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明明是苏军死伤35万人攻克的,为什么还要让英法美三国分区占领?

孔子打洋抢


众所周知,苏毛为了攻打柏林付出了巨大代价,苏毛军的所谓战神朱可夫在柏林郊外的泽洛高地遭到了德国人的痛击,久攻不克,损失惨重,差点被斯大林剥夺了征服纳粹德国首都第一人的这一至高无上荣誉,朱可夫这个什么战神急的就差点吐血了。但令苏毛粉丝不爽的是,即使苏毛军抛头颅,洒热血夺取了柏林,在其占领之后照样得按照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议的约定划分出大柏林让美英法三国占领,且美英法三国的大柏林占领区面积和人口还大大高于苏毛自身占领区(大柏林的面积为889平方公里,苏管区占409平方公里,拥有100万人口,美、英、法国占领区的面积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整个大柏林位于苏占区之内),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如此一来就很有趣,美英法三国没有为攻占柏林付出一分一厘的士兵鲜血代价,柏林城完全是苏毛军以伤亡3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拿下的,结果美英法三国却凭空占有了大半个柏林,还就此产生了在冷战时期让苏毛无比头疼,引发数次柏林危机的西柏林问题,这说明什么?在俺看来这说明了两点:一是美英盟国对德作战胜利的贡献丝毫不亚于苏毛,斯大林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并加以承认的;二是斯大林及整个苏毛军政高层很是敬畏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的超强实力,根本就没有胆量去违背雅尔塔协议关于二战后柏林由美英苏法四国共占的约定。其实我们只要看看1945年中期,当时的斯大林在与中国国民当政府就外蒙古独立问题谈判时所展现出来的冷酷、霸道、贪婪的风格,再看看它信守诺言,老老实实的将半个柏林交给美英盟国占领,两相比较,差异大的惊人。斯大林这种永远信奉实力和暴力,对道义协定不屑一顾,冷酷无情的独裁者乖乖的将自己手中的战利品——柏林交出,与美英盟国共享,这还不能反映出二战美英盟国对德作战的贡献大小及二战后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分量和地位?总而言之,通过窥视柏林被美英苏法四国共同占领一事,希望那些什么二战苏联才是对德作战最大贡献方,美英两国是来摘桃子及所谓1945年苏毛军可以横扫欧洲大陆美英盟军的无稽之谈彻底销声匿迹!!!


消防员的日常生活


柏林战役确实是苏联付出35万人的代价攻克的,但整个攻克了柏林战役的行动,英军和美军同样也是起到辅助作用,毕竟英国美国当时对苏联物资资助也是非常庞大,加上盟军在各条战线上牵制了大量德军主力使得他们不能第一时间回援德国首都柏林,为苏联承担所有后顾之忧,这一点斯大林于情于理也必须把柏林分出一半来给盟军控制,其实早在总攻柏林之前苏美英也已经在雅尔塔协议中提前划处柏林的各国的占领区,苏联作为总攻一方必然占据柏林城的一半区域,剩下的一半给盟军,而这一半在让英国和美国各自划定,所以表面上被盟军占领了一半实际上是由英国美国和法国去分的。

在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之前,英国可没有跟美国完全站在一起,英国和美国也在利益方面在暗地里较真,当时英美苏三方完全是处于竞争上关系几乎谁也不服谁,英国人说如果没有北非战役的胜利,和海军空军的掩护,美国人是不可能在西线取得如此的重大的成功,而美国人却说整个二战美国出钱最多,并且在太平洋上重创日军部队,而英国最早参战居然伤亡最少处处为自己精心打算,但无论怎么正义,二战绝对的主力还是苏联在正面战场上打败德国,中国在亚洲战场牵制了日军的主力,而法国几乎在整个二战全程打了酱油。

最终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存在感也渐渐被美国苏联取代,作为西欧国家的英国自然而然选择跟美国人站在了一起,才有后来莱茵河集团军对立苏联的局面,其实二战结束后局面并不是当时英美苏三国初心,不可预料的事情和变节非常的多,如果苏联料想到二战后来的局势这样,可能就会不会与盟军签署关于柏林城分国管制的协定,德国也不会在二战结束后分成东德西德两个阵营,假如当时德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那么整个欧洲将会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这种结果美国人绝对不会允许,英国人也会坚决反对,毕竟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是同个家族分出去了,绝对不予许苏联人这个东欧国家参合搅乱,细看欧洲的历史其实非常乱的剪不断理还乱,而美国可以在西欧和东欧之间之中渔翁得利成为世界霸主。


