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阿庆嫂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蝶恋花绯


每次讲到阿庆嫂,都要和经典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练习联系在一起。有关于阿庆嫂的故事,可以先带大家回顾一下。

沙家浜是江南的一个小村镇,由于当时新四军和敌人作战,暂时留下了十几个伤员在这里恢复。阿庆嫂作为本地的地下党,开始照顾了这一批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伤病员。

但是没过多久恰逢此地日寇扫荡,而当地的土财主乘机建立起了忠义救国军。然而他们实际上是真反共,假抗日。这群所谓忠义救国军的头目,一个叫做胡传魁葵一个叫做刁德一。他们作为日本人的狗腿子,从日本那里打听到有伤员在沙家浜附近,于是开始疯狂的去寻找这些人的下落。

阿庆嫂作为这里的地下党,他还在这里开了一家茶馆,这也成为了掩护这些伤病员最好的工具。为了尽快的把这批伤员转移出去,阿庆嫂借助两个头目之间的矛盾,一直把两人的目光牵扯到自己这边。在躲过多次的危险后,终于顺利的把这18名伤病员转移了出去。

伤病员被转移出去的消息还是泄露了,知道消息的胡传葵和刁德一非常生气,抓住了阿庆嫂和一群革命群众,进行一番毒打。但是在不久之后新四军主力部队回归,18名伤病员也和大部队接上了头。于是他们重新杀回到沙家浜,抓住了这两名匪首。

有关于阿庆嫂的原型,历来都有着有着各种说法,但是大家认同比较多的应该是陈二妹。他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影响下。还在襁褓当中的时候,就被自己的父母抛弃。后来被杜桥村的一对苏姓夫妇收养,取名叫苏兴兴。

他在成年之后出嫁给了董浜镇涵芬阁茶肆店员陈关林,并且改了名字叫做陈二妹。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陈观林作为本地的地下党。在小镇的中心开了一家茶馆,接待南来北往的地下党同志,并且在关键时刻发送重要信息。陈二妹作为妇女同志,他一直在帮着自己丈夫忙前忙后。

然而好人总是无法长命,陈关林在之后不久的行动中暴露被捕。被日本人装到了麻袋里面,然后用刺刀刺死。但是这个时候陈二妹仅仅只有28岁,还要抚养七岁的儿子。可是她没有放弃之前的工作,仍然默默的为新四军付出,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战争顺利结束。

但是有关于阿庆嫂的原型,历来说法不一,陈二妹只是其中的主流说法。除了他之外,还有像范慧琴等八位英雄女模范,而他也是最后一个去世的阿庆嫂的原型。他和新四军的联系有点偶然,是当时新四军一次急行军渡河。过了河之后衣服都湿了,就把衣服留在了沙家浜。

而以范慧琴为首的一群妇女,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衣服。后来在村里面几个妇女七嘴八舌的讨论下,他们把这些衣服洗干净之后,藏在了村里面的芦苇荡里面。鬼子几次来扫荡,都没有找到些什么东西。等到新四军在回来之后,他们把旧衣服脱下换上新衣服,又走上了新的征程。

几次下来,这里就成为了一个中转点。范慧琴成为了这里的负责人,每次只要新四军一过来,他都负责招待他们。给他们换上新的衣服,或者是拿出准备好的鞋子换上。但是时间久了,被日军发现了端倪。他被日军抓去之后严刑拷打,甚至是连皮肉都分开了,仍然没有说出一个字。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们的领导人曾经邀请他前往上海工作,但是身体已经不允许她继续工作下去。因为当年日本人的折磨,给他留下了很重的隐伤。一旦发作起来,甚至是连路都走不了。一直到2003年,这位老人在病痛当中去世。

抗日战争当中,正是靠着这一位普通的女性,才最终撑起抗日的胜利,妇女能成撑半边天不是无稽之谈。


史之策


历史上的阿庆嫂是真是存在的,1982年相关的报纸上报道她的时候是有具体的人物地点。

《沙家浜》是当初的样板戏,在当时影响很大。历史上的阿庆嫂是有原型的,她是陈二妹。沙家浜则是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她受当时组织的委派,与丈夫陈关林(后壮烈牺牲)在董浜镇开设了一个茶馆,以此来作为秘密联络点。其中,

