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尉迟敬德的结局如何?

jianfeng_fm


我来回答。

李世民和尉迟恭可谓肝胆相照,尉迟恭最早跟刘武周干,被唐军多次击败后投降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这里待遇不如刘武周那里好,所以叛逃的人很多,许多李唐旧部就劝李世民杀了尉迟恭以绝后患,但是李世民不为所动,有一次把尉迟恭叫到营帐里,摒弃左右,说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不用藏着掖着,我这里来去自由。如果你想走,我给发路费。如果你想留,咱们就推心置腹大干一场。尉迟恭当时没有表态,没过几天就在单雄信枪口下救了李世民一命,李世民大喜,你的报答也有点太快了吧。咱们兄弟共事,来日方长。

玄武门之变前夜,几乎所有人都对举棋不定的李世民失去了耐心,包括李世民高参房玄龄杜如晦也劝告无效相继走掉了,只有尉迟恭还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他。李世民终于下了决心后派人追回房杜,房杜说我们奉圣旨出外公干,如果秦王今天不动手,明天我们就是死路一条,这个险不能冒,于是没回去。李世民大怒,但是很理智,派尉迟恭带着自己随身佩戴的金刀前去追回房杜。此时此刻他是把身家性命都交在了尉迟恭手里。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身穿重甲被李元吉追到小树林差点勒死,也是尉迟恭赶过来杀掉李元吉救了他一命。所以李世民登基后论功欣赏,尉迟恭功劳第一。

但是尉迟恭在李世民当皇帝后自负其功,有点骄狂自大,跟谁都不对付,常常当面讥讽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关系逐渐恶化。李世民为了稳定大局,就把他派到外面做刺史。过了几年尉迟恭回京述职,大家伙儿坐在一起吃饭,他发现好多以前根本不认识的无名之辈居然身居高位,很不爽,趁着酒劲责问人家有啥功劳居然坐在自己上位,由于尉迟恭恶名在外,所以没人敢接茬,他身边的李道宗觉着跟他关系还行,就试图跟他解释,没想到被他一拳差点打瞎眼睛。照说李道宗也是名将,不会这么菜鸟,所以应该是没想到尉迟恭竟敢在这种场合动手打人,没防备。

李世民当时对此事没有表态,散宴后找了个机会跟他说,我平常看汉书,总是觉得韩信和彭越死的很冤,觉得刘邦这人做事太不地道。韩信彭越是大汉功臣,半个江山都是他们打下来的,可是刘邦却把他们杀了,一直没明白。这几年通过你的所作所为我明白了,原来刘邦做的不是没道理啊。我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靠的就是赏罚二字,太过分的恩惠你不能跟我要求太多,千万不要再做什么傻事,要夹起尾巴做人,否则的话,到时候后悔可就晚了。李世民用韩信彭越给他举例子,就是下了最后通牒,因为韩信彭越犯的是谋反大罪。尉迟恭也听出来李世民的杀意,叩头请罪,保证以后不犯。

后来有人诬告尉迟恭谋反,李世民把这事跟尉迟恭说了,尉迟恭脱下衣服露出伤疤,我当年舍身忘死的时候不谋反,现在天下大定了要谋反,我傻吗。李世民说你不要激动,我也不相信你要谋反,所以才跟你说这事。李世民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尉迟恭说,我老婆跟我同甘共苦这么多年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我不能对不起他。古人云,富贵了不能换老婆,我虽然没啥文化,但是这句话我记得。李世民只好作罢。

李世民晚年猜忌刻深,对谁都不信任,还杀了好几个功臣,尉迟恭通过李道宗那出事也明白了李世民对自己的忍耐底线,因此晚年跟张良一样迷信道教,终日研磨金石,吞服仙丹,挖池圹建楼台,养尊处优声色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一口气活到唐高宗显庆三年,享年七十四岁。他不仅躲过了李世民晚年的明枪暗箭,而且躲过了长孙无忌上台后对敌对势力的疯狂清洗,在李治和长孙无忌斗法时保持了中立,不得不说是一位智者。其实尉迟恭通书达礼,并不如演义小说写的那样粗狂无文,但是人总有一时不理智的时候,尉迟恭在贞观初年就脑子不清醒过一段时间,但被李世民敲打后如醍醐灌顶,开了窍。要不是那一次,以他的脾气,很可能躲不过李世民晚年的大清洗。


