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

mic神


毛毛蟲死後昇華蝴蝶,慈祥老人死後升到天堂。你哭,老人就好笑,我好不容易才上天堂,你居然哭得這麼慘,你幾個意思啊?

看著父母最後幾年帶著病毒、痛苦地活在人間,好不容易才離開這個身體。居然還有人哭著喊父母不要走,回來回來。父母就很鬱悶,我好不容易才離開這個身體,好不容易才輕鬆,好不容易可能換個新身體投胎,你居然還哭著要叫我回來再受幾年折磨、痛苦、病苦?

老人剛死的時候,千萬千萬別動他,記住他靈魂正在慢慢脫離身體,一般情況是要24小時靈魂才脫離的完。如果誰亂搖他,他靈魂是極其疼痛的,每搖一次身體他就好像被砍掉一節手指,如果你跟他有仇或你膽子小不敢阻止別人搖他,你就看著他活活被砍幾十次手指吧!

哭不一定是好,不哭不一定是壞。

有些人死的時候被家人用力亂搖,他生不如死也是他自作自受,因為他不教小孩這些東西,快死的時候也不叮囑子女不要碰他身體



兮斌


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

我是馬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護理師,服務於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人生最大的苦楚莫過於至親之人離世,但為什麼有的人在親人死亡後卻不哭不悲呢?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有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防禦。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防禦,這是我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心理機制。正常情況下,防禦都是無意識的,是我們在遭受到外界衝擊時,無意識表現出來保護我們自己的。親人離世卻不悲不哭,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1、壓抑。不能接受親人離世,盡力把那些傷心的情感排除在意識之外,不讓這些情感表露出來。如:在親人離世後,極力表現的鎮定、無所謂,看上去既不悲傷也不痛苦。

2、情感隔離。因為割捨不了與離世親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和傷心的外界情感隔離開,從而不讓自己體驗到外界的痛苦、哀傷。如:對親人的離世時表現的麻木不仁,毫不傷心,好像親人的離世和他並沒有關係。

3、反向形成。因為對離世親人的不捨,表現出相反的情感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如:在親人的喪禮上不僅沒有傷心,反而表現的格外興奮,忙於應酬交際。

我是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的諮詢師馬俊,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夠給您一些啟發,對您有些許幫助,O(∩_∩)O謝謝!

我的頭條號ID: 1607056808985603


心理諮詢師馬俊


我大姨從腦溢血發病到進ICU搶救,好幾天的過程,大表哥看上去一直都是很冷靜的模樣,還會時不時寬慰我媽媽她們。某一天醫生建議我們放棄,說大姨已經腦死亡,全靠機器維持了,說還是把人接回家,不要徒增痛苦了,一家子人掙扎猶豫商量後事的時候,哥哥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

直到大家徹底下定決心第二天凌晨拔管帶大姨回家時,大姨父對著哥哥說了一句“這是你最後一次喊媽媽了”的時候,哥哥突然就崩了,摘下眼鏡,背過身去,拼命的流淚,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從事發到最後下葬,這是唯一一次,我們看見哥哥哭,還是無聲的哭。

我想確實有這樣一類人,無論發生什麼事,在人前都會盡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情緒,不想讓他人看見自己的脆弱,更不願意在已經很悲傷的環境下再讓負能量發酵。也許他們在無人的背後也歇斯底里的發洩過,但不會讓別人知道。

我哥哥想必就是如此,家裡獨子,媽媽突然離世,要安撫好爸爸的情緒,要顧好懷孕5個月的妻子,還要獨自挑起喪事的很多事務,他很累,從身體到心理,可是沒有辦法,他必須要堅強,他是家裡的柱子。

所以那些親人離世,看上去不哭不悲的,旁人真的不要去指責什麼。對真的冷淡無所謂的人,指責也改變不了他的無情,但對那些表面平靜心裡痛苦的人來說,是殘酷的雪上加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朵朵拉美斯


