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將,尉遲敬德的結局如何?

jianfeng_fm


我來回答。

李世民和尉遲恭可謂肝膽相照,尉遲恭最早跟劉武周幹,被唐軍多次擊敗後投降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這裡待遇不如劉武周那裡好,所以叛逃的人很多,許多李唐舊部就勸李世民殺了尉遲恭以絕後患,但是李世民不為所動,有一次把尉遲恭叫到營帳裡,摒棄左右,說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不用藏著掖著,我這裡來去自由。如果你想走,我給發路費。如果你想留,咱們就推心置腹大幹一場。尉遲恭當時沒有表態,沒過幾天就在單雄信槍口下救了李世民一命,李世民大喜,你的報答也有點太快了吧。咱們兄弟共事,來日方長。

玄武門之變前夜,幾乎所有人都對舉棋不定的李世民失去了耐心,包括李世民高參房玄齡杜如晦也勸告無效相繼走掉了,只有尉遲恭還在苦口婆心的勸說他。李世民終於下了決心後派人追回房杜,房杜說我們奉聖旨出外公幹,如果秦王今天不動手,明天我們就是死路一條,這個險不能冒,於是沒回去。李世民大怒,但是很理智,派尉遲恭帶著自己隨身佩戴的金刀前去追回房杜。此時此刻他是把身家性命都交在了尉遲恭手裡。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身穿重甲被李元吉追到小樹林差點勒死,也是尉遲恭趕過來殺掉李元吉救了他一命。所以李世民登基後論功欣賞,尉遲恭功勞第一。

但是尉遲恭在李世民當皇帝后自負其功,有點驕狂自大,跟誰都不對付,常常當面譏諷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議論其長短,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上厲言爭辯,於是和這些人關係逐漸惡化。李世民為了穩定大局,就把他派到外面做刺史。過了幾年尉遲恭回京述職,大家夥兒坐在一起吃飯,他發現好多以前根本不認識的無名之輩居然身居高位,很不爽,趁著酒勁責問人家有啥功勞居然坐在自己上位,由於尉遲恭惡名在外,所以沒人敢接茬,他身邊的李道宗覺著跟他關係還行,就試圖跟他解釋,沒想到被他一拳差點打瞎眼睛。照說李道宗也是名將,不會這麼菜鳥,所以應該是沒想到尉遲恭竟敢在這種場合動手打人,沒防備。

李世民當時對此事沒有表態,散宴後找了個機會跟他說,我平常看漢書,總是覺得韓信和彭越死的很冤,覺得劉邦這人做事太不地道。韓信彭越是大漢功臣,半個江山都是他們打下來的,可是劉邦卻把他們殺了,一直沒明白。這幾年通過你的所作所為我明白了,原來劉邦做的不是沒道理啊。我治理這麼大一個國家,靠的就是賞罰二字,太過分的恩惠你不能跟我要求太多,千萬不要再做什麼傻事,要夾起尾巴做人,否則的話,到時候後悔可就晚了。李世民用韓信彭越給他舉例子,就是下了最後通牒,因為韓信彭越犯的是謀反大罪。尉遲恭也聽出來李世民的殺意,叩頭請罪,保證以後不犯。

後來有人誣告尉遲恭謀反,李世民把這事跟尉遲恭說了,尉遲恭脫下衣服露出傷疤,我當年捨身忘死的時候不謀反,現在天下大定了要謀反,我傻嗎。李世民說你不要激動,我也不相信你要謀反,所以才跟你說這事。李世民還想把女兒嫁給他,但是尉遲恭說,我老婆跟我同甘共苦這麼多年終於要過上好日子了,我不能對不起他。古人云,富貴了不能換老婆,我雖然沒啥文化,但是這句話我記得。李世民只好作罷。

