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將是怎樣?

用戶5547786683


真是巧合,我的12月試駕計劃中,有個選題是駕車到遼寧,探訪甲午戰爭遺址,眼下正在做功課,看到這個提問,談幾句做功課的心得。

直到甲午戰爭後期,西方仍認為,“如果中日之戰相持日久,最後捱打的還是日本人”。可惜,咱們沒這麼做,而是選擇了認輸。

縱觀甲午戰爭,日軍第一是兵力不足,第二是進展並不順利。

日軍第一軍在今丹東附近入侵我國後不久,便在鳳凰城西北方向的草河口吃了敗仗,再也沒能跨過中國軍隊的這條防線(日軍本意是進軍瀋陽)。隨後,第一軍轉而進攻海城,第二軍攻佔旅順後,先奔山東消滅了北洋水師,然後回到遼寧,北上至營口一帶,與第一軍聯合作戰,最終在營口附近的田莊臺,畫上了甲午戰爭的句號。而在此之前,中日已經展開了第一輪和談,田莊臺戰鬥剛剛結束,第二輪和談就開始了(也就是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的談判)。



我國如果能夠審時度勢,建立幾道防線,靠縱深延遲敵人的進攻,以當時日本經濟實力來看,毫無勝算。另外,當時日本軍界雖然很狂妄,但政界還是比較謹慎的。比如伊藤博文,他特別顧忌西方社會對日本的態度,時刻擔憂西方出面干涉。

遺憾的是,整個甲午戰爭,咱們幾乎處處被動,就是對咱們有利的,咱們也沒能把握。

究其原因,一是正如當時一位美國武官所言,中國人沒有責任感,各打各的小算盤。二是我國的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涇渭分明,國家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財產,他們生怕社會有一點動盪,從而失去財產。為此,滿清統治者想方設法維持穩定,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不惜代價,哪怕割地賠款。


星爺說車


電視劇《走進共和》裡面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臺詞原文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馬關條約談判兩邊爭執不下。

李鴻章表示: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讓日本的軍隊打進山海關,大清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你們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塊一塊奪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嗎?

李鴻章默然無言,中國可以遷都、堅持抗戰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長安城也沒事啊。但是大清經不起遷都,已經爛入骨髓的清廷經不起這樣一番折騰。遷都抗戰的結局很可能是敵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國失控,再也別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塊15101573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圓明園還要再被燒一次。

當時日軍一路佔領山東,一路佔領營口。

山東的尚且不談,佔領營口、盤錦的日軍,距離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試問日軍繼續南下,清政府靠什麼去擋?

連老湘軍都用上了。

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唯一隻能依靠列強出兵來制止了。

當時清政府求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軍停止繼續進攻。

自然,當時日軍並沒有一口吃掉中國的實力,也不可能持久佔領北京城。

但是,我就賴著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贖遼費就要白銀3000萬,那麼贖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錢?

你不給錢,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寶玉器古董全部搶走,就像當時對待圓明園一樣,甚至祖宗牌位都給你端走,看你怎麼辦。

當時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沒有發動人民戰爭的條件,持久戰絕對沒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賠款,最終說不定連江山都丟了。


薩沙


實際上當年大清帝國甲午失敗 當時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獅子大開口的議和條件,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湘軍將領宋慶 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都不肯議和提出 “遷都再戰”這一說法。朝廷最終沒有同意為何呢?

再戰的前提是要遷都 ,此時日軍分兩路進攻中國一路過鴨綠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東半島榮成登陸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戰皇上皇太后馬上撤離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她記憶猶新。說什麼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戰選誰出任主帥呢?李鴻章是敗軍之將當然不能,全國有能力有資力統率全國兵力與日冦決戰的人還真沒有 ,聶士成能打可資歷不夠,劉銘傳先前因臺灣問題被朝廷撒職 心中不痛快屢次拒絕朝廷徵召 ,名將劉錦棠 到是願意為國效力可身體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國力當時己耗盡力了 可是當時大清帝國更困難,從當時國力來看已經初步現代化的日本帝國強於封建的大清帝國。日本經明治維新已經建立現代國家體系 包括一切現代的政治 軍事 經濟和工業體系 如全國軍隊由天皇統率 設立戰時大本營統一指揮 軍費開支列入國家預算 殖產興業 庶政付之公議等等。

大清還是封建體制 從政治到軍事到各項事業,湘淮軍各人管各人的,李鴻章只能管自己的淮軍,指揮體系混亂 慌報軍情 軍費籌措混亂等等,大清沒這個底氣再戰,再戰的結果也許更糟呢?大清賭不起了。






