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急不可耐的和苏联打仗,是被他在欧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吗?你怎么看?

军事一点通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希特勒闪击苏联是一大败笔,希特勒犯了和拿破仑一样的错误,德国在欧洲的接连胜利使希特勒被冲昏了头脑。



似乎如果希特勒没有进攻苏联,德国在已经占领的欧洲地区继续种田经营,稳固统治,德国是有机会称霸全球的。事实果真如此吗?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定是错误的吗?

和大家想的恰恰相反,九天认为,希特勒虽然苏德战场上最终战败,但并不意味着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定就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苏联就会乖乖的与德国保持和平?怎么可能?老毛子从来都不是吃素的,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完成准备之后必也将进攻德国。

德国与苏联之间必然爆发战争,希特勒和斯大林其实都心知肚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德国闪击战震惊世界,接连灭亡了比利时、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数十个国家。

但是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歇着,它接连吞并了波兰东部地区、波罗的海三国,又与芬兰爆发战争,苏联贪婪的胃口丝毫不弱于德国。而当瓜分波兰,两国领土接壤之后,再无缓冲之地的两个大国爆发战争,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希特勒已经被自己的经济政策和宣扬的种族主义所绑架。靠着疯狂扩充军队,加强军备,希特勒在经济危机之后成功的完成了零失业人员的奇迹。但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如果没有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必然会导致破产,因此,希特勒必须为庞大的德国军队寻找下一个可供进攻的目标。


而希特勒一直宣扬的“为雅利安人拓展生存空间”的口号,也使他必须进一步进攻苏联,拓展占领区域。很显然,苏联拥有的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显然是雅利安人最好的“生存空间”。而被希特勒定性为“低劣人种”的斯拉夫人,显然也是最好的消灭目标。

第三,1941年正是苏联最为虚弱的时候,也是进攻苏联的最好时机。因为此时苏联刚刚完成大清洗,军队骨干几乎被清洗一空,苏联红军处于最虚弱的时候。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面对小小的芬兰,苏联军队却遭受了数十万人的损失,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时间显然是站在苏联一边儿的,此时的德国已经达到鼎盛,即使再给几年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果给苏联时间,随着苏联喘过气来,消除军队大清洗造成的影响,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军队必将更加强大。因此,精明的希特勒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定。

第四,觊觎苏联丰富到近乎无穷的资源。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胜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占取更多的资源。而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面积大国,境内所拥有的近乎无尽的资源,自然是地域狭小的德国最为羡慕和需要的。



第五,1941年发动突然袭击,可以“攻其不备”。突然袭击和准备之好后公平决战,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战果自然是不同的。由于战前德国成功的战略欺骗,使得苏联相信此时德国不会发动进攻。

也因此,当德国百万大军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时,给毫无准备的苏联军队以巨大的打击,数以百万计的苏联军队被消灭,苏联军队一溃千里,一败再败。德国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


进攻苏联的决定并非错误,而且是十分正确的,错误的只是希特勒对于苏联太过低估,对于德国军队又过于自信。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希特勒根本没有想到苏联冬季的气候如此恶劣,交通条件又糟糕到根本无法给德国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

再加上苏联并不次于德国的先进武器和工业能力,苏联国家体制的强大动员能力,苏联军队和斯大林无与伦比的韧劲儿,苏联广阔的国土和恐怖的战略纵深,都完全出乎希特勒的意料之外。而且,以美国为首盟国捐弃前嫌,对苏联竭尽全力的支持,最终使强大的德国军队折戟沉沙。


鸢飞九天2018


二战初期,希特勒的攻势十分迅猛,仅用了27天就攻下了波兰,拿下丹麦只化了1小时,5天内征服了荷兰,进攻比利时用了18天时间,39天法国投降了。德国在整个欧洲似乎是锐不可挡,除了法国投降外,英国赶到了英吉利海峡对岸,但丘吉尔还在迂回抵抗。要说是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说法不切合实际,原因是二战中的德国,海空的力量并没与英国同在一个水平线上,再说德国在一战的时候,战舰就只有换打的份,经常有战舰被击沉。


再加上能源石油的稀缺;德国在执行“海狮计划“动用了2600多架的飞机,这相对于英国可战战机的1200架飞机,英国无疑处于劣势。于是英国釆用了游击战的方式。

1940年7月希特勒签置命令,委派戈林实施“海狮计划”意想通过空军对英国的轰炸迫使英国投降。但打了2个月,英国釆用先进的雷达,以游击战的方式战败了德国空军;至此,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只得作罢。