李世民晚年猜忌刻深,對誰都不信任,還殺了好幾個功臣,尉遲恭通過李道宗那出事也明白了李世民對自己的忍耐底線,因此晚年跟張良一樣迷信道教,終日研磨金石,吞服仙丹,挖池壙建樓臺,養尊處優聲色娛樂,不跟外人交往達十六年之久,一口氣活到唐高宗顯慶三年,享年七十四歲。他不僅躲過了李世民晚年的明槍暗箭,而且躲過了長孫無忌上臺後對敵對勢力的瘋狂清洗,在李治和長孫無忌鬥法時保持了中立,不得不說是一位智者。其實尉遲恭通書達禮,並不如演義小說寫的那樣粗狂無文,但是人總有一時不理智的時候,尉遲恭在貞觀初年就腦子不清醒過一段時間,但被李世民敲打後如醍醐灌頂,開了竅。要不是那一次,以他的脾氣,很可能躲不過李世民晚年的大清洗。


唐風宋月


尉遲敬德是唐朝名將,咱們過年時貼的右門神,左門神是秦瓊。他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一生戎馬生涯,征戰南北、屢立戰功,尤其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殺死李元吉,幫助李世民脅迫李淵退位,其功勞有目共睹,後被李世民封為右武侯大將軍。



尉遲敬德其人其事

尉遲敬德生於585年,今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人,他自小以打鐵為生,所以長的黝黑高大、孔武有力。

當時正值隋朝末年,兵荒馬亂,尉遲敬德為自己打了一副”子母”鋼鞭,給老婆留下了一隻鋼鞭,作為未出生兒子的兵器和相認的信物。隨後買了一匹烏騅馬,辭別妻子投了劉武周的軍隊。

隋末天下大亂,刀兵四起,十八路反王,六十四煙塵紛紛造反,唐國公李淵趁機奪取了隋朝天下,建立了大唐。

武德三年,劉武週會同宋金剛在山西介休和唐軍擺開了戰場,當時帶兵的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叛軍劉武周和宋金剛已是強弩之末,作為他倆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也無力迴天,戰爭打的就是士氣,叛軍士氣低落,這就註定要失敗。



果然山西門一戰,劉和宋大敗,二人帶著殘兵敗將逃亡突厥,突厥國王怕收留二人得罪李淵,果斷殺了二人。

尉遲敬德收拾殘兵敗將堅守介休,李世民知道尉遲敬德勇猛出眾,就派人進城勸降,尉遲敬德一想,“領導”都死了,再堅持也沒有意義了,於是率軍投降了李世民。《隋唐演義》書中是秦瓊用“三鞭換兩鐧”之計收降了尉遲敬德,這是說書藝人杜撰的。

尉遲敬德投降後、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其他將領表示不滿,總有一種酸酸的感覺,有的將領就說,尉遲敬德早晚會反叛的,李世民堅信自己沒看錯人,對這一切置若罔聞。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唐軍征討王世充,這次將領們舊話重提,說小心尉遲敬德陣前反戈一擊,畢竟他和王世充有交情,有的將領甚至要把尉遲敬德關押起來,李世民力排眾議,命尉遲敬德為先鋒,並對尉遲敬德說“大丈夫憑著情感志向互相信任,我不會聽信讒言迫害忠臣良將的”尉遲敬德感動的熱淚直流。

人的忠誠是由信任開始的,尉遲敬德得遇明主是他的福氣,何嘗不是李世民的福氣呢?



在和王世充兩軍對陣閒暇之餘,尉遲敬德陪著李世民去山上打獵,此時王世充手下的大將單雄信看到了機會,帶著少量人馬悄悄靠近了二人,出其不意攻擊李世民,想把李走馬活擒。

此時尉遲敬德驅馬挺槊大吼一聲“休傷我家主人”,一槍把單雄信挑於馬下,威逼單雄信的隨從退後,尉遲敬德保護著李世民殺出了重圍。事後李世民感慨說道:“上天驗證了我的看法”,假如尉遲敬德反叛,當時是絕佳機會。

尉遲敬德善使馬槊,他的絕技就是空手奪敵人的武器,也就是說,他能一槍刺死敵人,敵人未必能刺到他。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也善使馬槊,他知道後很不服氣,李世民就安排二人比試比試。尉遲敬德把馬槊頭上的刀刃取了下來,目的是怕傷到李元吉。他對李元吉說,你的就不必取下來了,反正你也傷不到我。

