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mic神


毛毛虫死后升华蝴蝶,慈祥老人死后升到天堂。你哭,老人就好笑,我好不容易才上天堂,你居然哭得这么惨,你几个意思啊?

看着父母最后几年带着病毒、痛苦地活在人间,好不容易才离开这个身体。居然还有人哭着喊父母不要走,回来回来。父母就很郁闷,我好不容易才离开这个身体,好不容易才轻松,好不容易可能换个新身体投胎,你居然还哭着要叫我回来再受几年折磨、痛苦、病苦?

老人刚死的时候,千万千万别动他,记住他灵魂正在慢慢脱离身体,一般情况是要24小时灵魂才脱离的完。如果谁乱摇他,他灵魂是极其疼痛的,每摇一次身体他就好像被砍掉一节手指,如果你跟他有仇或你胆子小不敢阻止别人摇他,你就看着他活活被砍几十次手指吧!

哭不一定是好,不哭不一定是坏。

有些人死的时候被家人用力乱摇,他生不如死也是他自作自受,因为他不教小孩这些东西,快死的时候也不叮嘱子女不要碰他身体



兮斌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我是马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护理师,服务于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人生最大的苦楚莫过于至亲之人离世,但为什么有的人在亲人死亡后却不哭不悲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有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防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防御,这是我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机制。正常情况下,防御都是无意识的,是我们在遭受到外界冲击时,无意识表现出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亲人离世却不悲不哭,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1、压抑。不能接受亲人离世,尽力把那些伤心的情感排除在意识之外,不让这些情感表露出来。如:在亲人离世后,极力表现的镇定、无所谓,看上去既不悲伤也不痛苦。

2、情感隔离。因为割舍不了与离世亲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和伤心的外界情感隔离开,从而不让自己体验到外界的痛苦、哀伤。如:对亲人的离世时表现的麻木不仁,毫不伤心,好像亲人的离世和他并没有关系。

3、反向形成。因为对离世亲人的不舍,表现出相反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如:在亲人的丧礼上不仅没有伤心,反而表现的格外兴奋,忙于应酬交际。

我是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的咨询师马俊,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够给您一些启发,对您有些许帮助,O(∩_∩)O谢谢!

我的头条号ID: 1607056808985603


心理咨询师马俊


我大姨从脑溢血发病到进ICU抢救,好几天的过程,大表哥看上去一直都是很冷静的模样,还会时不时宽慰我妈妈她们。某一天医生建议我们放弃,说大姨已经脑死亡,全靠机器维持了,说还是把人接回家,不要徒增痛苦了,一家子人挣扎犹豫商量后事的时候,哥哥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

直到大家彻底下定决心第二天凌晨拔管带大姨回家时,大姨父对着哥哥说了一句“这是你最后一次喊妈妈了”的时候,哥哥突然就崩了,摘下眼镜,背过身去,拼命的流泪,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从事发到最后下葬,这是唯一一次,我们看见哥哥哭,还是无声的哭。

我想确实有这样一类人,无论发生什么事,在人前都会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不想让他人看见自己的脆弱,更不愿意在已经很悲伤的环境下再让负能量发酵。也许他们在无人的背后也歇斯底里的发泄过,但不会让别人知道。

我哥哥想必就是如此,家里独子,妈妈突然离世,要安抚好爸爸的情绪,要顾好怀孕5个月的妻子,还要独自挑起丧事的很多事务,他很累,从身体到心理,可是没有办法,他必须要坚强,他是家里的柱子。

所以那些亲人离世,看上去不哭不悲的,旁人真的不要去指责什么。对真的冷淡无所谓的人,指责也改变不了他的无情,但对那些表面平静心里痛苦的人来说,是残酷的雪上加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朵朵拉美斯


我爸爸2015年,12月12号在医院走的,食道癌,我一滴眼泪没掉,记得10月份的一天,我爸忽然打电话给我,说最近消瘦,吃不下去东西,让我第二天一早陪他去医院检查,我当天晚上就回家了,陪着去医院,当天就办理住院了,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做各项坚持,最后做胃肠镜,医生发现问题,让我进去看显示屏,当时就确定了是食道癌,我爸爸因为是麻醉,还没醒,就我一个人第一个知道病情,偷偷的哭,感觉好难受,受不得爸爸,我开始时候隐瞒家里,后来医生查房时说漏了嘴,爸爸知道后精神越来越差,做了支架手术,他身体排斥,除了靠输液也彻底不能进食,呕吐严重,吐的都是痰,后来慢慢人也就不行了,控制不住小便,人也瘦的不像样子 爸爸走了,我没有哭,有人嚼舌根说我不孝,但心里难不难受只有我自己知道,人大悲时是没有泪水的,有也是无声的流泪,根本不可能哭的鬼哭狼嚎,我的爸爸离开了人世,离开的痛苦,去了另一个世界,祝爸爸在天堂一切安好!


