,朝气蓬勃,精神饱满,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决死沙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37年11月,决死1总队扩编为决死1纵队。1939年夏,下辖已有8个团,11000余人,成为山西新军实力最强的部队。1939年“十二月事变”(即“晋西事变”)后,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但为了维护统一战线大局,仍保留了单独的番号和建制。1941年1月,接替八路军386旅,兼太岳军区。8月,组建太岳纵队并兼太岳军区,决死1纵队改番号为决1旅。1943年2月,决1旅兼太岳1分区,下辖第25、38、57、59团、洪赵支队,后来57团和59团分别调出。1945年10月,太岳纵队决1旅免兼1分区,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1旅,旅长李成芳、政委刘有光,下辖第31、32、33团。1947年7月,随纵队归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指挥。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贵。1949年2月,改番号为第14军40师,归二野4兵团建制,师长刘丰、政委侯良辅,下辖第118、119、120团。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1937年8月1日,成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118团前身为1938年1月组建的决死 1纵队第3总队和同年4月组建的游击1团,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3总队和游击1团合编为决死1纵队第25团。1941年8月,称决1旅25团。1945年10月,改为4纵11旅31团。该团是山西新军的精锐团队,太岳军区的甲种团,战斗作风顽强,敢打硬仗、恶仗,是陈赓麾下四大主力团之一,所属8连在百团大战中被129师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称号。

119团前身为山西新军最早成立的决死1总队和1938年4月组建的游击2团,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1总队和游击2团合并组成决死1纵队第38团。1941年8月,称决1旅38团。1945年10月,改为4纵11旅32团。该团是山西新军基础最老的部队,战斗作风过硬,战术机动灵活,抗战期间曾“下霍州战五虎”,荣列陈赓麾下四大主力团。

11旅原33团由1940年冬成立的屯留游击大队和襄漳游击大队,于1945年10月合编而成。1947年冬,该团留在豫陕鄂7分区(后改称豫西2分区),作为创建和巩固豫西根据地的基干力量。1949年2月,11旅整编为40师时,该团没有归建,而是调归14军42师改为第124团,另由豫西之叶县支队和方城县游击大队合编为120团,补齐了40师建制。

革命战争年代,这支具有纯正山西新军血统的部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和战斗,培养了优良的战斗风格,部队有朝气,作风好,攻守兼备,战斗力很强,是14军第一主力师,也是二野头等主力师。“决死雄师”的美称,当之无愧。抗日战争时期,在薄一波、陈赓领导下,创建太岳抗日根据地,先后参加了反“九路围攻”、同蒲路破袭战、反击阎锡山部围攻、反“五路围攻”、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豫北攻势等作战,共歼灭日伪顽军14000余人。129师政委邓小平曾在百团大战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决死1纵队:“这支年青的部队,在作战、政治工作、平时训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表现是好的。和其他老部队一样,能够使指挥机关放手使用,完成领导给的任务。”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决1纵政委薄一波1939年1月在山西沁县南沟村。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刘邓的主力旅,从华北一直打到西南,历经12个省,行程25000里。在山西,参加了著名的上党、闻夏、同蒲、临浮、吕梁、汾孝和晋南战役。接着横渡黄河,参加战略反攻,挺进中原,开辟豫陕鄂根据地,又先后参加了陇海、伏牛山、平汉、洛阳、宛西、宛东等战役,以及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随后渡过长江,浙赣追击,参加广东、广西战役,进军云南,歼灭国民党军和土匪10万余人。尤其在解放两广作战中,40师充分发扬了我军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战斗作风,以十分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敢于以少胜多,大胆迂回、包围、追歼敌人,歼俘敌3万余人,创造惊人战绩,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4兵团司令员陈赓表扬该师“堪称模范”。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中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飞雷”,就是4纵11旅工兵连连长聂沛章发明的。他利用民间爆竹“二踢脚”升空原理,创造出独特的炸药抛射器。经反复试验,能对准目标抛射近200米。刘伯承司令员曾观看“飞雷”的发射表演,大加赞扬和肯定。在当时我军装备差、大炮少的条件下,用炸药抛射器近距攻坚,杀伤敌集团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旅首任旅长李成芳,湖北麻城人,智勇双全,文武兼备,身经百战,为二野著名战将,后为14军第一任军长、武汉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授衔中将。