李元吉挺槊便刺,尉遲敬德左閃右躲,他始終刺不到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奪了李元吉三次馬槊,李元吉徹底服了,但從那時起,就忌恨上了尉遲敬德。



技不如人,不服不行。玄武門政變時,尉遲敬德和李元吉再次交手。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見大事不妙,二人撥馬就跑,李元吉回身射了三箭都沒射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射殺了哥哥李建成。

李世民拍馬就追李元吉,李元吉的馬被射倒,李世民上前要殺李元吉,結果被李元吉反制,李元吉用弓弦要勒死李世民,在這關鍵時刻,尉遲敬德再次救了李世民,他及時趕到,一槊要了李元吉的命。隨後割下頭顱,尉遲敬德手提李元吉的頭顱,對太子的軍隊喊道:“你們主公被我殺了,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太子的部隊瞬間被瓦解了。

尉遲敬德無論是對大唐還是李世民本人都功不可沒,玄武門政變成功後,李世民做了皇帝,尉遲敬德不吃老本又立新功。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認為李世民剛剛稱帝,國內不穩,矛盾突出,此時想趁機進犯中原。突厥頡(jie)利可汗帶兵二十萬犯唐邊。李世民命尉遲敬德帶兵迎擊,結果唐軍大獲全勝。尉遲敬德因功封為鄂國公。



尉遲敬德居功自傲被李世民訓斥

有道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尉遲敬德雖然功高至偉,但他是個粗人,功成名就後不知檢點,尤其是在朝廷內部,他和一些文官尿不到一個壺裡,比如他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些元勳,他看不上這些人,同樣這些有頭腦的看不起他這個大老粗。於是矛盾重重,李世民沒辦法就下放尉遲敬德為地方官,讓他做了同州刺史。

貞觀六年(632年)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在宮中擺酒宴,邀請了一些重臣參加,同州刺史尉遲敬德也在被邀請之列。他高高興興來到了京城。到了宴席前,他發現有個不認識的人坐在了他的上位,他勃然大怒,上前質問那人,“你小子何德何能敢做我的前頭?”那人嚇蒙圈了。

這時坐在他下位的任道王李道宗出於好心勸解,李道宗是皇親國戚,他是的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



此時尉遲敬德不知哪來的火氣,對勸解的李道宗的臉頰就是一拳,大家想想看,尉遲敬德是武將,又是打鐵出身,這一拳差點把李道宗的眼珠子打飛,幸虧李道宗手疾眼快,生生把眼珠子用手按回去了。

一時之間宴席上的人驚呼逃走,只剩下李道宗和尉遲敬德二人,好好一頓飯讓尉遲敬德攪黃了。李世民來後,顧不得其他,急忙讓人護送李道宗去御醫處看病。

此時尉遲敬德傻叉了,知道自己闖禍了。李世民把他叫到宮裡,君臣二人座下後,李世民還沒開口,尉遲敬德一五一十講了自己乾的混事,最後求太宗網開一面。

李世民聽後嘆了一口氣,說道“朕讀史以來,對劉邦屠戮功臣的做法十分反感和不解,朕覺得既然天下已定,就應該和功臣共享榮華富貴,朕可保你子孫富貴,但是你卻居功自傲,屢屢犯錯不知悔改。現在我才理解劉邦為什麼殺功了,韓信和彭越這些人被殺難道都是劉邦的錯嗎?有你這件事我明白了許多,我也理解了許多劉邦的難處。我不想效仿劉邦,希望你引以為戒,不要到時候追悔莫及。



一番話嚇壞了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汗透衣袍,急忙跪倒在地,“謝主榮恩、以後再也不敢了”。

自從發生了這件事以後,尉遲敬德接受教訓,辭去了官職,在家中養花種草,和妻妾喝酒取樂,不問世事。16年沒出過門。最後他以74歲的高齡壽終正寢,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尉遲敬德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

