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后白崇禧与阎锡山的待遇为何不同?

Hybrid_B


白崇禧在台湾的凄惨待遇实在是令人不愿多谈,“桂系双雄”之一,一代“小诸葛”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嗟叹。

而阎锡山的下场要好很多,当然,实权是不可能有实权的了,但安乐的日子还是能过的,顶多也就是有些思乡之苦罢了。

为啥待遇不同呢?那自然是因为老蒋更恨,也更忌惮白崇禧了。

“桂系”和阎锡山虽然都是民国军阀中的大派,但他们的目的可是不一样的,桂系是想从“镇南关”平推到“山海关”,控制全国政权,“李白”二人可是老蒋在国民政府内部的最大死对头。

而阎锡山不同,他没那么大的眼界和格局,只想当山西的“土皇帝”,他和蒋介石可没多大仇恨,顶多就是在“中央集权”的问题上有点矛盾。

他们眼界,格局和志向的差别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在大陆打江山的时候,“桂系”曾经风光无限,鼎盛时期,李宗仁更是直接当上中华民国总统!

而阎锡山呢?守着山西老窝当“工业党”,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老蒋一般也不怎么把他当回事,甚至直白点说就是看不起他。

但到了台湾就不一样了,对于白崇禧,委员长那是“有仇报仇”;对于阎锡山呢?阎锡山丢了山西,老蒋不也丢了南京嘛,所谓“亡国君臣最道同”,抱团痛哭吧,就别再为之前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了。


国史拾遗


白崇禧与阎锡山败退台湾后,都成了光杆司令,再也对蒋介石构不成威胁。对于这两个当年实力派大军阀,蒋介石还是区别对待。白崇禧基本上是个无权无职的闲人,而且他所住的白公馆,还受到保密局特务日夜监视。而阎锡山虽然挂了两个虚衔,小日子过得满舒坦的,还著书立说。

蒋介石对白崇禧可谓恨之入骨,对阎锡山只是另眼相看。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指挥打仗的确有一套。蒋介石几次拉拢都以失败告终。他和李宗仁称霸广西不说,还多次干预国民党中央的选举 ,蒋介石的几次下野,白崇禧都是冲锋在前。特别是48年以后,国民党败局已定,又是他和李宗仁从中作梗,逼的蒋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这种逼宫之举,让蒋介石刻骨铭心,白崇禧到台湾后,蒋介石焉能轻易放过他。



而阎锡山就与白崇禧的性质大不一样。虽然他和冯玉祥联手发动了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被打败后,阎锡山就变得乖巧多了。他在山西用三分之二的军队来修路,表示他不再穷兵黩武,对蒋介石做出重大决策,表面上是完全拥护。只要能让他做山西的土皇帝,他唯蒋介石马首是瞻。48年后,蒋介石下野,身为行政院长的阎锡山对代总统李宗仁处处掣肘,对蒋介石唯命是从。正是阎锡山把宝压在蒋介石身上,到台湾后,蒋介石才会对他额外开恩。


1960年,阎锡山病逝于家中,终年77岁。

1966年,白崇禧暴死于卧室,浑身发绿,死因不明。时年74岁。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不同之处有:

一,阎锡山在大陆的落幕表演是占了太原媒体整个版面,阎百川破例全套戎装,坐在医院病床上,旁边摆个纸盒,装满了白色胶囊,上面标着"氰化钾"片。

第二天,阎锡山带着家人和现金,乘坐一架C一一46运输机逃到台湾。
白崇禧没有老阎那么多过場,广西著名李白一同几步就到了香港,二个老朋友就这样在此了此残生倒也可以。

白崇禧反悔了,坚持要到台湾,杜月笙也无法阻止,只有李宗仁坚持不去台湾。
(撤退的国军一一下一站?)

白崇禧和阎锡山去了台湾后,都只挂了个闲职,境遇差不多。

阎锡山以为自己摆拍了一张"不成功则成仁"的照片,是忠君遗臣,到处批评国民党,四处批教某某战略早知如此等等马后炮,老
蒋听到鬼火冒,本来人就是这样,跘倒不痛爬起来痛,老蒋将前后三十年一想,这帮老傢伙在大陆就跟我打了几架了,此一时也彼一时,再留这些人何用?