希特勒设定的“海狮”计划的失败迫使纳粹快速向苏联进发,希特勒认为既然一时间难以攻下英国,那么就挥师苏联,这原本就是希特勒的初衷,可见希特勒一书《我的奋斗》中写有先陆路东进苏联,获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此时的德国军队已到了波兰境内。

根据当时德军与英国的作战,希特勒应该知道在海军力量上的悬殊,德国要想短时间内拿下英国是不可能的,再者空战战术又不敌英国;因此有学者结合1940年年底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出访德国与里宾特洛甫签著《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时,德国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欢迎仪式等,认为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原本就是对苏的欺骗手段,只是“海狮计划”失败得过于早了一些。另一方面,德国开动了所有的宣传机构,把军队的调动伪装成德国国防安全的需要,而将集结到波兰、罗马尼亚的军士都描写得是一些老弱残兵。

不过,莫洛托夫在德苏会淡时已经对德军集结波兰和罗马尼亚提出过质疑。但容后在向斯大林汇报时分析称:“希特勒没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进攻苏联”。至此,斯大林也赞同了莫洛托夫的分析:“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延长希特勒的准备工作,而不应去刺激希特勒而授人以柄...”。这里有一点:斯大林绝对不想信希特勒会接受二线战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撕毁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携同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协从国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火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公然向苏联北起波罗的海至南黑海,总共2000多公里釆取突然袭击。

一组德军突龚苏联的照片。

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所向披靡,希特勒是有被胜利所冲昏头脑的可能,以至于造成《海狮计划》的失败。不过,处于骗局的暴露不得不提前实施对苏的原来计划,即东路苏联,这一号称“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本来就是希特勒蓄谋已久袭击苏联的腹稿。德军到了波兰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星空89831416


希特勒进攻苏联,陷入东西两线作战,最后遭至失败。

从结果就事论事,希特勒狂妄自大、被胜利冲昏头脑、愚蠢、自不量力,是通行的说法。

但这非常片面!

希特勒的奋斗目标是是什么?

——夺取日耳曼人(希特勒称雅利安人)的生存空间。

这是希特勒对德国历史的深刻反思的结论,是《我的奋斗》的精髓。

德意志处于欧洲中部,历史上被周边帝国的战争阴云笼罩,德意志有条顿骑士团的荣耀,有普鲁士战车的所向披靡,还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的辉煌。但是,也有惨痛的失败,在欧洲这块古老大陆上无休止的绞杀战中,德国最终被套上《凡尔赛和约》的枷锁。

希特勒认为德国一劳永逸出路在于拓展德国的生存空间,让德国在广袤的土地上沐浴灿烂阳光。作为大陆民族的局限性,希特勒把德国展生存空间的方向瞄准了东方的苏联欧洲平原。励志要用剑为德国的犁攫取可耕种的土地。

希特勒发动二战真正目标,是为德国夺取生存空间,而不是局限于为一战失败复仇。

德军统帅部曾把欧战目标定在收复一战失去的领土上,包括奥地利、西普鲁士、莱茵非军事区、但泽走廊、西里西亚、苏台德地区等。被希特勒嗤之以鼻,恢复54万平方公里国土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要征服东欧,奴役劣等的斯拉夫民族,夺取其土地粮仓、资源石油,让苏联政府翻过乌拉尔山脉去西伯利亚自治。

希特勒进攻苏联亦属于必然。

德国征服了西欧,灭了法国、赶走了英国人,复仇的主要目的已达到。向东、向西继续扩大战果的“巴巴罗莎”和“海狮计划”同时制定。

大规模空袭为先导的征服英国(海狮计划)战争打响。由于诸多原因,被希特勒叫停 ;

①,丘吉尔誓死不投降,英国空军依靠秘密武器雷达,对强大的德军国空军作殊死抵抗。加上希特勒本来就认为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也是优秀人种,他征服英国的意志在削弱。

②,德军没有做好渡海峡作战准备,英国本土舰队对其构成了巨大威胁,德军速战速决的优势不在,希特勒还有对苏战争的更重要选择,不愿意陷入对英国的漫长消耗战。

③,斯大林磨刀霍霍,坚定了希特勒抢先动手决心。1939.9.1,希特勒碾压波兰,斯大林割了一半的肉。1939.11.30,斯大林又派百万苏军进攻芬兰。1940.11,苏联莫洛托夫外长还访问柏林,主张苏联在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权益,被希特勒断然拒绝。从那一刻开始,希特勒已下定决心要与斯大林军事摊牌。