【網絡配圖,侵權必刪,歡迎點評和留言】


秉燭讀春秋


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有和他一起浴血奮戰,東征西討的武將,有運籌帷幄,博學多才的文臣,從排名看鄂公尉遲敬德在武將中排名第一,“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的衛公李靖也只能屈居第二,想必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這樣安排自有他的道理。

李世民洛陽戰役巡騎察堪地形,路遇王世充部大將單雄信突襲,關鍵時刻尉遲敬德躍馬趕到將單雄信挑下戰馬。玄武門之變齊王用弓弦勒住李世民時,再次救駕李世民,手刃齊王李元吉,擊退東宮齊王兩府軍隊,又全身披掛持長矛“逼宮”李淵降手敕令兩府退兵。

尉遲敬德兩次護駕居功至偉,獲賜絹萬匹,李世民還把齊王的那些家當一股腦全部賜予這位功臣。畢竟是武人出身,尉遲敬德經常和太宗身邊的文臣較勁爭高下,也曾被排擠出京師放外任。

尉遲敬德撒潑打滾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在太宗的群臣酒席宴上,因坐次排列前後認為屈居別人之而不滿大發脾氣。宗室任城王李道宗好心勸慰,卻被尉遲敬德一記老拳,將這位王爺差點打瞎。

這位任城王17歲就隨李世民征戰沙場,當著大夥的面竟然不敢說什麼,李世民非常惱怒宣佈罷宴。事後太宗將尉遲敬德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自古功臣良將創基業難,能天長日久坐享基業更難,昔日漢高劉邦殺韓信誅彭越不簡單只是劉邦的過錯,對國家有功,行賞是必然,不過有非份之想,不可能長遠,希望尉遲敬德好好思量。

這番話講得相當有份量,好在這位武將還算有自知之明,也能從善如流,從此尉遲敬德不再高調張揚。貞觀十一年,太宗封尉遲敬德為宣州刺史鄂國公,十七年,尉遲敬德上表請求退休。

晚年在家的尉遲敬德,信道崇黃老之術,煉丹吞藥食雲母粉養生,閉門謝客遠離朝政,在家過上了富家翁的日子,天天歌舞瑤姬,管絃自樂長達十六年。唐高宗顯慶三年,尉遲敬德善終於家,終年74歲,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與大肆殺戮開國元勳的朱元璋相比,太宗對尉遲敬德的教誨和推心置腹,雲泥立判,正是由於李世民有襟懷天下的胸懷和自信,才有“貞觀”君臣和諧的典範,成就四夷賓服的“天可汗”。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官至右武候大將軍,被封為鄂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尉遲恭去世,諡號“忠武”,陪葬唐太宗昭陵,後來和秦瓊一起被民間尊為門神!


尉遲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就是在戰場上上三次勇救李世民。

尉遲恭畫像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唐朝平定割據群雄的戰爭中居功甚偉,但也多次以身犯險、命懸一線,既有正史記載的“丘行恭單騎救主”,也有民間傳說中的“十三棍僧救秦王”。


東征王世充 一救李世民


武德三年七月,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鄭王”王世充,唐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打得王世充只剩下都城洛陽,但洛陽城高池堅,唐軍多次進攻失利,就改變戰術,轉為圍困。

唐太宗李世民


一天,尉遲恭跟隨李世民到榆窠打獵,也有資料稱是到邙山居高臨下觀察洛陽城內情況,但是被鄭軍士兵發現並上報,王世充得到消息後,立即親率幾萬兵馬前來襲擊,鄭軍驍將單雄信一馬當先,直取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弓馬嫻熟、身經百戰,但遠非單雄信的敵手,抵擋不住單雄信致命一擊,在萬分危急的時刻,尉遲恭縱馬衝到,一聲怒吼,將單雄信刺下馬,在演義小說中,尉遲恭的兵器是鐵鞭,但歷史上尉遲恭的兵器卻是馬槊。(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


尉遲恭勇救李世民的事蹟,被後世小說演義成了精彩橋段“單鞭奪槊”。


尉遲恭保護李世民到達安全地帶後,又返回戰場,率領唐軍騎兵與敵人交戰,大破之,活捉鄭軍將領陳智略,並俘虜持槊的士兵六千餘人。(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

