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的待遇為何不同?

Hybrid_B


白崇禧在臺灣的悽慘待遇實在是令人不願多談,“桂系雙雄”之一,一代“小諸葛”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嗟嘆。

而閻錫山的下場要好很多,當然,實權是不可能有實權的了,但安樂的日子還是能過的,頂多也就是有些思鄉之苦罷了。

為啥待遇不同呢?那自然是因為老蔣更恨,也更忌憚白崇禧了。

“桂系”和閻錫山雖然都是民國軍閥中的大派,但他們的目的可是不一樣的,桂系是想從“鎮南關”平推到“山海關”,控制全國政權,“李白”二人可是老蔣在國民政府內部的最大死對頭。

而閻錫山不同,他沒那麼大的眼界和格局,只想當山西的“土皇帝”,他和蔣介石可沒多大仇恨,頂多就是在“中央集權”的問題上有點矛盾。

他們眼界,格局和志向的差別帶來了不同的後果,在大陸打江山的時候,“桂系”曾經風光無限,鼎盛時期,李宗仁更是直接當上中華民國總統!

而閻錫山呢?守著山西老窩當“工業黨”,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老蔣一般也不怎麼把他當回事,甚至直白點說就是看不起他。

但到了臺灣就不一樣了,對於白崇禧,委員長那是“有仇報仇”;對於閻錫山呢?閻錫山丟了山西,老蔣不也丟了南京嘛,所謂“亡國君臣最道同”,抱團痛哭吧,就別再為之前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慪氣了。


國史拾遺


白崇禧與閻錫山敗退臺灣後,都成了光桿司令,再也對蔣介石構不成威脅。對於這兩個當年實力派大軍閥,蔣介石還是區別對待。白崇禧基本上是個無權無職的閒人,而且他所住的白公館,還受到保密局特務日夜監視。而閻錫山雖然掛了兩個虛銜,小日子過得滿舒坦的,還著書立說。

蔣介石對白崇禧可謂恨之入骨,對閻錫山只是另眼相看。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指揮打仗的確有一套。蔣介石几次拉攏都以失敗告終。他和李宗仁稱霸廣西不說,還多次干預國民黨中央的選舉 ,蔣介石的幾次下野,白崇禧都是衝鋒在前。特別是48年以後,國民黨敗局已定,又是他和李宗仁從中作梗,逼的蔣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這種逼宮之舉,讓蔣介石刻骨銘心,白崇禧到臺灣後,蔣介石焉能輕易放過他。



而閻錫山就與白崇禧的性質大不一樣。雖然他和馮玉祥聯手發動了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被打敗後,閻錫山就變得乖巧多了。他在山西用三分之二的軍隊來修路,表示他不再窮兵黷武,對蔣介石做出重大決策,表面上是完全擁護。只要能讓他做山西的土皇帝,他唯蔣介石馬首是瞻。48年後,蔣介石下野,身為行政院長的閻錫山對代總統李宗仁處處掣肘,對蔣介石唯命是從。正是閻錫山把寶壓在蔣介石身上,到臺灣後,蔣介石才會對他額外開恩。


1960年,閻錫山病逝於家中,終年77歲。

1966年,白崇禧暴死於臥室,渾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74歲。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不同之處有:

一,閻錫山在大陸的落幕表演是佔了太原媒體整個版面,閻百川破例全套戎裝,坐在醫院病床上,旁邊擺個紙盒,裝滿了白色膠囊,上面標著"氰化鉀"片。

第二天,閻錫山帶著家人和現金,乘坐一架C一一46運輸機逃到臺灣。
白崇禧沒有老閻那麼多過場,廣西著名李白一同幾步就到了香港,二個老朋友就這樣在此了此殘生倒也可以。

白崇禧反悔了,堅持要到臺灣,杜月笙也無法阻止,只有李宗仁堅持不去臺灣。
(撤退的國軍一一下一站?)

白崇禧和閻錫山去了臺灣後,都只掛了個閒職,境遇差不多。

閻錫山以為自己擺拍了一張"不成功則成仁"的照片,是忠君遺臣,到處批評國民黨,四處批教某某戰略早知如此等等馬後炮,老
蔣聽到鬼火冒,本來人就是這樣,跘倒不痛爬起來痛,老蔣將前後三十年一想,這幫老傢伙在大陸就跟我打了幾架了,此一時也彼一時,再留這些人何用?

