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用户5547786683


真是巧合,我的12月试驾计划中,有个选题是驾车到辽宁,探访甲午战争遗址,眼下正在做功课,看到这个提问,谈几句做功课的心得。

直到甲午战争后期,西方仍认为,“如果中日之战相持日久,最后挨打的还是日本人”。可惜,咱们没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认输。

纵观甲午战争,日军第一是兵力不足,第二是进展并不顺利。

日军第一军在今丹东附近入侵我国后不久,便在凤凰城西北方向的草河口吃了败仗,再也没能跨过中国军队的这条防线(日军本意是进军沈阳)。随后,第一军转而进攻海城,第二军攻占旅顺后,先奔山东消灭了北洋水师,然后回到辽宁,北上至营口一带,与第一军联合作战,最终在营口附近的田庄台,画上了甲午战争的句号。而在此之前,中日已经展开了第一轮和谈,田庄台战斗刚刚结束,第二轮和谈就开始了(也就是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的谈判)。



我国如果能够审时度势,建立几道防线,靠纵深延迟敌人的进攻,以当时日本经济实力来看,毫无胜算。另外,当时日本军界虽然很狂妄,但政界还是比较谨慎的。比如伊藤博文,他特别顾忌西方社会对日本的态度,时刻担忧西方出面干涉。

遗憾的是,整个甲午战争,咱们几乎处处被动,就是对咱们有利的,咱们也没能把握。

究其原因,一是正如当时一位美国武官所言,中国人没有责任感,各打各的小算盘。二是我国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泾渭分明,国家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财产,他们生怕社会有一点动荡,从而失去财产。为此,满清统治者想方设法维持稳定,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惜代价,哪怕割地赔款。


星爷说车


电视剧《走进共和》里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台词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马关条约谈判两边争执不下。

李鸿章表示:既然谈不拢那就继续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让日本的军队打进山海关,大清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们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块一块夺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吗?

李鸿章默然无言,中国可以迁都、坚持抗战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长安城也没事啊。但是大清经不起迁都,已经烂入骨髓的清廷经不起这样一番折腾。迁都抗战的结局很可能是敌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国失控,再也别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块15101573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圆明园还要再被烧一次。

当时日军一路占领山东,一路占领营口。

山东的尚且不谈,占领营口、盘锦的日军,距离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试问日军继续南下,清政府靠什么去挡?

连老湘军都用上了。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唯一只能依靠列强出兵来制止了。

当时清政府求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日军停止继续进攻。

自然,当时日军并没有一口吃掉中国的实力,也不可能持久占领北京城。

但是,我就赖着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赎辽费就要白银3000万,那么赎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钱?

你不给钱,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宝玉器古董全部抢走,就像当时对待圆明园一样,甚至祖宗牌位都给你端走,看你怎么办。

当时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没有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持久战绝对没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赔款,最终说不定连江山都丢了。


萨沙


实际上当年大清帝国甲午失败 当时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湘军将领宋庆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都不肯议和提出 “迁都再战”这一说法。朝廷最终没有同意为何呢?

再战的前提是要迁都 ,此时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过鸭绿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东半岛荣成登陆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战皇上皇太后马上撤离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她记忆犹新。说什么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战选谁出任主帅呢?李鸿章是败军之将当然不能,全国有能力有资力统率全国兵力与日冦决战的人还真没有 ,聂士成能打可资历不够,刘铭传先前因台湾问题被朝廷撒职 心中不痛快屡次拒绝朝廷征召 ,名将刘锦棠 到是愿意为国效力可身体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国力当时己耗尽力了 可是当时大清帝国更困难,从当时国力来看已经初步现代化的日本帝国强于封建的大清帝国。日本经明治维新已经建立现代国家体系 包括一切现代的政治 军事 经济和工业体系 如全国军队由天皇统率 设立战时大本营统一指挥 军费开支列入国家预算 殖产兴业 庶政付之公议等等。

大清还是封建体制 从政治到军事到各项事业,湘淮军各人管各人的,李鸿章只能管自己的淮军,指挥体系混乱 慌报军情 军费筹措混乱等等,大清没这个底气再战,再战的结果也许更糟呢?大清赌不起了。






