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新城本在周浦:从南汇新城的建设思考上海和浦东的未来

从南汇新城的建设思考上海和浦东的未来


口述/郑时龄 整理/曹莹

南汇新城本在周浦:从南汇新城的建设思考上海和浦东的未来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曾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等。他所提出的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的思想,已被市政府采纳,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其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南汇新城的由来

这些年来,我觉得上海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到今后上海的发展,乃至于全国的发展,第一个就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引起了上海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组,正因为浦东的发展使得黄浦江成为上海整个城市的中心。第二个因素就是世博会。第三个因素就是,自从2010年以来,上海开始把整个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郊区,这也是南汇新城的由来。南汇新城是怎么来的?我想先回顾一下,早在2000年,上海曾经有过“一城九镇”的规划。例如,松江效仿英国,建设花园城市般的泰晤士小镇;外高桥因为是港口,所以借鉴了荷兰风格;浦江镇沿袭意大利风格;朱家角则是中国传统风格;南汇新城原本定在周浦镇,并打算把周浦定为法国风格。但我们当时觉得,上海郊区发展没有自己的特色。后来,有些领导也发现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全国都有“迪士尼化”或“美国化”的思想在里面。再后来,有人提到临港地区,建议选择德国风格,临港地区可以搞一个湖作为城市的中心,围绕这个湖,做一个圆形城市,

还是很理想的,于是乎就有了当时临港的方案。

到后来,临港从80平方公里又扩大到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产业区都做成了圆形。你们再看这几年的变化,多了不少建筑。南汇新城的发展对周边的带动,也是上海郊区发展中比较成功的。当然,现在还缺少人气,但这毕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南汇新城本在周浦:从南汇新城的建设思考上海和浦东的未来


后世博的发展

上海跟长三角的关系,我们现在意识到,应该跟长三角地区联起来发展。上海现在搞沿海大通道等措施,就已经表明,城市发展不是自己一家的,而应该跟周围共同发展。从上海来说,它的地缘优势、经济总量是国内最强的区域,是所有的城市群里面最强的。上海面积是678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347万。我记得在21世纪初的时候,市规划局领导曾经提出这么一个设想:上海1/3的土地应该是城市建设用地,1/3是绿化用地和农田,还有1/3是供休闲的。现在看来,上

海这几年的发展所占用的城市用地还是远远超出当初预期的。

2011年,浦东常住人口是517.5万,外来常住人口214.64万。从浦东今后的规划来说,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700万,城镇人口670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800平方公里以内,这说明我们需要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程度,使人均用地面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每人95平方米,这包括对外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非城市建设用地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农田292平方公里。规划有28处越江通道,其中4座大桥,合计146条车道。这还是比较好的。

1997年、1998年的时候,我曾经提出一个设想:黄浦江应该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世纪大道这条轴线也应该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现在,黄浦江两岸的建筑也都填满了。因为有了黄浦江的综合开发,才会有世博会。

大家都知道,世博会推动了上海的建设发展,整个空间、环境品质上了一个台阶。作为世博会后续开发,原来E片区,也就是亚洲馆展区将变成商务区。现在,一个酒店已开工建设了,中国馆南面区域也会成为商务、商业区。浦西定位为文化、博物馆和创意中心。我们希望多一些绿化,上海什么都不缺,缺的

是绿地,缺的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世博会以后,这个地区怎么用?我曾经

说过:“世博会这块地方的后续利用就是上海想成为怎样城市的机会。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个机会,就会失去这个机会!”世博会恰好缝合了浦江两岸的功能。现

在,我们有12条通道、4座大桥,总长19公里。现在的规划是往上游延伸到整个水域,这对保护黄浦江水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提出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希望把黄浦江周边建成金融集聚带,整个城市建设为创新城市和时尚之都,打造城市创意时尚圈。浦西也希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金融区,其实也是需要,因为浦东陆家嘴商务区面积作为整个城市的商务区还不够,应该和整个城市联系起来,扩展起来。

这些年,上海注重综合公共交通发展,我们建成了全世界最长地铁线的城市。规划是1051公里、共22条轨道交通线。目前,建成了425公里,还有5条轨道交通线在建。2020年,浦东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长大概是310公里、线路15条。区域范围内,轨道交通网密度是0.22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总长将达到189公里。

后世博,上海战略目标是: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全球或地区总部的积聚地,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节点;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及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保持全球竞争力。这是我们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上海会成为全球化的国际大都市。因此,上海需要建设更大规模的综合功能活动区来支撑国际大都市。

南汇新城本在周浦:从南汇新城的建设思考上海和浦东的未来



金融区也需要文化建设

事实上,金融区包含很多功能,比如金融、保险、法律、贸易、培训、会展、商业、餐饮、居住、娱乐休闲等。统计数字表明,上海目前缺少30万的金融人才,要为这些人才创造条件。我经常讲:我们的人才观可能有些问题。现在只认那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人才。英国伦敦有300多家国际500强企业,伦敦凭什么把500强吸引过来,凭的是人才。

上海规划建设的金融功能区很多,不仅仅是浦东,还包括浦西,静安区的商务楼宇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的。中国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金融中心,前段时间18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这些愿望都很好,但我觉得,要立足于自身的条件,要一步一步地扎实发展。像韩国首尔提出建设成为“亚洲的灵魂”,并没有把调子定得很高。

我们现在都在谈文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更应该把文化当成城市发展的动力。我们过去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文化是多样、多元的,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采用先进技术,还要吸引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为这些人创造与国际接轨、自我价值实现的创新创业环境,才

能促进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

城市文化表现为制度、空间、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建筑、社会生活、物质文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交通等等。文化大都市最关键的是,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发展首先是思想的转型、发展模式的转型。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巴塞罗那等城市,并不是因大型硬件建设和大规模开发而闻名于世,而是因为这些城市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文化氛围和新观念,以及推

进新思想和观念的环境。

上海大概有80个创意产业,真正成功的不到20个,因为这些创意其实都没有创意,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文化的核心。我们非常重视培育国际创新环境,提供为全球人才服务的空间环境条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提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设施,但我们同样需要发现、呵护、吸引并支持人才的环境。人才是城市经济的第一要素,创造性人才充满活力和激情,思考方式

也与众不同,他们需要鼓励、理解和宽容,他们需要学习、探索和合作,他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望远胜于对物质的需求。

浦东今后的发展,除了金融城之外还有南汇新城,还有迪士尼,还有张江,这些地方今后都会成为非常发达的地区。尽管南汇新城还有待完善,但为浦东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我们一定要立足长远、从长计议,因为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已无法大变了,我们只能努力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总体来说,我觉得目前城市的绿化还是少了。随着城市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原来想把它控制在外环以内实际上已经不行了。现在,上海正在做生态网的规划,对于今后郊区的发展,就要注意它的品质和综合功能,

努力提高集约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让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地方。通过高品质的设计,创造愉悦的生活、工作和艺术环境,关心人们241、时的生活圈,塑造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工作生活的城市环境,打造人才汇集的创意“特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