閻錫山想起1930年的蔣馮閻中原大戰,白崇僖思緒飛到兩廣事變中老蔣的窘態,算了,水過三秋,百歲己過半,閻錫山辭職到鄉下養老,1960年77歲去世。

白崇禧雖然擔任一個頭大腳輕的副職,卻整天被保密局監控。

1966年白崇禧暴斃而歿,全身發綠,還是李宗仁眼光老辣一一走為上。


良人執戟2


1948年解放前夕公佈的國民黨43名戰犯裡面,蔣介石眾望所歸排名天字第1號,白崇禧排名第4,而獨霸山西30餘年的閻錫山處於中下游,才排名第32。蔣介石戰敗後逃往了臺灣,閻錫山,白崇禧也跟著逃往了臺灣。

論白崇禧和閻錫山,兩人都和蔣介石爭奪過天下王器歸屬。閻錫山的晉綏軍曾經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聯合馮玉祥與蔣介石發動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勝出統一全國而告終。此時蔣介石也可以看做一路軍閥,正處於勢力的上升期,閻錫山可以看成是蔣介石踏向成功路的階梯。蔣介石統一全國,大局已定,閻錫山獨守山西地盤幾十年,未曾與蔣介石有過大的衝突。

相反白崇禧所在的桂系,雖有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駕馬車之說。其核心實則為“李白”組合,李宗仁在前,白崇禧在後出謀劃策,所以人稱白崇禧為小諸葛。桂係為了爭奪天下歸屬和蔣介石也發生過“蔣桂戰爭”,結局還是以蔣介石勝出而告終。蔣介石大局已定,統一全國後。桂系並沒有像閻錫山一樣偃旗息鼓,而是多次捲土重來。解放前夕,蔣介石連續大敗,正需要大力支持的時候。桂系擁兵自重,排兵佈陣不受國府節制。白崇禧更是出謀劃策幫助李宗仁將蔣介石趕下臺,李宗仁當了代總統,此舉可以看做是白崇禧對蔣介石的落井下石之舉。

依戰犯排名來看,白崇禧的能為要高於閻錫山,對蔣介石來說威脅也要高於閻錫山。以雙方積怨來說,閻錫山認命,白崇禧不認命。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怨恨肯定高於閻錫山。到了臺島,蔣介石改組。原先的地方實力派都成了光桿司令,大多是有名無實的閒職。閻錫山也想重返政治舞臺,但是碰壁之後就開始養花種草,脫離政治漩渦,頤養天年。相反白崇禧因李宗仁未到臺島,一直是蔣介石制約李宗仁的棋子,身不由己不能脫離政治漩渦,李宗仁迴歸大陸,白崇禧處境可想而知。

總的說來蔣介石還算地道,沒有向對待陝西王楊虎城和山東王韓復渠這些政治對手一樣,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痛下殺手。閻錫山在臺島生活11年壽終正寢77歲,白崇禧在臺島生活17年,壽終正寢73歲(蔣介石謀殺一說純屬子虛烏有)。


睜眼看西安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臺灣不同的待遇問題在我看來就是政治鬥爭的問題,他們的待遇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政治資本不同,我們可以看看白,閻二人到了臺灣之後他們身後政治資本的變化。

閻錫山退到臺灣以後,其實已經就是虎落平陽了,閻錫山在大陸能和蔣介石爭雄是因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還有幾十萬的晉綏軍。可是解放戰爭打完以後,他的晉綏軍打光了,山西也丟了,這時候的閻錫山已經不具備和蔣介石爭雄的資本了,所以一到臺灣以後,閻錫山的行政院院長位置丟了,晉系的人也被抹了乾淨。


蔣介石作為一個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招呼閻錫山,他沒有必要對閻錫山趕盡殺絕。閻錫山自己也很聰明,很自覺的終老山林,不和蔣介石對著幹了。

白崇禧則不一樣,白崇禧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臺灣以後,桂系還是有些勢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職業的反蔣派。蔣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發展,所以他不得不對白崇禧下手。

但是剛到臺灣的時候,桂系的李宗仁遠在美國,所以一開始蔣介石還是想利用白崇禧牽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迴歸大陸。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到了大陸,白崇禧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這個時候蔣介石選擇對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還沒有定論