陈哥论史


由于日本国力有限,只能寻求速战中的短期胜利。若论持久战,日本必败。

虽然在军力方面,日本强于大清。但国力则是日本处于劣势,最突出地方便是兵力不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动员兵力24万,其中派往中国和朝鲜占到17万,如果继续作战,日本将陷入严重的兵力不足。

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谈判时,曾叫嚣道:如果谈判破裂,大清的全权大臣一旦离开此地,能否安然进出北京城门都很难保证。

如果日军进攻北京,其必然放弃山东或者辽东,或者两者均放弃。甲午战争中,日军进攻牛庄一带时,张锡銮率军收复宽甸、长甸、金厂,日军被迫退守九连城,正所谓“自是宽甸境内肃清,倭人阻河为守,瑷水以东无倭人踪迹”,张锡銮率军之所以能击溃日军,正是日军兵力的不足。

如果清政府拒绝与日本讲和,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仅日本耗不起,西方列强也必然会干涉。但是日本等不起,慈禧太后更等不起。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原本打算向俄国要一大笔战争赔偿,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钱是没有,大不了再打一战。沙俄国力强于日本,耗得起,日本则耗不起,只得见好就收。


五味社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那么清朝会被继续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动投降为止,进而再获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战争是清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可谓是日本的崛起之战!如果清政府继续打下去,那么日本全倾全国之力与清政府相战,日本有这个毅力,但是清政府没有亮剑必胜的勇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清朝上下团结一致,有敢打必胜的勇气,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王国求救于清政府,日本则派兵进入朝鲜,意图先占领朝鲜再侵略中国。清政府派兵进入朝鲜平定东学党起义,日本亦派兵进驻朝鲜,最终日本向清军发动进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先后投入63万大军,日军则投入24万大军侵略中朝两国,此战清军战死3.15万余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则仅仅战死一千人有余,受伤一万两千余人。清政府迫于日军强大的战力,选择割地赔款议和,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割辽东半岛、台湾群岛给日本,赔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给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在战前就不愿意打仗,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李鸿章则为了保存淮军、北洋舰队的实力。光绪帝等人虽然不愿意议和,但是清政府实权都在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手中,要再战谈和容易呢?清军中虽然有丁汝昌、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将领,但是大部分将领都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且不懂新式战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会输得更惨。当时的清朝八旗兵、绿营兵基本没有战斗力,只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有战斗力,不过淮军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岂能在战争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没有可战之兵!

日本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且推行脱亚入欧的国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全力发展,日本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工业基础雄厚,战斗力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扩张只有侵略中国,而当时的中国虽然绝对实力强于日本,但是制度落后,外强中干,实在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的大陆政策是: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战的话,日本有决心倾全国之力攻击清朝,实现他大陆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只肥猪,西方列强都想瓜分中国,因此日本攻击清朝时列强皆旁观。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国家可能会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击退日本,不割地赔钱的话,列国必然不会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话,只能依靠自己,靠别人是一点指望都没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国那般强大,自然可以不赔款,遗憾的是清朝实力远远不及俄国!


大秦铁鹰剑士


看了网友的评论,认为都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全面,现在我来说两句:

当时日本国力并不强,如果中国进行全国总动员,坚决打下去,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战争持久化,日本侵占中国一大片土地(包括北京),"以战养战“,清朝迁都西安,长期抵抗,就如后来的八年抗战一样。但清政府不敢!为什么不敢?是怕人民起义?不是!鸦片战争打了三年,也没有发生大规模起义,何況当时发捻都已平定,国内不存在大暴动的火星。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乘虚而入,割占了外东北大片土地;

陕甘回乱吋,沙俄又割占了伊犁;

中法战争时,日本又在朝鲜闹事。

看到了吧?中国当时的局势是危急万分,以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群狼环视!要是对日战事久拖不决,其他列强又来背后捅刀怎么办?这正是冯子材在镇南关得胜后,清中央却急于签和约的原因!当时清军还在越南暂占优势,日本却已在朝鲜搞小动作了;现在对日战事失利,若长久打下去,列强乘火打劫,损失岂不更大?因此清政府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敢再打下去了。


阿斌27020216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静夜史的观点是:

清朝将会万劫不复!