“郭建光”的原型是当时常熟县的“民抗”领导人李建模。


“胡传魁”的原型则是国民党江苏第二区保安第二团团长胡肇汉。不过历史上的胡肇汉并不是一个嘻嘻哈哈的草包司令,而是为人阴险、心狠手辣的人。他原本是一个小队长,后来趁着时局动荡,拉起了一支队伍,自封为司令。后来,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手段,竟然也当上了国民党正儿八经保安团第二团团长。

回到主角阿庆嫂上来,尽管阿庆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知道陈二妹的人却是非常少的。历史上的陈二妹确实是掩护过新四军伤病员的,并且还搭救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

1940年的时候,时任新四军东路义勇军司令兼政委的谭震林正在常熟县陈二妹开设的茶楼里商议冬季反扫荡的事情。胡肇汉突然带人闯入,要抓捕谭正林。陈二妹正是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搭救了谭震林。

据说1982年的时候,谭震林和夫人来到常熟时候,说要见陈二妹,当时无人知道到底谁是陈二妹。后来,还是谭震林再三说明,才找到了陈二妹。当时谭震林向人们介绍说“你们知道吗?这就是真正的阿庆嫂!”

当时的相关报道如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阿庆搜是京剧《沙家浜》中人物,机智勇敢,智斗刁德一,在日伪军的眼皮底下掩护了新四军的伤员。


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阿庆嫂也是有相应的历史原型,但阿庆嫂并非是以某一个单一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的。在阿庆嫂的身上,有着多为抗日女性的影子。据考证,阿庆嫂的原型至少包括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慧琴、徐巧珍、陆二嫂等多位女性。

这其中,陈二妹是被人们认可度最高的一位,关于陈二妹的事迹前面有答主已经详细的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在赘述,想了解详情的朋友可以移步去其他答主的回答处了解。

在这里,介绍另外一位阿庆嫂的原型,范惠琴

范惠琴生于1911年,居住的地方正是沙家浜。2003年,范惠琴女士去世,是阿庆嫂原型中去世最晚的一位,因此被人冠以“绝版阿庆嫂”的称号!

范惠琴虽然没有像陈二嫂开茶馆,但是也和陈二嫂一样掩护过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通讯员连柏生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一群扫荡的鬼子。连柏生躲进了一所房子当中。房子当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正在哺乳,正是范惠琴。

范惠琴以前见到过连柏生,知道他是新四军。为了帮助连柏生躲过鬼子的追查,范惠琴对鬼子谎称连柏生是自己的丈夫。而恰好此时,范惠琴的丈夫走进了房间,日本人便把范惠琴的丈夫当成新四军,而范惠琴的丈夫也是位英雄,伪装成新四军让日军带走了!

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范惠琴曾被日本人抓走,经受了严刑拷打,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留下了一身的伤病。

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们邀请范惠琴出来工作,但是范惠琴的身体不好,没有去。范惠琴女士并没有追求名利,甚至都不向旁人提起自己的过往!


胡史乱翔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无论大家看的是样板戏还是许晴版电视剧《沙家浜》,本人想对这段阿庆嫂的唱腔都不会陌生吧?可以说八个样板戏都堪称国粹。而阿庆嫂的原型有很多,据本人的了解,有一下几位。

阿庆嫂的事迹主要取材于陈二妹。陈二妹是我党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联络员陈关林的妻子,陈关林自然就是戏中的阿庆了,他因在为我党工作过程中身份暴露而被日军残忍杀害,他的妻子陈二妹继续秘密为我党工作,掩护了无数我党干部脱险,最为著名的就是掩护谭震林同志脱险的事迹了。所以80年代谭震林同志访问常熟,指着陈二妹口口声声说“这就是阿庆嫂”。

陈二妹本身并非共产党员,而阿庆嫂的党员身份,则取材于朱凡的事迹。朱凡,江苏常熟人,曾任中共沙家浜区委书记,他与投日汉奸胡肇汉斗智斗勇的故事即为沙家浜中阿庆嫂智斗胡传魁的来源。

官方宣传的阿庆嫂,还有一位沙家浜本地奇女子范慧琴,范慧琴为沙家浜本地人,中共党员,她率领当地妇女支援及护送新四军将士的事迹在常熟地区广为流传。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原型是沙家浜地区我党的地下联络站——东来茶馆。此茶馆掌柜为地下党员胡广兴,曾经掩护过刘飞、夏光(均为《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等新四军干部脱险。