影視劇中尉遲恭形象


戰後,李世民賜給尉遲恭“金銀一篋”,對其倚重日益增加。


王世充屢戰屢敗,且被圍日久,城內缺糧,只好向夏明王竇建德求援。


武德四年五月,李世民在虎牢關生擒竇建德,押送長安斬首,王世充窮途末路,向唐軍乞降,後來被與其有殺父之仇的唐朝定州刺史獨孤修德殺死。


征討劉黑闥 二救李世民


竇建德死後,夏國的地盤被唐軍佔領,唐軍大肆搜捕竇建德餘部,激起夏國人的強烈不滿。


武德四年七月,竇建德部將劉黑闥召集夏國舊部起兵反唐,一時間,應者雲集,很多州縣的百姓殺死或者趕跑唐朝官員,開城迎接劉黑闥。

唐太宗李世民


僅僅五個月,劉黑闥就恢復了夏國的全部地盤,並於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自立為漢東王,國號依然為夏,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與唐朝分庭抗禮。


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劉黑闥,二月,唐軍收復洺水(今河北曲周),接下來,兩軍圍繞洺水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洺水城最終被漢東軍攻破,唐軍猛將羅士信被俘後,拒不投降,遭劉黑闥殺害。


經過激戰,李世民和李世勣、程名振、燕王李藝(羅藝)等將領最終完成了對劉黑闥的戰略合圍,並切斷了其補給線,然後掘壕固守,打算拖垮敵軍,而唐軍將領李世勣更是多次夜襲漢東軍營地,頗有斬獲。


劉黑闥大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人猛攻李世勣大營,劉黑闥號稱“神勇將軍”,有勇有謀,預料到李世勣遭襲,一定會向秦王求救,而以李世民的性格,肯定會親自前來,只要能將其幹掉,將是漢東軍最輝煌的勝利,甚至能夠扭轉不利戰局,於是親率漢東軍主力,在李世民必經之路設下埋伏。

影視劇中尉遲恭形象


劉黑闥所料不錯,李世民接報後,果然親自帶隊來了,漢東軍伏兵盡出,將唐軍團團圍住。


這是一場極為慘烈的戰鬥!雙方死傷慘重!漢東軍喊出為竇建德復仇的口號,奮勇衝殺,企圖幹掉李世民,其他唐軍將領得知秦王被圍,全部趕來支援,與漢東軍阻援部隊激戰。


包圍圈中的唐軍越戰越少,李世民親自掄刀砍殺,全身多處負傷,就連所騎駿馬“拳毛騧(guā)”也身中九箭而死,情況異常危急。


在命懸一線之際,尉遲恭率領一支人馬突破漢東軍包圍,衝到李世民身邊,兩人合兵一處,尉遲恭一馬當先,帶領李世民殺出重圍。(敬德率壯士馳入賊,王乘陣亂乃得出)

後來,李世民水淹漢東軍,劉黑闥僅帶千餘人逃往突厥,不久後,借兵南下,再次恢復夏國故地,李淵派太子李建成出征,最終擒斬劉黑闥。


玄武門之變 三救李世民


武德九年,李世民採納謀士建議,決定先發制人,武力解決掉太子李建成,於六月初四,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等候太子到來。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危險後,就掉轉馬頭往回走,李世民急忙現身招呼二人。

影視劇中尉遲恭形象


李元吉射了三箭,都沒有中,李建成被則李世民射死,兩人的隨行衛士,拼死抵擋李世民部下。


李元吉中箭落馬,但傷勢不重,爬起來就跑,看到李世民騎馬追趕過來,就跑入路邊的樹林,李世民刮到樹枝,從馬上跌落,一時爬不起來身,可能是盔甲較重,行動不便,也有可能這一下被摔得不輕。


李元吉聽到聲響,回頭看到李世民倒地不起,就跑回來,撿起掉在地上的弓,用弓弦勒住他的脖子,準備勒死他,給大哥報仇。


關鍵時刻,又是尉遲恭衝過來,射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


太子和齊王全死了,但玄武門之變還遠沒有結束!