唐风宋月


尉迟敬德是唐朝名将,咱们过年时贴的右门神,左门神是秦琼。他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一生戎马生涯,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杀死李元吉,帮助李世民胁迫李渊退位,其功劳有目共睹,后被李世民封为右武侯大将军。



尉迟敬德其人其事

尉迟敬德生于585年,今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人,他自小以打铁为生,所以长的黝黑高大、孔武有力。

当时正值隋朝末年,兵荒马乱,尉迟敬德为自己打了一副”子母”钢鞭,给老婆留下了一只钢鞭,作为未出生儿子的兵器和相认的信物。随后买了一匹乌骓马,辞别妻子投了刘武周的军队。

隋末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十八路反王,六十四烟尘纷纷造反,唐国公李渊趁机夺取了隋朝天下,建立了大唐。

武德三年,刘武周会同宋金刚在山西介休和唐军摆开了战场,当时带兵的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叛军刘武周和宋金刚已是强弩之末,作为他俩手下的大将尉迟敬德也无力回天,战争打的就是士气,叛军士气低落,这就注定要失败。



果然山西门一战,刘和宋大败,二人带着残兵败将逃亡突厥,突厥国王怕收留二人得罪李渊,果断杀了二人。

尉迟敬德收拾残兵败将坚守介休,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勇猛出众,就派人进城劝降,尉迟敬德一想,“领导”都死了,再坚持也没有意义了,于是率军投降了李世民。《隋唐演义》书中是秦琼用“三鞭换两锏”之计收降了尉迟敬德,这是说书艺人杜撰的。

尉迟敬德投降后、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其他将领表示不满,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有的将领就说,尉迟敬德早晚会反叛的,李世民坚信自己没看错人,对这一切置若罔闻。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唐军征讨王世充,这次将领们旧话重提,说小心尉迟敬德阵前反戈一击,毕竟他和王世充有交情,有的将领甚至要把尉迟敬德关押起来,李世民力排众议,命尉迟敬德为先锋,并对尉迟敬德说“大丈夫凭着情感志向互相信任,我不会听信谗言迫害忠臣良将的”尉迟敬德感动的热泪直流。

人的忠诚是由信任开始的,尉迟敬德得遇明主是他的福气,何尝不是李世民的福气呢?



在和王世充两军对阵闲暇之余,尉迟敬德陪着李世民去山上打猎,此时王世充手下的大将单雄信看到了机会,带着少量人马悄悄靠近了二人,出其不意攻击李世民,想把李走马活擒。

此时尉迟敬德驱马挺槊大吼一声“休伤我家主人”,一枪把单雄信挑于马下,威逼单雄信的随从退后,尉迟敬德保护着李世民杀出了重围。事后李世民感慨说道:“上天验证了我的看法”,假如尉迟敬德反叛,当时是绝佳机会。

尉迟敬德善使马槊,他的绝技就是空手夺敌人的武器,也就是说,他能一枪刺死敌人,敌人未必能刺到他。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也善使马槊,他知道后很不服气,李世民就安排二人比试比试。尉迟敬德把马槊头上的刀刃取了下来,目的是怕伤到李元吉。他对李元吉说,你的就不必取下来了,反正你也伤不到我。

李元吉挺槊便刺,尉迟敬德左闪右躲,他始终刺不到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夺了李元吉三次马槊,李元吉彻底服了,但从那时起,就忌恨上了尉迟敬德。



技不如人,不服不行。玄武门政变时,尉迟敬德和李元吉再次交手。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见大事不妙,二人拨马就跑,李元吉回身射了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射杀了哥哥李建成。

李世民拍马就追李元吉,李元吉的马被射倒,李世民上前要杀李元吉,结果被李元吉反制,李元吉用弓弦要勒死李世民,在这关键时刻,尉迟敬德再次救了李世民,他及时赶到,一槊要了李元吉的命。随后割下头颅,尉迟敬德手提李元吉的头颅,对太子的军队喊道:“你们主公被我杀了,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太子的部队瞬间被瓦解了。