今天的很多人,本着马后炮的精神,坚定认为甲午战争时日本比清朝处境更危险。毕竟日本明治维新也不过26年时间,而且日本在1904年和沙俄进行了日俄战争,虽然击败了沙俄却没有得到沙俄一分钱赔款。从而得出日本并不强大,清朝完全没有必要付出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和宝岛等如此惨重的代价!

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虽然日本面临的局面非常严峻,但静夜史认为清朝无疑更加危在旦夕,如果清朝坚持打下去,那么清朝面临的局面就是走向万劫不复!原因如下:

1、清朝腐败已经积重难返

甲午战争是清朝和日本的战争吗?

表面上是这样,但实际上却是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清朝前期,八旗是清军的主力,但是入关后迅速腐化,绿营成为清军的中坚。

而到了乾隆之后,连绿营也废掉了。到太平天国席卷南方半壁时,清朝不得不倚仗汉族官僚募集的团练进行镇压。

太平天国被扑灭后,曾国藩及时解散了湘军。而他的学生李鸿章却将淮军保留了下来,并更新了装备,使得淮军成为清军的主力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清朝派军进入半岛,而日军也趁势增兵,由于此时的李鸿章主持朝政,自然派出的是自己的私军,也就是淮军出战。

作为汉族官僚,李鸿章在组建团练的同时,也在轰轰烈烈地

开展洋务运动,这使得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晚清不可或缺的人物。

不过,对于李鸿章而言,地位越高,面对的政敌就越多,加上李鸿章本身也不干净,这使得见不得李鸿章好的人始终是大多数。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虽然手握淮军,但是对日本始终心存畏惧。作为自己的家底,李鸿章不想在战争中拼光,所以李鸿章一味消极避战。

而作为李鸿章政敌的翁同龢等人,却一再要求李鸿章出战。加上帝师的身份,连光绪也跟着激动,最终李鸿章兵败半岛,将战火引到我国境内。

在海上则更惨,李鸿章苦心营造的远东第一舰队北洋水师因为是贴上了李鸿章的标签,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的百般刁难,十多年未曾添置一艘新舰。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翁同龢还一再给施压李鸿章向日本开战,最后导致一败涂地。

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斗争与其说是帝党和后党的斗争,倒不如说是清朝晚期高层内部倾轧的真实写照。为了斗倒政敌,这些人不惜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做赌注。

北洋水师被围,到周边部队请求支援,周边部队无动无衷。日本消灭了北洋水师,比日军更高兴的是翁同龢等人,因为政敌李鸿章终于要完蛋了。

而北洋舰队剩余舰船被日军俘获,南洋水师还和日军交涉请求归还其中南洋水师的舰船,理由是和日军开战的是李鸿章而不是南洋水师。

没有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腐败,是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2、清朝既有政策贻害无穷

甲午战争前,清军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日本,舰船吨位也远远大于日本。

但是,清军依然败得这么惨,除了清军内部烂到根的腐败外,更重要的是清军不敢放开手脚去打。

虽然当时出战的都是淮军,但是清朝最大的BOSS却能够调动更多的军队参战。不过这些军队很默契地选择了作壁上观,这说明慈禧太后并不想清朝和日本放开了打。

为什么?因为清朝对阵日本是必败的。即使清朝取得了对日战争的胜利,也不能彻底毁灭日本的野心。相反,战败会让日本奋发图强,到时候清朝面临的外在压力更大。

而失败,却不会对清朝造成太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慈禧的权力宝座不会造成过大影响。对于清朝而言,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叫个事,所以才会接受如此苛刻的赔款条件。要知道,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至少3年的财政收入。

为什么慈禧不愿意打?是胆小怕事吗?不是,因为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乱时不遗余力,如狼似虎,但是对外国则一律选择了卑躬屈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清朝的主要敌人并不是虎视眈眈的外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民众。

要知道,清朝可以放开了和日本人打,但是由于装备水平的落后,势必要造成更惨重的伤亡。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隐忍的民众势必会趁清朝损兵折将而奋起反抗。