門神尉遲恭


東宮和齊王府的護衛將軍馮立和謝叔方得到消息後,率領兩千餘人前來報仇,秦王妃長孫氏又派秦王府衛士來支援,雙方一場混戰後,尉遲恭用太子和齊王首級示眾,東宮、齊王府衛士才潰散而去。


指縫間的歷史


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大功臣,一生忠心耿耿。戰功無數,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門神之一。


這樣立下赫赫戰功的元勳,往往是打仗的天才,情商的矮子。

前有漢初韓信被豬砂,後有徐達被朱元璋毒死。尉遲敬德的境遇很危險,他會逃脫魔咒嗎

功大莫過於救駕

尉遲敬德救駕不止一次。有一次和李世民去視察敵情。突的被王世充部眾包圍。敵軍攻勢相當伶俐,而秦王的部隊眼見不支。

此時,尉遲敬德跨馬橫槊。在千軍萬馬中如入無人之境。敵人被尉遲敬德的勇猛所震懾,敗退而去。


玄武門之變時,齊王李元吉把李世民按倒在地。欲用弓弦勒死李世民。

千鈞一髮時,又是尉遲敬德大呵一聲。橫槊將李元吉賜死。

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位列首功。得到很多賞賜,後賜予公爵,凌煙閣畫像位列第六,流傳與後世。

性情中人

在陝西慶善宮,李世民設國宴於群臣推杯換盞。宮廷樂色如天籟,大型舞蹈秦王破陣樂將秦王起兵率眾將開疆拓土的恢宏場景細緻的表現出來。

君臣看的正酣。蒙的一聲大吼聲若霹靂:“你有屁功敢最坐在老子的上座”

接著此人一全打了過去。

歡快的宴會,一下子戛然而止。眾人的目光都投向這邊。

原來,是尉遲敬德見有人做了他的上座。咆哮起來,親王李道宗相勸,眼睛上重重的捱了一拳。

李世民的國宴就這樣被尉遲敬德攪了。盛怒的下招來尉遲敬德呵斥道,我總是想和你們君臣相安無事,共享榮華富貴。我總以為漢高祖屠殺韓信等功臣十分過分,今天看你的行為,覺得高祖是有道理的。說罷拂袖而去。

晚年的尉遲敬德

唐太宗的一句話讓尉遲敬德記了十六年。估計,謀士也是給他這樣功高蓋主的人出了主意。

此後,尉遲敬德像是變了一個人。野人變成了宅男。

每天尉遲敬德在家裡開音樂會,歌姬伴著音樂起舞。

不僅如此,尉遲敬德還喜歡上了長生不老之術。不時家裡冒起了嫋嫋青煙,練丹的道士和身著道服的尉遲敬德相談甚歡。

三朝元老的尉遲敬德退休生活幾乎是與世隔絕。事實證明,他不僅武功蓋世,柔術也是大師級人物。

他的表現,讓皇帝徹底放下猜忌,能得以安度晚年。不過這與李世民博大的胸襟是分不開的。


每天來罐正能量


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將尉遲敬德(585~658),唐初名將,二十四功臣之一。名恭。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貞觀年問,歷任右武侯大將軍、宣州刺史等職。諡號“忠武”。尉遲敬德於隋朝末年參軍為官兵,多次隨軍出征,以勇敢善戰見稱。後歸降唐朝,在秦王李世民帳下為將,不僅屢立戰功,而且在玄武門之變時果敢多智,為李世民即位立下了不世之功。

不過,後來尉遲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每見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常常當面譏諷他們,議論其長短,有時在宮廷之上當著眾大臣的面厲言爭辯,於是漸漸與他們不和。後在唐太宗的開導下,改變很多。

