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新城本在周浦:從南匯新城的建設思考上海和浦東的未來

從南匯新城的建設思考上海和浦東的未來


口述/鄭時齡 整理/曹瑩

南匯新城本在周浦:從南匯新城的建設思考上海和浦東的未來


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曾主持設計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設計、上海復興高級中學、上海朱屺瞻藝術館、上海格致中學教學樓、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車沿線方案等。他所提出的以黃浦江和蘇州河濱水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核心的思想,已被市政府採納,帶動了城市建設的發展。其專著《上海近代建築風格》獲2000年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南匯新城的由來

這些年來,我覺得上海有三個因素會影響到今後上海的發展,乃至於全國的發展,第一個就是浦東的開發開放。浦東的開發開放引起了上海整個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重組,正因為浦東的發展使得黃浦江成為上海整個城市的中心。第二個因素就是世博會。第三個因素就是,自從2010年以來,上海開始把整個發展的重點放在了郊區,這也是南匯新城的由來。南匯新城是怎麼來的?我想先回顧一下,早在2000年,上海曾經有過“一城九鎮”的規劃。例如,松江效仿英國,建設花園城市般的泰晤士小鎮;外高橋因為是港口,所以借鑑了荷蘭風格;浦江鎮沿襲意大利風格;朱家角則是中國傳統風格;南匯新城原本定在周浦鎮,並打算把周浦定為法國風格。但我們當時覺得,上海郊區發展沒有自己的特色。後來,有些領導也發現這個問題,那個時候全國都有“迪士尼化”或“美國化”的思想在裡面。再後來,有人提到臨港地區,建議選擇德國風格,臨港地區可以搞一個湖作為城市的中心,圍繞這個湖,做一個圓形城市,

還是很理想的,於是乎就有了當時臨港的方案。

到後來,臨港從80平方公里又擴大到200多平方公里,包括產業區都做成了圓形。你們再看這幾年的變化,多了不少建築。南匯新城的發展對周邊的帶動,也是上海郊區發展中比較成功的。當然,現在還缺少人氣,但這畢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南匯新城本在周浦:從南匯新城的建設思考上海和浦東的未來


後世博的發展

上海跟長三角的關係,我們現在意識到,應該跟長三角地區聯起來發展。上海現在搞沿海大通道等措施,就已經表明,城市發展不是自己一家的,而應該跟周圍共同發展。從上海來說,它的地緣優勢、經濟總量是國內最強的區域,是所有的城市群裡面最強的。上海面積是6787平方公里,常駐人口2347萬。我記得在21世紀初的時候,市規劃局領導曾經提出這麼一個設想:上海1/3的土地應該是城市建設用地,1/3是綠化用地和農田,還有1/3是供休閒的。現在看來,上

海這幾年的發展所佔用的城市用地還是遠遠超出當初預期的。

2011年,浦東常住人口是517.5萬,外來常住人口214.64萬。從浦東今後的規劃來說,2020年常住人口將達到700萬,城鎮人口670萬。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在800平方公里以內,這說明我們需要提高建設用地的集約程度,使人均用地面積減少。人均建設用地每人95平方米,這包括對外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等。非城市建設用地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農田292平方公里。規劃有28處越江通道,其中4座大橋,合計146條車道。這還是比較好的。

1997年、1998年的時候,我曾經提出一個設想:黃浦江應該成為城市空間的核心,世紀大道這條軸線也應該成為城市空間的核心。現在,黃浦江兩岸的建築也都填滿了。因為有了黃浦江的綜合開發,才會有世博會。

大家都知道,世博會推動了上海的建設發展,整個空間、環境品質上了一個臺階。作為世博會後續開發,原來E片區,也就是亞洲館展區將變成商務區。現在,一個酒店已開工建設了,中國館南面區域也會成為商務、商業區。浦西定位為文化、博物館和創意中心。我們希望多一些綠化,上海什麼都不缺,缺的