官雀之战

1946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整1师167旅、整30师27旅由晋南史村(今属襄汾)、翼城出动北进占我浮山,另一路敌人整1师1旅(即“天下第一旅”),从临汾沿临屯公路东犯,以策应进占浮山之敌。隐蔽集结于洪洞东南地区的我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决定发起临浮战役,以3个主力旅南下伺机分割包围傲气十足、装备精良的敌整1旅,歼灭该敌于临汾、浮山之间。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临浮战役示意图。

22日黄昏,敌第1旅先头部队第2团(欠第3营,该营留临汾),沿临屯公路向东进至合理庄、老母村、上阳村、韩村地区。4纵决心趁敌立足未稳,围歼该敌。以10旅进攻合理庄、老母村;11旅31、32团进攻上阳,33团西进临汾方向警戒;13旅负责解决韩村。但敌人嗅觉很灵敏,觉察情况有变,立即收缩到上阳东南之官雀村,构筑工事,组织防守,以待援军。

官雀村位于临汾东20余公里处,北近涝河,南傍洰河,东临深沟,只有山腰一条路可通浮山。其地形险要,视野开阔,利于防守。我各旅扑空后,11旅旅长李成芳慎重判断敌情,命令部队向官雀村搜索前进。当晚23时,先头部队31团抵近村外,经侦察,证实村内确有大批敌人,立即向上报告。4纵令11旅负责歼灭官雀之敌,10旅和13旅负责阻击敌东、西两路援军,全力保障11旅作战。11旅决定,31团为一梯队,由村西北沿公路两侧向敌强攻,32团为二梯队。

31团团长徐其孝、政委戈力受领任务后,以2营在公路左侧主攻,3营在右侧助攻,1营为预备队。午夜,对敌发起攻击。2营行动迅猛,5连强袭并占领了公路左侧敌高地表面,4、6连则沿公路向村内突击。“天下第一旅”毕竟是训练有素,高地上的敌人隐蔽在工事里,并未慌乱,待我5连进至村边,因陡坎峭壁出现队形拥挤时,敌人从背后突然开火,使5连伤亡惨重。6连前来增援,也遭到恢复高地之敌的阻击,未能突入村内。而4连1个排机智大胆,趁乱抢进,占领了公路右侧一个四合院落,并打退了敌数次反击。担任公路右侧突击的3营进展顺利,8连突破了敌支撑点阵地,巧妙绕开了敌重火力点摸进村内,迅速向纵深发展。

此时,据俘虏口供,11旅了解到,官雀之敌就是短暂消失的敌第1旅第2团,22日进占该村后,迅速完成了防御阵地构筑和火力配系,在路口和主要院落、房上与墙根均构有射击工事。面对这块硬骨头,旅长李成芳令32团投入战斗,要求在天亮前力争全歼该敌。

31团在向纵深发展的战斗中,1营和32团一部协同歼灭了敌第2连,3营歼灭敌第6连大部,解决了敌战防炮连,俘虏150余人,已接近村中央敌团指挥部。32团3营在教导员指挥下,连续攻下敌人几个支撑点,占领了村东阵地,居高临下,钳制敌人机动。32团2营入村后,占领了敌4处院落。但他们错误理解团的命令,于23日拂晓前又把部队撤到了村外,待团发现令其返村夺回阵地时,已被敌占领。该营经过激战,付出了相当代价,也没能够再突入村内。

9月23日上午 ,敌第2团虽遭我严重打击,但气焰还很嚣张,依托院落,不断向我反击。纵队首长及时指示11旅,巩固已得阵地,防止敌人突围逃跑,积极歼灭被围之敌。11旅很清楚,敌人的团、营指挥还存在,战斗力尚存,要抓紧时机扩大阵地,压缩包围圈,形成攻击重点。