我爸爸2015年,12月12號在醫院走的,食道癌,我一滴眼淚沒掉,記得10月份的一天,我爸忽然打電話給我,說最近消瘦,吃不下去東西,讓我第二天一早陪他去醫院檢查,我當天晚上就回家了,陪著去醫院,當天就辦理住院了,接下來的幾天就是做各項堅持,最後做胃腸鏡,醫生髮現問題,讓我進去看顯示屏,當時就確定了是食道癌,我爸爸因為是麻醉,還沒醒,就我一個人第一個知道病情,偷偷的哭,感覺好難受,受不得爸爸,我開始時候隱瞞家裡,後來醫生查房時說漏了嘴,爸爸知道後精神越來越差,做了支架手術,他身體排斥,除了靠輸液也徹底不能進食,嘔吐嚴重,吐的都是痰,後來慢慢人也就不行了,控制不住小便,人也瘦的不像樣子 爸爸走了,我沒有哭,有人嚼舌根說我不孝,但心裡難不難受只有我自己知道,人大悲時是沒有淚水的,有也是無聲的流淚,根本不可能哭的鬼哭狼嚎,我的爸爸離開了人世,離開的痛苦,去了另一個世界,祝爸爸在天堂一切安好!


麥兜的小豬1


按理說,親人離世,大家一貫的理解就是:好傷心,陪伴自己那麼久的一個人就這樣永遠的消失了。

可是也會有特殊情況,就比如說問題當中問的“親人離世,不哭不悲。”什麼情況呢?咱們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心智尚未成熟者



當我們還處於幼年的時候,相應的情感發育還不成熟,對於每一天的事情,看了就忘了,對於親人離世,無法產生太多的情緒。

除了小孩子,還有就是存在發育缺陷者,就是所謂的智力低下者。他們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參透生死,明道者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莊子。

莊子在他妻子去世的時候,不僅不哭不鬧,反而擊鼓而歌,令當時人所難以理解和接受,連惠子都質問他。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認為不應該,莊子說:“我的妻子,推察起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徵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運行。推察起來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為我自己所有。現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經安靜地迴歸渾沌混一的初始狀態,躺在天地萬物的大房子裡,如同秋去冬盡,等候春天重新來臨。而我卻嗷嗷地在她身後痛哭,我自以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瞭然,又怎會困於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過他不是不傷心,無情,只是他已釋懷罷了。

第三、對於去世親人無感情基礎者



對於一個咱們都沒有見過面的親人,咱們會有感情嗎?顯然不會,因為我們所有的情緒發洩,都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礎,否則淚從何而流,這樣的情況下,離去的是否是親人,都已經不關心了。

第四、對於去世者有著不好情緒積累



這種情況在婆媳之間是最常見,也是最具代表性。

婆媳關係不好的情況下,大多數一方都不會為另一方的離世感到惋惜和傷心,甚至於有的還是快感。

第五、疾病者



想哭哭不出,淚無法流出,這個就不說了。

在親人離開的時候,總歸有人哭有人不哭,這是常態。不哭不代表不愛,哭也不代表愛,需要我們去分辨。


不過要想真正的流淚感傷,那勢必有著感情的蓄存。俗話說:淚流的就像決堤一般,可要是庫中無水,堤壩坍塌了又哪來的水呢?


小飯的私家花園


我父親剛剛去世了,突然腦溢血暈迷,重症室呆了一個星期走的,臨走前一句話沒留下,做法事持續了三個星期,在家族親戚的指導下進行,剛剛結束。

父親是個偉大的人,退休二十年,退休金每月一萬多,加房租收入每月兩三萬,住回農村養老,我和姐妹從不過問他的錢物使用情況,入院每天一兩萬的花費,去世後事的費用,都是我們三姐弟支付的,因為爸媽賬戶裡幾乎沒有一點儲畜,信用卡都刷爆了,才把後事料理完。

