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碩食品原料商行
三品,看起來好像也不算太高嘛,上面還有一品和二品大員壓著了!
不過,這也是僅僅是看起來罷了!
在唐朝,一品和二品確實是地位高得不得了,但是但是基本上屬於榮譽官銜或者說不常設。
比如說,工作了幾十年的人要退休了,勞苦功高,給個正一品的太師以示榮譽;又比如說唐朝的尚書令屬於正二品,但是因為李世民曾經擔任過,所以他擔任皇帝之後尚書令就一直空著。
唐朝的官制,正一品的官員為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從一品官員為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為尚書令,從二品主要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在一品和二品官銜中,真正有實權其實就是尚書令和尚書左右僕射,其餘的基本屬於榮譽官銜。
唐朝實施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有時候稱內史省)、門下、尚書,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隸屬於尚書省。
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內史),正三品;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為左右僕射,從二品,尚書省六部的長官為尚書,正三品;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正三品。
三省的長官皆為宰相,已經是政府首腦級別的人物,但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都只是正三品,唯有尚書省的尚書令是正二品,左右僕射為從二品。但因為尚書令自李世民後一直空置,所以唐朝初期的宰相實際上就是從二品和正三品,由此可見初唐時期正三品的地位,宰相級別的。
我們再來看狄仁傑活著時在武則天時期擔任的最高官職是什麼?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武則天時期,中書省被改成鳳閣,門下省被改名為鸞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雖然不是門下省和中書省的長官,但地位等同於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
所以說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擔任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那可是正兒八經的宰相,地位高的不得了。
胡史亂翔
在唐代,三品官職已經是權力很高的官職,一品二品多是虛設的,主要是留給皇親國戚或者有特殊功勳的人,位高而權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後的追封,就是個榮譽稱號,聽著好聽,沒啥用處。正常情況下,一品二品官職多是空置的。這裡簡單說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繼承隋制,採取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總理政務,其最高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即為宰相。後來為了分相權加強皇權,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員也被賦予參與政務的權力,也屬於實際宰相,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頭銜,即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周時期:同鳳閣鸞臺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周時期: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武則天時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則天喜歡折騰,也喜歡改名,所以官員變動空前頻繁,也有更多的高級官員被賦予宰相之職,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間,武則天總共任命了66個宰相,是李世民時期的三倍多。
狄仁傑在691年九月從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書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來的戶部侍郎,正四品下。不過這一次狄仁傑當宰相的時間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後來貶官外放,成了彭澤縣令。
697年,狄仁傑第二次拜相,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的散官),兼納言(侍中,正三品)。 鸞臺侍郎即原來的黃門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傑擔任宰相的這段時間內,官職多有變動,基本在三、四品中來回變動,後來又成為檢校納言。
700年,狄仁傑又官拜內史(即中書令,正三品)。這一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追贈其為文昌右相,即尚書右僕射,屬於從二品官職;唐中宗時期追封為司空(正一品的官職);唐睿宗時期追封為梁國公(從一品的爵位)。
綜上,狄仁傑生前最高的官職就是正三品,前後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屬於執掌要務之人。至於去世後追封的官職或者爵位,就是看著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對有功之臣的賞賜。
再來說一下一品二品官職情況:
正一品的官職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將;爵位有:親王和公主。
我們知道,天策上將是李淵專為李世民特設的,當初,李世民以五萬兵馬攻滅竇建德和王世充,功績卓著,李淵封無可封,就弄出來了一個天策上將,位在眾親王之上,可置署官。後來李世民登基之後,天策上將不再設置,畢竟沒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將的威力了。三公、三師多為虛設,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給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從一品的官職有: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虛職沒有實際權力;文散官有: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有:驃騎大將軍;爵位有:嗣王、郡王、國公。
武則天時期追封為國公的有好幾個:狄仁傑被追封為梁國公、 韋安石(北周名將韋孝寬後人)被追封為郇國公、 王孝傑被追封為耿國公等,這幾個人基本都在武則天時期做過宰相,再就是武則天的男寵“二張兄弟”,兩人在生前就封了國公:張昌宗為鄴國公,張易之為恆國公。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當時承襲的是武士彠的周國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職有: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有:特進(武承嗣曾擔任過) ;武散官有:輔國大將軍;爵位有:開國郡公;勳有:上柱國。
李世民在唐高祖時期曾擔任過尚書令,統領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後,尚書令就空置了下來,不再有人擔任,尚書省實際的一把手成了尚書左右僕射。
從二品的官職有:尚書左右僕射、東宮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護;文散官有:光祿大夫;武散官有:鎮軍大將軍;爵位有:開國縣公;勳有:柱國。
蕭曉四姑娘
《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人稱閣老,當朝宰相,卻是區區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
實際上,歷史上武周時期,狄仁傑當得最大的官也是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為何身為協助武則天丈量天下的宰輔只是區區三品?於是不禁要發問區區三品已經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權重的嚇死人?!