午后,旅接纵队转来军委指示:“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坚决消灭第1旅!”大大鼓舞了士气,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指战员歼敌决心和信心。我多次打退敌人反击,迫使敌人不断缩小阵地。根据官雀村内的敌我态势,11旅决定由31团负责歼灭敌团部和第1营残部;32团负责歼灭敌第2营残部,同时负责警戒,防止出现突变情况,该团1营为旅预备队。下午18时,我对敌开始总攻。经激烈战斗,31团3营全歼了敌团部,击毙少将团长王亚武。1营也解决了敌第1营,俘其正副营长。而我32团对敌第2营攻击受挫,敌猬集在几处院子里,工事比较坚固,所剩兵力还多,我冲锋在前的步兵多被敌猛烈火力打倒。32团团长王长有、参谋长胡尚礼亲自在第一线组织82迫击炮平射,压制敌房顶火力点,还组织各连爆破组实施大剂量的炸药爆破,随着一声声巨响,敌人被炸得魂飞魄散。我3营9连乘势突进院内,迅速歼灭敌人,击毙了敌第2营营长。敌副团长见势不妙,慌忙率近百人从官雀西南突围而出,被我设伏的旅预备队全部俘虏。至此,官雀之战胜利结束。

敌第2团被围官雀后,敌人万分焦急,23日凌晨,敌27旅和167旅奉命放弃浮山,由东向西增援;临汾敌第1旅旅长黄正诚率第1团也由西向东解围。11旅攻占官雀后,即构筑阵地,阻击浮山来援之敌,保障了我10旅在陈堰村歼灭临汾出援之敌。可见,官雀之战使我4纵取得了战役的主动权,按照我们的意图,调动了敌人,创造了全歼敌“天下第一旅”的有利战机和条件。这场与敌精锐主力的较量,11旅歼灭了敌第1旅第2团1600余人,缴获了全部美械装备。

南坪集阻击战

1948年底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是围歼敌黄维兵团。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令黄维兵团从河南确山地区兼程向东驰援徐州。11月18日,其先头部队18军到达蒙城。停歇两日后继续北进,接连渡过涡河、淝河。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心诱敌北进至淝河、浍河间而歼灭之,令陈赓率4纵、9纵和豫皖苏独立旅共7个旅18个团,利用浍河组织阻击,重点是扼守蒙(城)宿(县)公路之要点南坪集。

南坪集位于浍河南岸蒙宿公路上,是一个约有200户人家的集镇,是黄维兵团北援徐州必经之路。公路东侧向北通到浍河,河上有座坚固的石桥,可以过坦克和重炮。陈赓将固守南坪集一线的任务交给11旅,动员说:“这是关系到淮海战役全局的一仗,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黄维兵团12万人马挡在我们的刺刀面前。”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4纵11旅指战员坚决扼守南坪集。

11月21日傍晚,11旅从南坪集以南偏东30多里的罗集紧急出发,此时该旅辖31、32团和山炮大队、特务营,约6000余人。22日凌晨,赶到南坪集后,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贵即带领旅、团干部勘察地形,研究防御方案。确定主阵地设在浍河南岸,重点扼守南坪集,把阵地前推到杨庄、胡庄一线,以加大防御纵深,增强阵地活力和韧性。部署为:31团1营配置于南坪集西北之南北窑、小陈家;2营配置于西南侧之杨庄;3营配置于南侧之胡庄;32团1营配置于胡庄以东。32团3营、旅山炮大队、特务营均配置于浍河北岸;其2营为旅预备队,旅指挥所设于南坪集。

当日夜,敌黄维兵团沿蒙宿公路到达距南坪集以南10里地区,前卫部队报告,在浍河一线发现解放军阵地,且兵力强大,工事坚固。黄维没有引起警觉,以为会像连续越过涡河、淝河一样轻松顺利,他命令兵团主力、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18军的军长杨伯涛于23日务必拿下南坪集,以赶赴宿县。