④,德国畸形的军工经济高速发展,民族主义热情高涨,容不得战争机器停转。由于在西线对英战争陷入胶着,迫使希特勒抢先对苏联动手。

希特勒钢铁意志左右了这场(进攻苏联)悲剧。

苏联进攻小小芬兰闹出失败笑话意.;苏联军队由于“大清洗”,各级有经验的指挥员奇缺;军事装备“苏联制造”劣于“德国制造”。这都没有成为德国统帅部轻敌的理由。由于希特勒要实现征服东方劣等民族,圆“大德国”梦想,谁也不敢、也不能阻止他的行动。

德国对苏战争,希特勒践行了他的举世名言;“宁做最成功的失败者,不做最失败的成功者 ”。

单挑不可一世的斯大林,他是震撼世界的失败者,但他没单败给斯大林,而是败给了冰冻极寒的大自然,败给了伺机而动的罗斯福、满血复活的丘吉尔以及励志复仇的斯大林组成的“三人团”。最终,希特勒饮弹自杀,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政治层面,这是邪恶败于了正义。从历史进程,这是局促古老的大陆文明败给了汹涌彭拜的海洋文明。


谌人


原因是多方面地,主要还是两点。一是当时缺乏海军的德国根本没办法打下英国,二是当时的苏联人为了防止德国坐实目前已得利益,成为欧洲的超级大国也在积极备战,最终也会加入这场战争。所以,希特勒一不做二休,选择先下手为强,毅然对还没完成准备工作苏联发动进攻。只是,最后的结果是以差一点攻下莫斯科而失败而告终。

个人愚见,在不搞个人崇拜和盲目尊崇的情况下,仔细的去分析那些历史上的失败者,他们跟胜利者之间,差的往往只有两个字“运气”。

从公证的角度来说希特勒作为一位政治强人,除了统治手段过于残暴,他的眼光和决断力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高明地。


月成希


笔者认为,希特勒进攻苏联不仅仅只是被胜利冲昏头脑,这首先是既定目标,然后根据形势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

至于既定目标这个世人皆知的问题笔者不在此赘述,还是就当时的局势发展谈一谈。

这首先得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开始说起。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在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发生,他首先是寄希望于同英国联合,因为共同对付苏联也符合双边利益。但是波兰问题却是双方合作最大的死结,波兰是英国在东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波兰却占据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德国领土——但泽,而德国国内武力收复但泽的呼声随着军备重整完成越来越高涨。

希特勒比谁也明白,一旦对波兰动武,与英国联合的希望很可能就化为泡影。而且战争绝不仅仅限于德波之间,欧洲各大国也会全部卷入其中。那样一来,德国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四面受敌的状态,更何况东面和西面各蹲着一个强大的死敌!现在唯一可以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那就是与东西两方的其中一方保持友好关系!

和英法保持友好关系事实上已经不可能,那就只剩下东面的苏联。但是希特勒也清楚,苏德双方因为党派矛盾、民族矛盾实际上势同水火,双方结盟后实际上更有利于苏联。因为希特勒将在解决波兰后全力以赴的对付西面的强敌——英法,而苏联则可以有条不紊的在东欧拓展势力范围,进而威胁到德国的后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战争机器迅速发动,一口咬掉了半个波兰。苏联再补一刀,波兰这个战前号称世界第五强的国家仅仅一个月就出局了。苏德瓜分波兰后,德国大军主力西调攻打法、荷、卢、比、丹、挪诸国,苏联则按既定部署在东欧拓展势力范围。

仅仅几个月,纳粹德军就扫荡了整个西欧,西欧各国在纳粹德军打击下丧师失地,英国势力则被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与纳粹德军的金戈铁马在西欧大陆气吞万里如虎的战绩相比,东欧的苏联就相形见绌了。虽然苏联也拥有不亚于甚至略高于纳粹德军的雄壮体魄,但是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运动,饱受神经断裂、脉络淤塞之苦,行动笨拙、步履蹒跚。唯一的一场军事行动——冬季战争,庞大的苏联居然被一个蜗居在苦寒之地的芬兰打的鼻青脸肿。但不管怎么说,苏联毕竟作为东欧第一超级大国,趁着英法德等大国在西欧杀得天昏地暗之际,夺取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巴尔干半岛北段的一大块东欧势力范围,与当年沙皇俄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基本重合了。

而此时已经饮马大西洋的希特勒却不免感到后背发凉,因为德国虽然已经在短期内拿下了西欧这个全欧的工业中心,但同时严重缺乏资源,而东欧则恰恰与之相反。如果苏德同盟能够一如既往的进行下去,德国的技术优势与苏联的资源、人口优势相结合,天下大事未可知。实际上这也是斯大林内心深处的一种想法,但是他也明白苏德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国家体制上的对立太大,双方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领导人的战略理性和政治互信之上,一旦这种理性和信任失去,两国的合作也就随之瓦解。

而历史证明,斯大林有足够的战略理性,希特勒貌似有,实际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斯大林直到苏德开战也迟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不符合双边利益和一个战略家最基本的水准!