其實,官高倒是事實,權重倒是不一定。
其實,唐朝的官制還是頗有特色的,從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樣有九個品級,分為職、勳、爵三類官職。
一品大多都是勳官佔據如三公(太傅、太師、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師(少師、少傅、少保)親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長孫無忌、李績、郭子儀、武三思等。大多都是開國元勳與皇親國戚。
二品只有尚書令,但是曾經李世民在當皇帝前曾當過,為避諱,後人都沒有敢當的,連郭子儀也沒敢當,因此一直是虛位以待。
然後便是唐朝正式話事團隊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他們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實權官員。
(武則天像)
剛剛已經說過,尚書省的一把手尚書令懸而未決,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僕射當家,三品秩。其下屬六部(吏部、兵部、戶部、刑部、禮部、工部)。後來武則天時期,左右僕射漸漸被架空成為虛職。
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其所轄部門主要負責皇帝文秘工作,武則天時期簡稱為鳳台。
門下省長官為侍中,其所轄部門主要對中書省的詔書、法令等進行復核、監督,武則天時期簡稱為鸞閣。
實際上,中書令,侍中就是相當於那時官員的最高權力者了,是為宰相。
武則天時期,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遊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傑這樣的官便誕生了——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職和鳳台鸞閣的中書令和侍中一樣都是三品官員,幫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為宰相,所到之處,如朕躬親。
所以不能說狄仁傑官不大,只能說那時候官員權力最高峰撐死了只能到三品罷了。
不書公子
狄仁傑的三品官位看似很低,實際上已經是普通官員在唐朝政府能夠做到的最高官職了。像我們熟知文臣的魏徵、房玄齡,武將秦瓊、程咬金等人都只是一個正三品的官職。
唐朝官位制度
簡單說一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都稱之為宰相。
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中書令為正三品,中書侍郎為正四品。
門下省長官為侍中,副長官為黃門侍郎。侍中為正三品,黃門侍郎為正四品。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尚書僕射(pu ye)。因唐太宗曾經擔任過尚書令一職,所以後世這一職位一直未任命。而左、右僕射為正三品職位,負責統領吏、戶、禮、工、刑、兵六部。六部的長官也為正三品。
以上三省為唐朝的政治中樞,中書省負責制定朝廷政策,門下省負責審核議定,尚書省負實施責執行。三省權力互不干擾,從而相互牽制平衡。
狄仁傑官職履歷
狄仁傑以科舉踏入仕途,最初只是一個從七品下的汴州判佐。其後做過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等職務。
一直勤勤懇懇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後做到了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加授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時狄仁傑才做到了三品的職位。但狄仁傑僅僅在此職位上做了四個月後便被誣陷謀反,之後被貶職。
公元697年,狄仁傑再次被啟用,任命鸞臺侍郎(黃門侍郎正四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正三品),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
狄仁傑的官職履歷從始至終都沒有超過三品,實際上就是唐朝的官員制度限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都是象徵性官職,沒有實權。比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等,這些官職都是象徵性的榮譽官職。而唐朝唯一有實權的一品官職為天策上將,不過只有李世民做過,當李世民稱帝后,這一官職也被取消。
最後說一下,做官實際上不是為品級,而是為權力。明朝的大太監魏忠賢號稱九千歲,職位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實際上這個職位僅是四品官職,但大部分二三品大員見到後也都是畢恭畢敬的。
我是越關