尉迟敬德无论是对大唐还是李世民本人都功不可没,玄武门政变成功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尉迟敬德不吃老本又立新功。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认为李世民刚刚称帝,国内不稳,矛盾突出,此时想趁机进犯中原。突厥颉(jie)利可汗带兵二十万犯唐边。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带兵迎击,结果唐军大获全胜。尉迟敬德因功封为鄂国公。



尉迟敬德居功自傲被李世民训斥

有道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尉迟敬德虽然功高至伟,但他是个粗人,功成名就后不知检点,尤其是在朝廷内部,他和一些文官尿不到一个壶里,比如他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元勋,他看不上这些人,同样这些有头脑的看不起他这个大老粗。于是矛盾重重,李世民没办法就下放尉迟敬德为地方官,让他做了同州刺史。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在宫中摆酒宴,邀请了一些重臣参加,同州刺史尉迟敬德也在被邀请之列。他高高兴兴来到了京城。到了宴席前,他发现有个不认识的人坐在了他的上位,他勃然大怒,上前质问那人,“你小子何德何能敢做我的前头?”那人吓蒙圈了。

这时坐在他下位的任道王李道宗出于好心劝解,李道宗是皇亲国戚,他是的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



此时尉迟敬德不知哪来的火气,对劝解的李道宗的脸颊就是一拳,大家想想看,尉迟敬德是武将,又是打铁出身,这一拳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珠子打飞,幸亏李道宗手疾眼快,生生把眼珠子用手按回去了。

一时之间宴席上的人惊呼逃走,只剩下李道宗和尉迟敬德二人,好好一顿饭让尉迟敬德搅黄了。李世民来后,顾不得其他,急忙让人护送李道宗去御医处看病。

此时尉迟敬德傻叉了,知道自己闯祸了。李世民把他叫到宫里,君臣二人座下后,李世民还没开口,尉迟敬德一五一十讲了自己干的混事,最后求太宗网开一面。

李世民听后叹了一口气,说道“朕读史以来,对刘邦屠戮功臣的做法十分反感和不解,朕觉得既然天下已定,就应该和功臣共享荣华富贵,朕可保你子孙富贵,但是你却居功自傲,屡屡犯错不知悔改。现在我才理解刘邦为什么杀功了,韩信和彭越这些人被杀难道都是刘邦的错吗?有你这件事我明白了许多,我也理解了许多刘邦的难处。我不想效仿刘邦,希望你引以为戒,不要到时候追悔莫及。



一番话吓坏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汗透衣袍,急忙跪倒在地,“谢主荣恩、以后再也不敢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尉迟敬德接受教训,辞去了官职,在家中养花种草,和妻妾喝酒取乐,不问世事。16年没出过门。最后他以74岁的高龄寿终正寝,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尉迟敬德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网络配图,侵权必删,欢迎点评和留言】


秉烛读春秋


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和他一起浴血奋战,东征西讨的武将,有运筹帷幄,博学多才的文臣,从排名看鄂公尉迟敬德在武将中排名第一,“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的卫公李靖也只能屈居第二,想必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这样安排自有他的道理。

李世民洛阳战役巡骑察堪地形,路遇王世充部大将单雄信突袭,关键时刻尉迟敬德跃马赶到将单雄信挑下战马。玄武门之变齐王用弓弦勒住李世民时,再次救驾李世民,手刃齐王李元吉,击退东宫齐王两府军队,又全身披挂持长矛“逼宫”李渊降手敕令两府退兵。

尉迟敬德两次护驾居功至伟,获赐绢万匹,李世民还把齐王的那些家当一股脑全部赐予这位功臣。毕竟是武人出身,尉迟敬德经常和太宗身边的文臣较劲争高下,也曾被排挤出京师放外任。

尉迟敬德撒泼打滚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在太宗的群臣酒席宴上,因坐次排列前后认为屈居别人之而不满大发脾气。宗室任城王李道宗好心劝慰,却被尉迟敬德一记老拳,将这位王爷差点打瞎。

这位任城王17岁就随李世民征战沙场,当着大伙的面竟然不敢说什么,李世民非常恼怒宣布罢宴。事后太宗将尉迟敬德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自古功臣良将创基业难,能天长日久坐享基业更难,昔日汉高刘邦杀韩信诛彭越不简单只是刘邦的过错,对国家有功,行赏是必然,不过有非份之想,不可能长远,希望尉迟敬德好好思量。