可以看到,阿庆嫂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原型,她是千千万万我党优秀地下工作者的合体。


林屋公子


其实人们对于样板戏沙家浜之中的阿庆嫂的原型争议还是非常大的,不过主流说法是当年汪曾祺根据江南红的一个片段改编而成,这个片段的主人公就是陈二妹。

陈二妹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烈士陈关林很多常熟人都会记得。陈二妹和丈夫在当年开设的茶馆是当时共产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陈二妹是怎样一个人呢?抗战史上对于她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是在1994年的时候还有记者曾经采访过她。

陈二妹是千千万万个抗日女性的代表人物,阿庆嫂也家喻户晓。晚年的陈二妹儿孙满堂,过得十分幸福。

陈二妹出生在贫苦家庭,她的丈夫陈关林刚开始也不过是一个酒店的跑堂,两人在结婚之后才开了一家茶馆。

和两位夫妻息息相关的共产党员谭振林,在抗日战争僵持阶段时化名为林俊潜伏在了江南一代,当时陈二妹夫妻俩的茶馆就是一个交通站。因为茶馆地理位置好,在镇子的中心地带,而且小木楼三面临水,讲敌军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谭夫妇为了掩饰身份,经常在这家茶楼开会、研究对敌策略。两人生了一儿一女,因为女儿和陈二妹的女儿年级相仿,为了掩护两位共产党员,陈二妹决定过继谭振林的女儿,而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到了一户农家抚养,一直到1959年陈二妹才找回了自己的女儿。能为革命事业如此牺牲,陈二妹夫妇的确不容易。

其实在抗日战争之中,陈二妹凭借机智灵巧救助过的共产党员岂止是一个谭振林。在和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斗智斗勇之中,陈二妹已经相当成熟冷静,面对危机情况毫不变色。只是可惜在1941年地,她的丈夫陈关林意外被敌人所害。陈二妹守寡的时候只有28岁,当时还要养育自己只有7岁的儿子和谭振林5岁的小女儿。但是陈二妹依旧坚定地为新四军做后勤工作,照顾伤者,烧饭洗衣……一直坚持到了解放之后。

陈二妹作为烈士遗孀被常熟市人民选为人大代表,但是她所做的一切贡献若不是专程来找她的谭振林说了出来,恐怕一辈子都会被她藏在肚子里。上世纪八十年代,谭夫妇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找陈二妹。而当时已经没有了陈二妹,大家都叫她陈可婆。故人相见自然是老泪纵横,艰苦岁月的回忆有辛酸但是荡气回肠,谭振林这才将这位低调的英雄重新介绍给大家。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关于题目中问到的这个问题,我本人在2007年曾专门赴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及常熟沙家浜镇,做过多方采访。

关于阿庆嫂的原型,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是陈二妹。抗战时期,在常熟东乡董浜镇上有一家涵芬阁茶馆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曾经接待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馆的老板娘就是陈二妹。

不过,陈二妹并不是中共党员,于是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曾任横泾区委书记的朱凡是阿庆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人,抗战时期受党委派到苏常太地区做地下工作,1941年不幸被日军抓获。日寇毫无人性地把她一只脚捆在汽艇上快速在芦苇荡中行驶,让锋利的芦苇切割她的身体,残忍地杀害了她。

事实上,当年在水乡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如王月嫂、范惠琴、干桂宝等等很多人,她们或为新四军送过情报,或掩护过新四军伤病员,也都被认为是阿庆嫂的原型。

而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在创作札记中,曾经很明确地说过,春来茶馆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镇上的东来茶馆,东来茶馆是常熟县委设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老板胡广兴是秘密交通员。而店主胡广兴是个男性。

当年笔者在采访时发现,《沙家浜》中胡传魁的原型更有传奇性。

《芦荡火种》编剧文牧在创作札记中讲到,剧中的胡传魁和刁德一,都是没有原型的虚构人物,只是因为胡传魁的性格有些胡搞,所以就让他姓了胡,而刁德一性情刁滑,就让他姓了刁。