23日9时,敌以飞机和地面炮火向南坪集全面轰击,出动两个团的兵力,以坦克为先导,多路向我前沿4个营的阵地发起猛攻。曾任31团团长的粱中玉将军回忆当时敌军进攻的悲壮场面:“成群的飞机遮天盖地而来,把一串一串的重镑炸弹投下来。炸弹爆炸后,平地出现了一个个像房屋那么大的弹坑。炮火轰击也开始了,炮弹不分个地轰响着,像巨雷一样,震耳欲聋。浍河中升起了无数个几十米高的水柱。南坪集的房屋一幢幢倒下来,炮火和硝烟交织在一起,弥漫了天空,敌人还没有弄清我们的阵地,就把大量钢铁倾泻到这里,把集镇几乎给轰平了。”

正是在这样残酷环境下,我11旅指战员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敌以坦克、火焰喷射器开路,步兵成密集队形冲锋,直扑正面杨庄我31团2营阵地。该营战斗力很强,防御经验也很丰富,曾在1948年6月的宛东战役之刘高庄阻击战中,获得了纵队授予的“钢铁防线”锦旗。我各连反坦克小组连续向敌投掷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进行英勇抗击。5连首先打掉敌火焰喷射器,以猛烈火力杀伤敌人,乘势出击将敌击退。11连指导员张建文重伤不下火线,指挥战士以排子手榴弹阻敌于前沿。6连以“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与敌进行了反复激烈的搏斗,连续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敌再次增加兵力向6连阵地攻击,该连防御工事被摧毁,人员大部分伤亡,阵地被敌突破。在紧急情况下,营长祁大海组织4连战斗英雄李云鹏排和5连战斗英雄张柏芝排实施反击,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将突入之敌打出去,恢复了6连阵地。

敌18军军长杨伯涛将军后来回忆当天的战斗:“我以第118师为主攻,配备快速纵队全部战车20余辆及军105榴弹炮营、重迫击炮连,攻击目标先指向南坪集。以第11师为助攻,担任对东平以西沿浍河北岸占领阵地的解放军攻击,强渡浍河,得手后,向南坪集以北迂回攻击,协助118师正面的战斗。两个师于正午准备完毕开始攻击。第118师主攻部队遭到据守南坪集的解放军顽强抵抗,不敢前进渡河。我亲至前线的战车发起阵地指挥进攻,20余辆战车分数波向解放军阵地猛冲。榴弹炮、迫击炮及师属75山炮营,同时亦以炽盛火力集中猛轰,步兵一再发起冲锋,进入村庄边缘内,俱被解放军击退。激战至黄昏,仍胶着在解放军阵地前数十公尺处。”

敌11师两个团从南坪集东、西两侧强渡浍河,向我右翼闵家阵地进攻之敌,遭我4纵10旅一部阻击,与我隔河对峙。敌对我左翼三官庙、李家庄32团3营10连和机炮连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轰击,掩护舟桥营在浍河上架设浮桥,我以重机枪猛烈开火射击,毙敌营长以下100余人。敌冒死架桥成功,一个营的敌人渡过浍河,我前沿分队伤亡惨重。32团急令预备队12连协同9连、11连猛烈反击,激战至黄昏,迫敌退回浍河岸边。

当日夜,总前委为利用浍河割裂敌人,决定放弃南坪集,在浍河北岸布设袋形阵地,吸引敌18军过河,以便我主力从东西两侧出击,在南岸寻歼敌10、14、85军。4纵11旅奉命撤出南坪集阵地,转移到浍河北岸。这一天激战,11旅打退了敌陆空配合的多次进攻,予敌重大杀伤,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我主力合围黄维兵团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4纵政治部主任刘有光代表纵队首长慰问11旅指战员,表扬部队打得英勇顽强。4纵发布徐州大会战记功令第一号,给11旅31团、32团、旅属山炮大队、工兵连记功。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40师参加广东战役,涉水追击敌人。