陳哥論史


由於日本國力有限,只能尋求速戰中的短期勝利。若論持久戰,日本必敗。

雖然在軍力方面,日本強於大清。但國力則是日本處於劣勢,最突出地方便是兵力不足。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動員兵力24萬,其中派往中國和朝鮮佔到17萬,如果繼續作戰,日本將陷入嚴重的兵力不足。

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在談判時,曾叫囂道:如果談判破裂,大清的全權大臣一旦離開此地,能否安然進出北京城門都很難保證。

如果日軍進攻北京,其必然放棄山東或者遼東,或者兩者均放棄。甲午戰爭中,日軍進攻牛莊一帶時,張錫鑾率軍收復寬甸、長甸、金廠,日軍被迫退守九連城,正所謂“自是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守,璦水以東無倭人蹤跡”,張錫鑾率軍之所以能擊潰日軍,正是日軍兵力的不足。

如果清政府拒絕與日本講和,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不僅日本耗不起,西方列強也必然會干涉。但是日本等不起,慈禧太后更等不起。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原本打算向俄國要一大筆戰爭賠償,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錢是沒有,大不了再打一戰。沙俄國力強於日本,耗得起,日本則耗不起,只得見好就收。


五味社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那麼清朝會被繼續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動投降為止,進而再獲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戰爭是清朝與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可謂是日本的崛起之戰!如果清政府繼續打下去,那麼日本全傾全國之力與清政府相戰,日本有這個毅力,但是清政府沒有亮劍必勝的勇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如果清朝上下團結一致,有敢打必勝的勇氣,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求救於清政府,日本則派兵進入朝鮮,意圖先佔領朝鮮再侵略中國。清政府派兵進入朝鮮平定東學黨起義,日本亦派兵進駐朝鮮,最終日本向清軍發動進攻,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先後投入63萬大軍,日軍則投入24萬大軍侵略中朝兩國,此戰清軍戰死3.15萬餘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則僅僅戰死一千人有餘,受傷一萬兩千餘人。清政府迫於日軍強大的戰力,選擇割地賠款議和,雙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割遼東半島、臺灣群島給日本,賠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給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在戰前就不願意打仗,慈禧太后要過六十大壽,李鴻章則為了保存淮軍、北洋艦隊的實力。光緒帝等人雖然不願意議和,但是清政府實權都在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手中,要再戰談和容易呢?清軍中雖然有丁汝昌、鄧世昌這樣的愛國將領,但是大部分將領都貪生怕死,畏敵如虎,且不懂新式戰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會輸得更慘。當時的清朝八旗兵、綠營兵基本沒有戰鬥力,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有戰鬥力,不過淮軍是李鴻章的私人部隊,豈能在戰爭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沒有可戰之兵!

日本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且推行脫亞入歐的國策,經過二十多年的全力發展,日本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工業基礎雄厚,戰鬥力強!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擴張只有侵略中國,而當時的中國雖然絕對實力強於日本,但是制度落後,外強中乾,實在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的大陸政策是:第一步攻佔臺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戰的話,日本有決心傾全國之力攻擊清朝,實現他大陸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隻肥豬,西方列強都想瓜分中國,因此日本攻擊清朝時列強皆旁觀。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國家可能會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擊退日本,不割地賠錢的話,列國必然不會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話,只能依靠自己,靠別人是一點指望都沒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國那般強大,自然可以不賠款,遺憾的是清朝實力遠遠不及俄國!


大秦鐵鷹劍士


看了網友的評論,認為都有一定道理,但還不全面,現在我來說兩句:

當時日本國力並不強,如果中國進行全國總動員,堅決打下去,很有可能的結果是:戰爭持久化,日本侵佔中國一大片土地(包括北京),"以戰養戰“,清朝遷都西安,長期抵抗,就如後來的八年抗戰一樣。但清政府不敢!為什麼不敢?是怕人民起義?不是!鴉片戰爭打了三年,也沒有發生大規模起義,何況當時發捻都已平定,國內不存在大暴動的火星。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請看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乘虛而入,割佔了外東北大片土地;

陝甘回亂吋,沙俄又割佔了伊犁;

中法戰爭時,日本又在朝鮮鬧事。

看到了吧?中國當時的局勢是危急萬分,以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群狼環視!要是對日戰事久拖不決,其他列強又來背後捅刀怎麼辦?這正是馮子材在鎮南關得勝後,清中央卻急於籤和約的原因!當時清軍還在越南暫佔優勢,日本卻已在朝鮮搞小動作了;現在對日戰事失利,若長久打下去,列強乘火打劫,損失豈不更大?因此清政府寧願割地賠款,也不敢再打下去了。


阿斌27020216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靜夜史的觀點是:

清朝將會萬劫不復!