麦兜的小猪1


按理说,亲人离世,大家一贯的理解就是:好伤心,陪伴自己那么久的一个人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

可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就比如说问题当中问的“亲人离世,不哭不悲。”什么情况呢?咱们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心智尚未成熟者



当我们还处于幼年的时候,相应的情感发育还不成熟,对于每一天的事情,看了就忘了,对于亲人离世,无法产生太多的情绪。

除了小孩子,还有就是存在发育缺陷者,就是所谓的智力低下者。他们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参透生死,明道者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庄子。

庄子在他妻子去世的时候,不仅不哭不闹,反而击鼓而歌,令当时人所难以理解和接受,连惠子都质问他。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推察起来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为我自己所有。现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经安静地回归浑沌混一的初始状态,躺在天地万物的大房子里,如同秋去冬尽,等候春天重新来临。而我却嗷嗷地在她身后痛哭,我自以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了然,又怎会困于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过他不是不伤心,无情,只是他已释怀罢了。

第三、对于去世亲人无感情基础者



对于一个咱们都没有见过面的亲人,咱们会有感情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们所有的情绪发泄,都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否则泪从何而流,这样的情况下,离去的是否是亲人,都已经不关心了。

第四、对于去世者有着不好情绪积累



这种情况在婆媳之间是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

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下,大多数一方都不会为另一方的离世感到惋惜和伤心,甚至于有的还是快感。

第五、疾病者



想哭哭不出,泪无法流出,这个就不说了。

在亲人离开的时候,总归有人哭有人不哭,这是常态。不哭不代表不爱,哭也不代表爱,需要我们去分辨。


不过要想真正的流泪感伤,那势必有着感情的蓄存。俗话说:泪流的就像决堤一般,可要是库中无水,堤坝坍塌了又哪来的水呢?


小饭的私家花园


我父亲刚刚去世了,突然脑溢血晕迷,重症室呆了一个星期走的,临走前一句话没留下,做法事持续了三个星期,在家族亲戚的指导下进行,刚刚结束。

父亲是个伟大的人,退休二十年,退休金每月一万多,加房租收入每月两三万,住回农村养老,我和姐妹从不过问他的钱物使用情况,入院每天一两万的花费,去世后事的费用,都是我们三姐弟支付的,因为爸妈账户里几乎没有一点储畜,信用卡都刷爆了,才把后事料理完。

父亲生前把所有积畜都借给贫困的亲戚建房子了,十来家的小洋楼,都是父亲指导帮助下建起来的,不光支持了钱,还亲临指导帮忙干活,为了能帮他们省下点材料钱。

他走后留给儿女的是十多万的银行贷款,而借出去多少,我们不知道,连妈妈也不清楚具体数目,只能等亲友自己凭良心报账,陆续有亲友来承认借出去的钱有三十多万,但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亲友主动还过一分钱,甚至,还有个别来问能不能再借一点。

父亲虽然很好,但一生是个很不守信用的人,他常常劫富济贫,从有钱的亲友手中借钱来帮助贫困的亲戚,而借来的钱也常常一拖再拖,没有归还,他的品性我们作为儿女也是知道的,如走后剩了一大堆无证据的死账,有个别小数目的,亲戚也不来提起了,我们也不知道,但上万的账,我们儿女通过情感判断,基本都认了,所以今天,后事刚刚料理完后,我提了钱,一个个送了过去,有些不肯收的,我也强迫他们收了,因为这个月来我也快麻木了,父亲后面的抚恤金大概还能收到二十来万,想想贴的也不算太多,还清了让他好安心上路。

回到正题,哭与不哭的问题,我们三姐弟,按村中的风俗,是远远不够上孝子的标准的,我们不在众人面前哭的事,也成了左邻右舍议论的焦点,作为父亲唯一一个儿子的我,甚至在守灵的那个晚上,倒地上睡着了,因为我实在太累了。。。

父亲所有的遗物中,我只偷偷保留了他生前用的一串钥匙,把钥匙扣上腰间的时候,我也只默默哭了一会。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偶然之间不经意的情感涌动,或让我沉默,或使我哭泣,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生于壹玖柒肆