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兩次拜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則天喜歡亂改名字)是宰相加銜,但不是官位的品階,品階要看本官是什麼,四品、三品都可以加宰相的銜,狄仁傑最高做到三品。唐朝時期一品、二品官不輕易授人,多是虛職。
1,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的兩次拜相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擔任地官侍郎(原來的戶部侍郎,正四品下),代理尚書,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武則天的宰相之一。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把狄仁傑逮了起來。狄仁傑第一次擔任宰相僅僅只有4個月的時間。
隋唐採用三省六部制。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本官也只有正四品,擔任鸞臺侍郎(相當於門下侍郎,正四品上)、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來代理鸞臺納言(門下侍中,正三品,門下省最高長官),這還是一個代理,不是正式的正三品。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任鳳閣內史(中書令,正三品,中書省最高長官)。同年九月,狄仁傑病逝。
2,中國歷史上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唐朝宰相的品階低,三品、四品都可以當宰相,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皇權與相權一直在相互鬥爭,其實外國曆史上也存在這個問題,法國早期的宮相、日本幕府將軍,都是這個問題。
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旦宰相要謀反,皇帝也Hold不住。
但皇帝也不能沒有宰相,否則皇帝就要替宰相日理萬機(還要臨幸後宮的一群嬪妃)。朱元璋真地廢了宰相,自己累得吐血,抱怨自己不如一個江南的田舍富翁。
宰相都是從成千上萬的官僚中錘鍊出來的,有高超的行政能力。
但皇帝是血統繼承來的,勤奮程度、行政能力,這不是遺傳的,大部分的皇帝不夠勤奮、行政能力一般,只適合對重大問題拍板。皇帝兼任宰相,用不了幾代就搞不下去了。
所以中國歷史上,為了削減相權,到一定時候,就把原來的宰相職務架空,用一個地位較低的官職充作宰相。另外,就是採用集體宰相制,分散相權。
西漢是有丞相的,東漢時期的中等官員尚書令,原來是幫皇帝處理宮中一些雜事的,屬於1千石,比2千石的郡守地位還低,但後來在皇帝的扶持下尚書令地位上升,最終充當了實際的宰相。
到後來尚書令的權力大了,雖然是個正二品,皇帝也看著害怕,從不輕易授人。隋朝時期,只有楊素任尚書令,隋煬帝卻時時派人遣醫送藥,盼他早死。唐朝前期,也只有李世民當過尚書令。
所以唐朝尚書省大部分時間只有左右僕射(從二品)。
3,武則天時期比狄仁傑官大的人
武則天時期前後任命了六七十個宰相,太多了,我們看幾個關鍵的: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官位都很高,都當過宰相,由於武則天的血緣關係都壓狄仁傑一頭。
天授元年(690),武承嗣擔任文昌左相(尚書左僕射,從二品)、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史事(正三品)。武承嗣的官品最高從二品比狄仁傑要高。
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承嗣授特進(正二品)、太子太保(從一品),但都是虛職。
武三思
神龍元年(705年)初,武三思拜司空(正一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但這一年神龍革命,中宗上臺。武三思最攻官品是正一品。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唐朝的管制。
唐朝的真正的實職最大官是尚書令和大行臺尚書令,但自李世民之後,因此位權勢過大,不在設立。而尚書令也只是正二品。
正一品只有三師、三公等虛職。
從一品則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虛職。
正二品的尚書令不再有人擔任,同樣沒有實職。
從二品有尚書左右僕射、大都督等。尚書左右僕射僕射在李世民的時候就有加同平章事才可入相的慣例,後來更是不設長職,無同平章事不得入相,幾乎也相當於虛職了。大都督更是宗王遙領,由大都督府長史負責。
所以三品已經是唐朝實權官吏的極致了。
並且,在武則天時期,官員的實職職務都很低,如狄仁傑,他的實際官職是鸞臺侍郎,其實是正四品上,只是加同平章事入相(狄仁傑升內史是他死前最後一年的事了)。另一位宰相張柬之同樣正四品的秋官侍郎,加同平章事。
《神探狄仁傑2》故事背景是聖歷二年,狄仁傑任內史是久視元年,差了一年的時間
魔智
唐的官制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書省長官因為權重,地位,品級是比較高的,為正二品。由於李世民當過尚書令的避諱和權力的集中,尚書令一職,不再設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師只是虛職,代表榮譽而已。