民國時期的這些風雲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軌跡,他們在歷史上都寫下了自己的篇章,蔣介石也好,閻錫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終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歷史十二郎


其實在蔣委員長的心裡,他對閻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對白鍵生卻一直很忌憚!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要調自己的黃埔嫡系部隊去徐州參戰,結果被白崇禧這個華中剿總司令給硬頂回去了。蔣介石氣的打電話問白崇禧,我調我的嫡系參戰,你憑什麼阻攔!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兩人在電話兩頭說著說著就罵起來了,這一罵就是半個多小時。



蔣介石和白崇禧對罵的結果,就是白崇禧對淮海戰役的消極應付。當杜聿明和黃維兩個集團先後被圍後,蔣介石的手上已無兵可調,除了空投彈藥和給養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對著上帝祈禱。最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殲在淮海戰場。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打輸光了,而坐鎮武漢的白崇禧卻加緊了倒蔣活動,逼著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蔣介石怒不可遏,大罵:

共產黨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還要我的錢!蔣介石曾經想讓軍統特務沈醉刺殺李、白二人,但苦於看家部隊在損失殆盡,江北局勢還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罷。

蔣介石怒罵白崇禧的話,在八八年拍攝《開國大典》電影時被引用,編劇對蔣總裁的原話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膽包天的做法,閻錫山敢幹嗎?估計給他十個豹子膽才有可能敢吧。

閻長官的處事準則就是謹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絕對不咬人。他一輩子,其實就只幹了三件爺們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蔣

除此之外,閻長官再沒幹過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盤踞在山西,給中央各路大佬當孫子。北洋時代做了十六年孫子,國民政府時代做了十七年孫子,晚年在臺灣又當了十年孫子。在認慫當孫子這方面,閻長官是有豐富經驗的。既然這麼聽話,蔣介石又何必刁難他呢?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閻錫山這個人有政治頭腦,知進退。在黨國內,就屬他最會充和事佬。



反觀桂系的一貫做派,逼宮篡位,什麼出格的事都乾的出來。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來形容。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蔣介石確實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國十六年八月中,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應欽。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

完了嗎?沒完……



民國二十五年的兩廣事變,粵系陳濟棠朝蔣介石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蔣介石調動二十萬部隊進攻廣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也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最後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變,剛剛跟蔣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白二人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蔣介石聽後,咬牙切齒。

民國三十七年,因為競選副總統一事,蔣介石和桂系又槓上了。雙方動用了輿論相互攻擊對方,蔣介石還暗中派遣特務刺殺李宗仁。最後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著,讓蔣介石吃了啞巴虧。但是蔣介石也不服輸,在總統就任典禮上也讓李宗仁也了啞巴虧。一來一往,扯平了。但雙方也算是徹底的鬧掰了……



以上算是把蔣介石和白崇禧,蔣介石和閻錫山的政治矛盾大體捋了一遍。從互相傷害的程度來看,蔣介石和閻錫山其實沒什麼大仇,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閻錫山的生存問題上,也就是蔣介石想不想讓他繼續在山西當土皇帝;但是蔣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雙方的矛盾在於蔣介石的領導權

,也就是白崇禧總想把蔣介石給搞下臺!這就意味著蔣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敗雷州半島,他和蔣介石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這樣的人,蔣介石豈能給他好看?到臺灣後沒殺他,只是做樣子給黨國同仁看罷了。蔣內心的的真實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領導權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實早在北伐結束時,智囊楊永泰就對白崇禧和閻錫山做過一個非常精準的總結。他對蔣介石說:應該用軍事手段(戰爭)解決桂系;用經濟手段(收買)和政治手段(安撫)解決晉系。楊永泰的話,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蔣介石若想坐穩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沒有調解餘地的,只能用武力解決!而閻錫山,他是小肚雞腸之人,扣扣搜搜的過日子,給點小錢就能收買。論眼界和魄力,閻錫山遠遠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楊永泰給出這個論斷的時間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說的非常之精準!閻錫山在後來,給點小錢就能打發,只要不動搖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誰都忠誠;白崇禧則是截然相反,怎麼喂都喂不飽。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種人物性格的差異,決定了蔣介石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態度吧。


Mer86


對付狼有對對付狼的方法,對付狗有對付狗的方法。

權力的交鋒,永遠離不開政治的角逐。

在政治上,閻錫山是一個很識時務的人。

一場蔣馮閻戰爭便將閻錫山的頭給摁下去了,雖然心裡仍然不肯屈服於蔣介石,可是明面上卻不得不臣服於蔣介石。

在李宗仁戴著“代總統”的頭銜飛去美國後,按照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不能視事”的時候,即由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當時也確實有人提出來讓閻錫山這個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但是閻卻諱莫如深,反問你給我說說李代總統怎麼不能視事了?閻不是不想代行總統職權,是實在不敢呀!曾經意氣風發的李宗仁在這時候都已經夾著尾巴跑去美國了,他閻錫山怎麼敢自己往蔣介石的槍口上撞?