这番话讲得相当有份量,好在这位武将还算有自知之明,也能从善如流,从此尉迟敬德不再高调张扬。贞观十一年,太宗封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鄂国公,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请求退休。

晚年在家的尉迟敬德,信道崇黄老之术,炼丹吞药食云母粉养生,闭门谢客远离朝政,在家过上了富家翁的日子,天天歌舞瑶姬,管弦自乐长达十六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敬德善终于家,终年74岁,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与大肆杀戮开国元勋的朱元璋相比,太宗对尉迟敬德的教诲和推心置腹,云泥立判,正是由于李世民有襟怀天下的胸怀和自信,才有“贞观”君臣和谐的典范,成就四夷宾服的“天可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官至右武候大将军,被封为鄂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尉迟恭去世,谥号“忠武”,陪葬唐太宗昭陵,后来和秦琼一起被民间尊为门神!


尉迟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迹就是在战场上上三次勇救李世民。

尉迟恭画像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唐朝平定割据群雄的战争中居功甚伟,但也多次以身犯险、命悬一线,既有正史记载的“丘行恭单骑救主”,也有民间传说中的“十三棍僧救秦王”。


东征王世充 一救李世民


武德三年七月,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郑王”王世充,唐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打得王世充只剩下都城洛阳,但洛阳城高池坚,唐军多次进攻失利,就改变战术,转为围困。

唐太宗李世民


一天,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到榆窠打猎,也有资料称是到邙山居高临下观察洛阳城内情况,但是被郑军士兵发现并上报,王世充得到消息后,立即亲率几万兵马前来袭击,郑军骁将单雄信一马当先,直取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弓马娴熟、身经百战,但远非单雄信的敌手,抵挡不住单雄信致命一击,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尉迟恭纵马冲到,一声怒吼,将单雄信刺下马,在演义小说中,尉迟恭的兵器是铁鞭,但历史上尉迟恭的兵器却是马槊。(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


尉迟恭勇救李世民的事迹,被后世小说演义成了精彩桥段“单鞭夺槊”。


尉迟恭保护李世民到达安全地带后,又返回战场,率领唐军骑兵与敌人交战,大破之,活捉郑军将领陈智略,并俘虏持槊的士兵六千余人。(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影视剧中尉迟恭形象


战后,李世民赐给尉迟恭“金银一箧”,对其倚重日益增加。


王世充屡战屡败,且被围日久,城内缺粮,只好向夏明王窦建德求援。


武德四年五月,李世民在虎牢关生擒窦建德,押送长安斩首,王世充穷途末路,向唐军乞降,后来被与其有杀父之仇的唐朝定州刺史独孤修德杀死。


征讨刘黑闼 二救李世民


窦建德死后,夏国的地盘被唐军占领,唐军大肆搜捕窦建德余部,激起夏国人的强烈不满。


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召集夏国旧部起兵反唐,一时间,应者云集,很多州县的百姓杀死或者赶跑唐朝官员,开城迎接刘黑闼。

唐太宗李世民


仅仅五个月,刘黑闼就恢复了夏国的全部地盘,并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自立为汉东王,国号依然为夏,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与唐朝分庭抗礼。


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刘黑闼,二月,唐军收复洺水(今河北曲周),接下来,两军围绕洺水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洺水城最终被汉东军攻破,唐军猛将罗士信被俘后,拒不投降,遭刘黑闼杀害。


经过激战,李世民和李世勣、程名振、燕王李艺(罗艺)等将领最终完成了对刘黑闼的战略合围,并切断了其补给线,然后掘壕固守,打算拖垮敌军,而唐军将领李世勣更是多次夜袭汉东军营地,颇有斩获。


刘黑闼大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人猛攻李世勣大营,刘黑闼号称“神勇将军”,有勇有谋,预料到李世勣遭袭,一定会向秦王求救,而以李世民的性格,肯定会亲自前来,只要能将其干掉,将是汉东军最辉煌的胜利,甚至能够扭转不利战局,于是亲率汉东军主力,在李世民必经之路设下埋伏。