讲个真实故事,有一老人四个小孩,老人八十多岁,查到胃癌晚期,去医院 医生说做手术能多活半年,手术费快十万,这是十几年前的物价参考,老人几个小孩商量 这么大岁数了 意思就是回家养着 手术不做了,老人小儿子死都不愿意,必须做手术,哪怕多活一天也要花这个钱做手术,放出狠话你们舍不得花钱我一个人花,四个兄弟姐妹拗不过小儿子,纷纷出钱让老人做手术,果然多活了半年之久,老人去世之前眼睛一直没闭,一直在念叨小儿子名字,小儿子急匆匆赶来,拉着老人手,老人笑着闭眼离世,随后兄弟姐妹三人嚎啕大哭,小儿子反而表现很平静,跟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小儿子也有孩子,他的孩子问他 奶奶去世你不伤心吗?为何不哭?小儿子这样回答他的孩子“我该做的事情全部做到了,我已经无憾了,老人在世时,因为你是女孩,你奶奶对你妈有意见,奶奶和咱们家分开住,和你妈结婚这么多年,你看我回家和你们吃过饭吗?一直是陪你奶奶吃饭,照顾你奶奶,我认为我这辈子已经尽孝心了,所以就无憾了,我也很伤心,如果我不孝顺你奶奶 经常不和你奶奶在一起 她走之后我会伤心,因为陪伴的时间少。”这个小儿子是我们当地出了名的孝子,每次出去给别人在饭店不管多晚都要打包几份肉菜 好菜回去给老人吃,所以我觉得不哭不代表不孝。这个人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也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交朋友,每个人都有缺点,哪怕自私,小气都可以深交,因为这是人的品性,但是不孝顺一定不能深交,因为不孝顺的人是不会懂的感恩,你对他再好他领会不到,这是我从这个孝子身上学到的,这些年交朋友屡试不爽,对了,这个人就是我的岳父!


无所谓120995996


我的父亲45岁肝癌去世的,当时看到他痛的死去活来神识不清的时候,医生问我要不要安乐,我当时心痛的受不了,说要,当医生喊签字的时候我弟不同意,整死都不同意,他说多活一秒也好啊!可是他都已经生不如死了活着才是死啊!我现在好后悔没有坚持安乐,这样我爸至少不会多遭罪!我爸是活活痛死的啊!看着我爸痛的在床上滚我也是生不如死啊!可是我爸真的去世了的时候,出殡的时候道士要求哭丧,我看着我姑姑在哪里夸张的大哭我只是一直笑,抑制不住的大笑,当时我觉得我是疯了,一个疯子还能知道自己是疯了,我都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可是过了几天,只要没人随时随地都哭,晚上睡着了会哭醒,如此一月有余人也瘦的不成样子,当时要不是我儿子可能我咋活着都不知道!过去8年了,但是晚上还是会经常梦见我爸,梦见他还活着和我们一起生活,那感觉太真实,真实到醒来都不知道那个是梦!可能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我爸还在,只是出远门了!(因为我爸一直在外面打工)


双枪老太婆1


事实上,每个人面对失去的哀恸反应都是不同的。

瑞士精神分析师 Elisabeth Kübler-Ross 1969年在她的著作” On Death and Dying”中,受到他工作中与绝症患者的启发,第一次提到了悲伤情绪处理的的五个反应阶段理论模型。根据Dr. Kübler-Ross,这些阶段包括:

拒绝 - 当人们面临失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在这个阶段,通常人会认为这样的失去不曾发生过,并坚持相信自己所想的假象。

愤怒 - 当一个人认识到,拒绝和逃避敌不过现实,生活不能继续的时候,人们会从逃避中走出来,开始愤怒。经历这个阶段相应的心理反应会是:;“为什么我这不公平?!” “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是谁的责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历此阶段的人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离去的人或者事请,与他们最亲近的人(例如朋友与家人),甚至陌生人身上。

交涉 – 处在这个第三阶段个人会不断的反思自己,和自己辩论,去寻找很多(他们认为)当时可能能避免失去的原因——“如果我当时做了XXXX,或许就会XXXX”。这样做的动机是希望重新能够掌控生活。例如,在分手中,我们通常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我们的爱人,回到悲剧发生以前。

抑郁 – 第四个阶段是抑郁。“我很伤心,周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我想我爱的人,好难过,生活还有什么继续的意义?”在这一阶段最大的风险因素是自杀,所以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可能会变得沉默,拒绝任何人的靠近,花太多的时间沉浸在悲伤中。

接受 – 在这一阶段,个体会接受失去的现实并开始面对生活,情绪和状态也会恢复平静。“TA会没事的,都过去了。” “我搏斗不过命运,但还是需要坚强的活着。”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需要强调的是,