閻錫山能夠成為民國政壇上的“不倒翁”不是沒有原因的,在辛亥革命中,他用手裡的槍當上了山西都督,等到袁世凱派兵來打他的時候,他立刻致函袁世凱,說我擁護你!他搖身一變成為了袁世凱的鐵桿支持者,為袁世凱鞍前馬後。等到袁世凱病逝、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以後,他立刻又投到了段的陣營,原因仍然是他的實力不足以對抗段祺瑞,他需要在北京政府的庇護下生存和發展。在段祺瑞下野後,閻錫山覺得自己可以出來爭一爭了,所以沒有投靠誰,自己當老闆。

在北伐的時候,閻錫山原想著作壁上觀,玩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馮玉祥從蘇聯回國弄了個國民軍聯軍響應北伐,北伐軍又壓著吳佩孚和孫傳芳打,閻一看這局勢明顯倒向了北伐軍,趕緊在城頭升起了青天白日旗。不過,閻錫山終究是個有野心的人,也是個不願受人鉗制的人,所以在北伐成功後,蔣介石“削藩”的時候,閻又和馮玉祥、桂系“李白”豎起了反蔣的旗幟,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們失敗了,閻錫山被一場中原大戰給徹底打怕了,蔣介石之勢已成,無人再可撼動。

所以,閻錫山不敢再在蔣介石的眼皮底下搶地盤,心想只要能守住山西便好。閻錫山專心發展山西,結果愣是將山西變成了模範省,受到山西百姓的稱讚。

跑到臺灣後,閻錫山表現得更“慫”了,蔣介石怎麼說,他怎麼做。

蔣介石這邊宣佈,我要復職當總統。

閻錫山那邊馬上表示,同意,同意,同意。

然後同意完了還要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畢竟要將位置騰出來給蔣介石的人呀!閻錫山敢不同意嗎?不敢,小命要緊,怕蔣介石暗地裡給他小鞋穿,小鞋擠腳穿著不好走路,弄不好走著走著摔一跤便嗚呼哀哉了!閻錫山辭職以後,安安心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1960年5月在臺北病逝。

對於識時務的閻錫山,蔣介石也不好趕盡殺絕,否則名聲不好聽,也不利於收攬人心。

對於蔣介石來說,白崇禧與閻錫山相比,簡直是魔鬼!

白崇禧,這個身高比蔣介石高不少的廣西人,太招蔣介石的恨了,他做的那叫什麼事呀!

1927年李宗仁、白崇禧聯合馮玉祥逼迫蔣介石下野,蔣介石在會上本來只是客氣地說說自己可以離開,白崇禧立刻順著他的話說你離開也好,蔣介石當時心中很惱火,估計不知道怎麼罵他孃的呢。蔣介石趕緊將目光轉向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何應欽,想讓他說句挽留的話,好讓自己有個臺階下,結果沒想到何應欽早已經和“李白”他們串通一氣,竟然什麼也沒說。於是,蔣介石只好灰溜溜地辭職了。