阎锡山想起1930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白崇僖思绪飞到两广事变中老蒋的窘态,算了,水过三秋,百岁己过半,阎锡山辞职到乡下养老,1960年77岁去世。

白崇禧虽然担任一个头大脚轻的副职,却整天被保密局监控。

1966年白崇禧暴毙而殁,全身发绿,还是李宗仁眼光老辣一一走为上。


良人执戟2


1948年解放前夕公布的国民党43名战犯里面,蒋介石众望所归排名天字第1号,白崇禧排名第4,而独霸山西30余年的阎锡山处于中下游,才排名第32。蒋介石战败后逃往了台湾,阎锡山,白崇禧也跟着逃往了台湾。

论白崇禧和阎锡山,两人都和蒋介石争夺过天下王器归属。阎锡山的晋绥军曾经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联合冯玉祥与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胜出统一全国而告终。此时蒋介石也可以看做一路军阀,正处于势力的上升期,阎锡山可以看成是蒋介石踏向成功路的阶梯。蒋介石统一全国,大局已定,阎锡山独守山西地盘几十年,未曾与蒋介石有过大的冲突。

相反白崇禧所在的桂系,虽有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驾马车之说。其核心实则为“李白”组合,李宗仁在前,白崇禧在后出谋划策,所以人称白崇禧为小诸葛。桂系为了争夺天下归属和蒋介石也发生过“蒋桂战争”,结局还是以蒋介石胜出而告终。蒋介石大局已定,统一全国后。桂系并没有像阎锡山一样偃旗息鼓,而是多次卷土重来。解放前夕,蒋介石连续大败,正需要大力支持的时候。桂系拥兵自重,排兵布阵不受国府节制。白崇禧更是出谋划策帮助李宗仁将蒋介石赶下台,李宗仁当了代总统,此举可以看做是白崇禧对蒋介石的落井下石之举。

依战犯排名来看,白崇禧的能为要高于阎锡山,对蒋介石来说威胁也要高于阎锡山。以双方积怨来说,阎锡山认命,白崇禧不认命。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怨恨肯定高于阎锡山。到了台岛,蒋介石改组。原先的地方实力派都成了光杆司令,大多是有名无实的闲职。阎锡山也想重返政治舞台,但是碰壁之后就开始养花种草,脱离政治漩涡,颐养天年。相反白崇禧因李宗仁未到台岛,一直是蒋介石制约李宗仁的棋子,身不由己不能脱离政治漩涡,李宗仁回归大陆,白崇禧处境可想而知。

总的说来蒋介石还算地道,没有向对待陕西王杨虎城和山东王韩复渠这些政治对手一样,对阎锡山和白崇禧痛下杀手。阎锡山在台岛生活11年寿终正寝77岁,白崇禧在台岛生活17年,寿终正寝73岁(蒋介石谋杀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睁眼看西安


白崇禧和阎锡山在台湾不同的待遇问题在我看来就是政治斗争的问题,他们的待遇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资本不同,我们可以看看白,阎二人到了台湾之后他们身后政治资本的变化。

阎锡山退到台湾以后,其实已经就是虎落平阳了,阎锡山在大陆能和蒋介石争雄是因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还有几十万的晋绥军。可是解放战争打完以后,他的晋绥军打光了,山西也丢了,这时候的阎锡山已经不具备和蒋介石争雄的资本了,所以一到台湾以后,阎锡山的行政院院长位置丢了,晋系的人也被抹了干净。


蒋介石作为一个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招呼阎锡山,他没有必要对阎锡山赶尽杀绝。阎锡山自己也很聪明,很自觉的终老山林,不和蒋介石对着干了。

白崇禧则不一样,白崇禧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台湾以后,桂系还是有些势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职业的反蒋派。蒋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发展,所以他不得不对白崇禧下手。

但是刚到台湾的时候,桂系的李宗仁远在美国,所以一开始蒋介石还是想利用白崇禧牵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回归大陆。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妇回到了大陆,白崇禧的作用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这个时候蒋介石选择对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还没有定论



民国时期的这些风云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轨迹,他们在历史上都写下了自己的篇章,蒋介石也好,阎锡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终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历史十二郎