但《芦荡火种》以及后来的《沙家浜》公演后,当年在这一带斗争的新四军老战士们,都几乎一致把胡传魁对号入座到一个叫胡肇汉的人身上。

不过胡肇汉可不是什么大腹便便的“草包司令”,他长得精瘦、目如鹰隼、眼含杀机,性格阴险毒辣,倒有几分像刁德一,而其手段的残忍狠毒,更是剧中的反派远远不能及的。

胡肇汉本是湖南岳阳人,从年轻时起就混迹于上海的国民党警界。“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后,胡肇汉投奔太湖国民党程万军所部何锡光支队当了副官。当时阳澄湖一带有一支由当地士绅陈味之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胡肇汉受命到这支队伍中,帮助陈味之组建部队。此时胡肇汉的地位,倒有点儿像刁德一式的参谋长。胡肇汉在队伍中结帮营私,竟然发动兵变,把陈味之残酷杀害在阳澄湖中,自己当上了这支队伍的“司令”。

当时蒋介石给新四军划地为牢,限制了活动区域。为打破限制,新四军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抗日,一路上战绩赫赫,威慑敌胆,一些地方游击队纷纷接受“江抗”收编。为了扩大抗日力量,“江抗”副总指挥叶飞亲赴吴县太平桥,向胡肇汉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胡肇汉虽有不服,但也不敢抗拒。当即,胡肇汉部队被收编为“江抗”四路独立第一大队一支队,仍由他任司令。

经过仅仅四个多月的东进作战,“江抗”已由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而此时,国民党终于发现“江抗”就是新四军,于是向新四军军部施加了强大压力,蛮横要求“江抗”西撤,同时调集“忠义救国军”准备与“江抗”决战。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而这就是《沙家浜》开场中大部队转移的真实历史背景。

“江抗”西移,胡肇汉借口“请病假”开了小差,收集他的剩余旧部四五十人,又组织了一支队伍。

后来,夏光、杨浩庐等人组建新“江抗”时,也希望争取胡肇汉。夏光利用自己和胡肇汉是湖南同乡的关系,寻找机会与胡肇汉见面,并委任他为新“江抗”的副司令。胡肇汉经过一番衡量,终于答应和新“江抗”合作,还和新“江抗”的队伍一起进行了联欢。

然而胡肇汉做的不过是表面文章。1940年下半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开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汉再一次见风使舵了。他先接受国民党第二区保安第一团团长的委任,后又率部充当忠义救国军的“先遣队”,和新四军不断制造磨擦。他带队捕杀新“江抗”湘城办事处主任钱良臣等,“皖南事变”后,又袭击新“江抗”成立的阳澄县政府,将县长陈鹤用开膛剖肚“点天灯”的方式残酷杀害。

1941年6月,胡肇汉窜犯新四军苏常太根据地,在横泾镇(今沙家浜镇)驻扎7天,后被我新四军组织反击给予狠狠打击,胡肇汉本人侥幸逃脱。

抗战胜利后,胡肇汉在国民党的政府里官运亨通。1949年春,胡肇汉逃往台湾,随即受国民党军统委派潜回上海,从事破坏活动,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归案,当年12月被正法。


洪良


由舞台剧《芦荡火种》改编后搬上银幕的京剧《沙家浜》一经上映便家喻户晓,影片反映在抗日战争期间、江南阳澄湖一带,我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对敌武装斗争。沙家浜群众保护新四军18名伤病员安全转移之后,指导员郭建光带领痊愈归队的新四军战士配合主力回到沙家浜活捉鬼子头目黑田和刁德一、胡传魁。
该片女主人公阿庆嫂对敌斗争机智果敢,其中著名唱段《智斗》至今流传,人人都会哼上几句。片中的春来茶馆老板娘,党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沉着机智有胆量”。这个在刁德一眼里“不寻常’的女人在历史上也有原型。
曾经有记者于2013年对‘十八棵青松’原型的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进行采访了解,据他介绍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沙奶奶是常熟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代表。是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妇女的化身。
《沙家浜》反映的真实故事发生在1939年9月,由新四军六团和当地抗日组织改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转战锡虞地区。他们在江阴地区遭到敌人袭击,新四军官兵多人伤亡,主力撤后,伤病员留在常熟阳澄湖一带养伤。阿庆嫂是糅合了三位当地的党组织成员,她们是时任沙家浜区委书记的朱凡、地下交通站开茶馆的陈关林烈士妻子陈二妹、常熟时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范惠琴。