在蔣桂戰爭開打的時候,蔣介石也不是佔據絕對優勢,當時也是“李白”大意,白崇禧已經基本上敲定了戰略,蔣介石也挺慌的,所以派了特務去暗殺白崇禧。“李白”當時的地盤可沒比蔣介石小多少,所以也很有信心,只是他們沒想到的是蔣介石竟然跟他們玩陰的,暗中使了一招“有錢能使鬼推磨”,對桂系將領進行收買和策反。蔣介石這招也夠狠的,以軍事手段為主,以政治手段和金錢攻勢為輔,簡直勢如破竹,蔣桂戰爭剛剛開打沒幾天,很多桂系將領便背叛了“李白”,蔣桂戰爭也以桂系的失敗告終。這事換成閻錫山,估計已經硬著頭皮唱征服了,可是白崇禧他們愣是屹立不倒,繼續與蔣介石對抗,直到1949年。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好日子已經接近尾聲,蔣介石也早就安排好了退到臺灣的事,但是誰又能想,臨了了他還得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一番羞辱?白崇禧毫不避諱地說:“老蔣的老本丟得差不多,再搞不下去了,我們要老蔣下野,德公上臺。”剛開始的時候,蔣介石當然也不肯就範,但是“李白”已經擺明了車馬,你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他們甚至還逼迫張群、張治中這些人去“奉勸”蔣介石下野,讓蔣很丟顏面。不過,蔣介石後來轉念一想,乾脆來個“以退為進”,所以在為日後的復出鋪好路以後,他辭職了。

但是不管怎樣,蔣介石與白崇禧的仇是解不開了。

當時這麼多軍閥,反對過蔣介石的也有很多,但是能將反蔣從頭貫徹到尾的唯有桂系!

桂系能讓蔣介石這麼頭疼,當然少不了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的功勞!



去臺灣後,蔣介石更是時刻不敢放鬆對白崇禧的警惕,生怕在美國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來個裡應外合,所以24小時派人盯著他。最後他忍無可忍之下找陳誠說這事,陳誠說是為了保護他,白崇禧為此說了句氣話,說副總統才需要保護,我不需要。難道白崇禧真不知道是蔣介石安排人監視他嗎?當然知道。這時候的白崇禧表面上看去已經沒了威脅,蔣為什麼還這麼忌憚他?

當時美國人一直有換“代理人”的想法,孫立人就是因為這事被蔣軟禁的,可是那時候李宗仁卻正好在美國,蔣就是怕李在美國尋求幫助,然後......

所以,白崇禧只能活在蔣介石的監視之下,沒有秘密地活著!

論政治,白崇禧不如閻錫山,更不如李宗仁。

在白崇禧死後李宗仁更是損道:“這人太自負,其實在政治上沒有什麼遠見,否則也不可能以那種丟臉的方式去世。”

一個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一個仍然隱藏著可能改天換日的威脅,這也是蔣介石給了閻錫山和白崇禧不同“待遇”的原因。


吾與吾國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有不同嗎?不都是被蔣介石打入冷宮,最多坐個閒職,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閻錫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倆,在大陸叱吒風雲的那些大佬、軍閥們,當年都還能跟蔣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臺灣基本都被解除了權力,像何應欽、楊森、薛嶽等,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國去了。

蔣介石去了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深感派系眾多、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紀律渙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絕對專治地位。於是他把閻錫山、白崇禧這些人全部擱置一旁,全力重用黃埔系學生,如陳誠。

閻錫山剛到臺灣時任行政院長,還準備大展拳腳,到處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差點沒把老蔣氣死,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這下閻錫山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白崇禧和閻錫山不同,組開始沒去臺灣,而是跟著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孤身去了臺灣。白崇禧跟著李宗仁,在大陸時就經常反蔣,抗戰之前就打過好幾仗,抗戰後還曾把他從總統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保密局(以前的軍統)甚至在白崇禧公館對面建了個派出所,對她他行嚴密監視。

1966年白崇禧去世時屬於暴斃,而且屍身發綠,有傳聞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殺。


漁樵侃史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蔣介石復任“中華民國總統”,逼退了閻錫山的“行政院長”,並換陳誠上任後,才真正達成了,在大陸搞幾十年都不曾搞成的獨裁統冶。為什麼這麼說?在臺灣,所有的軍閥,都不過是些年逾花甲的可憐人。比如閻錫山、白崇禧這些在大陸常與蔣介石作對的軍閥力量。

在國共內戰之時,他們手中的兵,早被解放軍消滅殆盡了,沒兵了還怎麼掣肘老蔣?再說臺灣,地不過大陸的1/265,人不足大陸的百分之二。這些軍閥,在臺灣也無人、無地,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自然個個都仰老蔣之鼻息,而苟活著。所以說,老蔣在大陸折騰了半輩子的獨裁統冶,到了臺灣,卻不費吹灰之力到手。也算是一大諷刺。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一代名將。不僅戰績豐碩令人歎服,而且理論功底也很強,曾撰寫過《游擊戰綱要》等著作,其在抗日戰爭中所提的“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真知灼見,不僅訓斥了主和派的無知,也校正了主戰派的浮躁,還被國民政府奉為最高抗日戰略。