这五个阶段并不是线性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也不会有既定的时间维度,人们总是很反复。可能已经处于抑郁阶段的人会突然又回到愤怒,可能已经处于接受阶段的人在特定时间点(例如节日)的触发下又重回到抑郁。

尽管Dr. Kübler-Ross的五个阶段描述的是面对失去和伤痛一般来说正常的反应,由于每个人伤痛的原因不一,心理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不一致,也可能导致很多独特的,非平常的应对反应。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模型:

抑制或缺失性哀恸在这个模式中,个人不会展示出特别多预期的悲伤相关的正常行为回应比如分离焦虑的,挽回,向往回到失去之前,等等。

延迟哀恸:在这个模式中,痛苦,挽回,焦虑等症状发生在相对于正常反应时间段内更晚的时间。

慢性且长久的哀恸:该模式强调悲伤症状持续时间很长。

扭曲的哀恸:此模式的特点是非常强烈的,或症状不同于典型悲伤反应的悲伤模式。

前两种可能就是题主所问的表现得“不哭不悲”的模式。


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哀恸?

应对哀恸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人都方法和反应都不一致。下面的列表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真实的面对自己经历失去之后的情感,让自己感到悲伤,体会身体因情绪的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转变。不要逼迫自己坚强,选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宣泄情绪,接受自己在失去之后的脆弱性。

不要过于迷信悲伤的五个阶段理论。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五个阶段,比如有的人会先感受到悲伤接下来才是愤怒。每个人应对悲伤都有不同的方式,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

敞开心扉地告诉家人或朋友你的经历和相关情感。

• 如果条件允许,接受心理辅导

• 准备好如何面对那些会触发你悲伤感情的时间点,比如节假日,生日或者家庭聚会等等。在那天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做一个出逃的旅游计划会是一个好的建议。

阅读与写作,阅读失去和悲伤相关的诗或书,或者一些其他让你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书。或者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制作一本和你的失去相关的记忆册子。

• 参加社会活动,接受别人对你的支持,同时在支持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保持规律的生活,进行规律的锻炼,尽量把自己的每日形成都排规律,使身体能在正常工作的状态。

吃健康,新鲜,美味的食物。

• 若有宗教信仰,可以参加宗教活动寻求精神上的支持。

• 多进行户外活动

• 加入一个悲伤支持小组,获得有同样经历人的支持。

• 要对自己有耐心

以上只是总结很多人认为有效的方法,但只有你知道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只有你知道哪种方式最适合你。要注意,不管你是何种个性,滥用药物,酗酒或者自我孤立都一定是不好的应对方式,会对你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悲伤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也不存在真正完全的治愈。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Before Midnight里的一幕戏,大意是,一位老太太在饭席上说起她死去的先生,她说:过去我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关于他的一切,但我开始渐渐遗忘一些微小的事情。我有时还能清晰得看见他的脸,而有时不行。他开始凋零,我开始遗忘。这种感觉就像再一次失去他一样。

即便是很多很多年后,曾经失去的东西仍然可能在一瞬间让我们感到哀伤。但这就是生活。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位电影中的老太太说的一样,“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我们出现然后消失。我们对一些人来说是如此重要,而我们仍然只是经过。)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会喜欢。


知我心理学


08年叔叔突然去世,堂弟时年13岁,没有哭,甚至,出殡那天都没有哭,我和我表弟赶回家,我永远都忘不了我俩在太平间看到停尸柜里第一次看到叔叔的场景,一起的声音都发不出来。后来,堂弟上了大学,十月初一回来给叔叔上坟,在坟前,泣不成声,头一次看到他在自己父亲坟前哭泣,可能当年那个孩子只是觉得一个对他严厉,甚至有些苛刻的男人不再管他了而已,但是这个哭泣的男孩,终于知道思念自己的父亲是怎么回事了吧,当然,也可能他在我们背后哭过很多回我们不知道而已。13年表弟的父亲,我的姑父,也是突然去世,凌晨五点,表弟电话那头冷静的声音,搅乱了还在梦境里的我家三口人,瞬间感到无比的揪心,在姑父躺着的那个屋子里穿出姑姑撕心裂肺的哭泣,而我的表弟,面无表情的在门口抽着烟,没有哭泣,七天后出殡那天,是我帮忙把姑父推进焚化间,表弟突然转身一拳砸在走道的柱子上,张开大嘴,没有声音,泪流满面,我知道他想吼出声音,可是那个样子,比有声音还要痛苦!

后来,我表弟跟我说,并不是说父亲不在了不哭,而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把悲伤压住了,突然悲伤被释放的时候,那个感觉简直是天塌了一样!这种感觉,只有经历过失去亲人才会懂,那种痛,是如何都磨灭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