其实在蒋委员长的心里,他对阎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对白键生却一直很忌惮!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要调自己的黄埔嫡系部队去徐州参战,结果被白崇禧这个华中剿总司令给硬顶回去了。蒋介石气的打电话问白崇禧,我调我的嫡系参战,你凭什么阻拦!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两人在电话两头说着说着就骂起来了,这一骂就是半个多小时。



蒋介石和白崇禧对骂的结果,就是白崇禧对淮海战役的消极应付。当杜聿明和黄维两个集团先后被围后,蒋介石的手上已无兵可调,除了空投弹药和给养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对着上帝祈祷。最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歼在淮海战场。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打输光了,而坐镇武汉的白崇禧却加紧了倒蒋活动,逼着蒋介石让位于李宗仁。蒋介石怒不可遏,大骂:

共产党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还要我的钱!蒋介石曾经想让军统特务沈醉刺杀李、白二人,但苦于看家部队在损失殆尽,江北局势还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罢。

蒋介石怒骂白崇禧的话,在八八年拍摄《开国大典》电影时被引用,编剧对蒋总裁的原话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胆包天的做法,阎锡山敢干吗?估计给他十个豹子胆才有可能敢吧。

阎长官的处事准则就是谨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绝对不咬人。他一辈子,其实就只干了三件爷们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蒋

除此之外,阎长官再没干过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盘踞在山西,给中央各路大佬当孙子。北洋时代做了十六年孙子,国民政府时代做了十七年孙子,晚年在台湾又当了十年孙子。在认怂当孙子这方面,阎长官是有丰富经验的。既然这么听话,蒋介石又何必刁难他呢?这从侧面也证明了,阎锡山这个人有政治头脑,知进退。在党国内,就属他最会充和事佬。



反观桂系的一贯做派,逼宫篡位,什么出格的事都干的出来。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来形容。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蒋介石确实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国十六年八月中,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应钦。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蒋介石第二次下野,这一次联名反对他的人里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后主使,还是桂系。

完了吗?没完……



民国二十五年的两广事变,粤系陈济棠朝蒋介石开炮,桂系又公开支持陈济棠,气的蒋介石牙痒痒!平定广东后,蒋介石调动二十万部队进攻广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调动下,广西也武装了二十万兵力抗战中央。最后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变,刚刚跟蒋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当李、白二人听说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后,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给自己倒了一满杯白兰地,高兴地说:蒋公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蒋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国人之义愤!蒋介石听后,咬牙切齿。

民国三十七年,因为竞选副总统一事,蒋介石和桂系又杠上了。双方动用了舆论相互攻击对方,蒋介石还暗中派遣特务刺杀李宗仁。最后还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着,让蒋介石吃了哑巴亏。但是蒋介石也不服输,在总统就任典礼上也让李宗仁也了哑巴亏。一来一往,扯平了。但双方也算是彻底的闹掰了……



以上算是把蒋介石和白崇禧,蒋介石和阎锡山的政治矛盾大体捋了一遍。从互相伤害的程度来看,蒋介石和阎锡山其实没什么大仇,双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阎锡山的生存问题上,也就是蒋介石想不想让他继续在山西当土皇帝;但是蒋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双方的矛盾在于蒋介石的领导权

,也就是白崇禧总想把蒋介石给搞下台!这就意味着蒋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败雷州半岛,他和蒋介石的斗争,还会继续下去。这样的人,蒋介石岂能给他好看?到台湾后没杀他,只是做样子给党国同仁看罢了。蒋内心的的真实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领导权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实早在北伐结束时,智囊杨永泰就对白崇禧和阎锡山做过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他对蒋介石说:应该用军事手段(战争)解决桂系;用经济手段(收买)和政治手段(安抚)解决晋系。杨永泰的话,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蒋介石若想坐稳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没有调解余地的,只能用武力解决!而阎锡山,他是小肚鸡肠之人,扣扣搜搜的过日子,给点小钱就能收买。论眼界和魄力,阎锡山远远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杨永泰给出这个论断的时间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说的非常之精准!阎锡山在后来,给点小钱就能打发,只要不动摇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谁都忠诚;白崇禧则是截然相反,怎么喂都喂不饱。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物性格的差异,决定了蒋介石对阎锡山和白崇禧的态度吧。