影视剧中尉迟恭形象


刘黑闼所料不错,李世民接报后,果然亲自带队来了,汉东军伏兵尽出,将唐军团团围住。


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双方死伤惨重!汉东军喊出为窦建德复仇的口号,奋勇冲杀,企图干掉李世民,其他唐军将领得知秦王被围,全部赶来支援,与汉东军阻援部队激战。


包围圈中的唐军越战越少,李世民亲自抡刀砍杀,全身多处负伤,就连所骑骏马“拳毛騧(guā)”也身中九箭而死,情况异常危急。


在命悬一线之际,尉迟恭率领一支人马突破汉东军包围,冲到李世民身边,两人合兵一处,尉迟恭一马当先,带领李世民杀出重围。(敬德率壮士驰入贼,王乘阵乱乃得出)

后来,李世民水淹汉东军,刘黑闼仅带千余人逃往突厥,不久后,借兵南下,再次恢复夏国故地,李渊派太子李建成出征,最终擒斩刘黑闼。


玄武门之变 三救李世民


武德九年,李世民采纳谋士建议,决定先发制人,武力解决掉太子李建成,于六月初四,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等候太子到来。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危险后,就掉转马头往回走,李世民急忙现身招呼二人。

影视剧中尉迟恭形象


李元吉射了三箭,都没有中,李建成被则李世民射死,两人的随行卫士,拼死抵挡李世民部下。


李元吉中箭落马,但伤势不重,爬起来就跑,看到李世民骑马追赶过来,就跑入路边的树林,李世民刮到树枝,从马上跌落,一时爬不起来身,可能是盔甲较重,行动不便,也有可能这一下被摔得不轻。


李元吉听到声响,回头看到李世民倒地不起,就跑回来,捡起掉在地上的弓,用弓弦勒住他的脖子,准备勒死他,给大哥报仇。


关键时刻,又是尉迟恭冲过来,射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


太子和齐王全死了,但玄武门之变还远没有结束!

门神尉迟恭


东宫和齐王府的护卫将军冯立和谢叔方得到消息后,率领两千余人前来报仇,秦王妃长孙氏又派秦王府卫士来支援,双方一场混战后,尉迟恭用太子和齐王首级示众,东宫、齐王府卫士才溃散而去。


指缝间的历史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大功臣,一生忠心耿耿。战功无数,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门神之一。


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勋,往往是打仗的天才,情商的矮子。

前有汉初韩信被猪砂,后有徐达被朱元璋毒死。尉迟敬德的境遇很危险,他会逃脱魔咒吗

功大莫过于救驾

尉迟敬德救驾不止一次。有一次和李世民去视察敌情。突的被王世充部众包围。敌军攻势相当伶俐,而秦王的部队眼见不支。

此时,尉迟敬德跨马横槊。在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敌人被尉迟敬德的勇猛所震慑,败退而去。


玄武门之变时,齐王李元吉把李世民按倒在地。欲用弓弦勒死李世民。

千钧一发时,又是尉迟敬德大呵一声。横槊将李元吉赐死。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位列首功。得到很多赏赐,后赐予公爵,凌烟阁画像位列第六,流传与后世。

性情中人

在陕西庆善宫,李世民设国宴于群臣推杯换盏。宫廷乐色如天籁,大型舞蹈秦王破阵乐将秦王起兵率众将开疆拓土的恢宏场景细致的表现出来。

君臣看的正酣。蒙的一声大吼声若霹雳:“你有屁功敢最坐在老子的上座”

接着此人一全打了过去。

欢快的宴会,一下子戛然而止。众人的目光都投向这边。

原来,是尉迟敬德见有人做了他的上座。咆哮起来,亲王李道宗相劝,眼睛上重重的挨了一拳。

李世民的国宴就这样被尉迟敬德搅了。盛怒的下招来尉迟敬德呵斥道,我总是想和你们君臣相安无事,共享荣华富贵。我总以为汉高祖屠杀韩信等功臣十分过分,今天看你的行为,觉得高祖是有道理的。说罢拂袖而去。