唐太宗之前,還有尚書令這種正二品,太宗之後除郭子儀短暫當過,就沒有了。剩下的中書和門下省長官本來的品級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這三省的長官為天然宰相。
隨著尚書省權力集中到皇帝,中書省和門下省成為大唐最重要的機要部門。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門長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稱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靖就當過這個職務。後來又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資歷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參知政事。
(狄仁傑)
所以,無論品級多高,要加這個官銜才能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武則天當皇帝后,還中書和門下為鳳閣和鸞臺。狄仁傑的幾次拜相,都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傑又當內史(鳳閣的長官),正三品,資歷老,人稱“閣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於後世朝代動不動的一品二品,其實是人臣的最高品級了。連有“再造大唐”的郭子儀,破格當了尚書令,也只是正二品,沒幾天他也給辭了。
大飛熊ヽ騎士
因為唐代沿襲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的長官逐漸成為實質意義的宰相,而三省的長官在初唐之後大都只是正三品的官職!
初唐時期,尚書省長官尚書令為正二品的官職,但是由於唐太宗李世民曾擔任過這一官職,自此之後就不再授予大臣,尚書省的主官就成為了從二品的尚書僕射,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和門下省長官侍中都是正三品。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開始,三省長官和一些被加封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了處理政務的宰相,所以說自此之後宰相也才是三品官為主(尚書僕射除外),而狄仁傑官職是正三品的內史和宰相!
當時的一二品官職主要是三師(太師、太保、太傅)、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書左右僕射、大都督府大都督,大都護府大都護等。
官職幾品無所謂,掌握實際權利才是最重要的!
公子皇鋣
在現在的各種歷史影視劇中,狄仁傑的題材是非常火熱的,而在這眾多影視劇拍攝狄仁傑題材的時候,他們所主要側重的大多數是狄仁傑擅長判案方面的特點,對於其他方面的狄仁傑,這些影視劇是很少有提及的。
而我們脫離影視劇的侷限去看待真實歷史的話,狄仁傑又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
歷史中狄仁傑在斷案方面的高效嚴明
實際歷史中的狄仁傑確實在判案、斷案方面有著非常出色的能力。
在狄仁傑成為了唐朝的大理寺卿、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最高法院院長之後,他憑藉著他高效的斷案方法以及敬業創造下了我國曆史中的一個斷案記錄。
而且當時狄仁傑的斷案不僅非常的高效,而且還特別的公正嚴明讓人折服。
在他所斷下的17000多件案子中沒有一件是為了求快而斷下的冤案,這方面我們從這17000多件案子中沒有一個人在斷案後有異議、重新申訴可以看出。
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的位高權重
而除了在斷案能力上有著非常強大的能力之外,狄仁傑在朝堂之上的成就也是非常斐然的。
因為狄仁傑能力的出色、因為狄仁傑不畏一切敢於納諫的正直、同時又因為狄仁傑的會做人,最終使得狄仁傑被武則天提拔為了宰相之職。
雖然後來他受到陷害被罷免了宰相之權,但是後來在武則天的重用下,他卻再度東山再起,第二次被武則天委任了宰相之職。
當然有必要說明的是,狄仁傑當時所擔任的宰相職位與其他朝代宰相的職位是有些不同的。
唐朝的宰相在每一個時期的時候都不會只有一個人擔任,唐朝的宰相是多人同時擔任的。
這種狀況就如同清朝時期的軍機處一樣,他們的正式職位並不是以宰相相稱,只不過因為位高權重的原因,所以唐朝時期的很多位高權重者才被人們稱之為了宰相。狄仁傑之所以終生只是三品官的原因
而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件比較奇怪的問題,那就是在狄仁傑兩度成為宰相的時候,他的品級都看起來有點低。
在他兩次成為宰相的時候,他的品級最高只有四品,而終狄仁傑的一生,他所擁有的最高等級也才只有三品而已。
宰相之職每朝每代都是非常崇高的官職,為什麼狄仁傑擁有著如此之大的權力時,終生最高的品級只有三品呢?