今天的很多人,本著馬後炮的精神,堅定認為甲午戰爭時日本比清朝處境更危險。畢竟日本明治維新也不過26年時間,而且日本在1904年和沙俄進行了日俄戰爭,雖然擊敗了沙俄卻沒有得到沙俄一分錢賠款。從而得出日本並不強大,清朝完全沒有必要付出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和寶島等如此慘重的代價!

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雖然日本面臨的局面非常嚴峻,但靜夜史認為清朝無疑更加危在旦夕,如果清朝堅持打下去,那麼清朝面臨的局面就是走向萬劫不復!原因如下:

1、清朝腐敗已經積重難返

甲午戰爭是清朝和日本的戰爭嗎?

表面上是這樣,但實際上卻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清朝前期,八旗是清軍的主力,但是入關後迅速腐化,綠營成為清軍的中堅。

而到了乾隆之後,連綠營也廢掉了。到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半壁時,清朝不得不倚仗漢族官僚募集的團練進行鎮壓。

太平天國被撲滅後,曾國藩及時解散了湘軍。而他的學生李鴻章卻將淮軍保留了下來,並更新了裝備,使得淮軍成為清軍的主力部隊。

到甲午戰爭前,清朝派軍進入半島,而日軍也趁勢增兵,由於此時的李鴻章主持朝政,自然派出的是自己的私軍,也就是淮軍出戰。

作為漢族官僚,李鴻章在組建團練的同時,也在轟轟烈烈地

開展洋務運動,這使得李鴻章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晚清不可或缺的人物。

不過,對於李鴻章而言,地位越高,面對的政敵就越多,加上李鴻章本身也不乾淨,這使得見不得李鴻章好的人始終是大多數。

甲午戰爭時,李鴻章雖然手握淮軍,但是對日本始終心存畏懼。作為自己的家底,李鴻章不想在戰爭中拼光,所以李鴻章一味消極避戰。

而作為李鴻章政敵的翁同龢等人,卻一再要求李鴻章出戰。加上帝師的身份,連光緒也跟著激動,最終李鴻章兵敗半島,將戰火引到我國境內。

在海上則更慘,李鴻章苦心營造的遠東第一艦隊北洋水師因為是貼上了李鴻章的標籤,遭到了主管戶部的翁同龢的百般刁難,十多年未曾添置一艘新艦。然而就是這樣的情況,翁同龢還一再給施壓李鴻章向日本開戰,最後導致一敗塗地。

翁同龢和李鴻章的鬥爭與其說是帝黨和後黨的鬥爭,倒不如說是清朝晚期高層內部傾軋的真實寫照。為了鬥倒政敵,這些人不惜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做賭注。

北洋水師被圍,到周邊部隊請求支援,周邊部隊無動無衷。日本消滅了北洋水師,比日軍更高興的是翁同龢等人,因為政敵李鴻章終於要完蛋了。

而北洋艦隊剩餘艦船被日軍俘獲,南洋水師還和日軍交涉請求歸還其中南洋水師的艦船,理由是和日軍開戰的是李鴻章而不是南洋水師。

沒有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腐敗,是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2、清朝既有政策貽害無窮

甲午戰爭前,清軍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日本,艦船噸位也遠遠大於日本。

但是,清軍依然敗得這麼慘,除了清軍內部爛到根的腐敗外,更重要的是清軍不敢放開手腳去打。

雖然當時出戰的都是淮軍,但是清朝最大的BOSS卻能夠調動更多的軍隊參戰。不過這些軍隊很默契地選擇了作壁上觀,這說明慈禧太后並不想清朝和日本放開了打。

為什麼?因為清朝對陣日本是必敗的。即使清朝取得了對日戰爭的勝利,也不能徹底毀滅日本的野心。相反,戰敗會讓日本奮發圖強,到時候清朝面臨的外在壓力更大。

而失敗,卻不會對清朝造成太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對慈禧的權力寶座不會造成過大影響。對於清朝而言,能用錢解決的事,就不叫個事,所以才會接受如此苛刻的賠款條件。要知道,2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朝至少3年的財政收入。

為什麼慈禧不願意打?是膽小怕事嗎?不是,因為清朝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回亂時不遺餘力,如狼似虎,但是對外國則一律選擇了卑躬屈膝。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清朝的主要敵人並不是虎視眈眈的外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民眾。

要知道,清朝可以放開了和日本人打,但是由於裝備水平的落後,勢必要造成更慘重的傷亡。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期隱忍的民眾勢必會趁清朝損兵折將而奮起反抗。