尉遲敬德晚年迷信方士仙丹,在家中設爐煉丹。同時,在庭院之中大興土木,修建池臺,栽花養魚。他閉門謝客,在家中研習仙方,觀花賞樂,16年不與外人交往,怡然自樂。顯慶三(658),高宗皇帝以一尉遲敬德功大,追贈他的父親為幽州都督。當年,尉遲敬德病逝,享年74歲。高宗為之廢朝三日,舉行哀悼,並且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入朝的地方使節一齊到他家弔唁。又冊贈司徒、幷州都督的官銜,陪葬於昭陵(太宗陵園,在今陝西禮泉縣東北)。

尉遲恭被後世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歷史有妖氣


太宗皇帝是歷史上僅有的仁君!也許他弒父殺兄奪權很不地道,但我想說,只要是玩政治的,就沒有一個乾淨人!真正光明磊落的,早就被不知道多少的明槍暗箭傷的千瘡百孔,而走不到最後!(例如某獨秀)

好了,扯遠了。作為一個僅有的仁君,在一貫兔死狗烹的政治常態下,能做到讓一起打天下的追隨者善終者,唯此一人而已!文以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為代表,武以尉遲敬德,天王李靖為例,個個從一而終安享晚年!也正是因為太宗仁愛之心,為唐代初期政局穩固以及中期(主要指貞觀之治到武才人開元盛世這一時代區間)留下了堅實的班底和基礎!所以這不僅僅是一位僅有的仁君,更是一位少有的明君!

至於他本人親情關係的處理方式,後世爭議頗多!但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一切都靠猜測。所以,不可妄下斷言,我們後人也沒資格去評判。以論功不論過的態度去對待即可!畢竟,他改變了歷史的正常軌跡,但卻是以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創造了盛世強國,大唐文明!況且,他不殺兄弒父,別人一定會對付他!在至尊權力與自身存亡的生死關頭,誰能保證不那麼做?誰又能確保李建成李元吉一定做的比他好呢?還是那句話,政治無對錯,只分勝者與敗者!


起身立正叫大爺


尉遲敬德因為在玄武門政變中立了大功,榮寵不絕。晚年時,注重養生,活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可謂是三朝元老,活了74歲而死,也算是善終了。


詳情如下:

尉遲恭,又叫尉遲敬德,是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做了隋朝的一名小官。當時隋煬帝楊廣荒淫殘暴,民不聊生,群盜四起,天下大亂。劉武周聚眾起兵叛亂,尉遲恭在他帳下做了偏將。後來秦王李世民擊破群雄,尉遲恭便獻城歸降。

後來,有降將背叛李世民,眾人懷疑尉遲恭也跟人一起背叛,將他囚禁起來。眾人請求殺了尉遲恭,而李世民不相信尉遲恭會叛亂,將他釋放,並賜予金錢,任憑他去留。

當日王世充率兵數萬進犯,王世充部將單雄信驍勇善戰,徑直向李世民攻來。這時,尉遲恭並沒有離開,他躍馬大呼橫刺,將單雄信擊落墜地,保護李世民離開。然後尉遲恭又折返過來,率兵相戰,大敗敵軍。

事後,李世民對尉遲恭說:“眾人都猜你謀反,只有我相信你清白,為何這麼快就來報答我了?”於是賞賜了尉遲恭一箱子金銀。

李世民攜帶弓箭,尉遲恭手執長槊,設下伏兵,擊敗了竇建德的軍隊。當時王世充與竇建德聯盟,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在竇建德軍中,乘著隋煬帝華麗的寶馬,在軍中炫耀。李世民望見說:“誰能為我取來?”尉遲恭請求與壯士高甑生、梁建方三人騎馬前往,擒來王琬以及寶馬,而敵軍無人敢動。

李淵稱帝后,以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是晉陽起兵的首謀,又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群雄,功勞第一,渴望當太子,而李淵也多次暗中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擔心被廢,於是與弟弟齊王李元吉等人合謀襲殺李世民。

尉遲恭與長孫無忌勸李世民說:“大王不先早做決定,國家就危險了!”

李世民說:“只因他們與我一母同胞,我不忍心,所以等他們先動手,我再以道義討伐他們,如何?”