朱凡

毕业于复旦大学。1938年参加救亡运动,后来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被党组织派到沙家浜地区任区委书记,当时,胡肇汉(胡传魁)依仗率兵在沙家浜地区抢劫、骚扰百姓,朱凡屡次与其斗智斗勇。1941年,日军在沙家浜地区进行‘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活动,途中遭遇日军。为掩护群众,朱凡被捕后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

陈二妹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楼是我党地下交通员陈关林开办的。茶楼就是我地下联络站,负责接待抗日志士。陈关林、陈二妹夫妻俩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做了许多革命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被日寇逮捕,不幸牺牲,当时只有28岁的陈二妹,带着7岁的儿子,继续为党工作,为新四军伤员到苏州、上海购买急需的药品、生活用品,为伤员洗衣做饭,解放后当选常熟人大代表。1997年陈二妹去世,享年83岁。

范惠琴

沙家浜人,1939年入党,掩护慰问新四军指战员,发动妇女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发行《大众报》,传递情报。1940年当选妇女抗日协会执行委员,由于叛徒出卖,范惠琴二次被日寇抓去,受尽酷刑,仍严守党的秘密。解放战争期间,也积极协助武工队工作,直到全国的解放。2003年93岁的‘绝版阿庆嫂’,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解放后,常熟市建立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虽然戏剧人物不能与原型一一对照,但是当年坚持在沙家浜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新四军及为掩护新四军的沙家浜群众及组织,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蝶恋花绯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地下党员阿庆嫂是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那么,历史上阿庆嫂是否确有其人呢?


其实,阿庆嫂这个艺术形象是根据沙家浜地区许多在抗日战争中为革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女地下党员塑造出来的。

经过相关了解,有书君发现,其中有两个人跟阿庆嫂的相似度最高。

一、更为勇敢的女英雄朱凡。

朱凡原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1919年秋天出生于上海。虽然出生在贫苦人家,但她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分懂事,而且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务夲女中校长曾对陆慧卿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各项成绩都优秀,今后一定有作为,是棵好苗子。”


陆慧卿在高中读书时,就如饥如渴地阅读革命书籍,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为了支援在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陆慧卿不仅动员全家人把早餐钱省下来,还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向社会各界募捐。

她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感到困惑而愤怒。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陆惠卿踏上社会,投入到抗日洪流之中。不久,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雪影社”。

她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抗日事业作出一份贡献。为此,她特地把自己富有女性韵味的姓名“陆慧卿”改为“朱凡”,她曾经解释说:“朱,红色,代表红军,代表共产党,代表革命,我要做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兵。”

1939年,朱凡曾在沙家浜地区担任区委书记,负责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遇上紧急情况,帮助伤员及时转移到野外或芦苇荡中。所做工作基本就是京剧中阿庆嫂的工作。

“她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京剧里的唱词说的正是智勇双全的朱凡。

1939年,朱凡正式担任苏州县横泾区区委书记兼区政府秘书。那正是跟剧中阿庆嫂基本吻合的政治身份。

她经常告诫区委同志:“千条万条,抗日是第一条;千难万难,发动群众一切都不难。”朱凡是这样说,也就是这样做的。

令人扼腕的是,剧中的阿庆嫂最后看到了抗日斗争的胜利,但现实中的“阿庆嫂”朱凡却在斗争中壮烈牺牲。

在1941年的一次日本侵略军对沙家浜地区进行的“清乡”中,朱凡为了掩护群众撤退,被日本人抓住。面对威逼利诱,她宁死不屈。后来被日本人在昆承湖残酷的杀害了。朱凡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如果说赵一蔓是八路军的抗日女英雄,那么,朱凡就是新四军中的抗日女英雄。”

在沙家浜人民的心中,朱凡烈士永远是那么年轻、美丽,她是常熟人民的骄傲,也是沙家浜人民的骄傲!