Mer86


对付狼有对对付狼的方法,对付狗有对付狗的方法。

权力的交锋,永远离不开政治的角逐。

在政治上,阎锡山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

一场蒋冯阎战争便将阎锡山的头给摁下去了,虽然心里仍然不肯屈服于蒋介石,可是明面上却不得不臣服于蒋介石。

在李宗仁戴着“代总统”的头衔飞去美国后,按照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不能视事”的时候,即由行政院长代行总统职权。当时也确实有人提出来让阎锡山这个行政院长代行总统职权,但是阎却讳莫如深,反问你给我说说李代总统怎么不能视事了?阎不是不想代行总统职权,是实在不敢呀!曾经意气风发的李宗仁在这时候都已经夹着尾巴跑去美国了,他阎锡山怎么敢自己往蒋介石的枪口上撞?



阎锡山能够成为民国政坛上的“不倒翁”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辛亥革命中,他用手里的枪当上了山西都督,等到袁世凯派兵来打他的时候,他立刻致函袁世凯,说我拥护你!他摇身一变成为了袁世凯的铁杆支持者,为袁世凯鞍前马后。等到袁世凯病逝、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以后,他立刻又投到了段的阵营,原因仍然是他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段祺瑞,他需要在北京政府的庇护下生存和发展。在段祺瑞下野后,阎锡山觉得自己可以出来争一争了,所以没有投靠谁,自己当老板。

在北伐的时候,阎锡山原想着作壁上观,玩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弄了个国民军联军响应北伐,北伐军又压着吴佩孚和孙传芳打,阎一看这局势明显倒向了北伐军,赶紧在城头升起了青天白日旗。不过,阎锡山终究是个有野心的人,也是个不愿受人钳制的人,所以在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削藩”的时候,阎又和冯玉祥、桂系“李白”竖起了反蒋的旗帜,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们失败了,阎锡山被一场中原大战给彻底打怕了,蒋介石之势已成,无人再可撼动。

所以,阎锡山不敢再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抢地盘,心想只要能守住山西便好。阎锡山专心发展山西,结果愣是将山西变成了模范省,受到山西百姓的称赞。

跑到台湾后,阎锡山表现得更“怂”了,蒋介石怎么说,他怎么做。

蒋介石这边宣布,我要复职当总统。

阎锡山那边马上表示,同意,同意,同意。

然后同意完了还要辞去行政院长的职务,毕竟要将位置腾出来给蒋介石的人呀!阎锡山敢不同意吗?不敢,小命要紧,怕蒋介石暗地里给他小鞋穿,小鞋挤脚穿着不好走路,弄不好走着走着摔一跤便呜呼哀哉了!阎锡山辞职以后,安安心心地过自己的小日子,1960年5月在台北病逝。

对于识时务的阎锡山,蒋介石也不好赶尽杀绝,否则名声不好听,也不利于收揽人心。

对于蒋介石来说,白崇禧与阎锡山相比,简直是魔鬼!

白崇禧,这个身高比蒋介石高不少的广西人,太招蒋介石的恨了,他做的那叫什么事呀!

1927年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冯玉祥逼迫蒋介石下野,蒋介石在会上本来只是客气地说说自己可以离开,白崇禧立刻顺着他的话说你离开也好,蒋介石当时心中很恼火,估计不知道怎么骂他娘的呢。蒋介石赶紧将目光转向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何应钦,想让他说句挽留的话,好让自己有个台阶下,结果没想到何应钦早已经和“李白”他们串通一气,竟然什么也没说。于是,蒋介石只好灰溜溜地辞职了。

在蒋桂战争开打的时候,蒋介石也不是占据绝对优势,当时也是“李白”大意,白崇禧已经基本上敲定了战略,蒋介石也挺慌的,所以派了特务去暗杀白崇禧。“李白”当时的地盘可没比蒋介石小多少,所以也很有信心,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竟然跟他们玩阴的,暗中使了一招“有钱能使鬼推磨”,对桂系将领进行收买和策反。蒋介石这招也够狠的,以军事手段为主,以政治手段和金钱攻势为辅,简直势如破竹,蒋桂战争刚刚开打没几天,很多桂系将领便背叛了“李白”,蒋桂战争也以桂系的失败告终。这事换成阎锡山,估计已经硬着头皮唱征服了,可是白崇禧他们愣是屹立不倒,继续与蒋介石对抗,直到1949年。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好日子已经接近尾声,蒋介石也早就安排好了退到台湾的事,但是谁又能想,临了了他还得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一番羞辱?白崇禧毫不避讳地说:“老蒋的老本丢得差不多,再搞不下去了,我们要老蒋下野,德公上台。”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当然也不肯就范,但是“李白”已经摆明了车马,你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他们甚至还逼迫张群、张治中这些人去“奉劝”蒋介石下野,让蒋很丢颜面。不过,蒋介石后来转念一想,干脆来个“以退为进”,所以在为日后的复出铺好路以后,他辞职了。