難怪他的對手——“戰神”林彪在與白崇禧幾經較量後,也點贊白是國軍將領中最有才幹和智慧的人,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一般對像陳誠、閻錫山等將領,評價就送4個字“無足掛齒”,但對白崇禧卻評之為“中國境內最為狡詐的軍閥”。周恩來評價白崇禧,“有指揮才能,無政冶能力”。




白扛著這麼多厲害的評價去臺灣,卻搞得晚景比閻錫山更為淒涼。不唯它,皆為白對政冶的觀察力偏弱。“新桂系”的另一巨頭李宗仁,曾勸其不要棲身臺灣。白最終還是跟老蔣去了臺灣。實際上,白是被當做“新桂系”的人質押在臺灣。等到65年李宗仁迴歸大陸後,白的價值便蕩然無存,老蔣命令毛人鳳下手製裁。

保密局長毛人鳳,令谷正文執行暗殺,谷正文買通白崇禧的副官,2次利用白喜打獵之特點,設局暗殺,幸得隨員果斷處置而未成。最後一次,是偵知白的原配馬佩璋亡故,白為打發苦悶、失意,與身邊的張姓護士時有纏綿。保密局利用其年已古稀,需“補藥”強體之機會,在藥房將加大劑量的“補藥”供給白使用,令白於66年12月一補不起。一代名將,英雄遲暮竟如此悽慘。




閻錫山,在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中,於49年6月在廣州,就任李宗仁政府的“行政院長”一職。到臺灣後,老蔣不顧法統,競強行搞掉李宗仁的“總統”,自己上位,又勸閻錫山遞了辭呈,讓陳城上位。閻錫山一氣之下,次日便搬到僻靜的麗水街居住,半年後,又從麗水街搬到更為偏僻的臺北市郊陽明山邊居住。徹底做了個寄情山水、無意政冶的寓公。天天養花著文,作息規律。

蔣介石來閻處看望了幾次,終於放下心來,囑他好生將息,便不再注意他了。閻在這期間寫下了《世界和平與世界大戰》、《孔子學說》、《大同之路》、《三百年中國》等著作,不僅如此,閻錫山還在77歲之際,雄心萬丈制訂了一個研讀25史的計劃。這個,實在令人欽佩。78歲,閻錫山於60年5月於臺北亡故。


閻錫山的境遇為什麼比白崇禧要好點?原因在於,閻錫山與其說軍閥,還不如說是個晉商,閻的經營能力,遠比其軍事能力的乏善可陳,要如雷貫耳的多。抗日時期,經閻的苦心經營,在山西積累大量的資產財富,閻軍在如此優勢的後勤支撐下,戰力還不如窮的叮噹響的西北軍。也是令人懵逼!

同理,閻錫山逃臺,也帶過來不少財富,再加上閻錫山識時務,及時退出政壇,寄情于山水。生活上又比較富裕,自然比靠領退休工資生活的白崇禧要好,再加白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質,是用來牽絆李宗仁的。在蔣的眼裡,自然盯得要比閻錫山要緊。還屢屢要設局暗殺白崇禧。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做為民國不倒翁的閻錫山,老謀深算,有極高明的處世哲學,既善於籠絡下屬,又善於趨利避害。中原大戰後,他就知道,憑一個山西之力,要想戰勝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只有歸順才可自保。解放戰爭中,閻錫山也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太原城是解放軍最難啃的釘子,閻的部下寧死不降,成為國民政府殺身成仁的表率。閻錫山赴臺後,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所以蔣介石不為難他。而白崇禧做為桂系三巨頭中惟一一個在臺代表人物,剛到臺灣時,因代總統李宗仁在美國、香港等地尚有影響,蔣介石通過白崇禧還想感化李宗仁,至少不讓李宗仁走向極端,當李宗仁歸順大陸,白崇禧一下子失去了利用價值,勢必要為桂系與蔣數十年的內鬥,三次逼蔣下臺的所作所為負責,甚至把淮海戰役失敗而導致長江以北全面失守的責任,也全部擱在白崇禧身上。不為難小諸葛白崇禧,蔣介石鬱積胸中幾十年的怒氣 向誰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