对于慈禧而言,将大部分的清军放在国内防范汉人群体的反抗,比放在国门抵御外侮更重要,于是清朝选择消极避战。

所谓的打仗烧钱、技不如人等的理由,与其说是客观条件不足,倒不如说是为了掩盖自身畸形价值观的遮羞布。

因为清朝始终防范着汉人,为了压制汉人,清朝宁可以大量权益换取列强的欢心。

3、国际舆论对日本更有利

1943年,开罗会议举行,罗斯福盛情邀请蒋介石,对蒋介石在太平洋地区的抵抗高度评价,并对蒋介石寄予厚望。此次会议也是罗斯福对战后西太平洋地区国际秩序的一个安排。罗斯福希望,蒋介石可以在抗日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他不想战后远东地区有太多的苏联势力。

不过,很快蒋介石就用豫湘桂会战的大溃败回应了罗斯福,失望透顶的罗斯福不得不转向斯大林,随后以蒙古的权益换取苏联出兵。

二战前的民国政府是列强的“工具”,50年前的清政府同样也是。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选择中立,静观中日死磕,然后选择胜利者进行合作。

不过一开始西方列强尤其是德国是同情清政府的,对于撮尔小国日本则持无所谓的态度。此时的沙俄势力咄咄逼人,西方列强尤其是德国希望清政府赢得战争,然后和清政府合作,依靠紧邻沙俄的位置优势牵制沙俄。

但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加大了对西方的学习,对于西方的理解远远高于清朝。甲午战争前,日本通过多方游说,终于促使大多数西方列强选择同情日本。

到甲午战争开战前,国际舆论偏向日本,这对于清朝非常不利,而甲午战争的战败就更加深了这样的认知。

甲午战争是检验清朝能力的一次契机,实践证明清朝完全是烂泥扶不上墙。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强自然而然选择和日本站在一起,扶持日本对抗北方沙俄的扩张。

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日本更是一跃成为和西方列强比肩的新兴列强,迈入一线强国行列。

战争的结果使得清朝在国际上更加孤立,随即列强开始加深了对清朝的入侵,于是出现了瓜分我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即使想要和日本死磕,也是在以卵击石,因为清朝此时的敌人已经成了西方列强和日本的联合体。

清朝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不敢打,所以清朝在屈辱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冷兵器对大炮,没有胜算



芦苇蒲草


我是军事妹子,其实清政府真要鱼死网破,日本还真没什么办法,但为了所谓的“大清基业”等等,被打怕了的清政府只能割地赔款求和。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并且对日本的赔款事项只字不闻的情况下,那这场战争最后的失败者肯定是日本。甲午战争的转折点很多人都以为是大东沟海战,然而在大东沟海战结束以后,北洋水师还拥有相当数量的主力舰仍然有战斗力,所以甲午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应该是定远号被重创和来远号的沉没。

图为被重创的定远号铁甲舰

而在定远号被重创前的前一天,东京米市就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抢夺事件,因为战争已经进行五个月的日本在财政和供应上早已透支,进入中国辽东半岛的日本师团甚至因为没有粮食供给只能一边行进一边搜刮粮食,而财政透支的这一点从李鸿章中枪后日本用减少一亿两白银为筹码来使李鸿章签字画押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财政透支要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很多。

图为正在签署马关条约的日清双方

而当时清政府正值黄河决堤,粮食大多被调集到关内使用。在关外的日本军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靠搜刮粮食来跨过山海关了,所以假如战争再拖1个月,或者李鸿章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疗伤,最终战争的结果可能都大不相同,甚至会使得急于结束战争的日本开出无要求和谈的条件。

图为英国海军远东舰队旗舰蛮横号装甲巡洋舰

而假如日本尝试用海军封锁中国来迫使中国更是滑稽之谈,当时中国的海上运输多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承包,难道要让日本海军去拦截英国的商船?要知道,英国远东舰队只要派出三艘装甲巡洋舰就可以摧毁日本当时的联合舰队,所以从海上封锁中国迫使中国和谈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不管怎么封锁由英国主导的中国海上交易任然没人敢去打断,所以只要清政府在谈判桌上用时间拖,日本很快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和清政府和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