晚年的尉迟敬德

唐太宗的一句话让尉迟敬德记了十六年。估计,谋士也是给他这样功高盖主的人出了主意。

此后,尉迟敬德像是变了一个人。野人变成了宅男。

每天尉迟敬德在家里开音乐会,歌姬伴着音乐起舞。

不仅如此,尉迟敬德还喜欢上了长生不老之术。不时家里冒起了袅袅青烟,练丹的道士和身着道服的尉迟敬德相谈甚欢。

三朝元老的尉迟敬德退休生活几乎是与世隔绝。事实证明,他不仅武功盖世,柔术也是大师级人物。

他的表现,让皇帝彻底放下猜忌,能得以安度晚年。不过这与李世民博大的胸襟是分不开的。


每天来罐正能量


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尉迟敬德(585~658),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名恭。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贞观年问,历任右武侯大将军、宣州刺史等职。谥号“忠武”。尉迟敬德于隋朝末年参军为官兵,多次随军出征,以勇敢善战见称。后归降唐朝,在秦王李世民帐下为将,不仅屡立战功,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果敢多智,为李世民即位立下了不世之功。

不过,后来尉迟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每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在宫廷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厉言争辩,于是渐渐与他们不和。后在唐太宗的开导下,改变很多。

尉迟敬德晚年迷信方士仙丹,在家中设炉炼丹。同时,在庭院之中大兴土木,修建池台,栽花养鱼。他闭门谢客,在家中研习仙方,观花赏乐,16年不与外人交往,怡然自乐。显庆三(658),高宗皇帝以一尉迟敬德功大,追赠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当年,尉迟敬德病逝,享年74岁。高宗为之废朝三日,举行哀悼,并且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入朝的地方使节一齐到他家吊唁。又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的官衔,陪葬于昭陵(太宗陵园,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历史有妖气


太宗皇帝是历史上仅有的仁君!也许他弑父杀兄夺权很不地道,但我想说,只要是玩政治的,就没有一个干净人!真正光明磊落的,早就被不知道多少的明枪暗箭伤的千疮百孔,而走不到最后!(例如某独秀)

好了,扯远了。作为一个仅有的仁君,在一贯兔死狗烹的政治常态下,能做到让一起打天下的追随者善终者,唯此一人而已!文以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为代表,武以尉迟敬德,天王李靖为例,个个从一而终安享晚年!也正是因为太宗仁爱之心,为唐代初期政局稳固以及中期(主要指贞观之治到武才人开元盛世这一时代区间)留下了坚实的班底和基础!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位仅有的仁君,更是一位少有的明君!

至于他本人亲情关系的处理方式,后世争议颇多!但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一切都靠猜测。所以,不可妄下断言,我们后人也没资格去评判。以论功不论过的态度去对待即可!毕竟,他改变了历史的正常轨迹,但却是以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创造了盛世强国,大唐文明!况且,他不杀兄弑父,别人一定会对付他!在至尊权力与自身存亡的生死关头,谁能保证不那么做?谁又能确保李建成李元吉一定做的比他好呢?还是那句话,政治无对错,只分胜者与败者!


起身立正叫大爷


尉迟敬德因为在玄武门政变中立了大功,荣宠不绝。晚年时,注重养生,活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可谓是三朝元老,活了74岁而死,也算是善终了。


详情如下:

尉迟恭,又叫尉迟敬德,是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做了隋朝的一名小官。当时隋炀帝杨广荒淫残暴,民不聊生,群盗四起,天下大乱。刘武周聚众起兵叛乱,尉迟恭在他帐下做了偏将。后来秦王李世民击破群雄,尉迟恭便献城归降。

后来,有降将背叛李世民,众人怀疑尉迟恭也跟人一起背叛,将他囚禁起来。众人请求杀了尉迟恭,而李世民不相信尉迟恭会叛乱,将他释放,并赐予金钱,任凭他去留。

当日王世充率兵数万进犯,王世充部将单雄信骁勇善战,径直向李世民攻来。这时,尉迟恭并没有离开,他跃马大呼横刺,将单雄信击落坠地,保护李世民离开。然后尉迟恭又折返过来,率兵相战,大败敌军。

事后,李世民对尉迟恭说:“众人都猜你谋反,只有我相信你清白,为何这么快就来报答我了?”于是赏赐了尉迟恭一箱子金银。

李世民携带弓箭,尉迟恭手执长槊,设下伏兵,击败了窦建德的军队。当时王世充与窦建德联盟,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在窦建德军中,乘着隋炀帝华丽的宝马,在军中炫耀。李世民望见说:“谁能为我取来?”尉迟恭请求与壮士高甑生、梁建方三人骑马前往,擒来王琬以及宝马,而敌军无人敢动。

李渊称帝后,以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又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群雄,功劳第一,渴望当太子,而李渊也多次暗中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李建成担心被废,于是与弟弟齐王李元吉等人合谋袭杀李世民。

尉迟恭与长孙无忌劝李世民说:“大王不先早做决定,国家就危险了!”