是綠地,缺的是公共活動的場所。世博會以後,這個地區怎麼用?我曾經

說過:“世博會這塊地方的後續利用就是上海想成為怎樣城市的機會。如果我們放棄了這個機會,就會失去這個機會!”世博會恰好縫合了浦江兩岸的功能。現

在,我們有12條通道、4座大橋,總長19公里。現在的規劃是往上游延伸到整個水域,這對保護黃浦江水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提出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希望把黃浦江周邊建成金融集聚帶,整個城市建設為創新城市和時尚之都,打造城市創意時尚圈。浦西也希望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金融區,其實也是需要,因為浦東陸家嘴商務區面積作為整個城市的商務區還不夠,應該和整個城市聯繫起來,擴展起來。

這些年,上海注重綜合公共交通發展,我們建成了全世界最長地鐵線的城市。規劃是1051公里、共22條軌道交通線。目前,建成了425公里,還有5條軌道交通線在建。2020年,浦東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網絡總長大概是310公里、線路15條。區域範圍內,軌道交通網密度是0.22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總長將達到189公里。

後世博,上海戰略目標是:成為大型跨國公司全球或地區總部的積聚地,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節點;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及博物館、劇院、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保持全球競爭力。這是我們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能夠實現,上海會成為全球化的國際大都市。因此,上海需要建設更大規模的綜合功能活動區來支撐國際大都市。

南匯新城本在周浦:從南匯新城的建設思考上海和浦東的未來



金融區也需要文化建設

事實上,金融區包含很多功能,比如金融、保險、法律、貿易、培訓、會展、商業、餐飲、居住、娛樂休閒等。統計數字表明,上海目前缺少30萬的金融人才,要為這些人才創造條件。我經常講:我們的人才觀可能有些問題。現在只認那些高學歷、高職稱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人才。英國倫敦有300多家國際500強企業,倫敦憑什麼把500強吸引過來,憑的是人才。

上海規劃建設的金融功能區很多,不僅僅是浦東,還包括浦西,靜安區的商務樓宇經濟也是非常發達的。中國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或區域金融中心,前段時間180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這些願望都很好,但我覺得,要立足於自身的條件,要一步一步地紮實發展。像韓國首爾提出建設成為“亞洲的靈魂”,並沒有把調子定得很高。

我們現在都在談文化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更應該把文化當成城市發展的動力。我們過去講“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但文化是多樣、多元的,科學技術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要採用先進技術,還要吸引掌握先進技術的人。為這些人創造與國際接軌、自我價值實現的創新創業環境,才

能促進人的創造力充分發揮。

城市文化表現為制度、空間、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建築、社會生活、物質文明、行為模式、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交通等等。文化大都市最關鍵的是,觀念的現代化。轉型發展首先是思想的轉型、發展模式的轉型。倫敦、巴黎、東京、紐約、巴塞羅那等城市,並不是因大型硬件建設和大規模開發而聞名於世,而是因為這些城市擁有其他城市所沒有的文化氛圍和新觀念,以及推

進新思想和觀念的環境。

上海大概有80個創意產業,真正成功的不到20個,因為這些創意其實都沒有創意,問題在於我們沒有文化的核心。我們非常重視培育國際創新環境,提供為全球人才服務的空間環境條件,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提供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等設施,但我們同樣需要發現、呵護、吸引並支持人才的環境。人才是城市經濟的第一要素,創造性人才充滿活力和激情,思考方式

也與眾不同,他們需要鼓勵、理解和寬容,他們需要學習、探索和合作,他們對精神食糧的渴望遠勝於對物質的需求。

浦東今後的發展,除了金融城之外還有南匯新城,還有迪士尼,還有張江,這些地方今後都會成為非常發達的地區。儘管南匯新城還有待完善,但為浦東未來發展留下了空間。我們一定要立足長遠、從長計議,因為上海的城市空間格局已無法大變了,我們只能努力提高城市空間品質。

總體來說,我覺得目前城市的綠化還是少了。隨著城市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原來想把它控制在外環以內實際上已經不行了。現在,上海正在做生態網的規劃,對於今後郊區的發展,就要注意它的品質和綜合功能,

努力提高集約化程度、改善生態環境。

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讓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是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地方。通過高品質的設計,創造愉悅的生活、工作和藝術環境,關心人們241、時的生活圈,塑造吸引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工作生活的城市環境,打造人才彙集的創意“特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