但是不管怎样,蒋介石与白崇禧的仇是解不开了。

当时这么多军阀,反对过蒋介石的也有很多,但是能将反蒋从头贯彻到尾的唯有桂系!

桂系能让蒋介石这么头疼,当然少不了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的功劳!



去台湾后,蒋介石更是时刻不敢放松对白崇禧的警惕,生怕在美国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来个里应外合,所以24小时派人盯着他。最后他忍无可忍之下找陈诚说这事,陈诚说是为了保护他,白崇禧为此说了句气话,说副总统才需要保护,我不需要。难道白崇禧真不知道是蒋介石安排人监视他吗?当然知道。这时候的白崇禧表面上看去已经没了威胁,蒋为什么还这么忌惮他?

当时美国人一直有换“代理人”的想法,孙立人就是因为这事被蒋软禁的,可是那时候李宗仁却正好在美国,蒋就是怕李在美国寻求帮助,然后......

所以,白崇禧只能活在蒋介石的监视之下,没有秘密地活着!

论政治,白崇禧不如阎锡山,更不如李宗仁。

在白崇禧死后李宗仁更是损道:“这人太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没有什么远见,否则也不可能以那种丢脸的方式去世。”

一个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一个仍然隐藏着可能改天换日的威胁,这也是蒋介石给了阎锡山和白崇禧不同“待遇”的原因。


吾与吾国


在台湾,白崇禧和阎锡山的待遇有不同吗?不都是被蒋介石打入冷宫,最多坐个闲职,要说最大的不同就是阎锡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蒋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俩,在大陆叱咤风云的那些大佬、军阀们,当年都还能跟蒋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台湾基本都被解除了权力,像何应钦、杨森、薛岳等,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国去了。

蒋介石去了台湾之后,总结失败的原因,深感派系众多、人心不齐,还有就是纪律涣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绝对专治地位。于是他把阎锡山、白崇禧这些人全部搁置一旁,全力重用黄埔系学生,如陈诚。

阎锡山刚到台湾时任行政院长,还准备大展拳脚,到处发表演讲,批评国民党内的不团结。差点没把老蒋气死,1950年蒋介石改组行政院,把阎锡山的人全换掉了,气的阎锡山打算以退为进,提出辞职,谁知蒋介石直接给批准了。

这下阎锡山只好真的辞职了,辞职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台北地处偏僻的丽水街,开始一心写书,后来又搬到了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一边著述,一边除草种地,打发时间,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岁。

白崇禧和阎锡山不同,组开始没去台湾,而是跟着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结果想来想去还是孤身去了台湾。白崇禧跟着李宗仁,在大陆时就经常反蒋,抗战之前就打过好几仗,抗战后还曾把他从总统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总统。

白崇禧到了台湾后,只担任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保密局(以前的军统)甚至在白崇禧公馆对面建了个派出所,对她他行严密监视。

1966年白崇禧去世时属于暴毙,而且尸身发绿,有传闻是被蒋介石下令毒杀。


渔樵侃史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复任“中华民国总统”,逼退了阎锡山的“行政院长”,并换陈诚上任后,才真正达成了,在大陆搞几十年都不曾搞成的独裁统冶。为什么这么说?在台湾,所有的军阀,都不过是些年逾花甲的可怜人。比如阎锡山、白崇禧这些在大陆常与蒋介石作对的军阀力量。

在国共内战之时,他们手中的兵,早被解放军消灭殆尽了,没兵了还怎么掣肘老蒋?再说台湾,地不过大陆的1/265,人不足大陆的百分之二。这些军阀,在台湾也无人、无地,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自然个个都仰老蒋之鼻息,而苟活着。所以说,老蒋在大陆折腾了半辈子的独裁统冶,到了台湾,却不费吹灰之力到手。也算是一大讽刺。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一代名将。不仅战绩丰硕令人叹服,而且理论功底也很强,曾撰写过《游击战纲要》等著作,其在抗日战争中所提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真知灼见,不仅训斥了主和派的无知,也校正了主战派的浮躁,还被国民政府奉为最高抗日战略。