實際上這主要與當時唐朝官職的特殊性有關,與我們所熟知的很多朝代不同,唐朝的三品官員所能掌握的權力實際上已經是唐朝整個朝廷的巔峰了。
再往三品以上排列的話,就已經不是普通的官員所能擁有的品級了。
唐朝的前二品都是一些榮譽性極強的虛銜,在尋常時候,即便官員們所掌握的權力再如何滔天,他們也是很難獲得前二品品級的。這種狀況就有點類似於我們的元帥、大將軍銜一樣,若非是在特殊時間段裡,軍隊裡的最高軍職也僅僅只是上將而已。(頭條孤客生原創)
能在唐朝擁有前二品品級的人
而如果大家想要了解一下唐朝能擁有前二品品級的都是什麼人,那大家可以往下閱讀一下。
在唐朝能擁有正一品品級的人,一般是當時的太尉、太傅、太保、司空等人,或者是皇族的親王、公主等人。
在唐朝能擁有從一品品級的人,一般是當時的太子太師、太子太保,或者當時的郡王、國公等人。
而唐朝的能擁有正二品級的人一般是當時的輔國大將軍、大行臺尚書令,或者當時的開國郡公、上柱國等人。
唐朝的從二品官員這一般是當時的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光祿大夫、開國縣公等。
正因為這些品級的崇高,所以狄仁傑在活著的時候才最高只晉升到了三品的品級,而在他死後的多年時間裡,因為他名聲的極佳,所以他後來實際是並不只侷限擁有三品品級的。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狄仁傑之所以最高只成為了一個三品官的原因,三品對於唐朝的很多官員來說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升無可升的極限了,能在唐朝成為三品官的人,無不是手握著巨大權力的朝中重臣。
孤客生
狄仁傑的三品已經是宰相了,和後世明清時代一品才是頂級高官不同,在唐朝宰相也只是享受三品待遇。一品二品則大多是崇高的虛銜。
在唐朝,宰相一般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表示享受三品待遇。
唐朝實行群相制,宰相少的時候五六人,最多的時候能達到十幾人。宰相不是一個具體的職位,可以把唐朝宰相理解為今天的常委之類,他們的權力來自於有資格參加政事堂會議,參與中樞決策。宰相們的本身職位,有可能比三品高,也可能比三品低(絕大多數情況是比三品低)。
狄仁傑第一次出任宰相,本職是地官侍郎,這個職位的品級是正四品上。狄仁傑第二次出任宰相,職位是鸞臺侍郎,品級也是正四品上。本職的品級均低於正三品。
(狄仁傑)
唐朝的一二品官員,分品級情況如下。
正一品的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三師三公均是不常設的崇高虛銜。天策上將是李淵為李世民發明的官職,只有李世民一個人做過。正一品的爵位有親王、公主。
從一品的官職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稱太子三師或東宮三師,也是不常設的崇高虛銜。文散官的開府儀同三司和武散官的驃騎大將軍也是從一品,散官只是表示級別,不是實職。從一品的爵位有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的官職有尚書令和大行臺尚書令。尚書令因為李世民曾經出任過,長期不授人。大行臺尚書令只有在唐朝建國初戰爭時期存在過。正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特進和武散官的輔國大將軍,爵位有開國郡公。正二品還有勳官上柱國。勳官可以理解為一種榮譽稱號,實際意義不大,相對容易拿到。
從二品的官職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尚書左右僕射唐初一度是當然的宰相,後來也需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才能算宰相。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稱太子三少,也是一種不常設的崇高虛銜。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般由秦王之類兼任,臣子做的情況很少。大都督和大都護則是比較少有的長期存在的實職二品頭銜。算得上常設的一二品官職也就尚書左右僕射和大都督、大都護。