此后,黄维兵团觉察有异,下令已过浍河的部队迅速回撤,向东面80多里的固镇转移,企图与李延年兵团合股并取得补给。但因行动迟缓徘徊,至26日凌晨,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我军各纵队合围于南坪集、邵围子、双堆集、芦沟集之间地区,我军胜利达到了战役预想。

国威军威看西南

1950年1月,40师在4兵团统一部署下,从广西进军云南。2月,参加昆明入城式,并担负昆明警备任务。从那时起至今,40师已守卫西南边疆整整64年,是自建国以来,我军驻扎一省(区)时间最长的部队。当年3月,挺进滇西。4月,奉命兼云南军区大理军分区,随即展开剿匪和建政工作。10月,40师与起义部队暂编第12军35师合编。1952年6月,40师组建炮兵团。10月,与大理军分区分开,奉命向缅宁(即临沧)进军,兼缅宁边防区。1953年1月,抽组人员成立边防区机构。1954年12月,40师120团与入滇的公安第16团(原12军36师107团)合编为新的120团。

20世纪60年代初,40师抽调部队参加了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1968年10月,40师随14军由滇西调防滇南,师部驻曲靖专区宜良县。“文革”期间,部队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40师被污蔑为“伪军”、“土匪部队”,造成部队思想混乱。“文革”结束后,山西新军的老同志向中央写报告要求正名,已经恢复工作的邓小平熟悉山西新军的历史情况,批示道:“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1979年2月,40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首先攻坚老街,而后勇猛突击,向纵深发展,大胆穿插,围歼铺楼、郭米地区之敌,共毙敌1394人,俘敌61人。战后,中央军委授予118团1营“英雄营”、120团6连“钢铁6连”、 118团6连副班长罗正和“战斗英雄”、119团特务连班长白洪普“排雷英雄”、120团5连战士岩龙“孤胆英雄”、120团3营通信班战士海水干“英雄步谈机员”荣誉称号。

陈赓麾下头等主力,威震西南,鏖战老山打出国威军威

◆老山英雄连锦旗。

1984年4、5月,在两山炮击和拔点作战中,40师炮兵部队配合兄弟炮兵对老山、者阴山当面的越军主要据点和防御设施进行了多次猛烈打击,先后歼敌千余名。4月28日,40师各部队同时对越军占据的老山诸高地发起突然攻击。经过连续3天作战,相继攻占了老山、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歼灭越军600余人。越军第2军区不甘失败,调集重兵到老山地区,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后,7月12日,越军同时向老山、662.6高地、那拉和八里河东山诸阵地发动了加强师级规模的猛烈反扑,这就是老山战史上著名的“七一二”大战。14军以40师为主要守备力量与越军大战14个小时,在炮兵的猛烈火力支援下,将敌进攻全部击退,牢牢守住了阵地,彻底粉碎了越军代号为“MB-84”的战役反攻计划,共歼敌3300余人,创造了两山初期坚守防御作战阶段的最大战绩。战后,中央军委授予118团8连“老山英雄连”、119团4连“老山穿插英雄连”、7连“老山防御英雄连”、120团4连指导员郭兴科“战地模范指导员”、118团1连班长陈洪远 “孤胆英雄”、5连副连长张大权、8连班长尹光忠、9连班长史光柱、119团2连排长秦国富、8连代理排长李海欣、8连班长杨国跃“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打得最好、坚守松毛岭阵地的步兵第119团被昆明军区记集体一等功。

198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云南,看望了参加老山地区对越作战的昆明军区部队,在听取了汇报、检阅了老山主攻团118团后,为昆明军区1979年以来长时间对越作战的事迹所感动,代表党中央对参战部队进行了深情的慰问和表彰,称赞对越作战是打出国威、打出军威的一场战争,并奋笔题写了“国威军威看西南”7个大字。

70余年的光辉历程,这支部队勇敢担当、不辱使命、敢于“亮剑”,创造了以团结救亡为核心的铁心跟党走、誓死抗敌、敢打必胜的“决死精神”和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涌现出大批英模单位和个人,产生了百余位高级将领和省部级领导。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