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和陈凯歌前期都是以拍文艺片为主,之后又向商业片过渡,对于这种转变你怎么看?

剪刀手MD


这两位拍的影片其实在大环境下来看已经很文艺了,但跟他们自己前期的作品比起来是有了商业气息,个人认为不能因此定性为商业片。

市场在商业化,水涨船高。二十年前标准的文艺片应该是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阿飞正传》等等,文艺度max,慢节奏,冷台词,长镜头,一眼万年,备受小资追捧。但放到今天怕是不能已经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了。

市场需求决定作品风格,当下的娱乐市场追求崇尚“爽”和“快”的情节铺设和心理冲击,追求单纯无暇的三观建设,而文艺是慢的,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反道德绑架的。文艺片的没落,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跟导演本身没有根本关系。


亦话


当时中国电影刚起步,文艺片投资小,但更能更需专注讲故事和人物刻画,比如《活着》《霸王别姬》。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也没啥投入,几乎就监狱里直拍,但当时并不叫座,甚至也不叫好。



文艺片想叫好又叫座,非常难,这是行业生存发展现实,对导演个人也是。

最理想的是商业+文艺,但投资大,在满足观众各种感官强刺激同时,叫好又叫座是再好不过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但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或商业+文艺,想拍好都非常难。大导们都在不断的探索和自我突破,所以他们才是大导演。


手机用户5849888477


其实文艺片与商业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谁更能满足大众的欣赏口味。文艺片偏重于作品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追求的是作品的高雅文学艺术品位,而商业片更偏重于大众的生活娱乐。就其市场的商业价值,文艺片的市场吸引力不如商业片。商业片抓住了大众的喜闻乐见,满足了人性普遍的心里需求。文艺片侧重用文学艺术手法表达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活动,是对灵魂的再挖掘。通俗地讲,如果说文艺片讲述的是人性的特殊意义,那么商业片追求的是人性的普遍意义。揭示的都人生的意义。客观地说,文艺片与商业片是影视市场的两个产品。导演经营哪个产品,这是市场行为。不是说舍弃这个,转向那个,而是在不同时期,经营不同的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严格来讲,不能人为地把一部影视作品分成文艺片和商业片。文艺片包含在商业片里。一部影视作品制作出来,它首先是商品,编剧、制作需要成本,在市场上播放,产生价值,产生社会效益。投资讲究回报。就看精神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哪个更偏重些。影视作品的多样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都是老百姓喜欢的,主要看如何去表现主题更能被人们所接受。既然是精神食粮也需五谷杂粮搭配。


caomin58


文艺片往往可以充分表达作者的理念,理想,而且文艺片拍好了引发共鸣适合拿大奖,商业片面临票房的压力,前期小导演,很难拿到大手笔投入,这些是他们前期做文艺片的原因,名气起来后拍商业片挣点钱,然后好多导演功成名就后还会转到文艺片,继续自己的理想


木木陪你看影视


在电影界,恨张艺谋,骂张艺谋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能取代张艺谋的人到目前为止 零。这不是对张艺谋的赞誉,而是中国电影界后继无人的尴尬, 如果15年前,中国有合适的商业片导演,张艺谋可以继续拍他想拍的文艺题材, 如果现在中国有1,2个年轻的具有国际声望的导演,那么中国电影不至于还要靠张艺谋的老招牌!


大誉海棠


文艺和商业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多深的定义?文艺指☞什么?商业又指什么?本身一切不都是故事吗?为用户服务的故事,用户为此而买单!


毅171021806


很正常的事情,商业片更大众,更能名利双收,并且随着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投资的钱也越来越多,这么多钱不拍大片拍文艺片也用不了。这其实是事情环境推着他们这样走的,并不全是他们主观意愿所致。其实类型片也罢文艺片也罢,艺术片也罢,都是一种表达,最重要的是内容。类型片也不乏在艺术上很有高度的,文艺片也有很多层次低级的,艺术片也有好多幼稚的。所以,无所谓什么片。


导演人生7


这很正常,很多导演都是这路子。一个导演想要有作品排,有投资,要么获奖,要么有好作品。尤其是最开始,新人导演想要出头获得巨额投资太难了,因而投资小的文艺片会是首选,如果获奖以后知名度提高了,下一部片子就会有人投资。

当然,有了名气以后就是挣钱了。文艺片容易获奖,但很难获利。有名气了拍商业片挣点钱就可以了!


白首方悔已迟


好的电影都有好的商业价值。

但张一摸没拍过好电影——高粱秋菊活着都很一般,其它零分以下。根本原因是张太缺文化、不懂艺术、不懂电影。

陈后期是被市场拉下水了


终极审美


有了商业片带来的电影市场,才能有支撑文艺片发展的资金;有了不断创新的文艺片,才能保证套路化的商业片不会被观众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