难怪他的对手——“战神”林彪在与白崇禧几经较量后,也点赞白是国军将领中最有才干和智慧的人,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一般对像陈诚、阎锡山等将领,评价就送4个字“无足挂齿”,但对白崇禧却评之为“中国境内最为狡诈的军阀”。周恩来评价白崇禧,“有指挥才能,无政冶能力”。




白扛着这么多厉害的评价去台湾,却搞得晚景比阎锡山更为凄凉。不唯它,皆为白对政冶的观察力偏弱。“新桂系”的另一巨头李宗仁,曾劝其不要栖身台湾。白最终还是跟老蒋去了台湾。实际上,白是被当做“新桂系”的人质押在台湾。等到65年李宗仁回归大陆后,白的价值便荡然无存,老蒋命令毛人凤下手制裁。

保密局长毛人凤,令谷正文执行暗杀,谷正文买通白崇禧的副官,2次利用白喜打猎之特点,设局暗杀,幸得随员果断处置而未成。最后一次,是侦知白的原配马佩璋亡故,白为打发苦闷、失意,与身边的张姓护士时有缠绵。保密局利用其年已古稀,需“补药”强体之机会,在药房将加大剂量的“补药”供给白使用,令白于66年12月一补不起。一代名将,英雄迟暮竟如此凄惨。




阎锡山,在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中,于49年6月在广州,就任李宗仁政府的“行政院长”一职。到台湾后,老蒋不顾法统,竞强行搞掉李宗仁的“总统”,自己上位,又劝阎锡山递了辞呈,让陈城上位。阎锡山一气之下,次日便搬到僻静的丽水街居住,半年后,又从丽水街搬到更为偏僻的台北市郊阳明山边居住。彻底做了个寄情山水、无意政冶的寓公。天天养花著文,作息规律。

蒋介石来阎处看望了几次,终于放下心来,嘱他好生将息,便不再注意他了。阎在这期间写下了《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孔子学说》、《大同之路》、《三百年中国》等著作,不仅如此,阎锡山还在77岁之际,雄心万丈制订了一个研读25史的计划。这个,实在令人钦佩。78岁,阎锡山于60年5月于台北亡故。


阎锡山的境遇为什么比白崇禧要好点?原因在于,阎锡山与其说军阀,还不如说是个晋商,阎的经营能力,远比其军事能力的乏善可陈,要如雷贯耳的多。抗日时期,经阎的苦心经营,在山西积累大量的资产财富,阎军在如此优势的后勤支撑下,战力还不如穷的叮当响的西北军。也是令人懵逼!

同理,阎锡山逃台,也带过来不少财富,再加上阎锡山识时务,及时退出政坛,寄情于山水。生活上又比较富裕,自然比靠领退休工资生活的白崇禧要好,再加白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质,是用来牵绊李宗仁的。在蒋的眼里,自然盯得要比阎锡山要紧。还屡屡要设局暗杀白崇禧。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做为民国不倒翁的阎锡山,老谋深算,有极高明的处世哲学,既善于笼络下属,又善于趋利避害。中原大战后,他就知道,凭一个山西之力,要想战胜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只有归顺才可自保。解放战争中,阎锡山也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太原城是解放军最难啃的钉子,阎的部下宁死不降,成为国民政府杀身成仁的表率。阎锡山赴台后,明哲保身,不问政事,所以蒋介石不为难他。而白崇禧做为桂系三巨头中惟一一个在台代表人物,刚到台湾时,因代总统李宗仁在美国、香港等地尚有影响,蒋介石通过白崇禧还想感化李宗仁,至少不让李宗仁走向极端,当李宗仁归顺大陆,白崇禧一下子失去了利用价值,势必要为桂系与蒋数十年的内斗,三次逼蒋下台的所作所为负责,甚至把淮海战役失败而导致长江以北全面失守的责任,也全部搁在白崇禧身上。不为难小诸葛白崇禧,蒋介石郁积胸中几十年的怒气 向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