父親生前把所有積畜都借給貧困的親戚建房子了,十來家的小洋樓,都是父親指導幫助下建起來的,不光支持了錢,還親臨指導幫忙幹活,為了能幫他們省下點材料錢。

他走後留給兒女的是十多萬的銀行貸款,而借出去多少,我們不知道,連媽媽也不清楚具體數目,只能等親友自己憑良心報賬,陸續有親友來承認借出去的錢有三十多萬,但直到現在,沒有一個親友主動還過一分錢,甚至,還有個別來問能不能再借一點。

父親雖然很好,但一生是個很不守信用的人,他常常劫富濟貧,從有錢的親友手中借錢來幫助貧困的親戚,而借來的錢也常常一拖再拖,沒有歸還,他的品性我們作為兒女也是知道的,如走後剩了一大堆無證據的死賬,有個別小數目的,親戚也不來提起了,我們也不知道,但上萬的賬,我們兒女通過情感判斷,基本都認了,所以今天,後事剛剛料理完後,我提了錢,一個個送了過去,有些不肯收的,我也強迫他們收了,因為這個月來我也快麻木了,父親後面的撫卹金大概還能收到二十來萬,想想貼的也不算太多,還清了讓他好安心上路。

回到正題,哭與不哭的問題,我們三姐弟,按村中的風俗,是遠遠不夠上孝子的標準的,我們不在眾人面前哭的事,也成了左鄰右舍議論的焦點,作為父親唯一一個兒子的我,甚至在守靈的那個晚上,倒地上睡著了,因為我實在太累了。。。

父親所有的遺物中,我只偷偷保留了他生前用的一串鑰匙,把鑰匙扣上腰間的時候,我也只默默哭了一會。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偶然之間不經意的情感湧動,或讓我沉默,或使我哭泣,將會伴隨我的一生。


生於壹玖柒肆


講個真實故事,有一老人四個小孩,老人八十多歲,查到胃癌晚期,去醫院 醫生說做手術能多活半年,手術費快十萬,這是十幾年前的物價參考,老人幾個小孩商量 這麼大歲數了 意思就是回家養著 手術不做了,老人小兒子死都不願意,必須做手術,哪怕多活一天也要花這個錢做手術,放出狠話你們捨不得花錢我一個人花,四個兄弟姐妹拗不過小兒子,紛紛出錢讓老人做手術,果然多活了半年之久,老人去世之前眼睛一直沒閉,一直在唸叨小兒子名字,小兒子急匆匆趕來,拉著老人手,老人笑著閉眼離世,隨後兄弟姐妹三人嚎啕大哭,小兒子反而表現很平靜,跟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小兒子也有孩子,他的孩子問他 奶奶去世你不傷心嗎?為何不哭?小兒子這樣回答他的孩子“我該做的事情全部做到了,我已經無憾了,老人在世時,因為你是女孩,你奶奶對你媽有意見,奶奶和咱們家分開住,和你媽結婚這麼多年,你看我回家和你們吃過飯嗎?一直是陪你奶奶吃飯,照顧你奶奶,我認為我這輩子已經盡孝心了,所以就無憾了,我也很傷心,如果我不孝順你奶奶 經常不和你奶奶在一起 她走之後我會傷心,因為陪伴的時間少。”這個小兒子是我們當地出了名的孝子,每次出去給別人在飯店不管多晚都要打包幾份肉菜 好菜回去給老人吃,所以我覺得不哭不代表不孝。這個人是我這輩子最佩服的人,也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交朋友,每個人都有缺點,哪怕自私,小氣都可以深交,因為這是人的品性,但是不孝順一定不能深交,因為不孝順的人是不會懂的感恩,你對他再好他領會不到,這是我從這個孝子身上學到的,這些年交朋友屢試不爽,對了,這個人就是我的岳父!