二、更加机智的地下交通员——陈二妹

我们都知道,京剧里的阿庆嫂,公开身份是开茶馆的老板娘。在河南信阳的“沙家浜部队”的资料馆里的“阿庆嫂”,便是开茶馆的,她的名字叫陈二妹。

和剧中的人物背景一样,陈二妹的丈夫陈关林,也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员,夫妻俩经营的涵芬阁茶馆是当时常熟重要的交通站之一。


茶馆前临街道,后接芦苇荡,新四军伤病员和民运干部常在这里落脚。而老板娘关林嫂即陈二妹,也是机智的跟日伪巧妙周旋,和剧中阿庆嫂如出一辙。

剧中有阿庆嫂曾把胡司令藏进水缸救过一命的片段。其实这是“移花接木”的表现手法。现实版的陈二妹的确曾经这样救过一个人,不过那人不是草包司令胡传魁,而是一个被日伪军追赶的游击队员。

民间传说,陈二妹还曾救过“谭老板”的命。谭老板即是谭震林的掩护身份。谭震林当时主持领导苏南地区的党政军全面工作,他时常化装成老板作为掩护身份进行地下工作。

有一次,关林嫂化装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去送情报。路遇谭震林被两个特务盯梢。陈二妹上前假装生气的说:“你说你这个人,还大老板哩,不就10斤茶叶钱吗?不相信我,跟我去我娘家拿去!”

转过身来,她又从竹篮里摸出两盒香烟,几个鸡蛋,塞到两个特务怀里,说:“小苟子,小三子,怪冷的,快回去吧!”原来俩特务都是茶馆的常客,跟关林嫂很熟。俩人因为跟关林嫂的交情,又看了看谭震林的确是一副大老板派头,只得作罢了。

之后,为保险起见,关林嫂又把谭震林的手枪藏进一艘自己人用的装满泥沙的船里,这才躲过了一劫。好好的上演了一出“现实版智斗”。

八十年代初,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谭震林故地重游,见到陈二妹,非常亲切激动:“常熟有千千万万个阿庆嫂,关林嫂就是阿庆嫂啊!”一句话,为关林嫂明确了阿庆嫂的身份。

但是陈二妹并不是共产党员,直到丈夫陈关林被捕被杀,她才知道丈夫是地下党员。虽然是烈士家属,陈二妹后来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一直以一颗淡泊的心,平静地度过着余生。

综上所述,历史上真正的阿庆嫂并非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几个甚至多个抗日英雄的化身。

但是,尽管找不到一个与剧中人物完全吻合的原型,剧中所描述的在血雨腥风中与日伪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新四军和沙家浜地区的地下工作者们,仍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是一部红色经典,其中《智斗》中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的三人唱段耳熟能详、人人会唱并流传至今,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戏中讲述了我新四军某部在常熟一带与敌人迂回作战,留下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
我地下党员阿庆嫂利用自己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依靠广大群众抓住敌人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矛盾,并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巧周旋,为新四军伤病员提供医药和粮食,与日寇、汉奸斗争,最后将十八名伤病员安全转移。痊愈后归队的新四军指战员配合主力,组成突击排直捣胡传魁老巢,活捉鬼子头目及胡传魁、刁德一。
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为著名京剧演员洪雪飞扮演,后又拍摄电视剧《沙家浜》许晴版的阿庆嫂,两位扮演者各有特色,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沙家浜》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阿庆嫂是地下党组织的优秀代表和投入抗战的众多群众的缩影。

陈二妹

阿庆嫂的原型之一,革命烈士陈关林妻子。陈二妹和陈关林婚后开设一家涵芳阁茶馆,他们负责传递情报,接待联络。作为我党地下交通站,涵芳阁的地理位置是三面临水,有紧急情况随时可以上船转移。
陈二妹、陈关林夫妇负责为新四军送情报、药品、粮食、物资,照顾保护伤病员,洗衣做饭。陈二妹曾经掩护游击队员脱离伪军的追杀。1941年7月陈关林被捕,被日寇装进麻袋刺杀牺牲。之后陈二妹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仍坚持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陈二妹1997年逝世,享年83岁。

朱凡

宁波人,革命烈士,幼年全家迁居上海,初中阶段就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救亡运动。高中阶段就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就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做救亡工作。
1940年朱凡受党的指派任沙家浜区委书记,在与日寇斗争中,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年仅30岁。常熟市在建设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时,朱凡也作为阿庆嫂原型之一在馆内展出其资料。
剧中的阿庆嫂是剧作家通过深入生活由多位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出来的,使得作品人物更加饱满,阿庆嫂是江南抗日民众的集中代表。
1958年这个由上海沪剧团首演的《芦荡火种》,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及强烈反响。1966年北京京剧团改编为京剧《沙家浜》;197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将这一不朽之作搬上银幕,影片的公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过去的抗战历史,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同志们说:似这样长期来住下,只怕是,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怎能上战场把敌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45d0e586813c6829c11603ac2a765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