尉遲恭說:“人都是怕死的,但眾人為了成事,以死效忠大王。大王不聽勸,請允許我逃亡,我不願等著被殺。”

長孫無忌插話說:“大王不聽敬德的話,敬德就不是大王的了,就敗亡了。”

李世民固執地說:“寡人的謀略,不能全改,你們再想想其他辦法。”

尉遲恭說:“遇事猶豫不決,不是智勇之人。大王為自己怎麼打算?如今我們的八百勇士已經入宮準備好了,大王還要推辭嗎?”

後來尉遲恭又與侯君集等人輪番多次勸諫,計謀才確定下來。於是李世民向李淵密奏說:“太子一黨淫亂後宮,又想殺掉臣。”李淵大驚,打算第二天讓李世民和太子一黨當堂對質。

第二天,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奉詔入宮,走到玄武門時發現了李世民的埋伏,急忙返回。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逃跑。李世民去追殺李元吉,不小心墜馬,李元吉見狀,奪去弓箭要射殺李世民。尉遲恭騎馬飛奔過來,大聲呵叱李元吉,並將他射殺。尉遲恭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嚇退他們的黨羽。

當時李淵正在水上泛舟,尉遲恭奉李世民之命,披甲前來。李淵大驚:“今日誰在作亂,你來幹什麼?”尉遲恭答:“太子、齊王作亂,所以秦王發兵將他們誅殺,擔心陛下不安,派臣護衛。”李淵這才放心下來。尉遲恭請李淵下詔讓李世民統領諸軍,內外才安定下來。

事後李世民論功行賞,尉遲恭功勞為第一,賜尉遲恭綢緞萬匹,齊王李元吉府上所有的金幣、寶物全都賜給尉遲恭,封尉遲恭為吳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

尉遲恭性情耿直,又居功自傲。有一次,在李世民的宴席上,有人的座位在尉遲恭的之上,尉遲恭大怒道:“你有什麼功勞,敢坐在我上面。”任城王李道宗來勸解,遭到尉遲恭的毆打,眼睛幾乎瞎了。李世民不高興,以劉邦殺韓信、彭越的故事警告尉遲恭。尉遲恭惶恐,磕頭謝罪。

尉遲恭晚年閉門謝客,注重養生。他時常聽聽音樂,吃些雲母粉,學些方術。尉遲恭活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可謂是三朝元老,活了74歲而死。

史書參考:《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

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尉遲敬德就是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尉遲恭。之前是劉武周的手下,後歸於李世民麾下,在與王世充的對戰中,李世民差點被單雄信刺於馬下,幸虧尉遲恭出現擋下了單雄信,救了李世民,後被李世民重用。

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也是尉遲恭關鍵時候說服李世民反擊李建成的,並且在關鍵時候(李元吉差點將李世民掐死)一箭射死李元吉,再次救下了李世民。從此成為李世民的干將和心腹。他廣為人民所愛戴,被尊為"門神",我國傳統習俗貼門神中的"門神"之一即是尉遲恭。

登基後,李世民總被噩夢困擾,寢食難安,尉遲恭和秦叔寶自告奮勇,在殿門外守候,保得太宗皇帝高枕無憂,大唐江山國泰民安。從此以後,尉遲恭和秦瓊的畫像就成了中華門神,並留傳民間。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急於建功立業,絲毫聽不進賢臣的進諫之言,反而讓尉遲恭與他一同出征高句麗。此次遠征,唐朝大軍吃了敗仗,直接導致了貞觀後期唐代國運急轉直下,唐太宗的病體也因此愈發沉重。班師回朝後,尉遲恭心灰意冷,依舊回家養老,再不問朝政之事,據說尉遲恭晚年除喜愛丹青樂器之外,還迷信煉丹服藥,以求長生不老,同時謝絕賓客,十六年未與外人來往。

唐高宗顯慶三年,尉遲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一代名將的人生至此落幕,唐高宗為此還廢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弔唁,同時冊贈尉遲恭諡曰忠武,並鄭重將這位開國元勳葬入昭陵,為唐太宗陪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