無所謂120995996


我的父親45歲肝癌去世的,當時看到他痛的死去活來神識不清的時候,醫生問我要不要安樂,我當時心痛的受不了,說要,當醫生喊簽字的時候我弟不同意,整死都不同意,他說多活一秒也好啊!可是他都已經生不如死了活著才是死啊!我現在好後悔沒有堅持安樂,這樣我爸至少不會多遭罪!我爸是活活痛死的啊!看著我爸痛的在床上滾我也是生不如死啊!可是我爸真的去世了的時候,出殯的時候道士要求哭喪,我看著我姑姑在哪裡誇張的大哭我只是一直笑,抑制不住的大笑,當時我覺得我是瘋了,一個瘋子還能知道自己是瘋了,我都無法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可是過了幾天,只要沒人隨時隨地都哭,晚上睡著了會哭醒,如此一月有餘人也瘦的不成樣子,當時要不是我兒子可能我咋活著都不知道!過去8年了,但是晚上還是會經常夢見我爸,夢見他還活著和我們一起生活,那感覺太真實,真實到醒來都不知道那個是夢!可能潛意識裡還是覺得我爸還在,只是出遠門了!(因為我爸一直在外面打工)


雙槍老太婆1


事實上,每個人面對失去的哀慟反應都是不同的。

瑞士精神分析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1969年在她的著作” On Death and Dying”中,受到他工作中與絕症患者的啟發,第一次提到了悲傷情緒處理的的五個反應階段理論模型。根據Dr. Kübler-Ross,這些階段包括:

拒絕 - 當人們面臨失去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在這個階段,通常人會認為這樣的失去不曾發生過,並堅持相信自己所想的假象。

憤怒 - 當一個人認識到,拒絕和逃避敵不過現實,生活不能繼續的時候,人們會從逃避中走出來,開始憤怒。經歷這個階段相應的心理反應會是:;“為什麼我這不公平?!” “這怎麼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是誰的責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經歷此階段的人會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離去的人或者事請,與他們最親近的人(例如朋友與家人),甚至陌生人身上。

交涉 – 處在這個第三階段個人會不斷的反思自己,和自己辯論,去尋找很多(他們認為)當時可能能避免失去的原因——“如果我當時做了XXXX,或許就會XXXX”。這樣做的動機是希望重新能夠掌控生活。例如,在分手中,我們通常企圖通過達成某項協議,來換回我們我們的愛人,回到悲劇發生以前。

抑鬱 – 第四個階段是抑鬱。“我很傷心,周圍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我想我愛的人,好難過,生活還有什麼繼續的意義?”在這一階段最大的風險因素是自殺,所以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可能會變得沉默,拒絕任何人的靠近,花太多的時間沉浸在悲傷中。

接受 – 在這一階段,個體會接受失去的現實並開始面對生活,情緒和狀態也會恢復平靜。“TA會沒事的,都過去了。” “我搏鬥不過命運,但還是需要堅強的活著。”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需要強調的是,

這五個階段並不是線性發展過程,每一個階段也不會有既定的時間維度,人們總是很反覆。可能已經處於抑鬱階段的人會突然又回到憤怒,可能已經處於接受階段的人在特定時間點(例如節日)的觸發下又重回到抑鬱。

儘管Dr. Kübler-Ross的五個階段描述的是面對失去和傷痛一般來說正常的反應,由於每個人傷痛的原因不一,心理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不一致,也可能導致很多獨特的,非平常的應對反應。以下是一些比較典型的模型:

抑制或缺失性哀慟在這個模式中,個人不會展示出特別多預期的悲傷相關的正常行為回應比如分離焦慮的,挽回,嚮往回到失去之前,等等。

延遲哀慟:在這個模式中,痛苦,挽回,焦慮等症狀發生在相對於正常反應時間段內更晚的時間。

慢性且長久的哀慟:該模式強調悲傷症狀持續時間很長。

扭曲的哀慟:此模式的特點是非常強烈的,或症狀不同於典型悲傷反應的悲傷模式。

前兩種可能就是題主所問的表現得“不哭不悲”的模式。


那麼,我們要如何應對哀慟?