李世民说:“只因他们与我一母同胞,我不忍心,所以等他们先动手,我再以道义讨伐他们,如何?”

尉迟恭说:“人都是怕死的,但众人为了成事,以死效忠大王。大王不听劝,请允许我逃亡,我不愿等着被杀。”

长孙无忌插话说:“大王不听敬德的话,敬德就不是大王的了,就败亡了。”

李世民固执地说:“寡人的谋略,不能全改,你们再想想其他办法。”

尉迟恭说:“遇事犹豫不决,不是智勇之人。大王为自己怎么打算?如今我们的八百勇士已经入宫准备好了,大王还要推辞吗?”

后来尉迟恭又与侯君集等人轮番多次劝谏,计谋才确定下来。于是李世民向李渊密奏说:“太子一党淫乱后宫,又想杀掉臣。”李渊大惊,打算第二天让李世民和太子一党当堂对质。

第二天,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奉诏入宫,走到玄武门时发现了李世民的埋伏,急忙返回。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逃跑。李世民去追杀李元吉,不小心坠马,李元吉见状,夺去弓箭要射杀李世民。尉迟恭骑马飞奔过来,大声呵叱李元吉,并将他射杀。尉迟恭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吓退他们的党羽。

当时李渊正在水上泛舟,尉迟恭奉李世民之命,披甲前来。李渊大惊:“今日谁在作乱,你来干什么?”尉迟恭答:“太子、齐王作乱,所以秦王发兵将他们诛杀,担心陛下不安,派臣护卫。”李渊这才放心下来。尉迟恭请李渊下诏让李世民统领诸军,内外才安定下来。

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尉迟恭功劳为第一,赐尉迟恭绸缎万匹,齐王李元吉府上所有的金币、宝物全都赐给尉迟恭,封尉迟恭为吴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尉迟恭性情耿直,又居功自傲。有一次,在李世民的宴席上,有人的座位在尉迟恭的之上,尉迟恭大怒道:“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上面。”任城王李道宗来劝解,遭到尉迟恭的殴打,眼睛几乎瞎了。李世民不高兴,以刘邦杀韩信、彭越的故事警告尉迟恭。尉迟恭惶恐,磕头谢罪。

尉迟恭晚年闭门谢客,注重养生。他时常听听音乐,吃些云母粉,学些方术。尉迟恭活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可谓是三朝元老,活了74岁而死。

史书参考:《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尉迟敬德就是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尉迟恭。之前是刘武周的手下,后归于李世民麾下,在与王世充的对战中,李世民差点被单雄信刺于马下,幸亏尉迟恭出现挡下了单雄信,救了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用。

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是尉迟恭关键时候说服李世民反击李建成的,并且在关键时候(李元吉差点将李世民掐死)一箭射死李元吉,再次救下了李世民。从此成为李世民的干将和心腹。他广为人民所爱戴,被尊为"门神",我国传统习俗贴门神中的"门神"之一即是尉迟恭。

登基后,李世民总被噩梦困扰,寝食难安,尉迟恭和秦叔宝自告奋勇,在殿门外守候,保得太宗皇帝高枕无忧,大唐江山国泰民安。从此以后,尉迟恭和秦琼的画像就成了中华门神,并留传民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急于建功立业,丝毫听不进贤臣的进谏之言,反而让尉迟恭与他一同出征高句丽。此次远征,唐朝大军吃了败仗,直接导致了贞观后期唐代国运急转直下,唐太宗的病体也因此愈发沉重。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心灰意冷,依旧回家养老,再不问朝政之事,据说尉迟恭晚年除喜爱丹青乐器之外,还迷信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同时谢绝宾客,十六年未与外人来往。

唐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一代名将的人生至此落幕,唐高宗为此还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同时册赠尉迟恭谥曰忠武,并郑重将这位开国元勋葬入昭陵,为唐太宗陪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