历史的天空历史的足迹


德国虽然是苏军攻下来的,但是德国却是英美和苏联联合灭掉的,所以苏联和英美两个国家也有占领柏林的权利,至于法国,只是给面子,别太把它当回事。

欧洲战场以德国作为分界线,德国以西是由美国和英国解放的,而德国以东的大片德占区是依靠苏联军队解放的,即使是德国以东的占领区,英美两国也做出了贡献。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正式发起“巴巴罗萨”战役,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的一千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发起了全面进攻。

战前苏联王牌间谍佐尔格已经从德国驻日本大使馆得到了德军的详细信息,并且提前向苏联报告,而且苏联驻德国大使馆也得到了德军的计划,甚至在开战前一天,一名德国士兵向苏联投诚,把德国的计划和盘托出。


即便如此,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德国会发动进攻,苏联最高指挥部向前线军队下达的命令也只是要求密切关注德军动向,但是许多边境地区的苏军直到遭到德军的进攻也没有接到命令。

由于苏军准备不充分,仅仅开战一周左右,苏联就损失了1800架飞机,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德军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推进。

此外,由于国土沦丧,大量的工厂落入德军手中,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于武器装备的产量要求极高,危急时刻,英国和美国的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的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清单:

飞机: 14018架

坦克,装甲车: 22800辆

运输车: 501660辆

摩托车: 30000辆

铁路车辆: 13041辆

高炮: 7944门

冲锋枪: 108293挺

无烟火药: 130713吨

炸药: 132237吨

钢材: 2589766吨

铝: 26110吨

石油: 2622357吨

化学品: 631017吨

舰艇: 672艘

除了以上的武器装备,还有大量的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苏联。

所以虽然英国和美国没有参与进攻柏林,但是是有权利分享德国首都的,至于法国,只是给个面子,因为用特朗普的话说,美国和苏联军队进攻德军时,法国人正在学德语。


视野新观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德国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列入议程。会议的第一天就讨论对德作战问题,第二天就讨论处置德国的问题。斯大林在会议上首先发言,他要求三国首脑在会上作明确表态,斯大林所说的三国,即英国、美国、苏俄。他要求把三国的共识,作为决议明确的确定下来。经过讨论,三国首脑达成了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的协议。最后,雅尔塔会议决定在伦敦成立一个分割委员会,由艾登任主席,美、苏两国驻英大使任委员,负责研究分割德国的事宜,并要求在1个月之内,制定出一个肢解德国的计划。然而,雅尔塔会议之后,三个国家对分割德国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

1945年3月24日,丘吉尔表示:"在我对俄国意图的猜疑消失之前,我很不愿意分割德国。"两天以后,三国分割委员会苏联代表也向英、美两国的代表表示,"苏联政府把雅尔塔关于分割德国的决定理解为并不是一种负有义务的计划,而是在其他方式尚不足使德国失去伤害力的情况下,一种对德国施加压力的可能做法。"4月6日,罗斯福在分割委员会美方代表怀甫特的报告上批示,"我认为,我们的态度应是进行研究和迟延做出最后决定。"1945年5月9日,德国签署投降书的第二天,斯大林发表《告人民书》,在末尾部分他表示:"德国被彻底打败了,德国正在投降,苏联获得了胜利,虽然它既不打算割裂德国,也不打算消灭德国。"

苏、美、英三国的态度发生变化,是有其原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很难再次崛起,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策原地。更重要的是,随着三国共同敌人的即将失败和投降,苏联与美、英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这种矛盾既来源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又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冲实有关,三方都希望让德国保持完整,把它纳入到自己的营垒中去。

在波茨坦会议上,三国讨论了德国的管制原则、分区占领问题和赔偿问题,偏偏没有讨论以前一直很热门的分割问题,德国的分割问题己不了了之。另一个问题,是法国该不该单独拥有一个占领区。丘吉尔考虑到,英国在战后需要得到法国的支持,这样既可以在西方阵营中牵制美国,又能够在欧洲范围内对抗日益强大的苏联。于是,三国分区占领德国,变成了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1945年6月5日,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把德国分成4个部分,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声明还规定由四国总司令正式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7月中旬起,四大国在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至此,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


芦嘉玉


英美俄说好了共同占领。但谁先占领话语权更大。因此苏联不惜代价率先攻下了柏林。


难得浮生闲半日


之前说好的。共同占领柏林。英美对俄国武器装备等支援很多。没西方第二战场。苏联不是德国的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