對於慈禧而言,將大部分的清軍放在國內防範漢人群體的反抗,比放在國門抵禦外侮更重要,於是清朝選擇消極避戰。

所謂的打仗燒錢、技不如人等的理由,與其說是客觀條件不足,倒不如說是為了掩蓋自身畸形價值觀的遮羞布。

因為清朝始終防範著漢人,為了壓制漢人,清朝寧可以大量權益換取列強的歡心。

3、國際輿論對日本更有利

1943年,開羅會議舉行,羅斯福盛情邀請蔣介石,對蔣介石在太平洋地區的抵抗高度評價,並對蔣介石寄予厚望。此次會議也是羅斯福對戰後西太平洋地區國際秩序的一個安排。羅斯福希望,蔣介石可以在抗日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畢竟他不想戰後遠東地區有太多的蘇聯勢力。

不過,很快蔣介石就用豫湘桂會戰的大潰敗回應了羅斯福,失望透頂的羅斯福不得不轉向斯大林,隨後以蒙古的權益換取蘇聯出兵。

二戰前的民國政府是列強的“工具”,50年前的清政府同樣也是。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選擇中立,靜觀中日死磕,然後選擇勝利者進行合作。

不過一開始西方列強尤其是德國是同情清政府的,對於撮爾小國日本則持無所謂的態度。此時的沙俄勢力咄咄逼人,西方列強尤其是德國希望清政府贏得戰爭,然後和清政府合作,依靠緊鄰沙俄的位置優勢牽制沙俄。

但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加大了對西方的學習,對於西方的理解遠遠高於清朝。甲午戰爭前,日本通過多方遊說,終於促使大多數西方列強選擇同情日本。

到甲午戰爭開戰前,國際輿論偏向日本,這對於清朝非常不利,而甲午戰爭的戰敗就更加深了這樣的認知。

甲午戰爭是檢驗清朝能力的一次契機,實踐證明清朝完全是爛泥扶不上牆。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強自然而然選擇和日本站在一起,扶持日本對抗北方沙俄的擴張。

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敗沙俄,日本更是一躍成為和西方列強比肩的新興列強,邁入一線強國行列。

戰爭的結果使得清朝在國際上更加孤立,隨即列強開始加深了對清朝的入侵,於是出現了瓜分我國的狂潮。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即使想要和日本死磕,也是在以卵擊石,因為清朝此時的敵人已經成了西方列強和日本的聯合體。

清朝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起,不敢打,所以清朝在屈辱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冷兵器對大炮,沒有勝算



蘆葦蒲草


我是軍事妹子,其實清政府真要魚死網破,日本還真沒什麼辦法,但為了所謂的“大清基業”等等,被打怕了的清政府只能割地賠款求和。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仍然負隅頑抗並且對日本的賠款事項隻字不聞的情況下,那這場戰爭最後的失敗者肯定是日本。甲午戰爭的轉折點很多人都以為是大東溝海戰,然而在大東溝海戰結束以後,北洋水師還擁有相當數量的主力艦仍然有戰鬥力,所以甲午戰爭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定遠號被重創和來遠號的沉沒。

圖為被重創的定遠號鐵甲艦

而在定遠號被重創前的前一天,東京米市就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搶奪事件,因為戰爭已經進行五個月的日本在財政和供應上早已透支,進入中國遼東半島的日本師團甚至因為沒有糧食供給只能一邊行進一邊搜刮糧食,而財政透支的這一點從李鴻章中槍後日本用減少一億兩白銀為籌碼來使李鴻章簽字畫押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財政透支要比想象中的要嚴重很多。

圖為正在簽署馬關條約的日清雙方

而當時清政府正值黃河決堤,糧食大多被調集到關內使用。在關外的日本軍隊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靠搜刮糧食來跨過山海關了,所以假如戰爭再拖1個月,或者李鴻章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國療傷,最終戰爭的結果可能都大不相同,甚至會使得急於結束戰爭的日本開出無要求和談的條件。

圖為英國海軍遠東艦隊旗艦蠻橫號裝甲巡洋艦

而假如日本嘗試用海軍封鎖中國來迫使中國更是滑稽之談,當時中國的海上運輸多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承包,難道要讓日本海軍去攔截英國的商船?要知道,英國遠東艦隊只要派出三艘裝甲巡洋艦就可以摧毀日本當時的聯合艦隊,所以從海上封鎖中國迫使中國和談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不管怎麼封鎖由英國主導的中國海上交易任然沒人敢去打斷,所以只要清政府在談判桌上用時間拖,日本很快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並且和清政府和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