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從來沒有“遊行示威”的說法,為何明代閹人要這麼做

封建王朝歷來沒有“遊行示威”這樣的舉動,不過,在明朝成化年間卻破了例。

這天,紫禁城外聚集了四千多人,他們不斷地喊著:要吃飯,要工作。

之前,由於這些人已經在北京城遊行了一圈,所以吸引了不少看客。現在他們站在紫禁城外,大聲疾呼,只求皇帝能多給一些工作名額,也讓他們不至於餓死街頭。

原來,這支龐大的隊伍,是由閹人組成的,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工作機會呢?

封建王朝從來沒有“遊行示威”的說法,為何明代閹人要這麼做

(朱元璋劇照)

事情還要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說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總結了前朝的滅亡教訓,嚴厲禁止宦官干政,並且還專門釘了個鐵牌在牆上,提醒子孫後代切莫讓宦官干政。

但朱元璋生性多疑,對朝廷重臣也猜疑頗重,還廢除了宰相制度,朝中一應事務都要一把抓。

雖然朱元璋很勤奮,但事情實在太多了。再加上皇室膨脹,朱元璋不得不擴充太監的數量。

到了洪武28年,朱元璋把太監的官階定為正四品,再經過一系列改革,於是內監就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官僚體系。

不過,朱元璋只是讓太監幫忙做事,卻絕對不給太監權力,更不可能讓太監染指政務。

朱棣靖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此過程中,多有宮中的太監給他通風報信,太監對他有恩。

朱棣坐上了皇位後,深恐百官不服,於是對凡是和他唱反調一律殺無赦,同時開始重用太監,並增設了東廠。

當時出了有名的太監叫鄭和,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是要揚大明國威。不過也有人說是因為城破以後,朱棣沒找到建文帝,由於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暗中命鄭和四處查訪。

封建王朝從來沒有“遊行示威”的說法,為何明代閹人要這麼做

(鄭和下西洋)

朱瞻基繼位後,遇上叔父朱高煦高調造反,這讓他深恐朝中大臣與朱高煦勾結,釀成第二個朱棣奪權事件。所以,他廢除了關於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並在內宮開設學堂,教太監們讀書習字。

凡是成績好,又長得好,人也機靈的,往往能得到好的職位,比如他新設立的司禮監秉筆太監。

司禮監秉筆太監權力很大,一是負責批紅,按皇帝的意思在奏摺上批審,由於皇帝用的筆是紅色的,也就稱為批紅。當然還有專門管蓋章的叫掌印太監,那就是太監界的最高權威了。

到了明朝中期,由於皇帝的能力越來越差,而他們不信任朝臣如舊,因此太監的權力越來越大。

太監沒有讀書人的節操,他們阿諛奉承,極力逢迎,只要把皇帝哄高興了,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們就會成為皇帝的心腹,甚至能改變皇帝的決定。比如朱祁鎮時期的王振,就是第一個權監。

這個時候,許多人就發現走科舉考試的路子,實在是萬人行獨木橋,很難入仕為官。倒是做太監,很容易就成為國家體制內的人。若再機靈點,長得清秀點,就能得到皇帝的寵幸。到時候就權高位重,連朝中大臣也要禮讓三分。

封建王朝從來沒有“遊行示威”的說法,為何明代閹人要這麼做

(權監王振)

於是,一些老百姓和軍人的孩子們都紛紛走上了當太監這條路子。

既然想做太監的人多,京城裡也就順應而生出了許多“場子”,也就是負責閹淨身的地方。當然不光是負責淨身,還負責上崗培訓,並實行分配。

當然,太監這份工作並不是淨個身就一定能進宮的。

在淨身之前先得籤一份相當於賣身契一樣的合同,在合同中要表明是自願入宮為奴的。簽完後,才能淨身。淨身前還會就意願的問題再確認一次,並簽下自願淨身的協議,就可以挨刀了。

當然,淨身和培訓都是要收費的。

朝廷歷來對太監的數量有著很嚴格的規定,同時對那些自行淨身的都施以很重的刑罰,不過,這並不能阻止許多人為了成功,先行淨身的熱情。

封建王朝從來沒有“遊行示威”的說法,為何明代閹人要這麼做

(淨身用的工具)

到了成化年間,京城裡的“場子”越來越多。“場子”多了,宮裡要的太監雖有增多,但也擱不住養這麼多“場子”,所以這些“場子”為了招攬生意,往往很沒下限,比如宮裡要的太監人數是2000人,他們就敢說20000人。

不明真相的人踴躍報名。錢也交了,身也淨了,崗前培訓也認真學習了,可就是不能進宮。

隨著不能進宮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些流落在京城的閹人便聚集起來,發起了明朝第一次太監遊行,也是最後一次太監遊行。

不過,明憲宗朱見深不搞維穩。他直接讓軍隊掄著大棒,把聚集在紫禁城門口的那群閹人們一頓暴打,直打得他們哭爹喊娘,作鳥獸散。

於是,這場遊行就這般草草收場,閹人們也是自食其果。

(參考史料:《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