應對哀慟沒有統一的模式,每個人都方法和反應都不一致。下面的列表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真實的面對自己經歷失去之後的情感,讓自己感到悲傷,體會身體因情緒的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和轉變。不要逼迫自己堅強,選擇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宣洩情緒,接受自己在失去之後的脆弱性。

不要過於迷信悲傷的五個階段理論。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那五個階段,比如有的人會先感受到悲傷接下來才是憤怒。每個人應對悲傷都有不同的方式,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和別人一樣。

敞開心扉地告訴家人或朋友你的經歷和相關情感。

• 如果條件允許,接受心理輔導

• 準備好如何面對那些會觸發你悲傷感情的時間點,比如節假日,生日或者家庭聚會等等。在那天到來之前做好準備,做一個出逃的旅遊計劃會是一個好的建議。

閱讀與寫作,閱讀失去和悲傷相關的詩或書,或者一些其他讓你可以轉移注意力的書。或者把你的想法寫下來,製作一本和你的失去相關的記憶冊子。

• 參加社會活動,接受別人對你的支持,同時在支持別人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保持規律的生活,進行規律的鍛鍊,儘量把自己的每日形成都排規律,使身體能在正常工作的狀態。

吃健康,新鮮,美味的食物。

• 若有宗教信仰,可以參加宗教活動尋求精神上的支持。

• 多進行戶外活動

• 加入一個悲傷支持小組,獲得有同樣經歷人的支持。

• 要對自己有耐心

以上只是總結很多人認為有效的方法,但只有你知道自己的個性和生活方式,只有你知道哪種方式最適合你。要注意,不管你是何種個性,濫用藥物,酗酒或者自我孤立都一定是不好的應對方式,會對你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悲傷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也不存在真正完全的治癒。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了Before Midnight裡的一幕戲,大意是,一位老太太在飯席上說起她死去的先生,她說:過去我可以清晰地回憶起關於他的一切,但我開始漸漸遺忘一些微小的事情。我有時還能清晰得看見他的臉,而有時不行。他開始凋零,我開始遺忘。這種感覺就像再一次失去他一樣。

即便是很多很多年後,曾經失去的東西仍然可能在一瞬間讓我們感到哀傷。但這就是生活。就像前面提到的這位電影中的老太太說的一樣,“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我們出現然後消失。我們對一些人來說是如此重要,而我們仍然只是經過。)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知我心理學


08年叔叔突然去世,堂弟時年13歲,沒有哭,甚至,出殯那天都沒有哭,我和我表弟趕回家,我永遠都忘不了我倆在太平間看到停屍櫃裡第一次看到叔叔的場景,一起的聲音都發不出來。後來,堂弟上了大學,十月初一回來給叔叔上墳,在墳前,泣不成聲,頭一次看到他在自己父親墳前哭泣,可能當年那個孩子只是覺得一個對他嚴厲,甚至有些苛刻的男人不再管他了而已,但是這個哭泣的男孩,終於知道思念自己的父親是怎麼回事了吧,當然,也可能他在我們背後哭過很多回我們不知道而已。13年表弟的父親,我的姑父,也是突然去世,凌晨五點,表弟電話那頭冷靜的聲音,攪亂了還在夢境裡的我家三口人,瞬間感到無比的揪心,在姑父躺著的那個屋子裡穿出姑姑撕心裂肺的哭泣,而我的表弟,面無表情的在門口抽著煙,沒有哭泣,七天後出殯那天,是我幫忙把姑父推進焚化間,表弟突然轉身一拳砸在走道的柱子上,張開大嘴,沒有聲音,淚流滿面,我知道他想吼出聲音,可是那個樣子,比有聲音還要痛苦!

後來,我表弟跟我說,並不是說父親不在了不哭,而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把悲傷壓住了,突然悲傷被釋放的時候,那個感覺簡直是天塌了一樣!這種感覺,只有經歷過失去親人才會懂,那種痛,是如何都磨滅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