但是内心深处杂糅了反共产主义、反金融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希特勒却认为苏联在东欧的威胁与日俱增,而自己在东欧的防御却是如此的空虚。但是受两线作战这个魔咒的影响,他不敢贸然行动,毕竟隔海相望的对面还有一个拥有遍及全球殖民地的英国和深藏不露的美国!于是希特勒的思想又回到了当初联英抗苏的轨道上,而且为了不给英国人造成一种城下之盟的感觉,希特勒开出的条件十分优惠,即海上英国说了算,陆地德国说了算。

但是希特勒还是低估了英国人。此时英国掌门人已经由理性十足的丘吉尔取代了优柔寡断的张伯伦,丘吉尔实际还是秉承“祸水东引”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当年张伯伦靠的是政治手段,而自己则是凭借地理优势运用军事手段。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令无数欧陆英雄竞折腰,奠定了英国的霸业,现在丘吉尔依然要利用它改变英国的命运。

于是丘吉尔理所当然的拒绝了希特勒的好意,他的意思很清楚,他明白希特勒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心思,但就是让希特勒在英国和苏联之间做出选择。这是典型的一个以绝对理性对绝对理性!如果希特勒先攻打苏联,等于是“祸水东引”的策略在手里走活,那么将联合美苏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抗德。如果先攻打英国,那么将联合美国誓死抵抗,苦撑待变。因为丘吉尔也明白,纳粹德国的军事优势在于陆地,而且极度缺乏战争资源是其战争机器致命的短板。英德战争拖得时间越长,那么貌合神离的苏德同盟变数就越大!

随后局势正如丘吉尔所判断的差不多,希特勒谋求与英国和平建立同盟关系不成就诉诸武力,企图以战逼和。但是持续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将德国战争机器尺有所短的弱点暴露的淋漓尽致。西面攻打英国不下,东面苏联日益坐大,希特勒感觉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先在东西两面解决一个。恰巧苏芬战争苏联的陆军短板暴露出来,而德国陆军却是天下无敌,希特勒于是看到了机会,因此萌生了先以一次快速突击放倒苏联,然后再收拾那个不识抬举的英国。

回想当初,希特勒是为了对付英国联合苏联,却又觉得战英国不下是因为苏联的存在所以必须先拿下苏联。这等于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希特勒进攻苏联不是被什么胜利冲昏头脑,一是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再就是其思想特征所决定。


大将军威武8


希特勒攻打苏联不是被冲昏头脑之后才做的选择,只是选错了一点点时间,若是把攻打苏联的期限推迟戓提前半年,绕过寒冬,苏联根本无力阻拦希特勒的铁蹄………苏联虽然最终守住了防线,但也是相当惨的惨胜!击败希特勒的不是苏联,而是极寒天气!极寒天气杀掉了希特勒的最强大最凶猛的突击军团,最终导致全线崩溃,以最快的速度被反噬!!


qianqian521


为所谓日耳曼人夺取生存空间一直是希特勒用来蛊惑人心的政治理念,在海狮计划失败后,西方战事暂时告一段落,而广袤的东方,石油,粮食正是德国能维持战争的必需品,而对苏联发动战争,很容易加入意识形态的因素,从而给入侵带来所谓的正义性,种种一切都说明,入侵苏联是计划之内的安排


小康足已


希特勒太急,想他一辈子,把日耳曼人三辈子要做的事做完,就像秦始皇、隋炀帝。他应该先稳住战果,治理好他已经打下的欧洲大陆,不要东线打苏联,西线发动不列颠战役。英国交给他的下任,搞下英国后,再下一任搞苏联。这样,欧洲都是他的了。


王学伟359


希特勒确实因在欧洲大陆军事行动一帆风顺而冲昏头脑,而对苏联发动战争。但也有另外的考量;窥伺苏联丰富的石油和矿藏。希特勒在欧洲大陆的大规模战事,消耗了大量能源,急需补充。


业余国际问题专家


希魔的本意就是要打苏联,只是进攻苏联前因践踏了波兰的土地,引起了波兰盟友英法的干涉随及德国与英法冲突,将英法气焰打下去后,希魔没有忘记他的初衷战略目标进攻苏联,所以希魔最后还是实施了对苏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