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地”改革試點即將收官 業內專家:相關經驗有望寫入《土地管理法》

歷時四年的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工作將在下個月末迎來收官之時。業內專家認為,此項改革試點工作有利於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在為農民帶來收益的同時,相關試點經驗有望寫入《土地管理法》。

所謂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是指包括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內的改革試點。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了《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隨後,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在全國33個試點地區進行。

“目前,三項改革還處於試點階段,主要是在摸索中積累經驗,為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推向全國"探路"。目前來看,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上證報記者表示。

收官之年也是三項改革試點工作攻堅決戰的關鍵時期,全國33個試點城市的試點工作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

在北方試點省市中,大興區是北京(樓盤)市唯一的改革試點地區。該區相關負責人今年5月15日表示,自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以來,大興區已拆除騰退土地超過9萬畝,共儲備14個地塊約5000畝產業用地,並達到入市條件。同時,該區按照“國集同步、租售並舉、職住均衡”的部署,今年還將推進6個地塊約400畝集體租賃住房項目。

另一個試點地區天津(樓盤)市薊州區,為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該區利用國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區良機,引導、扶持農戶把閒置的宅基地有償退出(流轉)。截至10月,薊州區共退出宅基地289宗,用於復墾、復綠;流轉宅基地215宗,用於發展鄉村旅遊。

據初步測算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宅基地總面積約為1.7億畝,佔集體建設用地的54%。其中村內宅基地面積約為1.6億畝,佔總體的94%。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佈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數據,全國農村居民點閒置用地約達3000萬畝。

“農村土地制度三項試點的改革有利於盤活農村的土地資源,改革成效也較為明顯。最典型的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用於建設租賃用房,這和當前的住房改革是掛鉤的。”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上證報記者。

東部省市中,江蘇、浙江也入選了改革試點區。江蘇省常州(樓盤)市武進區也是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的試點地區,截至今年9月底,該區出讓入市地塊644宗、6419畝,交易總金額20.82億元。租賃入市地塊8867宗、7萬畝,年租金總額2.77億元(按收益還原法,20年租金25.12億元)。通過入市後辦理抵押146宗、2981畝、金額14.5億元,轉讓108宗、1229畝、金額2.83億元;土地增值收益28.42億元,惠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7.5萬人。

在浙江省義烏市,試點改革後,全市732個村去年的集體經濟年收入全在1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收入也從試點改革前的2.6萬元增加到3.32萬元,新增各類經濟主體20餘萬戶。該市共有宅基地20餘萬宗,按平均每宗貸款50萬元推算,改革後理論上可盤活資產1000億元,撬動了農民沉睡的鉅額資產,為當地的農村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更好地保障了農民的權益,農民可以分享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收益。”李國祥說。

嚴躍進認為,試點改革也體現了土地市場的發展需要,尤其是新農村建設需要導入各類新的產業資源,若原有的土地制度不做調整,往往會陷入僵化,容易產生各類新問題,如農村土地不能流轉導致閒置等。

“農村土地制度試點改革之後,《土地管理法》可能會根據試點經驗作相應修改。”李國祥說。

國土資源部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33個試點地區已按新辦法實施徵地共1101宗、16.6萬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970宗、2萬餘畝,總價款約193億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5億元;各地共騰退零星、閒置宅基地9.7萬戶、7.2萬畝,辦理農房抵押貸款4.9萬宗、98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